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8/08 13:47:34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明煩惱對治法·伏虎無常
阿康仁波切

如星、如霧、如燭光,
亦如陽焰、霧、水泡、夢幻、閃電與浮雲
——
如是我觀和合法。

即使曉得自己內具潛能,倘若不解諸法無常,也會耽誤我們的發展。要能正確看待無常,我們必須了知無常的本性,這樣我們便能以對無常的認知,用於自身的體驗。

首先,我們觀察外境——感官所能感知的一切。例如,四季的特徵是氣候轉變、溫度不同、晝夜長短有異。我們也許喜歡夏季,但當冬季來臨時,我們仍須予以接受,因為希望某一季永不離去、希望另一季永不來臨,這種希望是絕無可能實現的。我們非但不應抱此希望,同時還要盡力去玩味季節的變換;玩味隨季節變換而出現的各種花鳥,以及從綠轉黃繼而脫落的樹葉;玩味土地的由褐轉白,再由白轉褐。於一切處,在每一事物上,我們可以看出無常的確很美。
我們生活中的細節也會起變化。從貧致富,從富返貧;今天失業,明天又找到工作;有時當老闆,有時做傭人。在政界,宦海浮沈,變化尤劇;許多領袖,掌權幾年就得下臺,或被推翻,甚至槍斃。影響我們個人事業的變化,也許不像那樣大起大落,但是仍然不斷發生。

我們內心的生活與感受,也跳不出無常的運作。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入睡,沒有一事可持久不變。我們的興致時高時低、希望及恐懼忽有忽無。我們常常深為外來的影響所左右。我們會因碰見多年不見的老友而感到非常興奮,但轉瞬間來了個敵人,又會令我們的心情完全改觀。試想一隻關在空屋中的猴子會怎樣在視窗上下跳動,我們即可對自己的心有些認識。我們情緒之忽起忽落,一如那只猴子。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我們出生、成長、上學、變老,而且遲早會死。我們的生命,越來越短,無可奈何。死亡來臨時,我們不得不把朋友、家人、財產全都留下。我們會對這種情況感到害怕或沮喪,但那不是接受無常的積極做法。我們不該那樣,我們應承認,這種轉變到了某一階段即無可避免,並應決心以更有價值、更具慈悲的方式度過餘生。此外,了知他人的命運亦複如是,會激勵我們以更大的愛心,對待那些正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人。
我們目前的趨勢是,利用餘暇尋求享樂、滿足已欲;我們不是忽略修心,就是把修心延到最後。當然,我們有時都需要鬆馳一下,用不著走極端,不過,正確了知無常,會促使我們過更有價值的生活,且獲得長遠的利益,而非只顧今天、明天。

無常的真正意義常被誤解。例如,我們可能認為,既然無常,我們的工作或事業就沒有價值,故應予放棄。但這種解釋不對,它是把真諦當作懶惰的藉口,當作逃避現實的方法。同樣地,如果我們有衣服該洗,而心裏想:我不去洗,因為我們明天就可能死。那麼我們的懶惰會因此而增加,絕對不會因此解悟。

近來有很多年輕人對教育感到厭倦,以致當他們碰到無常的法教時,覺得此一法教提供了他們不再求學的理由——儘管不再求學會令他們的親友不安,會使他們自己受苦。無常並非意味著我們不該工作或求學,它只是說一切都在變化而已。

我們無須一聽到無常便驚慌失措,或起過度的反應。相反地,我們應該善用無常,令其有助於我們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在觀察一切事物如何轉變的同時,仍可毫無減損我們對生活的欣賞。

正如安樂不可能隨時都有,憂苦亦不會一直存在;苦樂的轉換,十分自然。但無論當時的情緒如何,我們可以時時隨遇而安,即使是在非常痛苦之時,我們至少也是有所感覺,至少也能試著與那種感受的性質相配合。

我們必須不再把內在與外在的任何事物,妄想為實有。如果我們一心想把事物之確定性看得越來越高,那麼當轉變無可避免地發生時,我們就苦了。過分在愛憎之中打轉,使得我們對所經歷的事物不是想要排斥,就是想要執著,因此,我們對發生的轉變,非但不肯接受,反而加以抗拒。

像這樣連續不斷地打著必敗之仗,會讓我們的情緒忽高忽低,以致內心喪失安定。以上所說,重點全在我們必須了知沒有不變的事物,從而減輕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執著。

心既尚未調伏,我們所受之苦便永無休止,故宜趁早修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我們也許一廂情願的自以為萬壽無疆,但當我們仔細認真地考慮一下時,我們即可看出那明顯的事實——明天再修都可能太晚。我們之易變,一如其他事物。

由此可見,無常遍及所有外在世界,也遍及我們內心經驗。我們既不能阻止無常,也不能避免無常。無常無時不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承認無常。如實接受無常,有助於我們欣賞自己所有,同時減輕對自己所有的執著。了知無常,會令我們不致誤入歧途去從事無謂地追求。非但如此,我們還可藉著將此項認知普遍用於生活之中而成熟自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