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4 18:35:16

修次中篇 第二講 2004

講述:夏巴曲傑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二)2004-0313上午

聖者龍樹菩薩曾經在《六十正理論》當中有談到:

此善願眾生,集修福智糧,獲得從福智,所出二殊勝。

「此善願眾生」,這當中的「善」,是包含了我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累積的一切善根。我們希望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三世所累積的一切善根,迴向給一切的有情眾生;希望這一切的有情眾生所累積的資糧,都能夠成為成就佛果的福智二資糧。透由累積了福德以及智慧資糧之後,「所出二殊勝」能夠獲得「法身」以及「色身」圓滿的果位。

在這個偈頌當中最主要談到的,是談到了佛法當中的「根、道、果」的內涵。所謂的「根」,就是根本。在佛法當中談到「根本」的時候,是談到了「二諦」,也就是「世俗諦」以及「勝義諦」。世俗諦以及勝義諦,它是必須同時安立在一法之上的。比如說瓶子、或者是柱子,「瓶、柱」它本身是世俗諦;而瓶、柱最究竟的本質,是瓶柱之上的勝義諦,因此「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這兩者,它的本質是相同的。並且在安立的當下,世俗以及勝義這二諦的內涵,是必須要能夠在同一法之上,同時安立出來。因此世俗諦以及勝義諦,它是遍佈一切的萬法。這是談到了「根」的這個部分。

而所謂的「道」,是談到了「方便」以及「智慧」。透由行方便品,而累積了福德資糧;透由行智慧品,而累積了智慧的資糧。「方便品」,最主要是談到了六波羅蜜當中的前五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內涵。而「智慧」這個方面,就是談到了觀修無我的智慧,透由觀修無我的智慧,能夠累積智慧的資糧。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方便以及智慧這兩品,必須要雙運的來作觀修,如果只有方便沒有智慧,或者是只要智慧沒有方便的話,是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是屬於「道」的部分。

而「果」的部分,透由累積了福德資糧,能夠成辦佛陀的「色身」;透由累積了智慧資糧,能夠成辦佛陀的「法身」。而佛陀的「法身」當中,又可以分為「自性法身」以及「智慧法身」。所謂的「自性法身」,就是在還未成佛之前,我們會觀修無我的智慧,透由觀修無我的智慧,當這種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時,能夠同時的斷除「煩惱障」以及「所知障」。而斷除煩惱以及所知這二障,所獲得的「滅諦」功德,稱之為是「自性法身」。當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斷除時,能夠了解一切的萬事萬法,而了知萬法的這種智慧,就稱之為是「智慧法身」。因此佛心相續當中的智慧,是能夠遍知萬法的,也就是透由這個內涵,我們時常會談到說「佛身遍法界」。這最主要是談到「果位」的這個部分。既然今天我們是修學大乘法,我們必須要了解整個大乘法是建立在根、道、果的基礎之上,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之前我們是簡單的介紹了佛法當中「根、道、果」的內涵,因此在修學佛法當中,必須要了解世俗諦以及勝義諦,也就是「根本」的這個部分;透由了解了世俗以及勝義二諦之後,在修學佛道的同時,方便與智慧這兩品是必須要配合來作觀修;透由互相的配合觀修之後,能夠獲得佛陀的「色身」以及「法身」等等殊勝的果位。

今天在還未聽法之前,就如同昨天我們所談到的,在聽法前必須要透由思惟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動機。也就是我希望「如同虛空般的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獲得安樂」,而在此同時,生起願他人獲得安樂的「慈心」;既然要獲得安樂,必須要遠離痛苦,因此在這個同時,也必須要生起願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悲心」。也就為了是希望他人能夠離苦得樂的緣故,我希望能夠獲得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果,以這種發心來聽聞今天的法。今天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蓮花戒大師所造的《修次中篇》。“

接下來請翻到《修次中篇》的第4頁,第4行下面這個地方「世尊云」。在這個之前,我們最主要是談到了觀修「悲心」的這個部分。在談到觀修悲心的時候,所謂的「悲心」,是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心。既然我們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在輪迴當中的有情眾生所受的苦為何?

世尊云:「如是凡有情地獄中諸有情眾,無間長時沉溺熱等種種痛苦瀑流。」第一個部分是談到「地獄道」的有情眾生,所必須要面臨的痛苦。地獄道的這些有情眾生,他是必須要「無間」、而且「長時」的承受種種的痛苦。「無間」,就是沒有間斷的意思。人道當中的眾生所必須面臨的苦,有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這四種苦當中,只有「老苦」它是以無間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至於「病苦」以及「死苦」,這是在某一種時間之內才會呈現出來。而地獄道的有情眾生並不是如此,他們所受的苦,是沒有任何間斷、而且時間是相當漫長的。地獄道可以分為:炎熱地獄、寒冷地獄、獨一地獄以及近邊地獄。而「炎熱地獄道」當中的第一層是等活地獄。「等活地獄」當中的有情眾生,他們在投生之後,手上會持著各種的兵器,互相的砍殺。第二層地獄當中是談到了「黑繩地獄」,黑繩地獄道當中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在投生之後,獄卒們會用各式各樣的兵器,在他的身上作下種種的記號。總而言之,投生在「炎熱地獄道」當中的話,就有如同是我們關在被大火所燃燒的鐵屋當中,這當中的苦是我們一般人所沒有辦法想像的。而投生在「寒冷地獄道」當中的眾生,就有如同是我們被關在冰箱裡,永遠沒有辦法出來,這樣的苦也是我們一般人所沒有辦法想像的。「長時」,以人道當中的時間來作計算的話,人道當中的五十年、是四大王眾天的一天,四大王眾生天的五十年、又等於三十三天的一天。所以從這種角度來作推論的話,人道當中的五十年,以地獄道的有情有來作比喻、來作計算的話,地獄道當中的有情眾生,是必須在地獄道當中承受多生多劫的這種苦。這種時間,以人道當中的時間來作推論的話,大既會有好幾千萬年之久。因此在這段文當中會特別的談到,「無間長時沉溺熱等種種痛苦瀑流」。

又云:「如是諸餓鬼眾,身軀亦多為極難忍之饑渴苦火所槁,受多極大痛苦。」接下來是談到了餓鬼道的眾生所必須要面對的痛苦。這當中最主要是談到了飢渴的痛苦。所謂的「飢」就是飢餓,「渴」就是口渴。飢餓、口渴,是餓鬼道的有情眾生,他所遭遇最主要的痛苦。這些有情眾生,他們平時會找不到食物,縱使他們有機會找到一點點的食物,但是因為業力的關係,當他們吃這個食物時,這些食物在一瞬間會變成火團、或者是熱銅,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飲用、沒有辦法食用這些食物。有一些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喉嚨會有很多個結,所以縱使他們能夠吃下這些食物,也沒有辦法吞進去。餓鬼道的這些痛苦,也不是我們一般的人能夠想像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在夏天的陽光是相當的熾熱,而晚上的月光它會帶來一種清涼的感受;但是以餓鬼道的眾生而言,不僅僅夏天的陽光是熾熱的,連晚上的月光也是熾熱的。而一般的人,會感覺冬天的陽光是相當的溫暖,但是餓鬼道的這些有情眾生,縱使是冬天的陽光他也會感覺到格外的寒冷。實際上會面對這種境界,完全都是透由業力所顯現出來的。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餓鬼道的有情眾生,在遠遠的地方,他可能會看到一條河流,但是當他走近這條河流的時候,面前的這些水,在一瞬間之內會變成血水;甚至他完全沒有辦法看到一條河流,這種情形完全都是透由業力所顯現的。從這個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業果是不可思議的內涵。

諸旁生亦唯受相互吞噬、瞋怒、廝殺、傷害等諸多苦相。接下來是談到了「畜生道」當中的苦。畜生道當中最主要的苦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是在字面上所談到的「相互吞噬之苦」,也就是畜生道的有情眾生,他們會彼此吞噬對方;第二種的苦是談到了「愚癡之苦」。以第一種苦而言,畜生道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會互相的吞噬,以我們可以看得到的:貓會吃老鼠,大魚會吃小魚等等,所以畜生道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是會互相的作吞噬。以「愚癡」的這一點,畜生道的有情眾生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在海洋當中,一類是在陸地上。以海洋當中的這些眾生,牠們不見天日,彼此吞噬對方,這個時候牠們根本就不了解何謂佛法。以陸地上的這些有情眾生而言,比如貓或者是狗,縱使你教一隻貓、或者是教一隻狗,一些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可能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牠也是沒有辦法了解,這個就是畜生道愚癡的痛苦。

「瞋怒」,所謂的瞋怒這個也是顯而易見的,當你去激怒一個有情眾生的時候,這個有情眾生牠是很容易生氣的。「廝殺」,這當中的「殺」,最主要是談到畜生道的有情眾生,會被人道當中的眾生(也就是我們)所殺害。實際上這種苦是相當難以忍受的,我們反觀自己就會發現到說,不要說是殺害我們,縱使是生了一場病,我們都會覺得「我會不會死?」在內心當中會有各種的煩惱生起,更何況是被其他的人殺害所帶來的痛苦。「傷害」,畜生道的這些有情眾生,牠們也會彼此互相的傷害。實際上在畜生道的眾生,牠也是必須要面臨許許多多的痛苦。

之前在這個地方,我們是簡單的談到了「地獄道」以及「餓鬼道」、「畜生道」所必須要遭遇到的苦。在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作思惟呢?我們在來生是很有可能會墮入三惡道當中的,以我們現今所造的業而言,我們所造的業是以惡業居多。而惡業的力量又可以分為大、中、小,如果我們所造的惡業,它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話,來生是會墮入地獄道;而中等的會墮入餓鬼道;小的會墮入畜生道。而所謂的惡業強大,是不是一定要作出殺人放火的事情?這是不一定的。惡業強弱最主要的分界點,是在於行惡的當下,前行、正行以及結行這三者要是都圓滿的話,所造惡業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說,所造惡業的力量並不是很強大,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惡業;但是實際上在造惡的過程當中,前行、正行以及結行這三個階段都已經圓滿具備,因此所造的惡業它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

透由造惡之後,來生是必須墮入三惡道,因此在這個時候必須要觀想到說,要是我不小心墮入三惡道當中的話,三惡道的這種痛苦我有沒有辦法承受?在觀修的當下,要如同是自生本尊一般,「自生本尊」是說我們必須要把自己觀想成本尊,也就是把自己跟本尊之間,觀想成是無二無別的;相同的,在觀修三惡道的苦時,我們也是必須要藉由這種方式來作觀修。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說,當下所造的惡業會讓我們來生墮入三惡道,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想到說:「要是我墮入三惡道的話,這種痛苦我有沒有辦法忍受?」我們必須以這種方式來作觀修。而不是說把地獄道、畜生道、或者是餓鬼道放在一邊,我們在自己的這個方位來作觀修,並不是以這種方式來作觀修的。既然來生我們不想要墮入三惡趣的話,不管是出家的法師、或者是在家的居士,「持戒」對我們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家的居士,必須要持守斷十惡業的律儀,如果能夠努力精進的持守,來生就有機會投生在人道、以及天道當中;投生在人、天道,就能夠避免承受三惡道的苦。至於三惡道的苦,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有引經據論講得相當清楚。因此當我們在閱讀這些經論時,不要認為說「談到三惡道的苦」就好像是在說故事一樣,覺得這一切都沒什麼。我們必須要透由經論當中的內涵,讓我們的內心對於三惡道的苦生起一種恐懼感;生起恐懼之後,對於所要皈依的對象(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生起強大的皈依之心。以這樣的心來修學佛法的話,才算是修學清淨的正法。

雖諸人亦受遍求不得所欲,而相互仇恨、傷害、愛別離、怨憎會、貧困等無量苦。接下來是談到「人道」當中的苦。首先是談到了「受遍求不得所欲」,人的欲望是相當強烈的,為了要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可能會去作某一件事情;但是如果在作的過程當中,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欲望的話,我們就會對對方生起一種仇視、或者瞋恨之心。「傷害」,因為對於對方會生起仇視瞋恨之心,所以進一步的會想要去傷害他人。「愛別離」,並且會有與自己所愛的人事物分離,所帶來的痛苦。「怨憎會」,投生在人道當中也會遭遇到,我們不想要面對的境界所帶來的苦。我們不想要面對的境界,就以生、老、病、死而言,雖然我們都不想要生病,但是我們就是會生病;我們都不想要死,但是偏偏有一天就是會遇到死亡的到來;我們都不想要老,但是我們卻是一分一秒的在老去。因此,生老病死的苦都是我們不想要去面對的,但是這種苦卻是源源不絕而來。「貧困等無量苦」,人道當中的眾生,為了要求得食、衣、住、以及聲名等種種利益的緣故,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必須要承受許多痛苦的逼迫,這些痛苦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談述到的。“

種種貪等煩惱,纏縛內心,在此同時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是被貪、瞋、癡種種的煩惱所束縛著。有時我們的內心當中會生起貪心,因為貪心會想要去偷別人的東西、甚至想要去欺騙他人。或種種惡見擾亂者,不僅僅如此,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有種種的邪見,比如說有一些人不信因果,有一些人不信三寶。甚至對於如法修行的人(比如說如理的去持戒、如理的去修忍辱的這些行者),我們會在內心當中生起嫉妒之心。甚至有一些人,他會把正法當成是毒藥,會看不起持誦六字大明咒的人,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當中的邪見。我們就是被貪、瞋、癡、以及種種的邪見所困擾著。彼皆苦因,我們心相續當中的任何一個煩惱,都是痛苦的根本原因,故如身處斷崖,唯是極苦。而我們現今所遭遇的任何境界,甚至我們所處的這個位置,就如同是身處在斷崖邊,一不小心就會墮入斷崖,因此,我們所遭遇的唯有痛苦,是找不到任何快樂的。

雖諸天眾,亦為壞苦所惱。欲界天眾,恆被死歿、墮落等怖憂鬱心,云何能樂?這個地方是談到了「天道」當中的眾生,他所必須要面對的苦,天道的眾生最主要是談到了三苦當中的「壞苦」。所謂的「壞苦」,就是所謂的樂受。雖然短時間它能夠感到一種安樂的感受,但是這種樂受是沒有辦法持久的。「欲界天眾」,以欲界的天人為例,「恒被死歿」,他必須要承受死相呈現時所帶來的痛苦。我們一般人會認為說,投生在天道是相當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們仔細思惟的話,會發現到說雖然投生在天道,以短時間、以現前的角度而言,種種的資財以及受用是相當的圓滿,沒有錯!但是還是有一些痛苦他必須要去面對,就是所謂的「死歿」。「死歿」,就是天人在臨終前,會現起各種的死相,而死相當中可以分為:遠的死相、以及近的死相。遠近各有五種死相,最主要就是談到:天人在死相現起時,身體會顯得沒有光澤,身上所帶的花圈會慢慢的枯萎,身上會有種種的污垢產生,並且會開始流汗,沒有辦法安住在某一個地方,身上的光芒會因此而消失,所帶的種種莊飾品會發出不悅耳的聲音,洗澡的水會留在身上。實際上這些死相呈現出來時,天道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內心當中的苦,比地獄道當中的有情眾生所受的苦,還要來得大很多倍。

這個地方最主要是談到,「天道」的有情眾生在死相現起時,所必須要面臨的苦,「墮落等怖憂鬱心」,而天道的有情眾生,又稱之為是「三時者」。所謂的「三時」,就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天人他能夠知道,過去因為造了什麼樣的業,而在今生能夠投生在天道,所以他能夠了解過去以及現在;不僅僅能夠了解過去以及現在,他也能夠了知來生必須投生到何處?所以當他了知到說,他死後必須要墮入地獄、餓鬼以及畜生道時,他內心當中的恐懼是難以形容的。而這個部分在《廣論》當中也有詳細的談到,所以我們平時在閱讀《廣論》的時候,應該照著《廣論》的方式來作思惟。因此天道的有情眾生,時常會遭遇到死相呈現、或者是即將墮落所帶來的痛苦,而讓內心當中沒有辦法獲得安樂。“

行苦,是業惑相為因,隨轉所成之體性,剎那壞滅相,遍及一切眾生。接下來是介紹三苦當中的行苦。在輪迴當中的有情眾生,上至有頂、下至無間地獄,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是被「行苦」所逼迫著;也就是在流轉的同時,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而在生死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以天道當中的有情而言,雖然他能夠暫時投生在天道,但是有一天還是必須要墮落;因此在輪迴當中的有情眾生,都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沒有辦法獲得自在。因為上界的天人,他們都擁有各種的襌定、他心通、以及種種的神變,他們在獲得襌定以及他心通時,有許多的天人會認為自己已經獲得真正的解脫;但是當即將要墮落之前,會發現到說:「我還是必須要墮落!」所以在此,他會認為解脫是不存在的,因此毀謗解脫;在毀謗解脫時,他的內心會生起非常強烈的一種邪見,因為邪見的緣故,必須要墮入無間地獄道當中受苦。接下來是談到「剎那壞滅相」,我們所獲得的這個人身,它是一分一秒都在消失、都在改變、都在壞滅的。不要以長時間來作思惟,就以一小時而言,我們會發現到說,在一小時當中,一分一秒就是在這個當中不斷的流逝。所以不管是投生在天道、或者是投生在人道,我們的生命就是慢慢的在消逝。「遍及一切眾生」,而三苦當中的行苦,它是遍及輪迴當中的一切有情眾生的;只要你在投生時,是被業以及煩惱控制的狀態之下而投生的話,都是會被行苦所逼迫。什麼樣的人在投生的時候,是不需要藉由業以及煩惱的束縛,而能夠投生的呢?一種就是小乘的阿羅漢,一種就是聖者的菩薩;除了這兩類,其他的有情眾生在輪迴流轉時,都是會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因此最後就有談到說,行苦是遍及一切有情眾生。“

故見一切眾生,處熾然苦焰中。因此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說,在生死輪迴當中流轉的有情眾生,都是身處在熾熱的苦海當中受苦。當思:如我不欲苦,他人亦然。並且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要想到說:就如同是我不想要遭遇痛苦,任何的一個有情眾生也是如此。曰:嗚呼!此等愛我之苦惱有情,如何能脫彼苦?之前我們都有談到說:「一切的有情眾生,在過去以及今生都曾經多次的為我的親人,因此這些有情眾生在過去生、或者是在今生,對於我都有相當大的恩惠」,他們應該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脫離現今所遭遇到的這些痛苦呢?以是視如己苦,我們應該要把他人的苦,視為是自己的痛苦。就如同是我們生病的時候會生起:「想要去醫院、想要去看醫生」的心;相同的,其他的有情眾生,在面臨這些痛苦逼迫的同時,我們也要想到:「應該要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他人遠離痛苦。」因此生起一顆,欲令離彼之悲心。希望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的這顆悲心,在此同時必須要生起。則住三摩地亦可,一切威儀亦可;不管是安住在三摩地當中也好,或者是在食衣住行任何的一舉一動之下,我們都應該要時時刻刻的來觀修悲心,一切時中,於一切有情而修習。我們在任何的時刻,都要盡量的生起「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悲心。而初唯對眾親友處,觀如所言受種種苦而修習。在觀修悲心的最初,是應該以親友(比如說以我們的父母親)為觀修悲心的對象;在觀修的同時,必須要觀察如同之前所談到的種種痛苦,而來觀修悲心。“

次觀有情等無差別,接下來我們必須要了解到,一切的有情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因為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既然是如此的話,我們並不用刻意的去分別:這一位有情是我的敵人,這一位有情是我的親人,因為不管是敵人、或者是親人,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細思一切有情唯我親眷,並且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思惟到:一切的有情眾生,在過去以及現今都曾經作過我的親朋好友,而就諸中庸眾修習。剛開始在修學悲心的時候,是以親朋好友作為修學悲心的對象;在觀修完之後,我們可以對於中庸者(也就是一般的陌生人)來觀修悲心。何時,其悲於彼能如親友而平等住,爾時,能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作修習。如果說我們對於中庸者所生的悲心,就如同是對於親友所生的悲心,能夠平等的安住的話,在此同時我們能夠對於十方的一切有情眾生來作觀修。何時,如母愛己幼兒見其受苦,欲自所愛者能離痛苦,自然能入是悲。在這個地方有作一個譬喻,譬喻到說,如同是一位愛護獨子的慈母,因為他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他對於這個孩子會生起強大的慈悲之心。他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的時候,他會很自然的流露出:「希望這個孩子能夠遠離痛苦」;縱使為了這個孩子必須要捨棄自己的生命,這一位慈母也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救自己的兒子。因此在這個地方就有談到說,「何時,如母愛己幼兒見其受苦」,當一位慈母見到獨子受苦的時候,會希望他能夠遠離痛苦;相同的,我們在觀修悲心的時候,也必須要把一切的有情眾生,觀想是我們自己的親人一般,希望這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遠離一切的痛苦,這樣的心就能夠稱之為是悲心。等視所有有情,爾時,即為圓滿,亦得大悲名矣。因此我們必須要平等的觀待一切的有情眾生,並且透由思惟他人的苦,而能夠自然流露出:「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心」,這樣的心就是稱之為悲心。如果這樣的心,它能夠很自然的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生起的話,這樣的心就稱之為是「圓滿的悲心」。所謂的「圓滿」,就是不造作的意思,也就是它是很自然的就能夠生起的。「亦得大悲名矣」,而這樣的心,就稱之為是大悲心。“

修慈心者,初就親友而修,發起欲彼得樂之相。之前我們是談到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的這個部分。在還未生起「悲心」之前,我們必須要觀修「慈心」的內涵。而在觀修「慈心」時,剛開始我們必須以「親友」作為觀修的對象;而對於這一位有情眾生,希望他能夠獲得安樂的心,稱之為是慈心。於中庸怨敵依次修習。對於親人觀修了慈心之後,緊接著對於非親、非敵的中庸者,以及我們的敵人,依次的來觀修慈心。平時我們在面對親人的時候,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生病的話,我們會很想要帶他去醫院作種種的治療;他肚子餓的時候,我們想買東西給他吃;甚至他有任何的困難,我們會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但是在面對中庸者(也就是我們不認識的這群陌生人)時,他受再多的痛苦,我們的內心也不會有太大的感受。而在觀修慈心的當下,我們就必須要對於非親非敵的這些中庸者生起:「希望他也能夠獲得安樂」的心。並且在依次的觀修之後,對於敵人也必須要生起這樣的心。在觀修慈悲心的時候,我們會談到所謂的敵人以及朋友。實際上,並沒有一個人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也沒有一個人永遠是我們的朋友。在小的時候,有可能會有某一個人時常跟你吵架、打架,在那個時候你會認為:「他是我的敵人」;但是因為時間不斷的改變,到最後他可能會成為你最要好的朋友。有的時候你所認為的好朋友,因為在作事的過程當中,彼此起了一點點的摩擦,因為這樣的關係你們可能會互相的仇恨對方;所以在一瞬間之內,你最要好的朋友,可能會成為你的敵人。從這個當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說,以今生的角度而言,並沒有一個人永遠是我們的朋友,也沒有一個人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以過去生長遠的角度而言,一切的有情眾生,他都曾經多次作過我的親朋好友,因此對於這樣的有情眾生,必須要觀修慈心以及悲心。如此,串習悲心,自然依次能起,欲現前拔濟一切有情之心。如果我們藉由這種方式來觀修悲心的話,很自然的,我們在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的心。如是串習根本悲心已,當修菩提心。如果透由串習,能夠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一切遍智的根本(也就是大悲心)的話,接下來我們必須要觀修「菩提心」。昨天我們在第2頁的地方,「秘密主!一切遍智者,彼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臻至究竟。」這段文當中最主要就是強調了,大悲心是一切遍智的根本。因此如果我們的內心當中,能夠生起一切遍智的根本(也就是悲心)的話,那緊接著我們必須要觀修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二相,謂世俗及勝義。在這個之前我們所談到的是悲心以及慈心,也就是希望一切的有情眾生都遠離痛苦的「悲」,以及獲得安樂的「慈」。有誰有這種能力,能夠讓一切的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的呢?實際上唯有獲得圓滿的佛果才有這種能力。因此在生起慈心以及悲心之後,我們必須要對於圓滿的佛果(也就是大乘的菩提),生起希求之心,這樣的心就稱之為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它是所謂的世俗菩提心,也是真實的菩提心;而勝義的菩提心,它雖然取名為是菩提心,但是它並不是真實的菩提心。「菩提心有二相」,也就是不分真實、或者是取名來作分類的話,菩提心它可以分為世俗菩提心以及勝義菩提心。但真實的菩提心,是談到了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它雖然取名為菩提心,但它並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其中世俗者,謂以大悲誓願,現前拔濟一切有情,思惟為利眾生之故,願證成佛。世俗以及勝義這兩種菩提心當中,以世俗的菩提心而言,它是什麼樣的一種行相呢?「謂以大悲誓願,現前拔濟一切有情」,在大悲心的攝持下,他會立誓發願要救度一切在輪迴中受苦、受難的有情眾生。「思惟為利眾生之故,願證成佛」,為了要救度一切的有情眾生,為了要利益他們的緣故,所以會想要證得圓滿的菩提。

欲求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之相,因此,而生起了希求無上圓滿菩提之發心,而這樣的心就稱之為菩提心,而初發心,菩提心當中又可以分為「願心」以及「行心」,在剛開始生起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我們稱之為是「願心」;在受持了菩薩戒之後所發起的心,我們稱之為是「行心」。在《現觀莊嚴論》當中也有談到,初發的菩提心(也就是願心),它有如同大地般,一切的大乘功德都是在這樣的菩提心之上而增長的。第二類的菩提心是談到說,在如同大地般的菩提心增長之後,在受持了菩薩戒之後所生起來的菩提心,是有如同黃金般的菩提心。黃金它的本質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因此在獲得了菩薩戒之後,菩薩他們心相續當中的菩提心,就有如同黃金般,在生起了行心之後,是絕對不可能會退失的。所以透由這種譬喻來譬喻說,受持菩薩戒的這些菩薩,他們心相續當中的菩提心,就是有如同黃金般。因此在《現觀莊嚴論》當中有談到二十一種不同的菩提心。彼復,如《戒品》所示之儀軌,這當中的《戒品》,是印度的大成就者,無著菩薩所造的《菩薩地論》當中的一品,這當中的《戒品》有談到這樣的內涵,從安住菩薩律儀智者彼處發心。也就是說透由這種儀軌,我們必須在擁有菩薩律儀的一位智者的座下,而生起這樣的發心。“

如是,發世俗菩提心已,為發勝義菩提心當勵力行。剛開始我們所生起的菩提心,稱之為世俗的菩提心。在生起了世俗的菩提心之後,為了要生起勝義的菩提心,我們必須要作種種的觀修。什麼樣的心,它能夠稱之為勝義的菩提心?彼勝義菩提心,謂出世間、離戲論、極光明、勝義境、無垢染、不動搖、如無風燭恒常不動。勝義菩提心是出世間,這當中的「出世間」就是「聖道」,也就是聖者心相續當中一種道的內涵,我們稱之為聖道;它之所以會稱為「聖道」,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它是能夠現證空性的一顆心,所以勝義的菩提心,它是出世間。「離戲論」,就是遠離了所破諦實的這種戲論。「極光明」,因為它本身是現證空性的一種現量,所以它在緣著空性的這個境界的方式,是相當光明的,所以這當中就是有談到極光明。「勝義境」,勝義菩提心,它所緣的境是甚深的空性(也就是二諦當中的勝義諦),所以這當中是談到了勝義境。「無垢染」,而以勝義菩提心它的本質而言,它是有漏以及無漏這兩種法當中的「無漏」之法,所以它是沒有任何的染污。「不動搖」,在根本定的狀態當中,能夠現證空性的這顆心,它就有如同是一杯水倒入另外一杯水當中,它的本質是不會有任何動搖的現象產生。「如無風燭恒常不動」,最後一句話,我們平常是以燭火來作譬喻,以現今用燈來作譬喻也是可以。也就是說當心在緣著境的時候,它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它的所緣境,也就是勝義的空性。

之前我們有談到說,「如是,發世俗菩提心已,為發勝義菩提心當勵力行。」世俗菩提心,是在大乘資糧道的階段就必須要生起,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內心當中生起世俗的菩提心,就能夠進入大乘道。進入大乘道的時候,剛開始最先進入的是大乘的資糧道,在大乘的資糧道當中,又可以分為下、中、上三品。循序漸進的在我們的內心,可以依次的生起加行道,而加行道當中,又可以分為煖、頂、忍、世第一,四種不同的加行道。藉由資糧道以及加行道不斷的增長之後,我們的內心會生起見道的無分別智,而這種智慧它就是我們這邊所談的勝義菩提心。這一點在彌勒菩薩所造的《經莊嚴論》當中也有談到說,我們心相續當中所生起的第一剎那「見道的無分別智」,它就是勝義的菩提心。它是能夠很清楚的現證到勝義諦(也就是甚深空性的內涵),因此世俗的菩提心以及勝義的菩提心,這兩者之間是有生起次第的不同。

成就此心由恆常恭敬,長時串習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瑜伽而成辦。如果我們想要在內心當中生起勝義菩提心的話,這個時候必須要以一種恭敬、而且精進的方式,透由長時不斷的串習奢摩他以及毘缽舍那,才有辦法在內心當中生起勝義的菩提心。這當中有特別的強調所謂的「長時串習」,之前我們有談到說,所謂的勝義菩提心,它是必須在「見道」才有辦法生起的一種智慧;在見道還未生起之前,必須要先生起資糧道以及加行道;在資糧道以及加行道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累積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第一大阿僧祇劫所必須要累積的資糧,這個時間是相當慢長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會有談到說「長時串習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瑜伽而成辦」。“

如《聖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奢摩他及毘缽舍那所得之果。」這個地方就有談到說,聲聞、菩薩以及如來,他們心相續當中,不管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皆是奢摩他以及毘缽舍那修學之後所獲得的善果。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