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8/30 08:18:01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明煩惱對治法·伏虎 專注

若于身心完全放鬆時,觀察發生之事,則此一行為本身即能產生力量。
——
密勒日巴

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難,大多是粗心所致。我們的無明和有限的覺知,每天都此起問題和困境。然而,只要我們注意,不良的便可改善,良好的則不會被忽略或浪費。我們若在專心方面下功夫,便會發現,各種情況都變得較易處理,工作變得更有成果,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全都變得更豐富、更有價值。

把單純清明的覺知,運用在所有生活經驗,會使我們不再於情緒上犯那些導致諸多糾紛和痛苦的過錯。因此,每當不良意向紛起而有化為行動之虞時,我們就該慢下來。鎮定自己,盡力在同一時間專做一事,將其徹底完成——這就是專注。

我們不必信仰宗教就能看出專心的好處。專心能令精神上與世界上的快樂俱增。不管是修觀想還是過馬路,我們皆能靠專心而得安泰。無論是在工作、吃飯、乘車或曬太陽,我們都可隨時隨地練習專心。

由此可見,我們研討的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那必須成為每日實際生活一部分的東西。
因此,如果認為禪定與專注有些異於我們日常所做、所說及所思,那就錯了。我們不要想在日常經驗之外去找定境,而要使定境融入我們的一切所為——不管我們身在何處。

當我們更加關注他人的需要和願望時,我們在工作上、家庭裏和整個生活中的摩擦與衝突便會減少。有此關注之心,我們自會更具彈性和適應性,同時還會更加瞭解他人,以及瞭解他人是多麼可能受到我們言行的影響。表現得圓融一些,我們就能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配合。
不過,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將那唯我獨尊的自私心態轉化為對他人的普遍關注,需要極大的努力。想要與他人配合,必須學習如何降伏自心,不因發怒、發狂或嫉妒而傷害他人。即使在心情不愉快時,也要留心,不可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傷了他人的感情。
粗率任性的行為,常是立即反應內心的結果,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做什麼。這並非說要時時刻刻厭抑自己的情緒,因為那麼做可能只會把自己造成一種貯藏所有不良反應的垃圾箱,這樣一來,我們會變得充滿毒毒,以致猛然嘔吐,產生無法收拾的後果。我們不該如此,應該學習以更開明、更不執著的態度來看自己的思想與情緒。如是去做,就不會再積垃圾了。
情緒能起衝動,也必會起衝動,但是若能留心,即可保持鎮定,不致將有害的情緒化為行動。我們能說停就停,知道瞋怒、嫉妒等情緒的不良性質及其可能產生的後果,而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同樣地,在想給自己的不善和惡意找藉口時,我們也會知道這種企圖不對而叫停。
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其實很難做到,因為許多麻煩都是自找的。於此二十世紀,我們製造了多種機器,發明了大量科技,但結果卻是,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變得簡單,反而遠比從前複雜。我們經歷的每一事物,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全是自己的產品,包括我們所過的那種忙碌不安的世俗生活。對治錯誤與過分複雜之道,是一切皆予以簡化。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不要想同時做多件事,而要全神貫注,一件一件地做。我們需要更專心地生活於現在,不要老是想著過去若走另一條路,如今會在做什麼,或下一步要怎麼走。此外,我們還要儘量不為周遭的景象、聲音及其他引人注意的事物所分心。當思想與感情升起時,我們應該以輕鬆的態度觀其來去,不予執著,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那麼紊亂、那麼優愁、那麼受一時之想法與情緒所牽扯和影響。此種單純、超然的覺知,讓我們更能瞭解自己所做之事及周遭發生之事。正如名廚只用幾種基本原料即能做出營養均衡的一餐,我們也能學習盡已之力充分利用既有。如是去做,便不會犯將已經複雜的生活弄得更加複雜的錯誤。
坐禪可作為修的良好起點。方法之一是:只管坐下,放鬆身心,什麼都不做,讓我們的注意力向內,然後我們會更精楚地看出自己心中在想什麼?迷惑如何生起?易犯之錯的源頭何在?通常我們生活的步調都太快,以致並不真知善惡,並不真知自己在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正如電影的剪輯,要把影片放慢,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看,以便揀出錯誤,加以修正;我們亦須把生活的步調放慢,才能調整和改善全面的生活。當我們修觀,任由諸念自行來去,我們的思想便自然減慢。我們既不像檢查員一般去排斥惡念,也不迷戀我們認為的善念而依依不捨;我們只是旁觀,不起反應。身無動作,心亦無意反應任何生起之衝動,在這種情況下,即能發展靜智,終能令其充滿於我們的一切經驗。
此後,隨著定力的發展,我們將能在最繁忙、最不舒適的情況下保持平靜,一心不亂。匆忙地行動、噪音、悶熱、灰塵,甚至那些污辱或冤枉我們的人,全都影響不了我們。我們無時無處不是輕鬆自在,定心已經成為我們確能享有的樂境了。
我們應力求心安。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負責,正如大使要為他所代表的國家負責一樣。要想心安,必須修已。我們若在內心發展平安,那就不必再到心外去求,同時他人也會因我們所樹立的榜樣而獲益。一旦心安圓滿修成,則無論發生何事,都不會起不良的反應。
目前,對我們來說,這種成就似乎很難獲致;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之事沒有不能改變的。既然對環境的看法是決定於自心,我們就有能力克服一切痛苦而獲得快樂。我們學習既不逃避痛苦,也不執著快樂,知道苦樂都同樣是主觀和無常的——我們要力求發展那超乎一般苦樂的平靜。
我們也學習安心——不是讓心處於遲鈍的半昏迷狀態,而是處於超越的覺知。優良的藝術家不僅看畫的細部,也看畫的全貌,以免漏掉什麼;同時,他的目的不僅是要看得明確,也是要看得超越,超越表相,了知其所見者皆無實性。
我們感官所受的每一事物,全是由原子或小於原子的質子所組成。它們合在一起時即有形色,但因它們不能脫離其出現時所需的空間而存在,故此形色並非真正實存。其實,一切都在轉變之中,隨時可能分解、毀滅、重組。此一對物質界的看法,為分子物理學最近做的多種實驗所證明。本書于後將談的彩虹禪修法,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的無實性,降低我們對物質的執著和我們跟物質的關係。
心定也會幫助我們不再把錯誤的觀念和價值投射在周遭的世界。外界的事物,可能看似具有單獨存在的自我,但事實上,其形色和價值只不過是自心所投之影而已。在我們的心徹底清淨之前,所投之影看來可能非常堅實,因為我們自己似乎也非常堅實。例如,睡時與醒時的經驗,對我們來說沒有多大的差別。睡時我們常常感覺不出夢中所產生的恐懼、興奮等在強度上與醒時有何不同;然而我們一醒,曉得剛才是在作夢,便能知道夢中經驗的重要性和後果跟醒時的不一樣了。同樣的道理,隨著自心的發展,我們也能瞭解醒時經驗的無實性。此即為何已發展成熟之心,被稱為覺醒之心,也就是從無明夢中解脫出來,而認清所有經驗皆無實性之心。
還有一著名實例,可用來說明心之投射力或想像力。當我們在微暗的房間看到一根繩子時,我們很容易把它誤認為是一條蛇而心生恐懼,此時,我們所感到的恐懼與看到真蛇時無異;然而,當我們一曉得那只是一條繩子,恐懼感就沒了。這個例子顯示,所謂,全是自心所投之影。除了我們自己對這些投影的價值觀外,別無可執著者,亦無可恐懼者。在這方面,我們把它們想像得愈真實,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就愈強大。
日常經驗,儘管似乎實實在在,仍可比作魔術、演戲或電影;我們若看不出其無實、如夢的一面,便會捲入其中,而成被縛之囚。當我們的覺知日後有了長進時,便開始瞭解有多少裝置、詭計和特殊效果結合起來,共同加強我們對日常經驗的真實感。就某種意義而言,此項瞭解會使得表演不再那麼好看,但是我們還是能欣賞其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情節和變化。不同的是,我們能逐漸看清,自己所有的善念、不善念和情緒,都只是心的遊戲。這樣,我們既不會為其所控制,也不會失去持平的如實知見。不解心性的人,將永為虛幻所迷惑。的確,有人說過,覺與不覺之分,就在能否看清和瞭解。
能隨心所欲為一切眾生謀福利,了知如何最善巧、最恰當地予以援助,主要是靠那不以世間為實、為常的卓越識見。一旦我們擺脫了常見的束縛,覺知範圍便會擴展。例如,在地下室只能看到身邊的環境,在屋頂上則可看得更多,而從山頂又可俯視很多屋頂,從飛機上看,那就連廣大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那進入眼底了。
同樣地,智者注意與瞭解的物件,不限於與其本身有關之事,也不囿於僵硬刻板的世界觀。有了超然、客觀的態度,我們更能如實看清各種情況,而且注意到每一眾生的需要和問題。像這樣具有悲心之智,便能令人配合需要而使用正確的善巧方便。因此,我們的責任是,致力於僧長已智、看清全局、願助他人而無偏私。如果是,一切眾生皆可獲益。
不過,此種程度的關注,需要精進的修持——我們所致的誓願,必須一再不斷地予以肯定。這雖困難,但決未超出我們的能力。例如,即使在目前,如果我們快要失戀了,便會時時刻刻注意到情人的行動,知道情人跟誰在一起、跟誰講話,並能容易地想見每一動作。這種對現況的專注,範圍雖然狹小,但確能象徵一種關心;因此,當我們覺得無法專心時,我們只是懶惰、自欺而已。如果我們的動機和誓願夠強,那種狹隘的專注與關心,即能擴展到涵蓋一切眾生,不僅只是在某方便或只為我們所深愛的人。
我們可以再用訓練馬為例,來說明降伏自心的過程。馴馬需要十分注意,如果把馬關起來或對它發脾氣,馬就會不安或反抗,而我們也很可能得不償失,馬甚至會變得無法駕駛。正確的方法是:對它好、對它有需心,偶爾讓它自由賓士,但不過度放縱。如是以同情心善待,馬會起良好反應,它會學得信任我們,一叫就來,因為我們有所需的堅定和公定,而且前後一致,不會嚴格到讓它根本不能自動自發。無論馴馬或馴心,我們都需先與其為友,在這方面,悲心與關注皆不可少。
那麼,在感到自己不夠專心或不能如願的平靜修禪時,我們該如何應付呢?首先,無須驚慌。追根窮柢,實無善念或惡念,我們的心情遠不如表面上那樣堅實不變。同時,若有太多的思想和情緒生起而造成混亂或不安,我們也不該反應過度。我們該做的是,盡力放鬆心情,僅對心的遊戲作壁上觀。不過,如果我們想要觀想某一特定物件,或有意發展某一明確品行,如悲心之類,那就該把散漫的狂心徐徐收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跟著心思跑,而要隨時對自己之所在及所做多加注意。我們是要促心走上正道,但不想要強制執行。鞭繩讓騎士能曉得馬的動作,左右馬的行動,並于必要時給它一點指引;但若把鞭繩拉得太緊,馬就會反抗。所以,我們待心,永遠要在壓制和放任之間力求均衡。我們要學習以接受的態度、自然的態度去體驗我們的思想——既不太緊,也不太松。這樣,我們的修禪、修定,即是遵循那寬闊與安穩之道——中道。
心是一塊極肥沃的土地,在心地上種的東西,都會成長,終能結實。如果在坐禪時,我們對他人生起惡念,那麼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對他人的態度便會因而變壞。這種趨向,反映出心無節制,而且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我們的目標既然是引發和培養覺悟的心態,那就必須注意,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危害或違背此一目標。
認識邪念和忘念不難,但當我們力圖轉化這些不淨之念時,我們的心會極想依然故我。因此,在使用觀想或其他修法時,起初雖可能有良好的進展,但習氣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心在這一方面,富於彈性:我們把它略微張開,一鬆手,它又彈回去了。正如為不讓鬆緊帶彈回,我們會把它釘牢;修心亦複如是,我們必須嚴格修心,在遭遇困境時,不可隨著習氣生起不良反應,而要仍舊保持善意。
其實,困境可能非常有用。困境不僅可以讓我們對心如何運作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能把我們不願理會的自身缺點暴露出來,同時提醒我們有何工作尚待完成。如是精進修行,嶄新的良好性向便會逐漸成習,與舊有的不良性向分庭抗禮,直到把後者壓倒、消除為止。
因此,如果遇到障礙就睡覺,妄想睡醒時障礙會像魔術一樣全不見了,那是沒用的,它忽視了障礙給我們的明確指示——指示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自省。我們也許不願這麼做,但要想發展,就不能不這麼做。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便一直力圖忽視或忘卻自己不善的一面,同時,即使不是誇大,也是充分強調自己良善、誠實、動人的品性。是故,聰明的作法是:面對自己的毛病而切實加以改善。

除不了自欺,還要有耐心。今日的處境,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所以沒有任何改善會是一朝一夕就能發生的;在超凡入聖之前,我們都會犯錯。我們的目標是:在自我發展上不僅利用正面經驗,也要利用負面經驗。負面經驗,像正面經驗一樣,能夠供應精神成長所需的燃料;一如木材、昂貴的香或廢物都能成為燃料,都同樣能用來燒火。

我們內具選擇自身前途的潛力。如果我們的希望是過平安和有價值的生活,自利利他——我們確有能力達成此願——第一步要做的是:簡化生活,使得我們的每一經驗都成為練習專心的機會,而不致成為心亂之源。行、住、坐、談等基本行為,以及對整潔的態度,全是我們易於忽略的,然而它們卻是決定所有其他行為的基本條件。

不管有沒有人監視,我們都應時時注意內心的情況,謹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這樣便不會損害他人。我們的目標是逐漸發展注意力,催動自心本具的慈悲,這是我們都有能力做到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