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02:42:2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6/06 02:40:13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中論釋 前言
前 言
在浩如煙海的佛學論典中,闡釋佛陀二轉法輪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經論,可謂卷帙浩繁;先後湧現出的各派論師,也是盈千累萬。但能親得佛陀授記,開創甚深見之妙道,以遠離四邊戲論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窺見凡夫分別心難以測度的究竟實相之典範人物,則非龍樹菩薩莫屬。尊者憑藉超凡入聖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經》之所有精華於一體,撰著了詮說般若空性的中觀論典之根本源泉——中觀理集(龍樹菩薩的著作,包含了《中觀理集》、《讚頌集》、《教言集》等等,有人將其中的《中觀理集》,翻譯為《中觀理聚》,以鄙人管窺之見,此譯稍有欠妥,故改為《中觀理集》,望斟酌)諸論。
關於中觀理集諸論的具體範圍,各大論師的觀點稍有不同。無垢光尊者的《勝乘寶藏論》、以及布頓仁波切的《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一致認為:中觀理集諸論包括《中觀根本慧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細研磨論》和《成名言論》;宗喀巴大師在《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中解說中觀理集諸論時,卻將《成名言論》換成了《中觀寶鬘論》;而薩迦派的果仁巴論師在《入中論釋》中,又以不贊同的語氣認為:在藏地的論典中,從未出現過《成名言論》的譯本,而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也只提到參閱過其他理集五論,而沒有提及《成名言論》。既然連廣聞博學的月稱菩薩都沒有言及該論,或許在印度的論典中,該論也是子虛烏有。有人認為應該加上《中觀寶鬘論》,這種說法還是不合理,因為《中觀寶鬘論》應當屬於《教言集》的範疇。
儘管各派的觀點各不相同,但被眾多學說所公認的一點,就是《中觀根本慧論》在中觀論典之繁茂大樹中,有如樹根般不可撼動之重要地位。前輩智者恰如其分地將其形容為“瑩心神之砥礪,越溟嶮之舟輿,駭昏識之雷霆,照幽塗之日月(意即明澈思想的磨刀石,渡越洶湧滄海的船隻,警醒昏昧心識的霹靂,照亮幽暗征途的日月)。”
在藏地的各大寺院中,《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以及《中觀四百論》,是修學中觀的必修課程。要想通達中觀要領,必須深入細緻地聞思該論。如果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蜻蜓點水、囫圇吞棗般地草草而過,則不可能領略究竟空性的勝妙法味。
在物欲橫流的末法時代,有的世間人往往耽著於詞句,忽略了深藏於詞句之間的精華意旨,執妄為真,視邪為正。此類人等,已經棄本逐末,徒見中觀之名,而丟失中觀之實了。這種人,正是釋慧賾在《般若燈論釋序》中所說的“顛沛斷常之間,造次有無之內。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如果這樣荒廢此生,實在令人遺憾;而有的人又對中觀論著不屑一顧,一味追求氣脈明點等便捷之徑。但是,對於沒有在多生累劫中聚積資糧、懺悔罪障的大多數修行人而言,這些高深之法無異于夏爐冬扇,在目前是不會有任何益處的。欲速則不達,要想證悟究竟空性,獲得自他二利,必須首先打牢中觀基礎。而奠定中觀之基的首選途徑,莫過於修學《中論》。
據歷史記載,《中論》的注解多達七十多種,其中流傳較廣的,包括噶裏晉美的《無畏論》、佛護論師的《佛護論》、月稱菩薩的《顯句論》、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以及提婆薩摩、古拏室利、古拏末底三位論師的《中觀釋論》。
而在藏地論師演釋《中論》的著作中,被不同教派所稱道的,分別為果仁巴大師的《中觀論詳解——正見之光》、宗喀巴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釋——理證海》以及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目前漢地影響較大的《中論》注釋,有唐代明知識譯師翻譯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宋代施護譯師翻譯安慧菩薩的《大乘中觀釋論》,任傑翻譯僧成大師的《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印順法師講解、演培法師整理的《中觀論頌講記》,以及即將整理完畢的堪布慈誠羅珠之《中論講記》等等。
但因上述論著中古代部分文言成分較重,在白話文統領天下,網路語言、外來語言異軍突起的當今時代,難免使人有曲高和寡之感。許多有意跨入中觀門徑的初學者,面對生澀的語言、深奧的內容,都不禁望而生畏。
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為了證明中觀見本應具有的親和力,為了將藏傳佛教的不共理證介紹給漢地信眾,為了更多的人能體味般若中觀的無限境界,筆者下決心將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以白話的形式翻譯出來,呈獻給諸位同道。
麥彭仁波切是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由其所闡釋的內容,實非凡夫以三毒而引發、為戲論所主宰的低劣甚至歪曲的學說所能比擬。該論內容廣略適當、淺顯易懂;科判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既避免了因過廣而使讀者深陷于茫茫教理之海,從而迷失方向的過失,也避免了因過略而使讀者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從而繼續徘徊於昏黑冥暗之無明險途的過失。如果能以堅定的信心、堅毅的悲心、堅強的決心、堅忍的進取心深研此論,就一定能透過論中以犀利言詞駁斥他宗的表面,發現自相續中深藏不露、鋼打鐵鑄般的邊執邪見,並將其作為所破之的。只有這樣,才算真正領會了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真正的所破,不在於外在的宗派之見,而源於自己的內心。
該論所引用的《中論》頌詞,是在儘量保留鳩摩羅什譯本的基礎上,為了與注釋內容相符,並考慮到易於理解的目的,故參照藏文原版做了一定的增減、修改;在藏文原版的科判中,本來有品名一項,因為對分品內容影響不大,為避免煩瑣,故予以刪減。
由於藏漢文字語言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翻譯所用藍本清晰程度較差、並存在少量錯漏的緣故,在翻譯過程中,也遇到了事先尚未預料的困難。為了力求精確、完整、易懂,並將錯謬率降到最低點,筆者曾反復多次地參閱了上述藏漢的各大論典。
在文中的 [ ] 中,是為了配合偈頌與現代專用名詞,而列舉出的與之前詞句說法各異,但內涵相同的內容;而在()中,又是為了句子的前後連貫,或者是為了便於理解而增加的藏文原版中不存在的內容。
由於本論的大多數話題,是以辯論的形式引出的。為便於區分,故對正反雙方的觀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字體。
雖然本人曾有幸在三界導師——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前完整地恭聆過該論,但由於在下智慧淺陋,理解能力、文字功底與翻譯水準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又因為時間倉卒、瑣事繁重,所以文中難免有疏漏錯謬之處,還望諸大智者海涵並斧正。
儘管本論具有不可言傳的殊勝性,但對於福德淺薄的劣根、鈍根者而言,即使在聞思此論後,也仍然難以對空性正理生起信心,甚至會產生更大的邪見。如本論雲:“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因此,為了防止不但不能領悟空性,反而毀害自己的情況出現。凡是對甚深空性持有恐怖、反感心態的人,最好不要翻閱此論。
但是,如果能拋棄邪見,通過聞思此論而對空性之理生起稍許懷疑,也能夠依此而壞滅三有輪回的根源,正如《中觀四百論》所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眾多迷戀於神通、執著於外相的人,對面見本尊、佛陀常懷非分之想。有智之人應當清楚,妄想以色相現見佛陀的人,只能誤入歧途,而不能見到真正的佛陀。《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但《金剛經》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聖寶源經》也雲:“何人了達寂滅法,必見自然如來尊。”我深信,通過具相善知識的引導,任何一位認真修學本論的有志者,都必定會徹見真佛之 . 本來面目——現空無二之離戲實相的。
二零零四年六月六日
譯者書于喇榮
索達吉堪布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