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07 08:08:37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十七道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十七道品巴利文bodhipakkhikā dhammābodhapakkhiyā dhammā梵文:bodhipakṣa dharma),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道諦的仔細開展,分成七類,總計有三十七項。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分類 編輯

分為七種:

  1. 身念住,觀身不凈[2]
  2. 受念住,觀受是苦[3][4][5]
  3. 心念住,觀心無常[6][7]
  4. 法念住,觀法無我[8]

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1. 未生惡法令不生;
  2. 已生惡法恆令滅;
  3. 未生善法令出生;
  4. 已生善法令增長。

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1. 欲神足,欲得神通;
  2. 勤神足,精勤習禪;
  3. 心神足,心神專一;
  4. 觀神足,正確觀想。
  •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1. 信根,深信三寶;
  2. 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3.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4. 定根,修習禪定;
  5. 慧根,開發智慧。
  •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1. 信力,堅信真理;
  2. 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3.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4. 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5. 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 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1.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2.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3. 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4.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5. 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6. 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7. 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1. 正見解[9]
  2. 正思惟[10]
  3. 正語言[11]
  4. 正行為[12]
  5. 正職業(正命)[13]
  6. 正精進[14]
  7. 正意念[15]
  8. 正禪定[16]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1.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住。」「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是故比丘修行,以內身(即己身)為驗,觀察其身;或以外身為驗,觀察其身。或其念住,業已成就9,不間思惟,余身在茲。是故,諸比丘眾,比丘修行,應如是以身為念,觀察其身。」
  3.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4.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就此言之,諸比丘眾,今者比丘感覺樂受,自知正感樂受,感覺苦受,自知正感苦受,感覺非苦非樂受,自知正感非苦非樂受。或感覺肉體樂受……或非肉體樂受……或其念住業已成就,不間思惟,余受如是,乃得自在無惑,不執著於世間一切。」
  5.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6.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就此言之,比丘應了知情慾之思之為情慾之思。」
  7. ^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如此,或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8.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大念住經》:「然則云何,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觀察諸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比丘修行,以法為驗,當就五蓋,觀察諸法。如何……?就此而言,諸比丘眾,當比丘內心貪慾意向生起,知有內心貪慾意向。彼亦明了,貪慾意向,原所未有,如何生起。已生起者,如何棄除。已棄除者,如何未來不復生起。」
  9.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 《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10.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11.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12.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
  13.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14.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15.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
  16.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而住;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具足第三禪而住;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三十七道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延伸研讀參考:

淺釋三十七道

獅子吼站精華區- 三十七道品講義證嚴法師

三十七道品講記

三十七道品-淨宗學院

三十七道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 緬甸 雷迪大師(Ledi Sayadaw) 著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三十七道品[T027N]

七覺支講記聖嚴法師著_三十七道品第六科

淨空法師講: 三十七道品通一切法- YouTube   

淨空法師講: 四念處之身不淨- YouTube

四念處之觀受是苦- YouTube

四念處之觀心無常- YouTube

四念處之觀心無常- YouTube

 四念處之觀法無我- YouTube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