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08:53:17
尊貴能海上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續記 第十七講

第十七講  九月十三日

 

今順明四分律藏大要,及功德光論師所開學律次第。在家是否許聽,有二方規:一者、隻字不許聽,一者、國王大臣許聽某一條二條。為助護持故,受過菩薩戒之居士許聽亦爾。惟只許知大意,不許知戒相。別解脫戒七眾有別,共學者,許共聽,非共學者不許。律海心要亦二法並存。許不許聽,觀學者機。比丘滿十夏,方許學尼戒。慧幢大師許共學者,為得學律種子故;不許向人說者,恐彼充內行惹是非故。

小乘十八部之分,詳見異部宗輪論等。藏文關於部別之著作更多,此是佛之通教。十八部後收為五部。現在並行者有三部律:巴厘文律屬上座部,藏文律屬一切有部,漢文律屬曇無德部。五部同承五師,優波毱多稱無相好佛,弟子有智者眾,故起部別。初分二部,上座部人少,多證道果;大眾部人多,有大菩薩,亦有初發心者。四分從有部出。十誦、僧祗、五分、皆曾在中國通行。四分曇無德、譯為法藏,亦譯法密,以其密意多故。雖變更舊律方式,而條理不亂。奉執重戒”者,謂尊佛遺教不許異解也。精斷當法律”者,謂持律運用恰切妙善也。

此律四次集出,故名四分。初分比丘二百五十戒,第二分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二部戒共三十卷,是辨識阿含。第二分有二犍度,第三分有十六犍度,第四分有二犍度,共二十犍度。第四分中複有五百結集,七百結集,調部毗尼及增一。初十六犍度是根本阿含,餘者雜細阿含也。根本阿含中,初四犍度為德業增長門,次四犍度為順緣護持門,後八犍度為過失補治門。比丘尼犍度為比丘尼與比丘不共之受戒等事。二部性相不同,心行不同,故戒亦應有別。若無分別,即真不平等,亦不足以見佛之大智慧也。法犍度、雜犍度,有部均收在雜事中。尼犍度有部別行,有尼毗奈耶雜事,故有部只有十七事。調部為波羅夷及僧殘之廣開遮,初學不許學。增一以數提綱,為六十卷之總持,持律者必熟悉,但於全書未熟,此品不能熟也。

律分四阿含,為功德光論師所立學律之法。未得法者,學律甚苦,味同嚼臘。有人看了律藏二三遍,反覺學律無辦法。依古人注解,諸家互異,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廢學律,以為戒律已過時陳舊,不適時代;或以為佛所制戒為大阿羅漢說,非今世人根下劣所能受持。不知別解脫戒是佛大般若,無時無地不可適用。西藏行有部,漢人進藏,多舍四分重受。阿底峽尊者亦是四分,進藏亦仍四分,布薩在界外行。我進藏未舍四分而學有部,回來講律仍講四分,傳承學法自有部。開遮依四分,方法用有部。功德光講律方法,用於四分亦合。

佛不制戒,由因緣制。辨識阿含,皆由因緣。根本阿含為解脫自他之根本道。功德光立受戒、守護、補治三科,最好。律意有總有別,正意不僅在本條,故律是活的。複雜的內容,要有攝法。內地解律,重在演繹,功德光之法,重在歸納,歸納即省繁複。雜事者,廣多細密,即是不簡單。內地不知四阿含之次第,下手即研雜細之事,結果無辦法。要由自修、攝僧、加上學理,方能得出一條路。只是看書,不能辨識,不能統眾,每每僨事。正宗阿含,自趣涅槃為最後一著,教人亦如此引導。律與經合,四根本不犯,即所以成就悲心、慈心、根本智、後得智,不假方便而自成佛,是一槍殺到底的頓教。不是初學,是徹底的事。依次學者,疾至涅槃。瑜伽者,即相應行,多分就禪定言。依戒則事理相應,易於趣定。經律合修,不可分割,分之則不易得解脫。學律者,學辨識阿含,只許學四分,學雜細阿含時,方許廣學五部。如中國只能實行中國的憲法,不能行使外國的憲法。在制憲或研究時,方可引外國憲法作參考。若于初學時即廣學五部,其弊甚多。一者、搞不通,沒辦法;二者、取捨隨順我執;三者、偷戒得空隙。必須一部搞通有經驗,然後抉擇五部,最後經律合修。四分文嚴整。有部出於多人之手,故注重之點,各各不同。漢文有有部律藏,而未得其入手方法。律藏攝持,必須廣頌。三大寺各有廣頌別行。功德光潛心別解脫戒,於大乘少著述,或以為退化。玄奘法師未譯功德光著作,或以此故。釋迦光繼起,為八大論師之一,其著作有漢譯。藏譯功德光著作甚多。戒為事上之般若。律意即從因緣表現。戒律因緣所出種種離奇不經之事,當試思我等遇之如何辦法。如來智慧,皆有方便對治。以戒攝持身心,事定則心定。否則,雖理上能悟,四大習氣未改,事上不能相應。別解脫戒重在身口二業,令諸根轉變習慣清淨,故能保險。非強制束縛,使成麻木不仁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