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1/05 01:13:28
學習次第 : 進階

持戒是成道的根本

宣化上人

持戒的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諸惡都作,眾善不行。善惡的關鍵在於此。違背戒律、撥無因果、不信三寶、破壞大乘--這是不持戒所造出的罪業。由此可知,持戒是如何的重要。修道人,無論如何修行,若不持戒,一切免談,絕沒有成道的希望。

 

修道要學基本法


宣化上人

  羅漢修四諦法。辟支佛觀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六度法。

  佛教有顯密之分。顯教是明顯之教,人人生菩薩心,修無上道,皆可成佛。密教是秘密之教,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顯教主張明心見性,密教主張即身成佛。總而言之,在往昔時,種下大善根者,今生才有這種學佛的機會。今生精進修行,等來生定有希望達成此願。

  顯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別。小乘又為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大乘就是菩薩。今將此三乘所修的法簡略介紹如下,作為初學的參考。

  羅漢所修的四諦法

  聲聞是聞釋迦牟尼佛演說四諦法的聲音而悟道,謂之聲聞。聲聞又為阿羅漢,分為四個果位。初果羅漢,已斷三界見惑,所謂「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尚有七番生死。二果羅漢,已斷三界見惑,又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有二番生死,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三果羅漢,已斷欲界思惑後三品。猶有一番生死,但是不來欲界受生,而到色界或無色界受生。四果羅漢,已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不受生死;就是沒有了分段生死,而還有變易生死。

  聲聞雖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淺,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樣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們修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種法。苦,觀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為他們知道斷集、慕滅、修道,有連帶的關係。由苦而生煩惱,既然有煩惱,就要把它斷了。怎麼斷呢?要斷見惑、思惑所積集的煩惱。要羡慕涅盤法,就是常樂我淨,所謂「涅盤四德」。如何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彼岸呢?必須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其中有八正道: ( 1)正見。 ( 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須修之法門。

  辟支佛所觀十二因緣法

  辟支佛有獨覺和緣覺之別,無佛出世時,修覺的人,在深山穹穀中靜坐,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而悟道者,為獨覺。有佛出世,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為緣覺。他們一開始觀無明。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什麼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麼?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為什麼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麼要愛他(她),那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裡鑽。為什麼?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做袓由人做。」無論成佛或做袓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回。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麼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精母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因為造了業,就有受生的果,繼續而有來生。有了來生,又有老死。眾生都是這樣接接連連不能斷,糾纏不清,無法離開生死輪回。欲想離開生死,首先要斷無明。無明徹底解決,其它十一個因緣就不會相生,這才真正斷了生死。

  修行人,要斷欲去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了生脫死。否則的話,修到盡未來劫,也不能了生脫死。把根本無明破了,就是斷淫欲。這時沒有欲念,沒有煩惱,即得解脫。

  由獨覺看來,修道人要孤獨,不要有朋友,不要有伴侶,不要有黨派。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破一切執著,才能得到解脫。如果修行怕孤獨,那就不能修行。修道就要孤獨,要自己站起來,與眾不同,這才是修道人的本色。

  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汙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不能依靠任何人。當然善知識還是需要來指導,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煉,無有是處。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規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規矩,那就不是一個修道人。(※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www.f

  菩薩所修六度法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應為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或為有情覺。覺是覺悟,有情是眾生;覺悟一切有情的眾生,也就是有情中一位覺悟者。有情眾生得到覺悟,把所覺悟的智慧,願意去覺悟一切眾生,這又叫有情覺。

  菩薩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己明白了,也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解脫,也願意教他人得到解脫。這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心量是廣大的,不像阿羅漢的思想:「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菩薩的思想是慈悲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眾生離苦得樂,終不厭倦。

  我們無論修那個法門,皆要真真實實去修行,不要想找妙門,求快捷方式,那是投機取巧的行為。要腳踏實地來修行,那才是正途。不能修行一天,休息十天,那不會有所成就。必須天天用功修行,時時努力精進,才會有所成就。就是天天修行,也不容易上去。所謂「修道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

  何謂六度?(1)佈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六種法門,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必修之法;功德圓滿,便達彼岸。

  (1)佈施:就是將財法佈施於人。佈施有三種:一為財施、二為法施、三為無畏施。財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可以把自己的身體,任何一部分佈施給需要的人。可以把自已的國家和自己的嬌妻愛子,佈施給其它人。內財也能舍,外財也能舍,這叫真佈施。真佈施要出力作善功德,所謂「隨喜功德」,這是財施。

  法施,就是將佛法佈施於人。譬如,講經說法、印刷經典、流通經書、翻譯經典,做這幾種的工作。如果不躲懶偷安,便是真正以法施人。如果沒有智慧力施於人,可以用自己勞動力佈施於人,來幫助困難人做勞力的事,也算是法佈施。總而言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為發展佛教而貢獻一份力量。

  無畏施,就是人有恐怖心時,受到環境的威脅,終日不安。這時候,幫他拿個主意,指示他一條明路,令人不要恐懼。或者善言安慰,或者自告奮勇,替他解決恐怖的問題。

  能佈施,就不慳貪。慳貪就是捨不得。所謂「要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你們看看:世界上大富翁。大財閥們,為什麼那麼有錢?就因為他們在前生肯佈施,幫助人解決困難,把功德積聚下來,所以今生才富有。

  大迦葉袓師,他乞食時,專到窮人家化緣。為什麼?他的理由:「沒有錢的人,應該教他佈施。有機會種褔田,來生便得到富有的果報。」須菩提尊者,他乞食時,專到富人家化緣。為什麼?他的理由:「富有的人,教他繼續種善根。如果不種善根,他的褔報會減少,來生就貧窮。若能繼續供養三寶,那麼,他的褔報,則能永遠不斷。」這兩位尊者,各有見解,皆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總之,沒有企圖的佈施才是真佈施。

  (2)持戒:修行人一定要嚴守戒律。戒就是五戒:

  ( A )不殺生。不殺生的人,必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沒有病痛的折磨。

  ( B )不偷盜。你不偷人家的東西,人家也不會偷你的東西,這是因果的道理。有一次,文殊師利菩薩有一雙新鞋,乃對人講:「我在無量劫以來,未曾拿過人家一草一木、一針一線。所以我的東西,也沒有人來拿。如果不信,我將這雙新鞋,放在城門口,三天之內,如果被人拿去,就證明我打妄語。」三天之後,那雙新鞋,果然仍在城門口。這證明他持不盜戒是那麼清淨!

  ( C )不邪淫。修道人,要沒有邪淫的念頭,也就是沒有淫欲。如有絲毫淫欲念頭,就不會超出三界,而仍在輪回中受生死。這個淫欲念頭,就是生死的根本。若能斷了它,便出三界,才能證果成佛。凡是修道人,一定要把淫欲思想除掉。怎能除掉它?首先不要吃太有營養的食物。為什麼?因為修道人本身的營養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所謂「少吃少欲,多吃多欲。」營養食物吃多了,便生淫欲的念頭。若為不淫,就要節制食欲,不貪味道,不貪多食,要鍛煉身體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這是修道的秘訣﹔否則,用山珍海味來修五臟大殿,那是破淫戒的禍根。

  ( D )不妄語。除非不說話,若說話就說真實語,絕對不說騙人的話。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老老實實的說真話,時時管著自己的口,不打妄語。

  ( E) 不飲酒。修道人,不可以飲酒(包括吃一切毒藥、麻醉品、抽煙在內)。因為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無法控制情感,乃做出顛倒的惡業。吃毒藥令人迷糊,令你失去正知正見。這是煙酒的害處。

  萬佛聖城是修道的處所,有很多方法助你修行。若能不貪,就沒有苦。若能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財、不爭色,什麼也不爭,這樣便能無煩惱。若能不求,無有所求,便無妄想。人的欲望是無止境,越求越多。如果能到「無求便無憂」的境界,那是多麼快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不自私,則一舉一動,都是為旁人。若能不自私,一切利益他人,而不利益自己,能用這五個條件來衡量修道,將來一定會證果成佛。

  各位要在這個法上用真功夫修行!不可捨本逐末,到處去找妙法和密法,越找離你越遠,所謂「背道而馳」。這個法,根本就在你的面前,何必捨近求遠?你若會用,隨時隨地都是妙法,都是密法。若不肯修行,到處去找,找一輩子,也找不到真法,簡直浪費光陰,無濟於事。

  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現在得到人身,若不借著人身來修行。還等著什麼?等著把人身丟了,再想修行,那時來不及的。我們要認真修行。念茲在茲修行。戰戰兢兢修行。要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來修行。生死還沒有了,那有時間去偷懶去睡覺;在沒有開悟之前,任何人不可以隨便放逸不守規矩。不守戒律,就是違背佛制。佛在入涅盤之時,告訴弟子說:「我入涅盤之後,所有我的弟子,都要依波羅提木叉(戒)為師。若是不嚴守戒律,修行怎能會有成就!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定要時時刻刻守規矩,不可嘻嘻哈哈,不可馬馬虎虎,更不可隨隨便便,處處要以戒為師。」

  人在世間所造的惡業,皆因不持戒的緣故。如果不持戒律,什麼都敢作敢為,不怕因果,不怕報應。反認為沒有因果,沒有報應。所以任意去胡為,任意造罪業。隨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一切皆隨便,就頻造罪業。有了罪業,便要受果報。

  人為什麼要造惡業?因為受花花世界的引誘。見到人在富貴的時候,如何的享受,便生起貪心。卻不知人的富貴是從修行得來的。但他不去修行,不種善根,只是異想天開要享受。為享受而不擇手段去爭取,乃造了罪業。造罪業之後,不但不能享受,反而要受果報。等到受果報時,還不知後悔。不但沒有慚愧心,而且還怨天尤人,說天主不公道,說別人也不公道,把一切的過錯推在天和人的身上。這種人,不肯反省,不願檢討,真是可憐!

  持戒的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諸惡都作,眾善不行。善惡的關鍵在於此。違背戒律、撥無因果、不信三寶、破壞大乘--這是不持戒所造出的罪業。由此可知,持戒是如何的重要。修道人,無論如何修行,若不持戒,一切免談,絕沒有成道的希望。

  (3)忍辱:就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忍辱。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要忍耐。忍辱就是不發脾氣、不生煩惱。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來了,不要執著,要順其自然,甚至逆來順受。(※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www.folou.com

  忍有三種:

  ( A )生忍:不管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都不動心。這證明有定力,經得起考驗。如果到了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程度上,就證明忍辱的功夫,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 B )法忍:學佛法也要有忍耐心,不能說佛法那樣多,就望洋興嘆,說:佛法如大海,我什麼時候能學完?為這個問題而發愁,便生退轉心,什麼佛法也不能學。其實,無論有多少法門,也要忍可於心,一點一點去學,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會因為三藏十二部那樣多的經典,八萬四千那樣多的法門,便嚇得一法也不學了,而放棄成佛的機會。這就是沒有法忍的表現。應該有這樣的精神:不管法門有多少,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明白多少就明白多少,盡力而為之,不要勉強行事。又不是教你完全學習,也不是教你完全明白,為什麼見了就怕呢?若不學習,自暴自棄,甘心墮落,實在可惜!

  ( C )無生法忍:就是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對境無心,對法無心,證得無生法忍。法是不生不滅,佛也是不生不滅。我們修行到圓滿,得到解脫,也是不生不滅,所以要修忍辱行。忍辱的法門,乃是考驗你忍的功夫如何?修道人,不但能忍,而且在不能忍的事情更能忍,這才算是真忍耐。

  (4)精進:就是不懈怠不懶惰。修道人,必須時時精進,刻刻用功。不但晝精進,而且夜也精進,晝夜六時恒精進。身精進,心也精進,絕對不懈怠,就不會一暴十寒。

  世上的人,多半是混吃等死,浪費光陰。每個人,從早晨起床開始,一直忙忙碌碌到晚上上床為止,都是為三餐而奔波。如果是這樣,那麼,人生一點價值也沒有,一點意義也沒有,活著和死沒有什麼分別。所謂「行屍走肉」。想想吧!我們活著為什麼?為著要用我們的智慧,來幫助六根不全的人。我們不但要愛護同類的眾生,也要愛護異類的眾生。我們先明白了,然後教不明白的人,不要做糊塗事。我們為眾生服務而活著,這種精神多麼偉大!

  心精進,精進求佛道。身精進,精進度眾生。修道人,一定要這樣的精進;否則,自私的精進,自利的精進,不會成佛道。各位!切記切記!不要隨隨便便把光陰空過,不要承認自己是沒有希望的人,要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出家人,不談舒服、不講享受、專心修道、勇猛精進,比任何人要積極,絕不消極。也不貪圖享受,要任勞任怨,為佛教努力。所以金山禪寺為雪櫃(冰箱),萬佛聖城為冰庫。雪櫃是小型,冰庫是大型。在冰庫裡修行,打起精神,走在人的前面,不要落在人的後面。如果在道場中懶惰,把所有功德都報銷了。邪知邪見是一種罪過,明明自己不對,還替自己辯護,這種行為,實在不可寬恕。為什麼有這種思想?因為不精進的緣故,所以把寶貴的時間用到打妄想上。

  精進,不是教你吃飯時精進。吃的比誰都多,做工時,做的比誰都少。也不是教你睡覺時精進,人家不睡你先睡,人家先醒你後醒。也不是教你精進求名。精進求利而是教你精進發大菩提心,向無上菩提道精進。各位!不要認錯題目,不要認為是便宜;其實,那是大錯而特錯的精進。這一點,要搞清楚,不然,將遺憾終身。

  (5)禪定:梵文為禪那,譯為靜慮。靜是靜止,慮是思慮。也就是把意識上的妄想靜止下來,恢復本來清淨的真心。又譯為思惟修;思惟是思想,思想停止就是定。襌是梵文,定是中文,這是梵中合璧的名詞。

  我們的妄想,念念遷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惡念;不是正念,就是邪念,總是在戰爭。內有戰爭,進而影響人與人之間有戰爭,家與家之間有戰爭,國與國之間有戰爭。甚至此世界與他世界之間有戰爭,此星球與他星球之間有戰爭。往大來說,乃在此銀河系與彼銀河系之間有戰爭,互相有戰爭。仔細的分析,發生戰爭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人的妄想所造成的。我們的妄想是個念,所謂「念起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古德說:「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的的確確是這樣,這是經驗之談。

  為什麼會打妄想?因為有個「我」在作怪。有我就有自私。有了自私,就來個自利,成為難兄難弟,時刻不分離,狼狽為奸。因為有自私自利的心,便生出有所求的心。有所求,貪心跑出來,瞋心也跟著來,癡心緊跟著,一個跟著一個,爭先恐後的出來。它們興風作浪,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把爭心、貪心、求心、自私心、自利心、妄語心統統停止,禁止它們活動。這時,智慧現前,大放光明,照破無明黑暗,便可明心見性,達到所修的目的。

  靜慮就是靜止這些雜心,思惟修就是念茲在茲,不忘參究。譬如參一個話頭,時時參,刻刻參,無時無刻不在參。這個話頭,不是念而是參。比方「念佛是誰?」就是參這個「誰」字。究竟是誰呢?來找「誰」。什麼時候找到「誰」,什麼時候就開悟。若找不到,不要心灰意冷,要再接再厲去找。找到「誰」的時候,內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都空到極點。

  最後連空也不存在,那還有個什麼執著?這時豁然貫通,大徹大悟,水落石出。見到本地風光。切記!不要走到半途,而停止不前進。要繼續前進,用功用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自然有個轉身處,回到本有的家鄉。

  參襌就是參生死之根。頓然斷了,度過生死關頭,任運自在。在參襌時,不管颳風下雨,仍然專一其心,集中精神,來參「誰」字。到了極點,便有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這時,正知正見現出,邪知邪見隱沒。這是修襌定的功能,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

  每個人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所謂「妄想紛飛」。妄想好像虛空中的微塵一樣之多。平常,用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如果在陽光之處,便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微塵,忽上忽下,起伏飄蕩。我們的妄想,自己觀察不到,但若用佛法光明一照,原形畢露,統統現出來。有了妄想,怎麼辦呢?就要打掃乾淨。用什麼方法呢?就用襌定。襌定的功夫,能將妄想清理乾淨。修襌定時,要用精進、忍辱來幫助。然後再用佈施、持戒來幫助,完成使命。大家來幫助襌定,成就收攝身心。不起妄想的功夫。雖是六度,可是有連帶的關係,是彼此相助。

  修道人,要有擇眼法,知道何為善法?何為惡法?這一點要弄清楚。善法就是眾善奉行。惡法就是諸惡盡作。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那與道相違背。怎樣能有擇法的智慧眼呢?基本法,就是坐襌修定,用功到極點,自然現前。有了妙觀察智,無論什麼,一目了然。

  (6)智慧:首先持戒,然後修定。有了襌定,才有真正的智慧。凡是誠心參襌打坐的人,其智慧多數是正知正見。不用功參襌的人,敷衍了事來打坐,作為例行公事,其人的智慧,雖然有一點點,可是多為邪知邪見。為什麼?因為沒有基礎的緣故。邪知邪見是世智辯聰,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

  邪知邪見的人,怎能辨別出來?有六種方法:

  ( A )首先看此人有沒有爭名爭利的心。在名利上用功夫,又貪財又貪色,貪而無厭。

  ( B )是不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自己稱讚自己?誇耀自己?

  ( C )不是抑人揚己?把旁人壓低,抬高自己的身分?有這種行為的人,不問可知,一定是邪知邪見的人。

  ( D )再看此人有求或無求。以出家人來說,大家都是日中一食,可是有人不守佛制,私自到商店買東西吃。這個人有了食的欲念,其它的色欲,一定放不下。可想而知,所做的事情,是為著自己。總之,凡是為己,為有所求。
  ( E )然後再看此人是不是有自私心和自利心?

  ( F )看他是不是愛打妄語?如果有的話,就是邪知邪見的人,毫無問題。

  由這六個條件,來證明此人是正知正見?還是邪知邪見?一言以蔽之,一切專為自己作打算,就是邪知邪見的人。一切為大眾謀幸褔,就是正知正見的人。

  這六個條件,要有智慧的擇法眼,才能辨別清楚。由定發出智慧,有了智慧之後,便相信真理。合乎真理者就往前修;不合真理者,無論是誰說的,也不要相信。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要盲從,不要盲修瞎煉;否則不但得不到益處,反而受其害。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