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12:46:05
學習次第 : 進階
法藏碎金·持戒門
徐恒志輯錄
第二 持戒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第十六章)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遺教經》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墮於坑坎。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八大人覺經》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優婆塞戒經》
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解脫品第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受戒品第十四)
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得人天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如人病重,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具諸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業品第二十四)
《大寶積經》
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忘語,如說如作,不誑於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郁伽長者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淨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淨戒,然後為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
《法句經》
不當粗言 言當畏報 惡往禍來 刀杖歸軀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極欲 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 愚以為易 善最安身 愚以為難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若有上根求淨戒 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淚泣血常精懇 哀感遍身皆血現
繫念十方三寶所 並余六道諸眾生
長跪合掌心不辭 髮露洗心求懺悔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湣護念如一子
一懺不復造諸罪 三世如來當證明
如是勇猛懺悔者 名為上品求淨戒
……滌除罪障淨六根 施我菩薩三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脫苦眾生
(報恩品第二下)
《梵網經》
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即入諸佛位。
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一殺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五酤灑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贊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需,一切給予。而菩薩以噁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十謗三寶戒)
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于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菩薩戒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
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卷五優波離身識)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又複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偷,修禪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語言證。……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卷六)
《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眾生若不護持禁戒,雲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杖;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樑。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楞伽經卷四》
曾悉為親屬 鄙穢不淨雜 不淨所生長 聞氣悉恐怖
一切肉與蔥 及諸韭蒜等 種種放逸酒 修行常遠離……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諸覺 從覺生貪欲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 以財綱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隨叫呼獄……
若食諸血肉 眾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無慈慧 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學受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淨行品)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持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