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 第一章 關於大圓滿法 第四節 學密基本觀念
在講解大圓滿前行之前,我們先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 顯密圓融
佛法本無大小顯密之分,為利益眾生故,而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顯宗和密宗,密宗也稱作金剛乘。學習佛法必須先有小乘的根基,再學習大乘,而後深入金剛乘。很多人以為顯密是各自修學,互不相關,其實不然,金剛乘的根基源于顯宗,其理論與顯宗互為融通。所以,學習大圓滿前行時,也要對顯宗的精要有所理解。
自古以來,大乘佛法本來顯密圓通,沒有門戶教派的區分。後來佛教以流傳的區域,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漢地,自從中國唐武帝滅佛以後,密宗的經典法本和傳承實修經驗沒有受到完善的保存,以至於中國內地所恢復的是大乘顯宗的佛法。
西元六、七世紀時,西藏有眾多的譯師、學者和大修行人,前往印度和尼泊爾,將梵文的佛經和小五明等學科翻譯成藏文;同時也有印度的靜命大師、蓮花生大師和阿底峽尊者等著名論師,到藏地弘揚佛法。到了十二世紀和十三紀間,因為印度的佛教受到外道嚴重的摧毀和破壞,很多僧眾和大學者被迫離開印度的那爛陀寺和超岩寺,這時,他們將印度的顯密佛法,更加全面性地帶入了西藏。藏傳佛教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所以保存了小乘、大乘和金剛乘完整的顯密教法,理論和修持兩者並重。
顯密之別,不在外相的差異。有些人以為,穿著羅漢衣的和尚是顯宗的,穿喇嘛裝的喇嘛是密宗的,這是因為不知道佛法的內涵而作的分別。在藏傳佛教中,並沒有把顯宗和密宗分開來信仰和修行。如果你問西藏的喇嘛:「你是密宗的信徒嗎?」他們會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顯密教義均著重於對空性的理解和證悟,以懺悔業障和累積資糧來圓滿功德,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而成就佛果。其中顯宗較著重於對佛法理論的分析與探究,金剛乘則較重視實際的修持,對於實修,有嚴格的修行系統和次第。
大乘的菩提心
很多的小乘佛教徒都很善良,很精進,他們知道善惡如何取捨,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甚至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同時還會盡其所能地教導眾生,對眾生也有很深的慈悲心,但是卻缺乏廣闊的菩提心。
要進入大乘,乃至金剛乘時,則必須學習發出利益天下所有眾生的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教徒主要的發心,是小乘行者所缺乏的。印度梵語稱菩薩為「菩提薩埵」。「菩」是清除所有的業障,「提」是一切智慧的融入,「薩埵」是勇敢的意思,「菩提薩埵」就是對業障的清淨和悲智圓滿的一位勇者。要成為一位「菩提薩埵」,就要練習廣大恢弘的心量。有些人一聽到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就心生膽怯,認為自己現在還沒有能力利益眾生,反而懷疑這樣的發心是不是一種妄語?其實不是的。以前釋迦牟尼佛對阿闍世王說:「你身為國王,忙於國事,沒有很多時間修法,只要你心裡時時刻刻想到利益眾生,度化眾生,希望眾生究竟解脫,雖然沒有實際去做,但這種心念所產生的福報之大,用虛空作的容器也無法容納啊!從今以後,你不用擔心沒有時間修行,趕快發出這廣大的菩提心吧!」
◎修密的根器
金剛乘的殊勝之處,在於善巧而不難的修持,成就非常之迅速,是適合利根者修行的妙道。以修行的速度而論,依顯教修行,至少要三大阿僧祗劫,中間修行不能間斷,才有可能成佛。而金剛乘的修行,在不破三昧耶戒下,可以在七世中成佛,或在十三、四世中成佛,有的人更可以即生成佛,這就是金剛乘深奧微妙之處。
既然金剛乘有如此殊勝善巧的修法,相對的,當然有屬於修行密法本身的根器。我們常聽人說,修密必須是上上根器者,如果不是很好的根器,起碼也要和密法有因緣的人,才能契入,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修行密法。當然,如果你有一顆非常虔誠的心,非常精進地修行,那就是修行的“根器”。因為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如果不能好好練習調伏自己的心,學習密法就會非常辛苦,不但會毫無所獲,甚至會退轉,和正法背道而馳。
莫執著感應與神通
一般而言,修密法的人比較執著於感應。有些人認為學密就是持咒或觀想,有了一些感應,做了些不同的夢境,常和人說自己看到佛,看到菩薩了,有一點神通,以為自己修行得很好,快要成就了,卻不好好去除自己的貪瞋癡。其實,執著感應不是一件好事。西藏的大成就者,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有神通,修行得很好,有如何高深的證悟等等。
我的上師是一位偉大的修行人,他曾經說“其實,我沒有什麼能力,我只是依照傳承的教導去做而已。”成就者們已經修持到如此高深的境界,還是那麼謙虛,從來不提任何感應,做了什麼好夢,或是自誇修得很好等等。如果你覺得自己快要成佛,成佛的名字是什麼,未來會如何如何,這時你要特別當心,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而歡喜執著,便開始走入魔道了!
你們不要認為,修法修了很久,沒有任何感應,就很灰心,說不定沒有感應就是快成就了呢!比方說,浩瀚的大海,深不可測,丟下一塊石頭,當然不會有聲音;如果在淺淺的河水,丟下石頭,就會有觸底的聲音啊!在西藏,如果修行時出現感應,那是一種警訊;如果又執著感應的話,就會著魔了。
卓謙仁波切的前世,有一次在寺廟中禪修時,有一個魔變成阿彌陀佛,降到他的頭上。他是一位成就者,知道這個阿彌陀佛不是真的,是個魔,他心想:「這個魔作惡多端,不知懺悔修行,還有心思變化成佛來傷害人,真是可憐!」當場就為他掉下了悲憫的眼淚。當眼淚一掉下來的時候,那個魔所變的阿彌陀佛馬上變成一隻鴿子,飛落在他的手掌上。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所以我們對感應不要執著!
在密宗的教法中,有時需要作各種觀想,觀想自己為本尊放光,供養十方諸佛菩薩。有人因為執著這個部分,就出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有一天,一位初學者去見一位噶陀傳承的仁波切,他對仁波切說:「這幾天,我的頭上一直在發光!」可是,這位仁波切看看他的頭上,什麼都沒有,就對他說:「沒有啊!我沒有看到光啊」這個人有點生氣地說:「你不是仁波切嗎?為什麼看不見我頭頂上發的光呢?」仁波切的侍者看到那個人不太高興,馬上很機靈地說:「喔!對!對!對!我看到了,在你的雙眉中間,有白色的光閃閃發亮!」這個人很高興地說:「欸!你看得真准啊!我出去一下喔!」一會兒,他進來了,對那位侍者說:「你修行修得很好,很厲害,我包一個紅包給你!」他不是供養仁波切,而是給了他的侍者。
在噶舉派中,有一位瘋僧叫作竹巴滾那,他平常瘋瘋癲癲,有點像中國的濟公。他說過:「對待感應,不要有喜惡取捨,不要有好壞分別,要以平常心看待。」修行進步的關鍵,不在於感應神通,而在於菩提心是否越來越廣大。如果,不斷追求感應或神通,貪瞋癡越來越重,脾氣越來越壞,心地越來越不好,根本地失去了菩提心,一定會往下墮入三惡趣。如果菩提心越來越寬廣,心地越來越善良,這時你才是真正走在修行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