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7 09:04:06
學習次第 : 進階
成果 十六階智 16.思惟反射智
思惟反射智
在此智中修行者思惟前幾智所體證的五件事:
1)道智(第十四階智)(由此道而來)
2)果智(第十五階智)(曾獲如此功德)
3)涅槃(以此法為緣而通達)
4)已斷的煩惱(曾舍斷此等煩惱)
5)殘餘的煩惱(此等是我的殘餘煩惱)
此智源于果智(第十五階智),而且又再回到世間的程度。因為我們回復到世間心,涅槃也不再是心的所緣了。
體證此智而達到任何前三個階段的成就者(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稱為「有學的聖者」。在此智(第十六階智)阿羅漢只思考前面四項——因為阿羅漢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不用再思惟殘存的煩惱了。不是所有達到此智的聖者都思惟以上所有的問題,某些根器利的修行者,只思惟前三項——而完全不思惟煩惱。
此階的智慧不同第十四、十五階智——它們在當下以涅槃為所緣。而此智,修行者只是反應,而不在當下。前一階智好比嘗鹽巴,而此智就像思惟鹽巴的滋味。因此,此智不是出世間心,而是世間心,即使這是世間智,七清淨也將它列為智見清淨,而把出世間智(第十四、十五階智)列在其下。這是因為此智源於第十四,十五階智。
注:
1)在第一個成就的階位,第十三階智稱為種姓智,因為修行者由凡夫種姓變成了聖人種姓;但接下來的成就(斯陀含等等)此智稱為灌頂智,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成就者早已經是聖人了。但成就每一個道果的剎那心都是一樣的。
2)第一階智至第十二階智都還屬於世間,第十三階智是過度的:一半世間一半出世間,第十四、十五階智是真正的出世間,而第十六智又回到世間了。
3)有十種障礙將人束縛於輪回之中:
它們是:
1.「我」的邪見。 2.懷疑佛陀的教法。
3.執著於儀式和典禮(戒禁取見)。 4.欲貪。
5.瞋恨。 6.色貪。
7.無色貪。 8.慢。
9.掉舉。 10.無明。
a)入流者(須陀洹):破除了前三種束縛,入流者是入於能導致涅槃之流,他最多再七番生死便可以解脫了。他已經確定不會再生於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修羅。
b)一來者(斯陀含):第四、第五個束縛減弱了,他再返回欲界一次便可解脫生死(欲界是指人、天)。
c)不還者(阿那含):第四、第五個束縛破除了,他不再生於欲界。
d)圓覺者(阿羅漢):最後五個束縛破除了,他不會再生於任何世界。
4)七清淨:第一階智是七清淨中的見清淨。第二階智在七清淨中是
度疑清淨。第三、四階智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四至第十三階智是行道智見清淨。第十四至十六階智是智見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