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5 09:25:49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子行三十七頌

第一講

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各位居士劄西德勒!從今天起我將為大家講解佛子行。之前,我在中心講解了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前行及入菩薩行論、六種中陰...,相信大家對藏傳佛教應該已經不陌生了。

為什麼一直以來,藏傳佛教都無法使臺灣的民眾深入瞭解呢?雖然現在時常會有藏傳高僧、學者來臺灣傳法,但因為無法取得長期居留的關係,所以高僧們來此只能做灌頂結緣,學者們也只是演講一下就離開了,因而他們雖然擁有殊勝的佛法,卻無法就此改變我們凡夫強烈的習氣,究其原因,語言是首要的障礙,語言不通就沒有辦法彼此溝通和瞭解,況且,佛法不是世間法,它是著重于精神與心靈的,因此要溝通理解就更不容易了!其次,有些信眾與高僧們想法不同,他們希求用藏傳佛法來祈福、延壽或以修某種儀軌來解決現實生活上的問題,但這些並非佛法修持的重點,然而,因為高僧們只能做短暫停留,所以沒有機會傳授較有系統的修心法門。

藏傳佛教中有許多善巧方便的法門,例如財神儀軌...等等,但這些並非究竟之法,它只是暫時讓人們求得世間利益的方便法而已,然而我們的眼光短淺,只看到現世的安樂,所以許多人喜歡修財神法,因而無法進步;我在印度、尼泊爾時,聽說來臺灣等地傳法,只要多準備一些財神方面的儀軌就行了,因為這裏大部分人希求這方面的法,大家都這麼說,所以我們也就這麼做。在這裏,有些人灌了許多頂,學了很多持咒及觀想本尊的方法,這當然是很好的結緣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顯教的根基,對佛法沒有深入地瞭解,那麼光想用這些方式就想改變根深蒂固的身口意三業,是比較困難的,當然就更不用說是對藏傳佛法的理解了,所以藏系佛法在臺灣長久以來表面上很盛行,發展得很快,但是實際上,真正的教理反而講授的比較少;西方人對傳統鬼神比較不執著,對財神也不是很接受,所以他們比較願意在理論上尋求理解,或者觀察實際發生的現象,對他們有利的才會接受,因而在那裏的仁波切們就非常地辛苦,這些優秀的西藏大師或上師們學習他們的語言,順應他們的風俗和習慣,這樣二、三十年下來,對他們演講,讓他們理解,使教法對他們的生活及心靈上有所幫助,因此現在西方人便漸漸接受了佛法,現在有許多介紹藏傳佛法的好書,大部分是從英文翻譯而成,不透過英譯的很少,可見在臺灣無法深入理解藏傳佛法的原因就是語言隔閡與求法心態太局限了。現在因為我們能居留在臺灣,學習這裏的語言,可以長期在此傳法,知道了以上的原因就好多了,現在各中心已經開始注重教義的傳授與理解。

藏傳佛法與本地顯宗佛教的傳授方式不盡相同,甚至修行的指導上也有所不同,因為藏傳佛法多半是高僧學者們一生的成就及修行經驗所流傳下來的論述,為後代眾生提供了學習的方法,所以比較實際也較容易理解,對我們也比較適合,因此,一樣是佛法,但修行時運用上的方便與否、適不適合我們是有差別的。佛法跟世間法不同,不是追求外表上的好,例如,高尚的名譽或流行名牌...等等,各種虛榮不實的東西,所以不要將佛法當作世間法看待,那是不同的!如果你只去追求名譽上聽起來、看起來很好、很莊嚴的表相,例如你已修過什麼大圓滿的法,得到什麼很神秘的喜樂金剛、上樂金剛、秘密金剛等秘密灌頂,實際上,內心對於佛法的堅固理解及智慧增長上卻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不管外在的法再殊勝,我們的習氣是無始以來隨著貪瞋癡一路下來的,只用一些簡單的方式,不用聽聞教義、不用思惟的學習,就想改變我們的心是很困難的,不論『法』有多麼殊勝,它是我們能接受且適合的方法,如果我們不去聽、去學,那是無法改變我們的身心的。這個時代物質非常豐富,相對地,精神上便十分沒落;精神上沒落時,就需要更多的精神依靠,所以宗教會越來越多!有些智慧較高者就會創造一些宗教,以佛教來說,兩千五百多年前遍一切知釋迦牟尼佛以高度智慧講出與其他外教不同教義-『宇宙萬物皆是因緣創造的、一切萬法自性本空』,這是佛陀真實智慧所照見的真理;面對我們這些無明的眾生,佛陀由心性流露出普遍、無盡慈悲來覺醒我們,我們現在有機會接觸殊勝的佛法,是非常有福報的!況且,我們現在所傳授的藏傳佛法,從小乘到金剛乘,舉凡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都有可以讓他們滿足修習的法門,這是非常圓滿的。

以上雖然是我個人對自己宗教的讚歎之詞,但,事實的確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西藏上師用其他語言講出藏傳佛教的方便與精華處,它的確影響了整個世界,這是西藏佛法特殊的成就;我們都知道-西藏在物質、經濟是貧窮的,在政治上也不厲害,但她在國際上卻有著名譽與地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西藏擁有很好的佛法,所以我由衷讚歎藏傳佛法。

今天我們有這個福報聆聽多善巧、方便且深奧的佛法,要珍惜並用歡喜心學習!我這樣講並不是要你們一定都接受,你們大部分是有學問、讀過很多書的,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慢慢研究、探討。

佛法-如此殊勝的解脫道路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則是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佛子。當年佛陀告訴比丘眾:「所有的比丘和有智慧的人們,你們對我的教法和教理要用你們的智慧一個一個來觀察;例如,觀察黃金是真是假,要先燒一下,再切切看是否真為黃金,要以這種方式用你們的智慧仔細研究觀察,我的教法才有機會被廣泛正確地接受。」從教理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法不是迷信,它超越迷信;迷信是與許多現實理論相衝突的,但佛法沒有衝突,因此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都可以學習佛法。

釋迦牟尼佛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講了許多不同的法,這些佛法如大海一般廣闊、深奧,因此對於現在工商社會時代,物質進步卻壽命短促、沒有太多閒暇修行的人而言,能把所有的精華和要點縮短成適合方便又利益我們的方法,就是高僧們所致力的工作了。「佛子行三十七頌」造論者圖美桑波尊者,是薩加派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的一位高僧,他也曾經作「入菩薩行論」的批註;尊者將大乘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對菩提心的闡發也十分深廣,所以他在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都享有盛譽,大家也都接受這位高僧的論述;現在我們要講的「佛子行三十七頌」就是他把所有大乘佛教裏-身為一個佛子跟隨佛陀修行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用偈頌的方式歸納起來,寫下了三十七頌來讓我們學習。

所謂「佛子行」,就是佛的兒子所做的行為。佛有身口意三子:身的兒子是祂出家前所生的兒子羅侯羅;語的兒子是聲聞、緣覺及阿羅漢;意的兒子就是菩薩們。我們這裏所說的是-身為一位佛子,身、語、意該做與不該做的行為。

這本「三十七頌佛子行」,第一部份「初義」分為()題義()禮供()誓願;「題義」是剛剛所講的三十七頌佛子行的函意,再來是禮供與讚歎:

 

敬禮

南無路格學繞葉(梵文)

雖知諸法無來去 然為眾生勤奮發

殊勝師與觀自在 恭敬三門常頂禮

首先是讚歎、頂禮、供養;南無是頂禮,路格是世間,學繞葉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會放棄世間人的,所以這裏頂禮觀世音菩薩。

用梵文來做頂禮有四個意義:

【一】令我們對梵文播下一個種子,一個未來能夠用梵文聽聞佛法的種子,也就是與梵文先結緣,因為賢劫一千位佛在菩提迦耶傳法的時候,都是用梵文來傳講的,未來的彌勒佛也是用梵文來講說佛法,所以希望我們也能在那時候聽聞梵文佛法。

【二】由梵文由衷的來頂禮,可以得到梵文的加持力。

【三】所有經典都是由印度傳到各地的,這是要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這些翻譯家,我們是無法理解珍貴的佛法的,所以我們要感謝這些翻譯家。

【四】是象徵佛法清靜的來源之處。

「雖知諸法無來去」,觀世音菩薩已了達究竟勝義諦,證悟勝義諦之後,一切法都無來無去,和廣欽老和尚講的「無來無去無代志」同義;在藏文書中提到觀世音菩薩,已離八邊戲論,證悟了佛法的精華-空性,所以無來無去,完完全全離開輪回及所有的痛苦。

「然為眾生勤奮發」,祂不放棄眾生,祂能用所有菩薩的智慧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角色,以報身佛的形相來救渡眾生,所以我們要對觀世音菩薩及自己的上師做無二無別的觀想,用身、口、意三門恭敬頂禮。

「殊勝師與觀自在,恭敬三門常頂禮」,為什麼說祂與上師無二無別呢?因為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千眼是一千位佛,千手是一千個轉輪王,而上師、善知識也是因為大悲而示現人間的,與觀世音菩薩是諸佛大悲的顯現同義,所以祂可以代表所有的善知識,因此我們觀想自己的上師跟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用身、口、意三門頂禮;在西藏我們常用三門頂禮:即身在做禮拜,語言要祈禱,心要恭敬,把我們的身、口、意三門具足而頂禮。

 

誓願

利樂之源圓滿佛 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賴知彼行 由此我說佛子行

 

誓願,就是起誓、發願,希望即將要講解的「三十七頌佛子行」能在講解的過程中沒有障礙;禮贊,是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及圖美尊者的功德,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麼殊勝高深的「三十七頌佛子行」,我們要對他們發起恭敬心,珍惜他講授的內容;第二句「彼亦依賴知彼行,由此我說佛子行」是尊者為即將講解佛子行消除障礙的意思。

我們知道在世的利益以及究竟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嗎?來源是佛!佛陀教導我們按照祂的教法去做即可獲得暫時的人天福報與究竟的快樂,因此利益和快樂的來源都是佛。那麼佛又是怎麼成就的呢?佛陀也是從發願、修道,由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而來,並非自然而然成佛的,以前的佛教導他如何區別善惡等法,佛怎麼教,他就怎麼修而成就佛道;也就是在大釋迦牟尼佛前,佛陀第一次發願說:「佛陀你的眷屬、你的壽命、你的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形好,你的一切我都要得到,所以我也要像你那樣發願。」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行菩薩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終於得到佛的果位。

菩薩的行止非常廣闊,歸納起來有六度;從佈施度到最後證悟諸法皆空,累積足夠的智慧與福德資糧,就可以得到色身及智慧身;即使是殊勝珍貴、偉大的佛陀,也是從凡夫起修的,所以在這裏,圖美尊者所講的正是佛子修行的方式,他引用了許多佛經,你們可能不太熟悉,但這些對藏傳佛教學習者來講是非常熟悉的,總之,若想成佛,須從發菩提心開始,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修得再好也無法獲得佛的果位,就像阿羅漢若沒有發菩提心,終究無法證得佛果,可見縱使你的智慧再高,已達理解空性的程度,若無菩提心,也無法得到佛的果位。無法證悟空性,就無法脫離輪回,因為輪回的根是我執、無明,有了無明就會有我執,而打破無明必須用無漏的智慧,所以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無漏智慧兩者須兼備;這裏提到非常多菩提心,可想而知-成佛一定要靠菩提心才能成辦!

那麼圖美尊者為什麼能講出這麼深奧又善巧方便的佛法呢?因為他一生中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對於佛法的教義理解非常廣闊,並能以聞、思、修的方式實修,他並且多次親見觀世音菩薩的本尊身及智慧身,所以才有能力深入淺出地寫出本論。

接下來是本論的意義,即論義的部分,「三十七頌佛子行」屬於佛教中的「論」;「論」的條件就是能令眾生的貪、瞋、癡減少,讓他們在三惡趣中也能受到庇佑的法,才被允許稱做佛法中的「論」,這個功德區隔了外道與佛教的「論」。「論義」的部分又分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有七個。第一:我們要體悟到人身難得,得到暇滿人身不應把它浪費掉,要把時光用在有意義的地方,現在我們進入第一頌:

 

*前行

第一頌觀暇滿人身難得

獲得暇滿大舟時 為渡眾生輪回海

日日夜夜無懶散 聞思修行佛子行

我們得到的暇滿人生,就好像得到超越輪回大海的一艘船一樣,為了我們及所有眾生皆能迅速得渡,日日夜夜都不要懶惰,應該好好地修行。

所謂暇滿人身,是指八有暇及十圓滿的人身;什麼是八有暇呢?沒有生在八無暇中即是;那麼什麼是八無暇呢?八無暇即生在地獄、旁生、餓鬼、邊地、邪見、長壽天、如來不出世或諸根不全的眾生,他們沒有因緣可以聞思正法,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

『壹』、如果我們生在地獄,因為在那裏要承受諸多寒熱等痛苦,所以沒有機會修行佛法;地獄分十八種-八熱、八寒、獨一地獄和近邊地獄。

八熱地獄:

【一】等活地獄:就是又醒過來、又活過來的意思。這裏整個地方都很暗,此間眾生彷佛有殺父殺母不共載天之仇,大家互相殘殺,死亡後,又會聽到虛空中有聲音說:「醒過來呀!」「活過來呀!」,然後他們便又醒過來、活過來,然後又開始相互搏鬥砍殺;死了再活,活了又死,不斷地受苦。

【二】黑繩地獄:這裏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苦,如木頭被切割般,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畫好線,再用熊熊烈火的鋸子依著畫好的線加以分解,由頭上往下鋸,鋸到下半身時,上面又開始複合,上面鋸完,下面又複合,要重複地受這樣的痛苦。

【三】眾壓地獄:就如同打中藥的臼般,很多的眾生被壓在裏面,熱鐵杵旋舞往臼中重擊時,眾生便死亡,如同把螞蟻放在臼中打死般,眾生雖死了,但當鐵杵離開臼子時,他們又會立即活過來;有時我們會用指甲互夾殺死一些蝨子,就會生在那個地方,你殺的蝨子就會形成蝨子身體形狀的山,把你擠壓在中間,讓你痛苦。

【四】號叫地獄:是一直叫喊的意思;在關著許多眾生的無門鐵室裏燒著熊熊大火,眾生因無處逃生而哀號慘叫。

【五】大號叫地獄:鐵房有兩層,外層受完苦後,還有一層更大的痛苦,也就是說我在這層房子裏逃走了,還有另外一個房子等著你。

【六】炎熱地獄:裏頭非常燙,像在整個臺灣這麼大的鍋中,放著沸騰的鐵水,有很多眾生被丟在裏面煎煮。

【七】極熱地獄:自大鐵鍋受完苦後,爬到鍋緣,地獄的獄卒們又用鐵叉戳你,把你自鍋邊戳下去。

【八】無間地獄:好像燃燒的炭火般,一堆火似山,我們的身體在裏面燃燒,身體與火已經分不出來,再也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

金剛乘裏所說的地獄與這一樣,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接下來是八寒獄:

八寒獄是指八個寒苦的地方;寒苦之地一切都是雪山、冰山,看不到其他東西。

【一】寒皰地獄:在此的眾生受寒冷的痛苦,身體像瘡皰一樣。

【二】裂皰地獄:地獄的眾生受凍的寒皰紛紛裂開,更加刺痛。

【三】緊牙地獄:地獄裏的眾生冷得唇齒發抖,不斷發出聲音。

【四】阿啾啾地獄:地獄裏的眾生冷得不斷發出阿啾的聲音。

【五】啊呼呼地獄:地獄的眾生冷得發不出聲音,只有喉嚨「呼呼」顫抖。

【六】青蓮地獄:地獄的眾生,冷得身體發青,如四瓣蓮花般裂開。

【七】紅蓮地獄:地獄的眾生,冷得身體發青,如八瓣蓮花般裂開。

【八】大紅蓮地獄:地獄的眾生受凍更加嚴重,身體被凍成暗紅色;如十六瓣、三十二瓣倍數增加到無數瓣蓮花般裂開。裂開的皮膚裏還有鐵嘴蟲進入血中啃噬。

獨一地獄:就是孤獨地獄,此界的眾生意識會生在柱子、火爐、門或繩子上,甚至有一些會生在石頭裏面,在故事中常聽到有些石頭沒有任何裂痕,但打開後卻會看到青蛙或蛇...,這些眾生都是在孤獨地獄裏,沒有辦法動,只能一直待在那裏,所以我們常說-「出入門戶的動作要溫和一點,因為如果有眾生的意識在門上面,門開來關去時,他的身體就會被敲來敲去。」現在物質進步了,門的材質變好了,開關時沒有太大的聲音,在西藏,我們的門是木頭做的,而且很大,需要用點力氣才能動它,如果開來關去,聲音就會很大;假如眾生的意識在繩子裏,繩子每天都要被用來背東西,背東西時他的身體就一直被拉開著,而且是卷著受苦;又假設有眾生的意識在柱子裏,那他二十四小時都不能休息,要撐著上面的重物。

以上這些都稱做孤獨地獄,還有一種就是近邊獄:

近邊地獄共十六個,分佈在無間地獄的四個角落,每個角落各有四種地獄:

【一】煻煨坑:無間地獄的眾生好不容易離開了那一堆不知如何分辨身體與火山的地方,便看到遠方有一蔭暗涼爽之處,就一直往那裏跑去,然而當他進入那裏時,才發現-原來看起來涼爽的地方裏面卻都是火,把所有的骨肉都煨熟了。

【二】穢糞坑:即身體骯髒變成水、湯一般,像剛才講的,地獄眾生好不容易離開了火山之後,看見一條河流,就跳進水中,才發現裏頭充滿了屍體,他的身體溶入其中,便慢慢下沉變髒變臭,其間又有很多很硬的蟲吃著他的身體。

【三】利刀原:眾生從無間地獄出來後,看到翠綠的草原覺得非常的涼快,於是便跑了過去,然而到那裏時卻發現-所有的草竟變成刀子,使他的腳都被刺穿、割爛。

【四】劍葉林:眾生從無間地獄出來後,看到樹林覺得很涼快,進到樹林後,他的業風使得樹葉搖來搖去,變成了劍刀往他的身上砍。

這就是生在地獄界的眾生所受的諸多苦相,他們無法聽聞、修行佛法;我說話不善於誇張,所以無法用更恐布的話來形容地獄的景象;以上所說的是地獄界的無暇。

『貳』、生在餓鬼道裏,有饑餓的痛苦;惡鬼主要的業相有內、外業力之分,外的業感是他們沒有辦法聽得到、看得到水,或任何吃的東西;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在印度,室縷多尊者到惡鬼境內,結果中了惡鬼吝嗇之毒,他感到口乾舌燥,來到一個大鐵城門前,裏面有一個恐怖的黑面紅眼的餓鬼問他:「哪里有水?」又聚集了許多如燒焦的樹幹一般的餓鬼們也說:「圓滿的大尊者,請賜水給我們。」尊者說:「我也得不到水,我正在尋找水,你們是誰呀?」他們回答:「我們生在這山谷中已經十二年了,但是連水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他們一直在饑渴中,無法聽到、看到食物,更別說吃、喝了。以上是外在的惡業,而內在的惡業是他們雖然看得到也吃得到,但是他們的身體和人不一樣,好比說肚子像山一樣大,脖子卻細得像一根毛,嘴巴很小,他們雖可吃喝東西,卻只能咽下像毛一樣的一點點食物,喝下水之後,水開始在體內燃燒,所有的內臟都會燒掉,要受如此的痛苦,這便是內在的業感;我們若生在惡鬼這樣的地方,也無法修行佛法。

『參』、生在旁生道,我們見到動物園的動物、猛獸...只是旁生道眾生的一部份,大部分旁生道眾生生在大海裏,這些旁生身體非常大,有些甚至大到可以繞須彌山好幾圈,在大海中,他們的生命有的長達好幾億年,短的則只是一剎那,身體最小的無法以我們的肉眼看見,必須用科學的儀器輔助才能看到;海裏的眾生是大的吃小的,小的住在大的身體裏面,互相傷害、受苦,在人間有的旁生動物是比較痛苦的,不像現在的貓、狗被飼養照顧得很好,像是犛牛、馬,都要背負重物,各有各的用途,沒有辦法自己控制,也沒有自由,而現在的貓、狗雖不需受這麼多的苦,但身為動物是無法修行的,即使只要牠念一遍「嗡嘛尼唄美吽」就可以成佛,牠也沒辦法念,所以身為動物是沒有辦法聽聞佛法的。

『肆』、生在邊地,所謂邊地並不是指地球上偏遠落後的地方,它是指沒有佛法教化之地,我們以前認為漢地就是邊地,因為中共是無神論者,我們不知道漢地比西藏還早有佛法,於是有漢地是沒有佛法的觀念,生在邊地雖生為人卻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沒有辦法脫離輪回的痛苦。

『伍』、生在長壽天,此界眾生壽命非常長,恒時進入禪定中,倘若我們禪定時沒有配合智慧,就會生在長壽天這個地方,雖然他們可以享受禪樂,但不究竟,他們沒有苦、樂、善、惡的念頭,什麼感覺都沒有,可以禪坐很久,然而一但出定,由於他以前所修禪定的能力已經享受完了,他開始有了感覺,一有了感覺,他就會發現原來還是沒有解脫,他仍在輪回當中,因而生起邪見-對於因果或他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假的,並非究竟,此一邪見所產生的惡業會導致他下地獄,使他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陸』、邪見,雖然生為人身及有佛法之處,但他不會相信佛法,或者生在外道的家族中,現在是民主時代,一個家庭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古代則是一個家庭是什麼信仰就只能有那種信仰,如果有邪見的話,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柒』、如來不出世,我們雖有清靜心,也有興趣學習佛法,更有幸身為人,五根也齊全,但是如果沒有佛陀出世的話,就沒有人教導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就沒有辦法學習佛法。

『捌』、諸根不全,這是指我們的五官不全,如果你是個呆呆的傻子,那怎麼教也沒有辦法理解佛法,可見我們沒有生在八無暇,而是生在八有暇之處,這是非常有福報的。

接下來說十圓滿。十圓滿分「自圓滿」與「他圓滿」兩部分:

五自圓滿:

1)我們要身為人,如果不是生為人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2)我們不但要身為人,還要生在中土、有佛法的地方。

3)諸根全具,不然別人講佛法我們聽不懂或聽不進的話,就無法受用。

4)無違犯五無間罪,無間罪是指殺父母、殺阿羅漢、用瞋恨心對待佛陀、出佛身血、破合和僧(分離僧眾);若讓四個比丘以上的僧團分裂的話,是接近無間罪,但不是真正的無間罪,如果犯了此罪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而且他也是最壞最不好的眾生。

5)要敬信佛教,以尊敬的心信仰佛教,如果你不信仰佛法,也就沒有機會修習佛法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五他圓滿:

1)佛陀出世: 我們雖具備了自圓滿,但,如果佛未出世,我們是無法學習佛法的。

2)佛有傳法: 若佛已出世卻沒有傳法,那也沒辦法學習到佛法,很多時候佛是不傳法的,如果沒有因緣,講法是無法利益眾生的,沒有用祂們就不會講法;我們知道許多高僧,但還有非常多的修行者、高僧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是屬於不傳法的行者;西藏有些大修行者,他們活著修行時,大家都不認識他,因為在人們面前他們並不顯得特別優秀,他們沒有名氣、沒有很多信眾及財富,凡夫們看不出他的優秀,直到他們涅槃出現了瑞相,如虹光化身,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位高僧,這是最棒最好的修行者,但是我們看不到或認不出這些高僧。

3)佛法住世:佛法必需住世才能真正利益到眾生,如果佛陀講法之後幾年就消失了,後代的人就沒有機會修學佛法,所以佛法要住世,佛經裏有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住世五千年!」所以我們還有機會學習。

4)要追隨佛傳法人,佛法雖住世但如果沒有僧眾或善知識好好受持佛法,我們也無法進入佛法的修行。

5)要有慈悲的善知識和施主,如果沒有善知識慈悲攝受,我們也只是信而已,這跟一般的迷信,或信其他的宗教沒有太大的差別;問你信什麼?信釋迦牟尼佛或信佛教;問你學了什麼?別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情形雖然比不信要好一些些,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更深入理解佛法,這個暇滿的人身所發揮的作用就比較小,徒然浪費了這難得的暇滿之身,所以必須有善知識來攝受引導我們。

佛經經常講到「人身難得」,但是現在人口越來越多,好像有所衝突的樣子,我們可以由上面的介紹得知,「暇滿的人身」是真的非常難得,此外,還有用比喻、數目的方式表達人身之難得,在「入菩薩行」說到盲龜的比喻:一隻在深海底下的盲龜,每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著一根牛軛,牛軛上有一個孔,當盲龜浮出海面時,牠的頭正好能從這個牛軛孔穿出來,這樣的機會是多麼的微渺啊!佛經用盲龜穿孔來比喻人身之難得;其次是用數目多寡來說明人身難得,為什麼我們要講得如此誇張呢?因為要磨練我們狹窄的心,不然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小,舉例來說,一個在很偏僻地方自修的修行者,到外面看到這花花綠綠的世界,他並不會驚訝,他之所以不會感到驚訝是因為佛經裏常常會講到這些世間現象的因果,當所有因緣具足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是不能顯現的,所以他對任何事都不會覺得驚訝,不驚訝就不會慌亂,不慌亂,我們的心就會定,心能定就不會造惡業,因此我們需要開拓視野、磨練心志!佛經中所說以數目差別比喻人身難得說到:地獄眾生的數目就像大地的微塵,餓鬼眾生的數目猶如印度恒河沙數,旁生的數目則像在寬如大海的桶子裏,釀滿了青稞種子那麼多,阿修羅的數目就像暴風雪時降下的風雪,而人跟天的數目則如指尖上的泥沙;我們常常會因為已得此難得人身,所以並不覺得它難得,但這和其他的眾生比起來,人身的確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宗教,因為到處都有佛學中心能讓我們去學習,也有很多高僧來到這裏,讓我們有很多機會親近善知識,我們是很有福報的,假如我們沒有智慧去辨別的話,就會弄錯道路而迷失,但,若以共同認定的前輩高僧所講的佛法,作為我們智慧的抉擇,來判斷對與不對,就可免於迷失,否則,我們是無法分辨好壞的,由於人與人之間有隔閡,對於無明者,或對佛法沒有堅固信解力的人來說,只要有人把話說得很好聽,他們就會感到迷惑,這並不能怪他們。我們擁有的暇滿人身就好像一艘船要渡輪回的苦海一樣,沒有這暇滿的人身,就無法渡過這輪回的大海,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能做多少就儘量地做多少,我們要保持著這樣的心態:「我既然得到這麼好條件的暇滿人身,就要幫助所有的眾生解脫輪回之苦,要好好精進。」精進就是隨善知識聞、思、修佛法,這樣才能有真正地利益,也才不會浪費此生。「入菩薩行」中說:「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複得!」意思是說暇滿人身非常難得,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好好修行,就很難再有機會得到此身。

「佛子行三十七頌」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蠻困難的,它是比較適合在家眾修行的方法;當然也會對出家眾或佛學院學生講授,但是他們以理論為主,對「中觀」及「現觀莊嚴論」等五大部論方面比較注重,其間涵蓋了大小乘、各種次第的修習內容;而在家眾的學習則以行為上的修正最為重要,因為行為的修持才是最真切的!西藏古老的修行者圖美尊者為教導眾生而寫下本論,是不用懷疑的,他是大家公認「見解正確」的善知識,大家都接受並相信他所教導的一切沒有錯誤,當然,那個時代的行為跟目前物質豐腴的時代,兩者間的行為要怎麼配合,值得大家好好探討!如果現在完全照古時候的方式去修,有很多地方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同時,對修行人來說,如何把佛法好好落實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聽、好好的看!接下來,我們把功德回向給眾生。

 

學員/問「南無路格學繞業,雖知諸法無來去,然為眾生勤奮發」這是講上師們還是觀世音菩薩?

堪布/答講觀世音菩薩;「南無路格學繞業」,梵文的意思就是頂禮觀世音菩薩;另外的四句也是在讚歎、頂禮觀世音菩薩。

學員/問「殊勝師與觀自在」的意思是指傳承上的上師與觀世音菩薩?還是說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合為一體?第四句是否意為頂禮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

堪布/答對!觀世音菩薩與上師合而為一,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因慈悲而顯現出來的。

學員/問頂禮觀世音菩薩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堪布/答 我剛剛講過修行是以身、口、意中的「意」為主,雖然身、口兩門也很重要,但在大乘佛法中,大乘的菩薩行者的意樂要以菩提心為主;小乘佛法則以不傷害眾生的行為為主,雖然菩提心與慈悲心有些差別,但在佛子行裏,菩提心與慈悲心皆是修行的重點,觀世音菩薩正是慈悲的顯現,所以特別頂禮慈悲顯現的觀世音菩薩。

學員/問我們要頂禮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兩者,是否意味著把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兩者視為無二無別呢?

堪布/答是的!因為我們都沒見過觀世音菩薩,因此可以把上師就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些人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本尊,就會看見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身。

學員/問「獲得圓滿大舟時,為渡眾生輪回海,日日夜夜無懶散,聞思修行佛子行。」請問,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為什麼要渡眾生?

堪布/答 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不但有能力使自己解脫輪回,也有能力幫助眾生從輪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脫,我們有這個能力卻要放棄所有眾生,只求自己的解脫,就是缺乏菩提心。

學員/問雖然得到暇滿人身,但是在能力還不足時,在此短短的人生解救自己都來不及了,又如何有能力幫助別人呢?

堪布/答 「入菩薩行」中提到:不要因為能力不夠就不去做!一切隨分隨力,依能力所及的去做,這是行菩提心。至於心態上的願菩提心,對我們來說沒什麼做不到的,應廣發大願!我們認為做不到,是我們已經先把自己的心窄化了,沒有把心打開,執著在那裏,這是屬於小乘的根器,而實際上,願菩提心只是一種心態,並不困難,一樣的行為如果有心態上的不同,其所累積的福德就有差別!

學員/問歷史上記載的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請問是否有其他人以暇滿人身修成佛果的例子?

堪布/答 二千多年來,我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例子,因為他是歷史上唯一記載在印度悟道得證涅槃的佛陀;在西藏地區有些高僧涅槃時出現許多瑞相,他們如果尚未成佛,至少也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了,這是我們現世能夠看到的,又比如密勒日巴尊者的成就,也是我們在暇滿人身中可以學習的。

學員/問我們都知道渡化眾生是困難的,而今生所得到的暇滿人身也僅短短幾十年,很難承辦渡化眾生的大事業。所以我們是否應該發願來生還能再得到這暇滿人身?

堪布/答對!菩薩行是要生生世世持續不斷去做的,一些老堪布、老修行者也都是這麼教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正能渡到的眾生少之又少,可能只有那麼一、兩個人是真正能得度的,所以在個人的修行來說,最好是離開親友,一個人到偏僻處修行,這和渡眾生看起來好像是互相衝突的兩回事,但在心態上可以這麼調整。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修行最棒的是在山洞或偏僻處苦修,其次才是走遍各處去弘法、傳法,利益眾生;密勒日巴尊者也講過,末法時代是自修成就的時代,不是廣度眾生的時代,因為沒法自渡就無法救眾生,即使如此,他們心中的願菩提心是永不退失的,譬如對一位虹光化身的修行者來說,他可能一直都在偏僻處實修,一旦他得到了果位元,他就不需要辛苦、刻意地去做些什麼了,自然而然,哪里有眾生需要他,他就會在那裏顯現,這就是百分之百的圓滿,可以真實地利益眾生,但是在未達到百分之百的圓滿或尚未達到初地菩薩之前,多多少少還有「我執」存在;在有我執的情況下,就多多少少會有私心,所以雖然嘴巴上說要利益眾生,可是自私的心態仍存在,這是還沒有離開我執的緣故,只有在證得勝義菩提心後,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利益眾生,毫無一點自私的心態,總之,當我們處在世俗菩提心的時候,仍有一些自私的心態,所以自修與渡眾生要配合起來,我們不要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事業的推廣上,為了事業的推廣,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這是不對的,學佛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貪、瞋、癡減少,所以在這當中有可以自修成就的,也有可以廣大事業的,這兩者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渡眾生有兩種:一種是善巧的方法來廣傳佛法,每一個地方都有寺廟,像人間淨土一般,有很莊嚴的大房子,這會吸引眾生來學習佛法,另外一種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吃得飽、穿得暖,到處去傳法,像巴祖仁波切就是這樣修行的。

學員/問我們雖知要渡眾生脫離輪回海,可是有些眾生並不知道自己在輪回苦海之中,這時我們是應該伸出援手救他?還是讓他自己去撞得頭破血流,才知是處於輪回苦海?

堪布/答 釋迦牟尼佛在對弟子阿難等講四諦時,第一諦就說到了「苦諦」:首先要「知苦」,我們眾生就是不知道苦,以為自己在追求快樂,實際上是在追求痛苦,明明陷於苦中,卻假裝沒有痛苦、假裝勇敢,其實是很痛苦的,由於個人前世所累積的福德,所以今世有一些福可以享受,福報是比較快樂些,但這快樂不是永恆的,而是短暫的快樂,當他快樂的因結束了、果享完了,痛苦就會顯現出來,遲早我們都會碰上痛苦,等碰到痛苦才去尋找依靠的話就晚了,所以在我們還未遇上比較嚴重的痛苦之前,能把福報延續下去才是最棒的,那要用什麼方法讓對方知道呢?就是我所說的-以較隨緣的方式,不可以、也不准勉強,勉強也沒有用!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