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8/08 13:58:11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明煩惱對治法·伏虎 面對情況

 

阿康仁波切

切勿耽溺於自憐
——
阿底峽《修心七要》

在我們初遇法教與成就正覺之間,是一段漫長而多艱的旅程。一旦決定上路,便必須對怎麼樣走法有務實的計畫。如果我們想從倫敦去功格蘭,光是空想無濟於事,必須實際搭乘交通工具——不管是汽車、火車、還是飛機。出門萬事難,但若不出門,便不能得到滿足,不能抵達想去的地方。

從倫敦前往蘇格蘭,要先去優斯敦(Euston)車站、MI或西斯洛(Heathrow)機場。同樣地,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過快樂和對一切眾生有益的生活,那麼入手之處便是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況。這些情況是工作的原料,它們所能提供的經驗與解悟,無論受過教育與否,人人可用。但是須先克服一種不良習氣,那就是對與外在環境有關的問題,對與我們共同處於此一環境的人,以及對內心感受到的不滿和痛苦,予以忽視或規避。

我們若不自欺的話,便會承諾,我們在妥善應付生活中的問題方面可說全是初學。我們可能對學習如何浮身於空等令人興奮的禪修深感興趣,但學習如何立身處世則更為有用。我們也許覺得自己的成就已高,無需任何法教——儘管仍在不知不覺中,一再為自己製造同樣的痛苦。《付虎》一書,主要是教我們學習如何接受和應付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況。我們若不承認需此法教,我們便很難獲得真正的進展。

承認需要某道之後,便須依之而行。在想像的世界,如香格里拉,我們可以在一手拿著雪茄、一手端著酒杯。左右有漂亮的情人陪伴之下,照樣成正覺。然而在現實的世間,就沒這種事了,我們非得在某一方面努力不可。如果我們現在未能處理今生的基本情況,以致忽略了調伏自心,則無論有多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不能令我們未來免於遭受大苦。

我們先須調伏自心,為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應牢記人身難得、諸法無常、善行致樂、惡行致苦。尤其重要的是,決不可忘記調伏自心之目的在於發展慈悲,以利眾生。

從這個起點或堅實基礎,可以逐步發展。若沒有這個基礎,任何進步都很容易受阻,甚至可能偏離正道。因此,要收起我慢,承認自己的真正水準。不管在世界方面如何聰明或成功,只要我們依然害怕喪失財富、親人或所有——更不用說生命了——就仍處於痛苦之中,需要調伏自心。對每一個人來說,唯有從頭開始。

假如我們找到一顆未經加工的鑽石,而且知道如何予以琢磨的話,便能把它製成一件亮麗的首飾,戴起來為我們增光。但若不懂琢磨之法,我們可能會把它弄碎,使它變得沒有價值。本書所講的訓練與禪修,提供令心轉化、成熟之道,若能善加利用,即可使心清純得如琢磨過的鑽石一般。

我們必須盡力以輕鬆、簡單的方式來應付各種與自他有關的情況。這也許不夠刺激,甚至十分乏味。然而,我們的宗旨乃是在於如實地接受情況。根本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很平凡的,每天皆有樂有苦,愉快的事和不愉快的事時時發生。有時我們的感受是又苦又甜,還有些時候,生活經驗可能不痛不療。重要的是,它們全為我們親身所遇,全是我們非面對不可的。
問題並非全都出自逆緣。例如,我們可能生活富裕,但乃會因害怕喪失所有,或因不知如何處理財物,而感到痛苦。不管處境如何,我們必須瞭解和應付自己的環境。有些環境,我們無論怎樣都得接受,有些則應力求改進。別人可以給我們鼓勵與支持,但是若要選擇自己的生活,那就必須親自動手。

在躲避苦境方面,很多人都很有辦法,而且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我們換個工作、變更住址、另求新歡、去看醫生或呼朋喚友,也許大作美夢、看電視、吸毒、大吃大喝——如果這些還不行,可能會睡不著覺或胡思亂想,以致苦惱得把自己弄病了。我們也許會想自殺,一了百了,儘管自殺和殺人同樣要不得——自憐會滋生各種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由此可見,有多種多樣的歧路,會使我們迷失方向,讓我們忘了對自他起慈悲心。

逃避現實,能令心暫時離開問題,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若只是做喜歡做的,不做不喜歡做的,那麼困難便只會有增無減,一再發生,同時,還可能損害到自己身心的健康,養成各種不良習慣,愈陷愈深,以致積重難返。我們一旦向脆弱屈服,便只會越來越弱,更不可能長期免於痛苦。農夫可因成噸施肥而獲得幾年豐收,但隨後的結果卻也是地利用盡、地質中毒。所以在這裏要用一點智慧,不要只顧短期治標,而要尋求那能帶來永久利益和幫助我們超脫苦因的解決之道。

這並非說我們要以嚴峻的態度來應付不合意的情況。對事物過於認真,可能像輕浮草率一樣地有害。過於認真便無幽默感,會把人生看成苦鬥;而輕浮草率又有陷入幻想境界的危險,兩者都會讓我們與日常生活真正的感受脫節。當我們的瞋怒或嫉妒等不良情緒失控時、當我們耽緬於過去或未來時,也會有此脫節現象。我們務必留心,不可忘了當前居住的現實世界。
以上主要是談躲避問題會產生什麼結果。然而,藉著修心,我們即可有效地面對和處理目前認為痛苦或不幸的情況。例如,一面對情況,就不必再傷腦筋去設法逃避情況了。此時我們可能意外發現,問題其實不如想像中那麼重大或糟糕。

一旦我們準備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即使是生活中最兇惡的情況都會因而轉變。我們需要的是完成此種轉變的方法和決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怕事或拖延,情況便很可能惡化。所以無論我們的經驗和義務是難、是易、還是平常,都必須如實認知。重要的是,不可因自己對情況的如實認知和價值判斷,而於情緒上大受影響。

遺憾的是,做為現代文明國家的人民,生活背景鮮有助於我們如實地接受事物。我們這種社會,完全採取另一種辦法來對付在某方面不合意、不完美的情況。例如,我們發明複雜的機器來代替人工,以便除去某些工作中令人厭煩的部分,致使很多人變成冗員,比不用機器時更覺無聊。我們還把整個社區鏟平,興建高大的公寓,以便提高生活水準。但卻發現沒人願意搬進去住,而那些不得不住進去的人,則感到孤立難受。我們老是想要增加、改進,而不曉得後果為何,不知道止於何處。

我們若不枉費全部心力以求生活盡善盡美,即可拿出一部分來發展對事物實相的容忍和認知。這種內心的平安,會產生深遠的快樂;而從俗事、俗物或別人所能獲得的快樂,則全是短暫的。我們必需作一明確的選擇:是讓自己像羽毛一樣,隨無常之風飄來飄去,碰到什麼做什麼;還是致力於建立某種內在的安定,不為機運、毀譽所動。

如果選擇正確的話,真正的解悟和平靜,即會在我們內心生根,穩定成長。總有一天,我們會轉化自己所有的經驗,而與其正面性質發生關係,不受所見之負面性質影響。到此階段,我們會感激那些對我們無禮、無情、無信的人,因為我們已學得如何用其所懷惡意來發展自己的容忍和悲心。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要到處自找麻煩,而是說萬一麻煩來了,要能與之相處,善加利用,不因之而陷於痛苦和失望。

當然,發展這種心態,說比做容易得多——我們真得下很大的工夫。
問題是,在西方傳統的支配下,我們相信力量與快樂來自身外,以致不向內心尋求。我們必須準備另闢蹊徑。此時所需的是一面鏡子,使得我們能夠看清自己目前的情況,然後才能將既有的予以淨化,並喚起內在的信心和力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