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0 08:42:05
學習次第 : 初階
禪修手冊 禪修初步(前方便)
★道次第中,修禪或修四念住之前的預備工夫或培育優良的素質,皆可視為「修道前方便」。例如︰
1 (善人)→2信→3親近善知識(來詣→恭敬→請問法)→4聽聞正法→5具信→
6受持法→7如理作意 (觀法義、知法.知義→法隨法行 )→ 8正念正知→
9具足慚愧→10戒清淨(護諸根、三妙行)→11飲食知量→12受持警寤→【四念住…】
其中「四預流支」為修道的四大支柱──
(一)親近善知識︰可以由(有力的)善友得到完全的梵行功德(全梵行),直至解脫。
(二)聽聞正法︰對法無知、或有疑、或想深入正法,可以從人、從經典聽正法。
(三)從根源作意︰包括因緣、果報的徹底思惟,可以向正、向善、向涅槃。
(四)法隨法行(法向法次)︰知正法、抉擇正法之後,就可實踐。
《(應作)慈愛經》(Karaniyamettasuttam)有十五項「修慈前方便」(mettapubbabhago),也可以視為「修道前方便」(pubbabhagabhavana)︰
|
修道前方便
|
效益
|
免障難
|
1
|
能幹(sakko)
|
易得成就
|
免頇慢、免拖泥帶水
|
2
|
正直(uju) (身業、語業)
|
老實修行
|
免扭曲、免詐欺
|
3
|
坦誠(suhuju) (意業)
|
直趣涅槃
|
免虛偽、免走冤枉路
|
4
|
好教( ) (suvaco)
|
易受善法
|
免誤入歧途
|
5
|
柔軟(mudu)
|
帶來平靜
|
免衝突、免對抗
|
6
|
不驕傲(anatimani)
|
謙遜自抑
|
免傲慢、免自負
|
7
|
知足(santussako)
|
無求無欲
|
免多欲、免求不得
|
8
|
易扶養(subharo)
|
受用喜足
|
免索求無度
|
9
|
少俗務(appakicco)
|
專心行道
|
免憒鬧、免齷齪(台語:ak cak8)
|
10
|
生活簡樸(sallahukavutti)
|
減少負擔
|
免複雜、免累贅
|
11
|
寂靜諸根(santindriyo)
|
六根收攝
|
免污染、免縱欲
|
12
|
聰明(nipako)
|
心智敏銳
|
免愚昧昏庸
|
13
|
不粗魯(appagabbho)
|
威儀庠序
|
免舉止不雅、免無禮
|
14
|
不耽溺俗家(kulesvananugiddho)
|
閒居用功
|
免俗務、免攀緣
|
15
|
不應該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na ca khuddamacare kibci, yena vibbu pare upavadeyyum)
|
正道通暢
|
免被責備、免懊惱
|
★二十五種方便(天臺宗):
1
|
具五緣
|
持戒清淨
|
衣食具足
|
閒居靜處
|
息諸緣務
|
得善知識
|
2
|
訶五欲
|
訶色欲者
|
訶聲欲者
|
訶香欲者
|
訶味欲者
|
訶觸欲者
|
3
|
棄五蓋
|
貪欲蓋
|
瞋恚蓋
|
睡眠蓋
|
掉悔蓋
|
疑蓋
|
4
|
調五法
|
調節飲食
|
調節睡眠
|
調身
|
調氣息
|
調心
|
5
|
行五法
|
欲
|
精進
|
念
|
巧慧
|
一心
|
修法基礎
|
具五緣
|
斷惡生善
|
斷惡
|
除前五識
|
訶五欲
|
除意識障
|
棄五蓋
|
生善
|
調身心
|
調五法
|
生善法
|
行五法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T46.462.3);《摩訶止觀》卷四(T46.35.3)
(一)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止)息諸緣務、(親)近善知識。
(二)訶(斥)五欲:訶色、聲、香、味、觸。
(三)棄五蓋︰五法蓋覆心神,使不能發定慧,故稱為「蓋」。
斷欲貪--從根源作意不淨相(asubhanimittam),或修舍無量心。
斷瞋恚--從根源作意慈心解脫(metta cetovimutti),或修悲無量斷害。
斷惛沈.睡眠--發勤精進(araddhaviriya),或唸經、經行、論法。
斷掉舉.後悔--心寂靜(cetaso vupasamo),或持戒清淨,自然無悔。
斷疑--從根源作意(yonisomanasikaro),或加強對三寶的信仰。
(四)調五事:調心不沈(重)不浮(躁)、身不緩不急、息不澀不滑、眠不節不恣、食不飢不飽。
(「身不緩.不急」,保持身的平穩。但若有必要,如運動色身,可快步前進(直至出汗);為了觀察可慢慢行動。
「息不澀.不滑」,對修觀禪來說,「澀」(風、喘、氣),可以作為無常的預備定。)
(五)行五法:行欲(欲得解脫)、精進(勇悍)、念(正念)、巧慧、一心(專心)等五法。
★《雜阿含801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
住于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具足),行處具足(與身、語有關的非犯罪為條件,為具足‘正行’;沒有往訪妓女等處為條件,為‘行處具足’。)(《增支部疏》AT﹐CSCD pg.2.36))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庫!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庫!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庫!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庫!空閒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