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8 08:18:11
學習次第 : 初階
禪修手冊 止觀說明
* 觀禪(vipassana毘婆舍那﹑毘缽舍那)--即連續不斷地觀察五蘊、六處、六界等的無常(生滅)、苦、無我的現象,或隨觀集法及滅法(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即因緣生滅法),它將漸次地引導由粗略到細膩的觀察,所謂的「細膩」是觀察到「究竟色法」(極微物質中的地、水、火、風等)、「究竟名法」(心法、心所法),‘究竟’(paramattha)即分解至最終的狀態。為了觀察、辨別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的「自相」(sabhava-lakkhana自性相,各自的特質),以及十二支「緣起」的因緣流轉(一因緣之生是另一因緣生的條件)與還滅(一因緣之滅是另一因緣滅的條件);也觀察、辨別它們的「共相」(samabba-lakkhana,指無常、苦、無我)。透過修習毘婆舍那而不被愛染、邪見牽引,最後體證究竟色法、名法滅盡而躍入「涅槃」。
* 稱為「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ayaniko純觀行者):即未混雜修行奢摩他的觀乘行者之意。 (Visuddhimagga-mahatika《清淨道論大疏》CS.pg.2.351)純觀乘者,是未得「近行定」(upacara-samadhi)或「安止定」(appana-samadhi) (初禪或更高的禪定),即開始觀照五取蘊生滅者。
* 隨觀集法:Samudayadhammanupassi va,正如煉鐵的風箱,風管、和適當的運送的條件,空氣來回移動;如是諸比庫,具有身體、鼻腔、心的條件,才有出入息來回移動。取身體的集法是說,他觀到‘住在身體的隨觀集法’。) (《中部注》念住經)M.A.(M.10.) CS.pg.1.254)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T30.431下~432上)。集:sammudaya,集起、生起、原因。集法:samudaya-dhamma,導致事物生起的原因。
* 隨觀滅法:Vayadhammanupassi va,隨觀滅法:正如取去風箱,風管破了,缺乏適當的空氣運送;如是,身體壞了、鼻腔破壞、心停止,就沒有出入息身轉起;如此,身等滅,出入息滅。) M.A.(M.10.),CS.pg.1.254-5)。vaya,滅、壞滅。
* 隨觀集法及滅法: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ati kalena samudayam, kalena vayam anupassanto. (時而隨觀集法及時而隨觀滅法) (M.A.(M.10.),CS.pg.1.255)。這是屬於生滅隨觀的遍作(預備定),屬於三解脫門(tini vimokkhamukhani)中的「無常解脫門」,由隨觀生滅可以一路直達涅槃。沒有修止禪的行者,持續觀察呼吸之觸(及鼻端)是最方便下手隨觀生滅的方法。
*「舍相」--在《增支部》A.3.100./I,257.作:「適時從根源作意於舍相」(“kālenakālam upekkhānimittam manasikarotī”ti),這是「不過急不過緩的精進」(anaccāraddha-nātisithila-vīriya-savkhātā) ,也稱作「精進舍」(vīriyupekkhā)(參見Dhammasavganī-atthakatha《法集論注釋》CS.pg.217);Mahāniddesa-atthakathā《大義釋注釋》CS.pg. 119.;《清淨道論》Vism.160.)。
* 懈怠(kosajja):即懶惰。修觀者,特別是時而修止,時而修觀(無常)的人,在過多修止時,或不自覺地偏向修止,產生懶惰,偏離觀無常。此際應多經行(cavkama行禪)、做勞力工作,來調整止觀。
* 在比較成熟的觀智,如「生滅隨觀智」以上的觀智,行者會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感覺生滅、生滅,沒有眾生(na satto),沒有補伽羅(na puggalo),沒有女人(na itthi),沒有男人(na puriso),沒有(永恆的)我(na atta),沒有(永恆的)自己的( na attaniyam),沒有我(naham),沒有我所(na mama) ,沒有人(na koci),沒有人的(na kassaci)。消除了「眾生」、「人」、「我」的概念。
* 經行(cavkama;walking meditation):在行進中可以修止禪、觀禪。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的那股氣息是修呼吸的止禪,把心放上把持的其他的業處,若不幹生滅觀、因緣觀,也是止禪;若在行進中修止禪得禪定時,腳步就會停下來。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的那股氣息的‘觸’的生滅,是修呼吸的觀禪。觀呼吸的集滅法是因緣觀。觀身體、腳的四大變化、動作的起落、或單純的腳‘觸’地,是觀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