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23 21:59:06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十七道品講義:前言

前言

釋迦牟尼佛為了救濟眾生而示現人間。

世間的宗教有些是有組織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這些有組織的宗教中,教育內涵最豐富的,莫過於佛教。佛教的團體與組織非常殊勝,其教團最顯著的特色是--僧團龐大,弟子傑出。如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等,都是當時印度社會代表性的人物。大約有千余人常隨佛陀到處說法、弘揚教義,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己的本性特質,接受佛陀應機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覺者,成佛之後,應機應緣--也就是應機施教、應緣施法,因應每個人的根機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領受並且身體力行,從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說是教團組織最龐大,且人才濟濟的宗教。

佛陀教團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說法度眾的地方,所以此地是三寶具足的發祥地。慈濟功德會會歌開頭第一句:慈濟發祥地,禮拜靜思堂,所以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就是在臺灣省花蓮縣的靜思精舍。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稱為三寶弟子,因為我們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何謂?凡是稀奇珍貴者皆稱為寶。釋迦牟尼自成佛至今,已將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長的時間裏,人間沒有再出現第二尊佛,因此,即是寶。佛陀是一位大覺者,除了能自覺之外,更能覺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徹瞭解宇宙的其理、物理與眾生的心理、生理,更以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後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斷地接受佛陀的教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綿延不絕。所以,佛陀是一位曠世的大聖者,是超越世間凡夫智慧的大聖者。

我們信仰佛法、身為佛的弟子,應該將佛陀聖化,切莫將佛陀神化;因為佛陀是一位聖人,並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他的毅力與勇氣更是超越常人;我們學佛也一樣可以成佛,只是我們的意志不堅強,毅力與自信心也比較差,如果我們能與佛一樣有信心、有毅力、有堅強的勇氣,也可以成聖成佛。

我們既然身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謂,就是以佛陀的其理來抉擇自己的心理觀念,對外無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豐富的潛能,所以要不斷地發揮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們不應該祈求佛陀給予我們什麼,也不應該向眾生求取什麼,因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快樂之源!

這些都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開啟智慧,才能夠解除困惑,且因為不斷地付出而得到無限的快樂。

總之,我們佛弟子不可將佛神化,將佛當作神來祈求;我們要將佛當作聖人--一位超越人間,透徹其實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為我們學習的物件與榜樣,這才是其正踏實的人生,也是佛法內涵的豐富教育。

人應該追求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兩不是虛幻縹緲的假相;佛教的意義在於求真求實,此即是佛教的價值觀。

佛弟子,要學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學僧人的清淨懿行,早晨做早課,下午做晚課。課誦時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後,要體解大道,與佛一樣拓展智慧、啟開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瞭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壞、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異、滅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萬物、宇宙物質,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花蓮的太魯閣、長春祠,天然峽谷景色壯觀,山崖峭壁奇絕美麗,不僅是臺灣的風景名勝,更是世界聞名的觀光勝地。然而昨天發生山崩(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六日),長春祠的廟宇全被山上落石擊毀掩埋,有三名遊客不幸被壓死,受傷的人亦不少。像這種突發的災變,就稱為世間無常,也就是成、住、壞、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兩人的生理則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引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人生壽命長短不一,若能夠透徹四相之理,對於生、死就不會感到惶恐不安,也不會覺得煩惱憂慮。

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即使是醫生也會生病,而且病一來連自己都無可奈何。例如,一位外科權威、教授級的醫生,在手術臺邊為病患進行手術時,突然腦溢血,至今尚未康復;他雖然專門研究有關腦神經方面的病症,但是自己一旦病發也無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權威,自己卻罹患鼻咽癌,他平時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消極頹喪。

許多學者雖對病理有相當的研究與瞭解,但對自己的心理卻沒有任何準備。而宗教家不但能瞭解病理,還能夠透徹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一樣有四相生、住、異、滅,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沒有常住不滅的,若能夠有這種長期的心理準備,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很平常,因而能淡然處之。我們應該提起勇氣,勇敢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與逆、樂與苦,因為這些事實隨時都會來臨,不管人願意或不願意、歡迎或不歡迎。煩惱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過得更慢、更苦,若能歡喜接受就會過得更坦然、更自在,我們何不好好來接受人間的事實呢?

總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間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是要體解大道。所謂體解大道,即是教我們要親身體會,深入教法去研究、瞭解;若等到發生事故時才臨時抱佛腳,那是沒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後就要下定決心體解大道。

體解佛法,了悟大道後,必須發無上心--即是發大心。大心就是展開心胸,容納一切眾生。佛教中有四弘誓願,教我們發四種大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們學佛就是希望學有所得時,回饋社會,度化一切眾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願度化普天下無量無盡的眾生。例如學生在讀書求學時,立下心願將來當老師,把自己所學都教給學生。一個人若能夠如此發大心、立大志,則將來教導出來的學生必然無數無盡,桃李滿天下

學佛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用心追求佛法無上的真理,其正身體力行去體會,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對現實的考驗,就能夠學以致用,教育眾生。

我從來不祈求佛陀讓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氣、增加我的信心與毅力。我認為,人生要經歷許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個已經失去電力的電池,一定要再補充電力才能夠發揮功能一樣。

想解開社會人間的心結,必須自己先經歷這些煩惱、憂慮,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來龍去脈,而後再將親身體驗到的心得告訴大家。所以,學佛一定要身體力行,體驗無量無數的煩惱。

慈濟醫院的興建,就是因為我本身也多病,能夠體會病痛之苦,所以發願建院,以解決眾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隨時隨地都會發作,在慈濟醫院尚未落成時,每當我一生病,總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即使是牙痛時,醫生也不敢開止痛藥,怕我心臟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穩定下來,不再作痛時,我總是認為沒事了,不必看醫生了。

像我這樣心絞痛的毛病發作時,臨時找不到醫師,病痛過後就覺得沒什麼大礙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寶貴,我應該以一己的生命換取一座醫療設備周全的醫院,使東部地區的民眾就近得到救治,即使是掛急診的病危患者,無論日夜都可以馬上獲得醫治。這就是因為我感受到病苦,所以情願奉獻身命、盡形壽、付出時間來奔走,從事籌建醫院的工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無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體會到人生的苦處是什麼?然後再將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訴大家。我們的身體如有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病症,那就是苦上加苦,的確非常痛苦了!這是我過來人的體驗--要放開心胸,歡喜接受現實的考驗。

總之,我將所有的病苦、困難、煩惱,都當作是人生的再充電,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記簿上的一頁,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煩惱,就是這頁紙上的文章;我每日在這些人事中學習,這段人生便這般熬了過來。

學佛就是這樣,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對人生,都要抱著一份我是在學習,我是在磨練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煩惱,坎坷或阻礙,都是對自己的磨練。假如能抱持這種心態面對人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氣,向著佛陀聖者的境域,不斷地精進、不斷地學習。

佛教徒應該要多多體會佛法,體解人道。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地、物,無一不是佛法,這些都是佛學,都是讓我們學習的。所以,我們要自皈依佛,當願眾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寶的弟子;既入佛門,就必須學佛--學佛發人心,即發大菩提心。菩提即是,因為我們要覺悟,所以要學佛。

所謂學佛,並非學羅漢,也不是學聲聞,而是真正的學佛。什麼是羅漢呢?只為求自我解脫而修行的,就稱為羅漢;我們要學佛救世,不是學羅漢自了。

什麼是聲聞呢?所謂聲聞,就是佛在世時,聽佛說法而悟道的人。現在有很多人學佛只認為:我要找時間多去聽經,多聞佛法。那裏有法師講經就到那裏去聽;聽了許多的經,究竟那位法師的話能深入其心、永遠留在腦海呢?這些人只知道聽經就是功德而已,對於人生真理,則未必能真正體會。

你們去聽經助道場,不知是否有助於自己心中的道場?如果只是去跟人家湊熱鬧,並沒有充實心田中的法味,這樣到底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呢?我們是要學佛,不是要學聲聞。請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眾發無上心,真正體會佛陀的本懷與佛教的真理,然後徹徹底底地發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學佛的弟子。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每天課誦,除了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之外,還要皈依法,深入經藏,使我們的智慧增長,如海一樣廣大遼闊、淵博精深。

有人可能懷疑:要深入經藏就是要多聽經,不聽經,如何能深入經藏?諸位!所謂深入經藏,就是多多體會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體會佛陀的教法,則一理通、萬理徹;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綱,自然就可以深入經藏了。佛陀的教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後,歷代累世不斷地將梵文翻譯成中文佛典,至今流傳下來的有三藏十二部經,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對了,應該從佛陀的本懷去深刻體會,以深廣心去瞭解、體悟佛法的大綱。

佛陀說法的大綱不離四諦六度,四諦法的苦、集、滅、道,說盡了世間的真相、哲理。對於小乘根機的人,佛以眾生多苦來分析,教導他們看開人生,去除煩惱而得正道;對於中等根機的人,佛也是一樣以四諦法的道理來引導他們;甚至對那些向大乘菩薩道業精進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諦六度行法,讓他們了徹人生的真理,堅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薩道上不斷地精進。所以四諦法對修學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證嚴在靜思精舍與弟子共修時,曾以現實生活的事例,用最淺顯的口語字眼,為大家講說其精義。先是錄成錄音帶流傳,嗣後慈濟功德會的委員與會員們,以說法淺顯易懂,藉小事例說明大道理,親切易解,有助於初入佛道者,建議整理成文,出版問世。這就是三十七道品講義印行的因緣,敬祈教內大德不吝指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