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6 02:39:40
學習次第 : 進階
因果的奧秘(21)
丙五、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首先,通過教證證成兩種清淨有差別,再教誡應當勵力最初不犯。“兩種清淨”是指最初無染清淨和犯後悔除清淨。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通過悔除和防護能使罪業清淨無餘,但是從一開始就不被罪業染汙的清淨和通過悔除而清淨這兩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別。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比如《菩薩地》中說,犯了根本罪之後,雖然可以重受菩薩律儀而使罪業還出,但是在今生中決定不可能獲得初地。
《攝研磨經》亦雲:“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雲: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攝研磨經》中,文殊菩薩請問世尊:假如有人因為親近惡友而造了此種誹謗正法的惡業。世尊,此人何時、如何才能解脫此罪業?
這樣請問之後,世尊告訴文殊菩薩:假如七年之中,每天三時懺悔罪業,然後才得以清淨。在這之後至少須經過十劫才能獲得加行道的忍位。”
以上教證顯示了兩種清淨在修道證果上有快速和緩慢的差別。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
以上教證是說:雖然罪業已經清淨,但是要獲得忍位,無論如何快速,也須經過十劫。因此“無餘清淨”的意義,是指能感召不悅意果報的罪業無餘清淨,但從修道來看,要發起道證等功德卻極為遙遠。換句話說,依靠悔除這一分雖然能使過患清淨,但以最初違犯這一分卻會推遲道證的進程。因此,應當努力使自己最初就不違犯。所以,聖者對於微小的罪業,即使捨棄生命也不會明知故犯。如果懺悔清淨與最初無犯沒有差別,那麼聖者就沒有必要這樣嚴密防護。這樣,從反面也能成立,否則就有聖者修行不如理的過失。
下面舉世間比喻說明:
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世間人也能現量見到,手腳等受傷之後,雖然可以治療,但終究不如最初沒有受傷時那樣完好。所以,與其傷後治療,不如最初即善加保養,不令受傷。
諸如邪見、謗法、對上師菩薩譭謗生嗔、緣僧眾造惡等惡業,能極大摧毀善根,可怖甚於獅子虎狼。所以,最初就須謹慎防護不造,非常重要。
丙六、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雲:“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
“如是勵力”是連接語,指對於微細罪業最初便勵力不犯,其結果將如《集法論》所說,猶如乘坐堅固的航船,能安穩抵達彼岸。
就像《集法論》中所說:“如果在生之時造作各種惡業而不能修福,誤失了正法而獲得非法,那麼這個相續中具有惡業的人,死時將充滿怖畏,就像海中破散、腐朽的船隻一樣,隨時都有破散、沉沒的危險。”“散朽船”比喻以惡業毀壞相續。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如果一生中已經勤修福德而未造惡業,所行都是善士們的妙法正軌,那麼,依靠這樣的妙業之力,無論何時也不會有死亡的恐怖,就像乘坐堅固的航船,將會安穩地登上彼岸一樣。”
以上兩段對照起來觀察,因上“作惡未修福”和“修福未作惡”相反,“誤失正法得非法”和“行諸善士妙法軌”相反,因此結果也相反,即:前者死時會充滿怖畏,後者終無死亡怖畏。我們想要死時安樂,就應當遠離前者,按後者不放逸而勤修。所以,論中說: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
按《集法論》所說,以放逸會毀壞身心,以不放逸將成就堅實,所以,不可依前者的作法,而應如後者行持。“如後行”,就是勵力修福、持戒,行持善士法軌。
丙七、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此複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這一句指明言行不一和言行一致的功過差別:
論中說:如果口頭上宣說許多應理的言辭,而實際行為卻是放逸而轉,這樣學法的義利就很微小。如果只知少量的法義,但能隨順所知的正行而努力取捨,這樣所得的義利就特別大。《大法句經》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大智度論》說:“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淨也。”(能說不能行,不叫作智者,所以如說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並非單以口頭言辭就可以清淨相續。)
下面佛語有一段緣起。一般人不知道提婆達多造了三個無間罪,即:除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外,他還殺阿羅漢尼。提婆達多的力量很大,他在王舍城用拳頭打死了蓮花色比丘尼,另外還做了各種非法行為。此後,他又前往他處對眷屬宣講種種法。這時,附近有一位元牧人正在點犛牛數目。世尊看見這個情景,便宣說了下面的教言:
《集法句》雲:“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嗔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如果一個人,比如提婆達多,雖然宣說了很多如理的語言,但是身心放逸不如是行持,這就像牧人只是數他家的牲畜,除了得到少許工錢之外,自己得不到一點牛和牛奶。同樣,這個能說不能行的人,只能獲得一些讚歎而已,真正沙門四果等的功德是得不到的。相反,雖然很少宣說如理之語,但能真正法隨法行、能遠離貪嗔癡,這個人決定能獲得沙門果位。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比丘喜歡謹慎防護三門,對於各種放逸的行為深懷恐懼,因此努力地引導自己走出惡趣,就像大象走出淤泥一樣。比丘喜歡謹慎防護三門,對於各種放逸之行深懷恐懼,因此能抖落身心的一切罪惡,就如大風吹落樹葉一般。”
以上兩頌指出了兩個階段的修行情況,即:初修時因惡習力強盛,必須非常注意防護,絲毫也不能放逸,因此,須如大象出淤泥般地努力。久而久之,串習力加強,就能自在而轉,所以說如風吹樹葉自然脫離一般,非常輕鬆。因此,修行始難而終易,開始困難一點,度過難關之後,一切就會變得自在。
丙八、讚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如是《親友書》亦雲:“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此處引《親友書》一頌,是為下文“正見是一切義利依處”作張本。頌中第一句說果,第二句說因,三四兩句說理由。
“若希善趣諸解脫”,就是如果希求暫時獲得善趣、究竟獲得解脫。是否得果,全賴修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願多修習於正見”,即:龍樹菩薩教誡樂行王,應當好好串習業果正見,對善惡業及其果報產生信解。所謂世間正見,《寶鬘論》說:“略則無見者,謂撥無業果,非福惡趣因,經說名邪見。略則正見者,謂信有業果,福是樂趣因,經說名正見。”
必須多修正見的理由是:“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即如果產生邪見,則雖作上供、下施等妙行,但由於善根力被邪見摧毀,一切都只能感召痛苦的異熟。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這一段先讚歎正見的功德,然後教示應多閱教典令起定解。
“對於緣起黑白二業的因果如理觀見”,就是因果正見。“是能成就一切諸乘及成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可少的根本依處”,是讚歎正見的功德。“故應”:因為正見是白法的根本,故應勤修之。
修習方法:反復閱讀本論前文所說業果道理,即《正法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毗奈耶經》、《阿笈摩》等中所說諸多因緣,以及其他教典中的相關內容,通過數數思惟“令起猛利恒常的定解”。“數數思惟業果教典”是因,“對因果之理生起猛利、恒常定解”是果。
“應當持為極扼要義”,就是對此方法應當持為極其扼要之義,好好珍惜。因為獲得此定解,便成為一切白法的根本,若不獲得,諸乘功德都難以發生,就像《寶鬘論》所說:“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所以,對這個關要應當實修。
以我們學院來說,大恩上師非常重視業果。上師曾為我們傳講《百業經》、《賢愚經》,講法時也經常引用《正法念住經》、《毗奈耶經》、《阿笈摩》等等教證,還為我們講授釋迦牟尼佛因地的傳記,這些都是引導我們謹慎取捨因果。我們只有依靠教典對業果反復地思惟熏習,才能發起定解;以定解攝持,才能真正謹慎防護而如理取捨,進入三乘正軌。
有一次,上師講《百業經》時說:“你們對《百業經》的道理不能僅僅在文字上理解,而應該深深領悟、銘記它內在因果如實不虛的義理。如果不如理取捨因果,一旦墮落惡趣怎麼辦呢?如果能自然而然地生起這種定解,說明你修法是有一定境界了。否則,不聞思《百業經》,不能如理取捨因果,而去閉關修什麼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我不敢相信能夠修成。”又有一次說:“對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這是佛教徒起碼的標誌。如果對因果沒有信心,那麼不論修什麼甚深法,所得和意義都不大。”從這些教言可以看出,大恩上師也是教誡我們,要將聞思業果持為極扼要義。
甲四、深信業果之總結分八:一、業決定之理二、業的增上廣大三、善業的特殊規律四、十善業道五、等流果的思惟六、生活當中的八因三緣七、四力懺悔八、破斥邪見
乙一、業決定之理
對此理要形成深刻的觀念,不論是受果還是造因,一定要往業果上思惟。受果時,要想到這唯一是自己的業所感召;造因時,要想到未來的苦樂是由現在所造的業決定,再沒有另外的作者。唯一是由善惡業感召苦樂,要決定此理,以它來轉自己的心。比如,受苦時,知道這是惡業的報應,坦然接受,勤修懺悔,或者觀想代一切眾生受苦;享樂時,知道這是善業的果報,對行善發起歡喜心,進一步激勵自己好好行善,或者觀想將安樂奉獻給一切有情。每天提醒自己,未來要獲得安樂,現在唯一要努力修集安樂之因——善法上;要想遠離痛苦,應防護不造身口意的惡行。因為一切樂苦唯一是由善惡業決定,要成辦離苦得樂,除了在業果上抉擇取捨之外,不會再有其他方法。
業在何處?業就在心上,起心動念就是業,只要有念,就有善惡,就有業,也就有未來的果報,所以我們何時不須謹慎取捨業果呢?業的善惡取決於心,心善業就善,心惡業就惡,所以作任何事之前,首先調整好自心,這是最要緊的。如果是噁心、無記心,應當努力轉為善心,這樣才會引生安樂的果。在沒有離開分別心之前,我們一切都在業果中,所以業果的取捨和我們關係密切,在沒有證入空性之前,不能離開業果的取捨,在證語空性之後,更會細緻地取捨。二六時中,在自己的心念上,不斷要將心轉為賢善,能在心上止惡行善,才能真正遮止惡趣。
乙二、業的增上廣大分六:一、由意樂的增上廣大性二、由對境的增上廣大性三、由所依的增上廣大性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上廣大性五、事的增上廣大性六、造業範圍的增上廣大性
一般來說,以微小的因會感得廣大的果,比喻是春種一粒種,秋收萬顆穀。知道業增上廣大的規律,在因上就要防微杜漸,惡念生起時,應立即懺悔,善心發起時,要使它廣大圓滿。
雖然一切業都有增上廣大的自性,但還有特殊的增上廣大,就是由意樂、對境等造業的增上廣大。以下具體說明:
丙一、由意樂的增上廣大性
由意樂猛利或廣大,導致業的增上廣大。比如,行善有菩提心攝持比沒有菩提心攝持,善業增上廣大能力更大,而造惡有嗔心或邪見比沒有嗔心、邪見的業力強大。所以行善時,首先要調整好意樂,下至應發起造作的菩提心,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而行善,這樣是積聚大乘資糧。比如,每天上班,發起利他心工作,如此就成了積聚福德資糧。
丙二、由對境的增上廣大性
由於特殊對境,使得稍做損害或利益,就會造成巨大的苦果或樂果。特殊對境是功德田和恩德田,包括上師、三寶、世間父母、師長等。經說,將十方眾生關在牢獄中的罪過,不如扭過頭來不願看菩薩一眼的罪業大。相反,以歡喜心看菩薩一眼的功德,大於善待一般眾生的善行。
所以,平常面對特殊對境時,首先應觀察自己的心態,比如承事上師時,不能有負面心理,要常常發善願:要盡自己的心令上師歡喜,捨棄自己的偏執。在家,父母是最深重的對境,心裏要感念父母恩德,這樣孝敬父母,就能培植大福德。進入寺院,見到三寶所依,應當以清淨觀,看成真正的三寶,提起恭敬心和信心後,再禮拜、皈依、供養。對出家人,只要是現僧相,就要看成真正的僧寶,不能看過失。如果能這樣常常串習善法,修好自己的心,菩提道上敬上師愛道友,在世間敬父母愛兄弟,以對境的增上廣大性,日日都能修集大福德。
丙三、由所依的增上廣大性
所依就是造業者的身份。說到這一條,出家的道友們要珍愛出家身,出家人的身極其尊貴,如經中所說:在家人做一盞大燈,燈油象四大海那樣多,燈芯象須彌山那樣高,這樣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人以小油燈供佛的功德大。反過來說,以出家身造一點惡,罪業也非常深重,比如在家人千百年當中造惡,不如出家人一天造惡的罪業大,所以身份高,對自己的要求也要高,不能三門放逸。既然出家現的是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就要自尊自愛,每天精勤於十法行,這樣由所依的增上廣大性,修福的效果極大。
丙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上廣大性
長期持續造業,比暫時偶爾作業力強。其實此理是普遍適用的規律,世出世間,無論造哪一種業都適用,不論學什麼、做什麼,只要堅持不斷,做的次數和時間增長,就會越做越有能力。用在修行上,不論修何行門,只要能長久堅持用功,到了一定量,功力就會提升、就會有所突破。比如:持某個咒,如果能幾十年堅持不斷,持一句咒的力量就非常強。懂得此理之後,每天的功課、供燈供水等都不要間斷。
丙五、事的增上廣大性
比如一切法中,聖法是最上、第一、極為稀有的,所以對聖法做十法行,超過其他世間善法的功德,相反,謗法、破壞法的罪過也是極為深重,遠遠超過一般罪業。
丙六、造業範圍的增上廣大性
同樣是造一種業,如果受益或受害的群體範圍大,業力就大。比如:著書立說,傳播一種思想,制定一項政策等,業的增上廣大性都比一般要強。
乙三、善業的特殊規律分四:一、特殊時期的增上廣大二、特殊地域的增上廣大三、特殊助緣的增上廣大四、特殊行善方法的增上廣大
丙一、特殊時期的增上廣大
比如《三摩地王經》說:“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經過恒沙數劫在無量諸佛前供養種種資具,不如在正法失壞、佛教將要毀滅時,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殊勝。經中還說到,末法時代一天持一條戒的功德,勝過正法時代一生受持滿分戒的功德。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末法時代,持戒違緣非常大,但是難能可貴,能在這個時代守好戒,功德不可思議。
丙二、特殊地域的增上廣大
比如,《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說:“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所以在娑婆世界能緣苦難眾生修利他,功德殊勝。
丙三、特殊助緣的增上廣大
比如,以無我正見攝持修善的功德,遠遠勝過沒有無我正見攝持修善。
丙四、特殊行善方法的增上廣大
比如,能將善業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同成無上菩提,或者採用密法中的很多方便法,功德就會增上廣大。
乙四、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是一切人天圓滿和三乘菩提道不可缺少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成就都不可能獲得。
什麼是十善業道呢?就是戒除十種惡業道。十善業道的體性是能斷的誓願,沒有誓願,只是不作殺生等,並不算善業,所以,首先思惟惡業過患而發起遠離欲,至關重要。比如,思惟殺生會感召深重的痛苦,將會墮落惡趣一個中劫,即使得到人身,也是短命多病等,或者將心比心,自己連芒刺扎手的小苦都不願意接受,為什麼要斷眾生命根、給眾生製造如此深重的痛苦呢?這樣反復思惟後,下定決心:以後再不殺任何有情。象這樣發誓遠離殺生,就有等同全法界有情數目的功德。依此類推,逐一思惟黑業和黑業果,在認識黑業過患之後,就可以發起遠離欲,這時心裏發誓:以後不再殺生,不再偷盜等,這就是發起十善業道的意樂。有了止惡的意樂,平時謹慎防護,念念不忘,真正做到靜息噁心、惡語、惡行。能夠一生堅持守十善戒功德極大,如果不能全部守持,可以先守其中一種或幾種,即使每個月守一天也有很多功德。
十善業道的根本是在意樂上,而要發起意樂,關鍵是觀察,所以要帶動自他遠離惡業,首先應力求發起遠離欲,而發起的方法就是如理思惟。今天,要喚起人們心中的因果觀念,重點是根據經典、教言、公案,大力宣揚,讓人們認識善惡因果的真相,只要心能隨業果道理如理觀察,就有轉變觀念的希望。民國印光大師以大智慧觀察到時代的病症,大量印行《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等講述因果的書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這些善書不能廣泛流通、傳播、宣講,人們心中的因果觀念就會逐漸泯滅,隨之而來的是斷見堅固、十惡流行,這樣人類普遍都會墮入惡趣。
能觀察、思惟是人身寶貴的品質,實際上,引導人們主動進入如理思惟,是極為緊迫的問題。只有把人類帶入如理思惟之中,建立業果正見,才能從根本上轉變人心。在這個時代利益眾生,首先要把握這個要點。人類行為上的顛倒墮落,來自於業果愚,只有讓他對業果樹立正確的觀念,事事從業果上觀察取捨,才可能使人心轉向良善。宗大師把觀察修提到顯著的地位,成為主要的修心方法,確實有其決定的道理。
乙五、等流果的思惟
領受等流果就是付出何種因,就會得到同類加倍的果報,所以對待別人的態度和行為賢善,就是在創造好的領受等流果。如果能在人群中修好誠敬禮讓,就可以轉變人際關係,轉變命運。
我們思惟業果,首先轉變見解,然後要改變行為,先從自己轉變,再帶動整個家庭、團體轉向善法。只要獲得業果正見,一系列的行為都會有正確的方式,依此力行就可以改變命運、造福世界。一旦改變了造業方式,自己的身心、人際關係、整個生態環境等所有方面都會隨之轉變,所以,應首先轉變自己的身心,然後以善心幫助整個社會走向安樂。其實小至個人,大到整個人類,唯有一條改過自新的路可走,而改過自新決定要落到因果律這個根本上。
如果能相信事事都有領受等流果,我們應當重新調整很多地方,因為人和人之間,人和有情之間,時時都在互相發生作用。其中決定有君臣、父母、兄弟、夫妻、朋友的倫常關係,只有在待人接物上,依倫常規矩而行,才可能離苦得樂,而認為一切都可以隨心所欲,不守倫常規矩,完全是斷滅邪見。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的兒女會孝敬他嗎?一個人不愛護別人,會得到別人的愛護嗎?決定領受的都是同類果報。知道事事都有領受等流果之後,對待家人、朋友、鄰居、同事時,都要爭取好的領受等流果。如果堅信業果,能處處發出善心,處處都會給你豐厚的回報。怎麼修領受等流呢?就是每天起床先提醒自己:我要善待所有人,對任何人都以愛心關懷照顧。整個有情界是相互增上的,自己的心一轉,就可以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工作單位,這就是以身弘法。業果法門非常現實,做得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今天學了,今天就去實行,這樣學習佛法的受用就非常大。
造作等流怎麼修呢?就是要有很高的警惕性,觀察到自己哪種習氣不好,哪種做事的方法不對,哪種待人的態度、說話的方式不妥,馬上就要改正,如果不改,決定會越發展越堅固,每一次都會舊病復發。所以,對自己的行為必須從粗到細一點一點地修正,因上一轉,果自然會變好。
乙六、生活當中的八因三緣
如果眼光看得長遠一些,就應當為未來著想,今生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現世八法,而是為未來更廣大地修持大乘道,做好準備。
八因三緣,實際上是修圓滿的福德身,作為大乘利他的所依身,在壽命、相貌、出身、財富、威信、名聲、根性、力量各方面,都應當具備上等的條件,這樣才能迅速有效地成熟眾生。這八因包括了世間一切的圓滿,雖然人人都想獲得,但是沒有辨別業果的智慧,就不知應從何處下手來創造。圓滿的人身實際是從平凡起步而修得的,只要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緣,就可以現前圓滿的福德身。
八德之身,分別而言:
第一,壽命長,能很長時間修行,因是愛護眾生;第二,相好,能讓人歡喜而願意接近聽受教言,因是佛前供養明燈和新衣;第三,出身尊貴之家,能讓人們敬奉採納自己的言教,因是身口意修恭敬,自己處在低位,象僕人一樣;第四,自在,既有大財富,又有好人緣,就可以攝持眾生,令他成熟,因是修佈施;第五,信言具足,說話別人尊重信任,具足這條功德就能以愛語、同事、利行攝受眾生,因是不說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和綺語;第六,具有大勢力,這樣做事業就有大能力,能由此攝持眾生,令眾生很快接受教化,因是發願和供養;第七,丈夫身,能成為一切殊勝功德之器,在修法上有許多方便,因是歡喜丈夫功德,厭離女身等;第八,大力具足,對自他二利的事業沒有疲厭,心力堅固,能得智慧力、發神通,因是幫助他人,替人分擔,別人不能做的事,自己代他做,別人能做的事,自己充當助手,還有佈施飲食。
懂得這些之後,就可以不離開自己的生活,修積未來的圓滿人生。比如,照顧病人、老人、愛護動物、放生,這些是修長壽健康的因;在家裏在單位裏,把環境佈置得整潔美觀,這樣來供養如來,將來會得相好;對人恭敬有禮貌,事事肯讓人,把別人放在重要的位置,這就是修種性尊貴;每個月領工資時,拿出一部分錢救濟身邊經濟有困難的人,這是修自在,將來一定會富裕有人緣;注意修好口業,說話不傷人、不騙人、不講無意義的話,不破壞別人的關係,語言很和善、很真誠,別人就會信任你,喜歡聽你的教導;常常發願能攝持種種功德,對上師三寶、父母等殷勤供養,將來有大威勢;愛丈夫性,做人行事正大光明,將來會得丈夫身;樂於助人,見到弱者就主動去幫助,對於上者也願做他的助手,這樣放下自己成全別人,身心的力量就會提升。
做這些善行,唯一是回向無上菩提,而且待人做事,都是用純厚的心。這就是心清淨。每天都這樣不間斷地作、認認真真地行,就是加行清淨。有了這兩個清淨,自己的相續成為妙田,做什麼都能出生大福德。這是在生活中修好八因三緣,把佛法貫徹在現實的人生當中。反之,一天大多數時間都不和修行結合,只是形式上做一做,得到的實際利益就不大。如果能真正去行,不要到來生,今生就會轉變,行得猛利,三年就會見大效果。從更近的角度,下半生比上半生增上,一年比一年增上,一月比一月增上,甚至上根者一天比一天增上。自己可以做試驗,在家裏對父母、眷屬修好這個法,在單位裏也這樣實修,看看自己的身心、人際關係、事業,各方面是不是在增上。所以,業果這個法貴在實踐,真正按八因三緣來修,決定可以全方面轉變命運,不在這裏實行,恐怕學佛修道很難有堅實的基礎。
根據重業先成熟這條道理,就可以推知臨終時先成熟什麼業,如此生前就可以為死時作準備。臨終時,可以決定兩點:第一,決定唯一隨業牽引,其他帶不去;第二、以善業力決定安樂,以惡業力決定痛苦。所以一生行善,善業重的人,死時很自在,有的談笑而逝,有的坐脫立亡,沒有任何痛苦。修淨土之人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一生用功,使它成為重業,臨終自然往生。如果沒有重業,就要看近業,所以臨終關懷很重要,要為臨終者提供助緣,讓他能在善心的狀態中去世,以引業善而得生善趣。
乙七、四力懺悔
平時我們以放逸或者沒有正知正念,很容易造下罪業,切不可放置不管,而應及時以四力懺悔。四力就是能破現行力、對治現行力、遮止罪惡力和依止力,其中能破現行力和遮止罪惡力是關鍵。能破現行力的體性是追悔的善心,發起追悔心的方便是多修罪業的過患;遮止罪惡力的體性是誠意防護之心,如此沒有這個內涵,懺悔也只是空話而已;對治現行力,有修念誦般若經、觀罪性本空、持咒等;依止力是皈依和菩提心。
此四力懺悔可以歸攝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為什麼特別提倡金剛薩埵的修法呢?有二個原因:第一,是本尊願力殊勝、心咒淨罪能力大。因為金剛薩埵具有淨治一切罪障的特別願力,觀修金剛薩埵本尊,念誦心咒,能清淨無邊的罪障。阿底峽尊者曾說:修學三乘,最重要的修法都是懺悔業障,而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在懺除罪障方面,最具加持的就是密乘中的金剛薩埵修法。第二,是契合漢人時機。在金剛薩埵的伏藏儀軌中,蓮師授記此儀軌和漢地眾生有特殊因緣,將會利益以漢地為主的廣大眾生。
基於以上原因,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以大圓滿智慧觀察當今時代眾生的根機、因緣,勸我們修持金剛薩埵法門。考慮到現代濁世的眾生罪業深重,善少惡多,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受了三乘戒之後犯戒之處不計其數,重的還造過謗佛謗法謗僧。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不推動共修金剛薩埵法門,將有無量眾生墮入惡趣,不必說即生成就,連得人身都很難保證。所以我們才宣導漢地道友共修金剛薩埵。事實也反映,漢地眾生與這個修法非常有緣,報名十分踴躍,目前發願心咒的數字總和相當驚人,已經高達一萬三千多億。金剛薩埵本尊的願力確實不可思議,眾生的福德善根因緣也是不可思議,這麼多人能對心咒不可思議的功德產生信心。以此共修殊勝的緣起力,參加共修者決定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大利益。
已經發願念心咒之後,現在重要的是按質按量完成,不能只發願而不實修,這樣完全相違修金剛薩埵法門懺悔業障的動機。所以,發願者每天念心咒懺悔,應當作為不間斷的功課,持之以恆地實行,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本尊心咒的加持。如果每天不堅持念誦,那所謂對金剛薩埵本尊和心咒有信心也只是空話而已。所以,第一個要求是按量完成,但不能只注重數量,更重要的是懺悔的品質,也就是要注意四力的發起和增上。我們懺悔,罪業能消多少,是拔除根本還是枝末,完全取決於懺悔心猛不猛利,具不具足四力,修持時間是否相續、恒常等。懺悔的品質就觀待這些,如果能增上圓滿這些因素,懺罪的效果會大不一樣。而四力當中,能破現行力和遮止罪惡力的發起又全靠修習業果。由數數思惟黑業的過患,就可以生起猛利的追悔心和誓不再犯的防護心,這樣懺悔就會真正達到扼要。所以,懺悔的至心猛利全靠對業果的修習,對業果能獲得定解,懺悔時就可以發起皈依心、菩提心、念誦心咒的至誠心。
總之,修金剛薩埵法門的關鍵是四力懺悔,四力懺悔能不能達到扼要的關鍵就是修業果。
以上宣說了金剛薩埵懺悔法門和修習業果的關係。
乙八、破斥邪見
有人懷疑:如果行善決定得安樂、造惡決定得痛苦,為什麼好人反而遭殃、惡人反而享福呢?
假如人只有一世,可以說善惡報應不決定。但是因果通於三世,好人行善卻遭殃,這是前世惡業的苦報,以今生的善業決定在將來現前安樂。惡人造惡卻享福,這是前世善業的福報,以今生的惡業決定在將來現前痛苦。
又有人說:業沒有賢劣,行善沒有利益、造罪沒有危害,一切都是大平等性,通徹無礙。
如果無法忍受火星灼傷皮膚的痛苦,或者聽到別人說點過失就生嗔心,則說明內心還有執著,有執著就有取捨的分別心;有分別就有善惡;有善惡法爾就有苦樂、利害;造惡障礙開發大平等性,行善接近開發大平等性。所以應當謹慎取捨業果。以上這種邪見極為惡劣,雖然沒有學順世外道,但是相續中已經生起斷見,後世也唯有墮入金剛地獄。龍樹菩薩說:“邪見之人雖行善,異熟皆為無盡苦。”
執這種邪見的過患是:認為沒有佛菩薩,自然捨棄皈依、發心、清淨觀、敬信心等一切法行,而且聲稱沒有惡趣和眾生,顛倒行持殺生、不與取等不善業,如棄屍體般地拋棄慈悲心和四種厭世的修法。
所以只要二取迷亂還沒有消於法界、見解沒有究竟之前,苦樂是無欺存在,所以取捨業果至關重要。釋迦牟尼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開顯解脫道》中說:“黑白業果永時亦不虛,於此無欺因果正道中,顯現一切輪涅之諸法,雖知自作定熟於自身,我等無力如法作取捨,總集三寶上師悲眼視,能作善惡取捨求加持。”
歸攝以上業果的修法內容,就是宗大師攝頌所說:“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二零零六年藏曆六月初四于喇榮五明佛學院法輪區,由錄音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