更新日期:2010/12/27 20:57:17
學習次第 : 進階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階智 4.生滅隨觀智

 

生滅隨觀智

此智是體會身心的生滅並且相續的感覺(妄執身心為相續的錯覺),現在看起來事實上是身心生滅的分離現象——(修慧)當下。在此階智修行者可以見到身心同時生滅,事實上,據佛所說,心的生滅比身的生滅快十七倍——只是修行者無法見到這麼快的速度,他可以見到兩者(身心)同時生滅。此智可以清楚地見到身心的三法印,而見三法印可以消除心中潛伏的煩惱,也就是愛、我(「我」的錯覺)、見(邪見)和顛倒妄想。

此智可以告訴修行者修行正確與否。如果修行正確可以導致涅槃。正確修法生起的智見是觀智(第四至第十二階智),如果修行錯誤就會產生觀的染——有十種觀的染稱為毗婆奢那染。(見此智下一段介紹毗婆奢那染)

如果毗婆奢那染存在的話,表示修行者的清淨不足以厭離染(煩惱)——因為煩惱深沈而智慧微弱,不足以厭離它。這種染是由於偏定造成的,偏定的現象會使修行者偏離了觀智,而使他執著於不同的境界,而這些境界很容易使他誤以為是涅槃。這些境界包括光明、喜、舍等等。如果修行者以前修過禪定的話,會很容易偏定。他會發覺如果這種定境一再發生的話,對於修毗婆奢那是一種非常大的障礙。信太強或精進過猛也可能會成為障礙。這十種染可能會非常誘人,以致于修行者執著於境界之中,還迷糊地誤認為這就是涅槃,甚至於他老師告訴他並非如此,他也不會相信。如果修行者不離開這些染著,他就無法進步至更上一層的階智了。

行道智見清淨。如果修行正確的話,行道智見清淨是此智(第四階智)所生的觀智,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是正確之道,沒有混雜煩惱、貪愛和迷惑。

三法印(1)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這個階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在此智可將三法印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長,煩惱就越斷除;將身觀照得很清楚的話,修行者就可以自己看到心了。

(1:見到三法印是用內觀(毗婆奢那),不同我們腦海中一般描述的印象。他們是:1)覺了諸法非自作而是由緣的關係而起的,故得明瞭「無我相」。2)覺了既有而無及前際後際的差別,故得明瞭「無常相」。3)覺了生滅的逼惱,故得明瞭「苦相」。(佛音尊者,清淨道論,第二十品,330))

觀的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種觀的染:

1.光明。修行者見到亮光,這時侯他可能會誤認為他已經證得涅槃,因此滿足於這種境界而起貪愛,但這是邪見,是他的「自我」認為他已經證得涅槃了。

2.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會一直思惟佛法,而這種現象會使他偏離當下。

3.喜。因為修行者偏定而感覺喜,而這是染(煩惱)。修毗婆奢那時是不會有喜的感受,因為體會到三法印不會導致喜的感覺。

4.輕安。有時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會生起:這也是偏定的現象,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輕安而體證的,這種情況下智慧也不會增長。

5.樂。樂的感覺也是偏定。樂一生起,就無法見到苦了。

6.勝解。這會造成修行者誤以為他已見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師告訴他事實並非如此的時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師的話。這是由於信太強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策勵。太過堅忍或精進會令行者感到疲憊,而使他的心變得不太清楚,妄想就會生起。通常進和定要保持平衡,太過精進會導致妄想,太過偏定會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現起。念住太強會導致偏定而使修行者會看到幻像(眼前現起各種圖樣),然後他會迷失身心的所緣——亦即他會偏離當下而無法繼續修行。

9.舍。有時猛利的舍念會生起,而修行者會誤以為他沒有煩惱了-煩惱為涅槃所滅;但他仍有邪見的煩惱(),而貪和瞋也只是暫暫時地平息,這種情況下他是無法繼續修行的。

10.欲。修行者會對所有觀的染感到快樂,並且滿足於維持現狀,而因此無法繼續修行。

毗婆奢那染是一種內觀的染著,是由於偏定而產生的,這種情況修行者會產生他已經沒有煩惱或已經達到涅槃的錯覺。他這種認為「我」已經達到涅槃的感覺是不清淨的,因為他是以心中有一個「我」的方式在修行。(這已經不是毗婆奢那四念處禪觀了,因為毗婆奢那不是用一個「我」在修行)

這些感覺對於修奢摩他是好的,但對修毗婆奢那卻是不好的。因為奢摩他()會助長幻像,所以奢摩他需要很強的定,但毗婆奢那並不需要。

觀的染不會發生在三種修行者身上:

1)不是用正確方法修毗婆奢那的人。這種情況下所生的煩惱不會是觀的染。

2)修行不太精進的(不太精進,偏定的現象就不會產生)

3)成就聖道,知道正確修法的人。

修行者去除觀的染的時候,他很快就能清楚地見到生滅的身心,在七清淨中,此智(第四階智)至第十一階智稱為行道智見清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