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4 00:34:18

 

 “中觀”一詞的哲學含義

多識仁波切
 

  “中觀”的“中”的含義是排除“兩邊”,“觀”是智慧見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或原本狀態。這“原本狀態”,就是沒有經過人為地改造、添加、減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狀態。正如《現觀莊嚴論》所說的那樣:“沒有任何可減損,也無任何可增益,真實之物真實觀,見真實者可解脫。”在人們的思想念中的存在,沒有一件是“純客觀”、“純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們塗上了一層主觀色彩,人為地進行了增減取捨的“加工”。原來不帶主觀傾向的“中間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別智中已失去了本來面貌,被加上了常斷、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類的戲論成分。“兩邊”是指“常邊”和“斷邊”,即“有邊”和“空邊”。“常”和“常邊”不同,“斷”和“斷邊”不同,同樣,“有”不同於“有邊”。“空”不同於“空邊”,這一字之差,有天淵之別。宗喀巴學派,對這類概念有嚴格的界定。宗喀巴在《中論大疏理海論》中指出:“兩邊”的“邊”,是指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見解,是墮入錯誤深淵的懸崖絕壁上的危險道路。不能把符合實情的有無之見,視為“有邊”和“斷邊”。若說,佛有某種功德,就認為墮入了有邊;若說,佛無二障,就認為墮入了斷邊。若是那樣,就是大錯。“二邊”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虛構妄念。“中觀見”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真知灼見,所以就自然排除虛構妄執,顯現事物的原本狀態。
 

 “中觀”一詞所代表的對象共有四種:(1)一是基本中觀,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變法性。如萬物無一例外地都是緣起的相對存在,因此,無一例外地都屬於無自性之物,這種萬事萬物的相對現象的“有”和絕對自性的“空”的統一,就是基本中觀;(2)處於學道的中觀見是“道中觀”;(3)佛地的明見二諦的直觀智慧是“果中觀”;(4)解說中觀真理的經論是“論說中觀”。
 

 從本質上講,一切事物的無戲論本質法性是“本具中”,但這“本具中”是見道以上的聖眾和佛陀的定中觀慧的境界,並非見道以下的分別智境。
 

  在見道以下的眾生,通過中觀經論的學習,可以獲得中觀的抽象概念,或者抽象思維性的理解,這是世俗分別智的最高極限。要想跨越凡聖的界限,獲得真實中觀見,需要修止觀,獲得智慧的根本轉變,達到見性悟空的道位。“開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認識理解,而是產生世人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現量直覺。在此之前,對“中觀義”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是脫離不了語言和思維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須分清楚真智體驗性的具體中觀和俗智分別性的抽象中觀。前者如進入“實地”,後者如“掌握地圖”,不能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多識仁波切《佛理精華緣起理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