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圓滿
|
|
|
菩提心
|
| |
大圓滿前行 廣大意樂的菩提心11
大圓滿前行 第二章 聽法 第二節 1 聽法發心 2 廣大意樂的菩提心
嘎瑪
第二節1:聽法的發心
聽法的發心,包括三要行中的前行,對所有眾生發出廣大意樂的菩提心,以及以廣大善巧的發心所作心識轉換的觀想。
第二節2:廣大意樂的菩提心
在聞思修佛法時,能以三要行修持,是最殊勝不過的了。不管你學佛多久,作任何善法之前,一開始就要想:「我現在所做的一切聞思修,不是只為了自己學習佛法,而是為了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從輪回的束縛中得到解脫。」
現在世俗的教育,大多是教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生存和生活的技巧和知識。有的教育對人性的善良具有正面的啟發,有的則會作不當的引導和不良的示範,但總是為了追求自己在世間上的舒適、安樂、權勢與富貴。而佛法教育的目的和世俗教育不一樣。學佛是為了自己和眾生,離苦得樂,覺悟自性本體,明心見性,最終從輪回中解脫,超越生死。所以,佛法是教導人明白因果,行善去惡,轉化貪、瞋、癡、慢、疑,破除我執,證悟空性的真理和正道。
雖然,在絕對的本體中,沒有所謂的輪回與涅槃,但是對於在凡夫地的我們而言,脫離生死輪回,究竟成就,還是現階段修行努力的目標。我們想要淨化宿世所造作的惡業,想要脫離輪回,成就佛果,單靠自己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成佛最大的力量來自于眾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誓願和信念為動力,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無止盡地對眾生付出,依賴廣大眾生的力量,才有可能成就。
無始以來,我們之所以一直在輪回中不斷輾轉,無法出離,是因為和眾生之間的業債沒有清淨的緣故。業債就像借貸未還一樣,我們向銀行或向別人借錢,除非還清了這筆債,否則銀行或債主會永遠不斷向我們索討。在輪回的無數轉生中,我們對眾生曾造作的任何罪業都會成熟為惡的果報,我們在不同的時空,受著各種不同的痛苦,卻不知其因。佛陀說:「地獄中燃燒的大火,和地獄中的惡鬼,都來自心中的惡念。」恐怖的地獄和莊嚴的極樂世界,都是我們的心所造作的。心中的善念成熟的時候,展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淨土;罪業成熟時,就會感召可怕恐懼的地獄景象。
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生生世世、分分秒秒,因為我們不斷造業,累積了由業力所形成的灰塵和污垢,需要常常勤加擦拭,才會明亮。但是以本體性空的觀點來講,本性即是佛,不存在所謂的鏡子和灰塵,也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說。站在中觀論師或成就者們的角度,本覺上無舍取之心。可是身為凡夫的我們,要知道自己還沒有成就,不是利根之器,還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懺悔業障,累積資糧,所以說,在修行道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是必須不斷策勵精進啊!
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因為人心純樸,普行孝道,倫理井然,守望相助,彼此相依共存,大家有深厚的情誼,普遍具有慈悲心,對他們勸發菩提心,也比較容易。隨著時代的迅速變遷,人的雜念妄想日趨繁複,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關係越來越緊張,很多人的內心都非常冷漠,必須要處處提防別人。在這種狀態下,人和人之間自然就不願意親近關懷。所以,要教導現在的人,對別人多慈悲一點,就很不容易了,何況要他對廣闊的眾生發出菩提心,那就更困難了。
因為大多數的人沒有辦法理解菩提心,所以佛陀就用很簡單的比喻說:「你們要把眾生當作現世父母一樣地看待。」無始以來,我們已經輪回過無數世了,也曾經反復投生到每一道中,無數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對待眾生,要以對待現世父母一樣來看待,這樣就比較容易對眾生發生出菩提心了。因為,天底下,父母對子女的愛最偉大,無怨無悔,無遠弗屆,沒有做過父母的人,也許很難體會這種心情。如果我們能先對現世的父母,發出菩提心,然後慢慢轉移到周遭親戚朋友們的身上,再擴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乃至於佛所說的三大千世界所有眾生身上。對十方六道所有眾生,發出廣大的菩提心,才是救度自己最好的方法,也是修行成道最佳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