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2 09:20:15
釋迦牟尼佛
尊貴能海上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續記 第十一講

第十一講  九月三日

 

此下二頌明自性無生,破實有果性。性”者不變,即是覺體。無滅”者,謂無實滅諦。後二句盡何種生滅,得何無生相”,破實執有盡”無生”。《附講》引金剛經有四段文。

摘《附講》一〇一頁文雲:

“解初句頌云:證得清淨之位次中(諸道聖者及佛)之見,生及無生,盡及無生,一切生滅,皆悉遮止。經中意雲:(略文取意)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皆不作是念,我是阿羅漢等,我若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究竟本淨)行。又:

佛告須菩提,于意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是故當知,能作之性相與滅壞,悉皆離去無得,勝義真如之自性者,是如其自性者也。

解第二句,經義云: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是離欲,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又: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佛言如是如是,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等(略)。又: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于如是真實清淨之道不觀,現法顛倒失實,不依經法,說有實法,自見所作之見道,是自勢力之行相分別,非是佛意。

解後二句,結破也,謂於法顛倒,現前失真,雲何能盡種種分別界分種子,以有生滅之法,云何能得無生之道。

當知不生之法,當體如如,如何可生少許亦無,幻有緣生,有皆是如。若彼二障種子一一點數算清,則諸聖者永在凡位(應再斷除),無始終故,超數量故;若我不可得,無為清淨,則度苦厄。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論雲:‘佛為至極清淨故。'(無為法)”

破實“人”(能證之者)實“法”(所證之理)。一、說無實證四果者。二、說無實所得所證之法。三、破執人。四、破執法。能證之法,猶如磨針,針利即不用再磨。所證之果,猶如針之尖銳,亦無實物可取示人。故二者皆自性空。此理阿含未明說,般若經中方揭穿。雜阿含卷一,佛教羅睺羅觀我在何處?於內外十二處三世染淨一切法中,皆不可得我,離此諸法我亦不可得,如楞嚴七處徵心。次複問無我有十二處否?如是反覆征詰。佛教羅睺羅再再正思能生智明,佛未下斷語。舍利弗毗曇以八重說明唯緣起名言安立,般若方明說空義,是大悲心,為後世鈍根說。阿含不明說,正是為大智慧利根人說。有緣起,無實我。教人細參。禪宗參念佛是誰,本來面目,皆是此義,不是教人憨坐。能了別者是誰,呼之不出,再再思維,能生智明。雜阿含文應抄出,此是禪宗正路。不依如是真實無我正道說有實法,一切實事師,皆墮此病。觀唯識相,證唯識性,唯識性即空,唯識相亦空,了唯識相,即證唯識性。安立有唯識性,即是支末,由是所證,皆名言安立,不達究竟無我也。分別種”者,一法生,由種種界緣起,界即緣起,緣起即性空。如此茶杯,雖不能言,已自說明我無自性,以彼是眾緣成故。不達此理,總留纖毫自性,即能壞事。眼中著不得纖塵,也著不得金屑。眼病要點眼藥,好眼就不要眼藥。善惡一齊放下,是就本體上說,不是不要一切法。真諦上一點不能留,俗諦上一點不能缺。木板能遮,一層薄紙也能遮,定要無色透明體才不遮。見要清明,是就本體上說,不要與俗諦因果混淆。如辨玉,真諦是辨其真假,俗諦是辨其雕鏤色澤。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既有緣起,何故不分善惡?恐雜二障染汙,故一切俱掃。如濾水者為求清水,不許雜泥土,亦不許雜金沙也。故二諦不許雜亂。二障種子超數量,雲何能清除?以四無量及八正道清除。四無量如攤債,八正道如繼續生產補償也。四無量即無我,此如電子電腦,人工數年不能算清者,彼刹那能算清。阿羅漢不能斷聚落煩惱而佛能斷,由佛有無我深定也。此中比喻,應善思維。次一頌,於佛所說正法外安立有餘實法,即遮止宗派。稍有餘實法,即不徹底。針銳鏡明,若執實有,即所不許。五道等是中途所經,既到目的地,即不相干。於佛果所證法空境界,應當知道,以為隨行目標。複應由修行生起力用。非但了知,要再再修。如學書者,雖已學二三十年,字未寫好,不名善書,仍須再寫。字已寫好,九宮格也可不要。凡佛所安立法,皆為對治眾生障,障盡法亦無,如屍杖病癒藥也。與法空不合之見是病,般若是藥,現量即是病癒。病即不適,病癒即無不適,較健康時體中並不增減何物。吃藥打針對治之事,到此亦無用矣。若立有實法,則障不可盡。般若與他宗不同,唯在法空見上。若不如是透澈,誤以俗諦為真諦,所證真諦仍是俗諦。所慮者即是儱侗。若廢教即墮偏空,故應依教參禪。六度互攝為三十六,以般若為導,如般若初分廣明及第六分扼要說。四諦小中大配三界為三十六,對治能所分別三十六。如是修行,即四諦六度合修,能斷百八煩惱。此與邊次加行合,為無間道之修法,即見道之自性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