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生滅觀

王家軒

前言

  佛法的教導:我們所了知的一切法,都是依種種關係,因緣和合而成立,凡從緣生起,必依緣而滅;所以,一切因緣所生法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生命,因父母的緣才可生起,而後由於各種的助緣才能長成,乃至於我們生存所依的地球、太陽系或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緣所生法。人類的生、老、病、死,與這個物質世界經歷的成、住、壞、空,緣生緣滅,生也非實生,滅也非實滅,沒有不同。

  我們的一生,是無始以來的生命流,在此時此刻因緣所顯的一段;從生到死,是此段生命流的一種變化假相,雖是幻相,但是對於活生生的我們,生命確是有其發光發亮的價值。萬事萬物也都在分分秒秒的生滅變化,由生成而壞空,由壞空而又生成,相續不斷。明白佛法教導我們的這個道理,再來看人生價值的積極面,比較能夠瞭解追求個人食衣住行等等欲求的滿足,都是維持這一段生命所需,但也是暫時的;在這有限的一生,除了維持個人生命所需之外,還有更高價值的作為。

  近來有關世界末日的傳聞,甚囂塵上,使得這個世界更加擾亂。從佛法來看,這都是因為不明白因緣所生法,而產生的莫名恐慌。如果從因的方面做種種改善,由個人做起,進而社會、國家、全人類,點點滴滴的累積,由心的轉變配合行為的改變,看待生存的環境為生命的一部份,逐步淨化內心與外境;真能如此,人間淨土就是指日可待,又何必擔心能不能躲過一時的災難。

  本文將以佛法對於空間、時間與眾生業力的三個層面,來說明佛教的世界生滅觀,同時,也希望在眾說紛紜的混亂中,提供一個正面的、積極的角度,讓我們這一段難得的人身不至於空過,能如法的精進,將生命聚焦於離執著、了生死、度眾生,發願法界所有眾生同證菩提。

  一、世界觀

  首先以佛教的世界觀,說明佛法對於空間的觀點。

  依天臺宗說十法界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所謂六凡、四聖。十法界是依其功德來區分,六道則是依其業報所感而成1。華嚴宗依化處、化機、化主分世間為:器世間、眾生世間、正覺世間;從正報的身心與依報的器界,整理如圖說明 ( 圖一 )。

  圖一、十法界與三世間
  十法界 六凡四聖 三界六道 三世間 天臺四佛土
  --------------------------------------------------------------------------
  佛陀法界 聖 ........... 正覺世間 常寂光淨土
  菩薩法界 聖 ........... 正覺世間 實報莊嚴土
  緣覺法界 聖 ........... 正覺世間 方便有餘土
  聲聞法界 聖 ........... 正覺世間 方便有餘土
  天法界 凡 無色界四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四禪九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三禪三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二禪三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天法界 凡 色界初禪三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天法界 凡 欲界六天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人法界 凡 欲界人道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阿修羅法界 凡 欲界阿修羅道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畜生法界 凡 欲界畜生道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餓鬼法界 凡 欲界餓鬼道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地獄法界 凡 欲界地獄道 眾生世間/器世間 凡聖同居土


  我們生存所依住的空間,所謂器世間,是由能造的四大:物質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與無礙的虛空等五大而成。四大的存在,即有空的存在;由於空的無礙性,一切物質才能佔有而離合其間。物質通遍的特性是不斷的堅定、凝聚、分化、變動的過程,從凝聚而成堅定、從堅定而又分化、分化而成變動、變動而又凝聚2。

  這個器世間,包含了我們熟悉的地球,以及類似而或更大更小的星球。這無限廣大的空間,《阿含經》稱為三千大千世界3。由一個小世界開始,以須彌山為中心,環繞著東毗提訶、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拘羅四大洲,日月在須彌山腰旋轉,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南閻浮提洲;經上說:“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一小世界,印順導師認為須彌山即是現在的喜馬拉雅山,南閻浮提洲是分佈於喜馬拉雅山南面的區域4。也有一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南閻浮提洲位於亞洲,地球是此小世界。太虛大師認為一地球一日月輪等組成一小世界,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南閻浮提洲的位置指的是整個地球5。佛說有無數無量的世界,我們所在的小世界,是地球或太陽系,依現代已知的世界觀來看,都是相對圓滿的說法。

  現在就以一太陽系是一小世界的概念,其範圍也就是太陽風的速度趨於零,太陽風吹出的“大氣泡”的極限;根據 NASA 2011年3月7日偵測到的資料是距離太陽約174億公里6;也就是到色界初禪梵天的範圍。這樣積一千個太陽系,名為“小千世界”,每一小千世界的範圍到二禪天。積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範圍到三禪天。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範圍到四禪天7。累積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世界,總名為三千。如龍樹菩薩說:“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複千,故言三千;… 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本是形容空間的廣大,如以數量表示其範圍,是相當於1,000,000,000個太陽系的空間。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公認的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娑婆世界。

  佛陀在《法華經》“化城喻品”8 裏告訴我們,有古佛名大通智勝佛,其弟子十六菩薩沙彌,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現在十方國土說法,他們世界的方位與佛號分別是:東方二佛:阿閦佛、須彌頂佛;東南方二佛:師子音佛、師子相佛;南方二佛:虛空住佛、常滅佛;西南方二佛:帝相佛、梵相佛;西方二佛:阿彌陀佛、度一切世間苦惱佛;西北方二佛: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須彌相佛;北方二佛:雲自在佛、雲自在王佛;東北方二佛:壞一切世間怖畏佛、第十六是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證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橫面的十六方位說明了一小部分和娑婆世界有關的其他世界,再以縱面的全方位來看這個無數無量的世界,這是超過了現有科學能證實的範圍。

  《華嚴經》“華藏世界品”9 說華藏莊嚴世界海,這是相對於釋迦牟尼化身佛所居的娑婆世界,更深入的開示報身佛所居的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是遍滿一切處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Vairocana ),很久以前於世界海微塵數劫,非常長遠的時間裏修菩薩行時,親近無數佛,修行無數的大願所莊嚴成就的。

  華藏莊嚴世界海,由像微塵數的須彌山這麼多的風輪或磁場引力支撐著,位在最上的這個風輪,名“殊勝威光藏”,能攝持著「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在這香水海之中,有大蓮花,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固,很多的金剛輪山,在四邊圍繞著。華藏莊嚴世界海中,有微塵數那麼多的香水海,好像天網似的,分佈在四方。在最中央的這個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香水海裏以常現出一切菩薩形的摩尼寶的王幢為底,上面又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這裏有一個世界種住在蓮華上,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有佛刹猶如微塵那麼多的世界布列其中。共安立了二十重莊嚴世界,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在這個大蓮華幢的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周圍都以金剛來莊嚴,作為邊際,依有種種色的風輪所攝持的蓮華網而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像天宮殿似的莊嚴虛空寶雲,覆蓋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邊。娑婆世界也有像佛刹那麼多的微塵數世界作它的眷屬,在四周圍繞著。在這個世界,這一位佛叫“毗盧遮那如來世尊”,也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再以“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為中心,遍十方都有一世界種,每一個世界種,也安立了二十重莊嚴世界,也有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四周。遍十方的十個世界種,每一個又各有十個世界種,如以數字表示,就是“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一個世界種 1 + 10 + 100 = 111 個世界種,好像天帝珠網分佈,總稱為華藏莊嚴世界海。《華嚴經》“如來現相品”10 更擴大世界的範圍,說此華藏莊嚴世界海的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方又各有世界海、世界種,像這樣有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海,所有世界的數量,無邊無際。印順導師曾以二圖表示娑婆世界與華藏世界11,現在以一總圖表示 ( 圖二 )。

  圖二 華藏莊嚴世界海

  華藏世界 (最外環)
  百世界種 (最外第二環)
  十世界種 (最外第三環)
  一世界種 (最外第四環)
  大千世界 (最外第五環)
  中千世界 (最外第六環)
  小千世界 (最外第七環)
  須彌山系 (最外第八環)
  地球 (圓心)


  這個世界,如同滿天星斗,我們所依住的地球,在華藏世界裏,已如滄海之一粟,更何況這樣的華藏世界有無數無量,《大智度論》中說五眼12,唯有佛眼無不見知,其他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所見知範圍有限,凡夫、天人、二乘聖者、菩薩、佛能看到的世界,非常不同。凡夫看見的是日月山川草木,天眼所見可能是七寶莊嚴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身在其中,卻無法覺知,如同生活在水裏的魚看不見水一樣。如果把心量放大,發願究竟成佛,普度眾生,從關心生態環境開始,提高地球的生命品質,就以娑婆世界來說,至少有十億個類似地球的地方可供我們居住,又何必為世界迴圈不止的成、住、壞、空,緣生緣滅的現象恐慌呢?


  二、時間觀

  其次以佛教計算時間的單位,說明佛法對於時間的觀點。

  劫,梵語劫波(Kalpa)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的單位,佛教引用來說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非常長的時間。《佛祖統紀》13 中所說的劫,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長時間,其計算的基準點是人類壽命介於最短十歲與最長八萬四千歲之間。依時間流動的方向,分成逐漸減少的減劫與逐漸增加的增劫。世界迴圈而重新成立時,因為正行十善、正法治國,人壽極長,後來不行正法,其壽漸減,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到人壽只有十歲,稱為減劫;再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14。一小劫就是這樣先減後增的時間過程,如以數字表示:( 84,000 –10 ) x 100 x 2 = 16,798,000 年,一中劫的時間等於二十個先減後增的小劫,約等於3億3千6百萬年。佛教的時間是通過世界的變遷、眾生的壽量等來衡量其長短的,不存在脫離事物的時間,不存在離開事物變化的時間,這是對時間和事物及其運動不可分離的思想的重要猜測。時間觀是如此的透過眾生壽量的減增,和世界成、住、壞、空的迴圈變遷來顯示。

  我們所依住的世界,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中劫的時間,都為二十個小劫。初“成劫”經過二十小劫,地球逐漸形成,適合人類居住,經“住劫”二十小劫,而後到“壞劫”的階段,經二十小劫火災、水災、風災的劇烈破壞之後,地球便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的“空劫”。四個中劫迴圈一次是一大劫,這一大劫約13億4千3百多萬年結束,又是另一大劫的開始,一個新的世界又逐漸形成,重新“成、住、壞、空”的迴圈,經典上說:十方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15。器世間就是這樣的依眾生業報所感而成而住,住而續壞,壞而複空,空而又成,迴圈無盡。

  我們現在所處的大劫時間點位於“賢劫”,過去已有無數劫,未來也將有無數劫。經典上說“賢劫”之前是“莊嚴劫”,有千佛次第出世,第998尊是毗婆屍佛,第999尊是屍棄佛,第1000是毗舍浮佛,接著是“賢劫”千佛出世。此大劫與其他世界諸佛,都是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釋迦佛所說,從佛陀大覺心中所說出來的一切佛都是真實不虛;而佛佛同道,都和釋迦佛一樣,證成無上正等正覺。以下根據《佛祖統紀》整理“賢劫”千佛如圖示 ( 圖三 ) 16。


  圖三、“賢劫”千佛出世的時間表

  成劫 初成時:過去劫壞,一切眾生聚集光音天中,福報少的就移居下界。
  ..... 第1小劫 :許多光音天的眾生,下生初禪梵天。
  ..... 第2小劫 :許多光音天的眾生,下生六欲天。
  ..... 第3小劫 :福盡來下化生為人,或以惡業力漸漸下生餓鬼、畜生、地獄。
  ..... 第4~20小劫:無佛出世。
  住劫 初成時:光音天下生梵天的眾生,至此壽滿20小劫,於此劫歿。
  ..... 第1~8小劫 :無佛出世。
  ..... 第9小劫 :人壽從84,000減至50,000時,第1拘留孫佛出世。
  ..... 第9小劫 :減至40,000時,第2俱那含牟尼佛出世。
  ..... 第9小劫 :減至20,000時,第3迦葉佛出世。
  ..... 第9小劫 :減至100時,第4釋迦牟尼佛出世。
  ..... 第10小劫 :人壽從84,000減至80,000時,第5彌勒佛出世。
  ..... 第11~14小劫 :無佛出世。
  ..... 第15小劫 :於減劫中,自第6師子佛至欲樂佛,有994佛出世。
  ..... 第16~19小劫 :無佛出世。
  ..... 第20小劫 :最後增劫中,第1,000樓至佛,以本願故於增劫出世。
  壞劫20小劫:無佛出世。
  空劫20小劫:無佛出世。賢劫千佛之後,經過65小劫,又有千佛出世。


  由圖三“住劫”的20小劫來看,釋迦牟尼佛在第九劫人壽100歲的時候出世,依據“世界佛教友誼會”於西元1950年,在斯里蘭卡哥倫坡會議的討論,換算成現代的日期,大約是距離現在2,635年前。從現在到壞劫終了,如以上述資料為參考,可以約略的作以下推論:這一個世界,從此刻到壞空 ( 或所謂的世界末日 ) 還有非常長的時間。

  根據《佛祖統紀》整理“賢劫”年數如下:
  第9劫的減劫:釋迦牟尼佛在第九劫人壽100歲的時候出世,到人壽10歲:
  ( 100 – 10 ) x 100 = 9,000 年,減去已過的2,635,還有6,365年;
  第9劫的增劫:有 ( 84,000 – 10 ) x 100 = 8,399,000 年;
  第10 ~20劫的一減一增劫:( 84,000 – 10 ) x 100 x 2 x 11 = 184,778,000 年;
  壞劫的20小劫有335,960,000年;合計約5億3千萬年。

  根據上述經典估算的這個天文數字,比較過去與現在傳聞中的某一天、某一月或某一年,將有某某毀滅性的災難的預言,無論是有心或無心,以訛傳訛的情況,顯而易見。何不將時間安住片刻,沉靜的觀照內心,想想這些傳聞造成的煩動擾亂來自何處。《阿含經》曾以長寬高都是14公里長的超大鐵城內裝滿極小的芥子為例,有人每百年取出一個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來形容劫的長久,而“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17,也是這麼久。

  以上所說空間與時間的安立,仍是屬於物理世界的分別作用,對於入聖位的菩薩,以佛法的般若智慧來觀照因緣所生法,這種時、空相對的觀念,就無從施設。如同華藏莊嚴世界海的正覺世間,不是凡夫所能實證的。佛陀開示說:菩薩成就首楞嚴三昧,可以“遍游一切諸佛國土,而於國土無所分別,悉能得值一切諸佛。”“遍行一切三界之中,而於法相無所動轉;示現遍生諸趣道中,而不分別有諸道相。”能將三千大千世界納入微小的芥子中,而且在其中顯現山河日月星宿,也不會覺得擠迫18。

  俗語說:“比大地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心。”《華嚴經》也說“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19 我們的心,小至影響一己的行為,大能牽動無量的時空,娑婆世界是由眾生的業力所感,各個世界的災難,也是由依住該世界的眾生因心所造的共業所感。以下接著從眾生的業力,綜合佛法對於空間與時間的觀點,來審思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三、眾生的業力

  《華嚴經》說“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緣,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無量緣、無量事,方乃得成。”20 是由眾生的共業與諸菩薩善根所起的無量因緣而得成就,如《莊椿錄》說世界不停成壞,有二個因緣21:

  一、是由眾生共業所感,所謂“同迷一心,三毒惑業,感現依報,惑業未盡,依報何窮”,所以世界成壞連續。

  二、是由諸佛願力所感,所謂“佛有弘誓,盡度眾生,眾生既無窮,佛願亦無盡”,所以所感依報世界連續。

  眾生無盡,所以世界無盡,像車輪一樣無始無終、也像虛空一樣無內外區別,隨眾生的心所顯現,如化如幻,本來沒有範圍可說。《摩訶止觀》說佛陀應機而不定說法,有隨自意、隨他意、隨自他意語;上述空間與時間的安立,實是佛陀隨所自證,再隨順當時世俗所說的世間悉檀,是曲順世俗的隨他意語。經典上或有不同的時間、空間解說,也都是因時因地的方便適應。印順導師認為,佛法中世界的安立,佛陀曾部分的引用當時世俗的傳說,來闡明覺世濟群的佛法,而由後人補充推演,形成組織完備的世界觀22。

  佛法說業力,通於三世因果,有業這世就受報,有業來世或幾世以後才成熟。眾生行為造作所集成的業果,依佛法說又分成共同 ( 共業果 ) 與各別 ( 別業果 ) 兩種。

  共業、就是由多數人思想行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共同的業果。例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的共業,一國就有一國的共業;一家庭、一社區、一國家、一世界,其間的成員有其共同的關係行為,就有共業。

  別業、是個人自心所造,或雖是共同造作,而有輕重、深淺的區別,因此感召的業報也有輕重之別。例如,同樣經歷大的災難,有人只受到輕微的損失。前述器世間 ( 或三千大千世界 ) 業就是共業,眾生世間 ( 或有情世間 ) 業就是別業。

  另外,印順導師指出,佛教的業感說,除了自作自受,還有一種頗強的輾轉增上力,他人的業力,也可以影響、引發自己的業報,例如父母信奉三寶,常行佈施,愛物護生,小孩的心地純白,摹仿性強,易於受熏,如此積年累月,耳濡目染,將來自然也能善良和愛23。所以,各個別業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眾生一切禍福利害,也就不無相關,如同“生命共同體”的概念。

  我們累世相續的生命流,一直在不停的變化;這一段生命,身心的樂苦,智愚,強弱,或為人或為畜,都是累世未盡的業力與現世的業因所影響。佛教的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由眾生起心動念的業力所造成,凡夫創造的世界,是三界六道的娑婆世界,佛菩薩以福慧圓滿的無邊清淨功德,能造莊嚴清淨的國土。不僅是大的世界如此,即是一棟建築、一條道路、一個城市、一項太空計畫,都是依人類的心力來決定;世間所有一切活動,都依於心力的推動。

  瞭解我們行為的善惡,在於起心動念,如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業是可能轉化、質變或不會成熟。這業力雖是我們身口意行為的餘勢,但是從業的發動處去深究根源,佛法告訴我們,業的原動力是“無明”。如《楞嚴經》裏,佛陀告訴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 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24”“無明”也是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源,如能將“無明心”轉成“明心”,以智慧的心,來照知一切事理的真性,發揮真性中所具足的功德妙用,將由妄見煩惱結成的五濁惡世,一轉而為清淨莊嚴的國土,如《維摩詰經》所說的“隨佛土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就是以智慧做到身心清淨,以福德感得世界清淨,眾生身心清淨、世界清淨相依相待25。

  我們的行為價值成就一切,由於過去惡業的成熟,造成現前依報世界的惡劣環境,但是這些業報並不是眾生或世界的結局,而是人類自我淨化的過程。印順導師說“一切有情在同趨於究竟圓滿的旅程中,無論是落於地獄、餓鬼、畜生,輪回而不知出路,但終究要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中,完成解脫。26”所以,淨化各人的別業,擴充為人間的共業,如實的瞭解佛教所謂業力,是過去業可轉,現生的努力更能扭轉這個世界的未來,才不會盲從於世界末日的宿命論。

  結語

  本文以佛法對於空間、時間與眾生的業力三個層面的關係,來說明佛教的世界生滅觀,綜合幾個重點如下:

  一、世界無數無量、無邊無際,凡夫、天人、二乘聖者、菩薩、佛能看到的世界,非常不同。就凡夫來說,透過所謂宗教的直覺體驗 ( 例如修定的成就 ) 能開拓不可思議的視野。

  二、就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來說,至少有十億個類似地球的地方可供我們居住;眾生生命的輪回與器世界迴圈不止的成、住、壞、空,為我們的心所造作,淨化自己、淨化依報的世間同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三、根據經典估算,約5億3千萬年的天文數字,是這個器世間“可能”由壞而空的時間。比較現今各種預言傳聞,或將某時某地發生的不幸災難,聯結成世界末日說,顯而易見的是以訛傳訛。

  四、災難由別業與共業交互影響所成,佛法的三世因果觀,和宿命論最大的不同,在於佛教所謂的業力,是過去業可轉,現生的努力更能扭轉現生與來生的果報,世界都可能轉變了,何況是隨世界成壞並起的災難。

  五、“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隨無明妄見而生死輪轉,其劫是這麼的長久。淨化自己,離執著、了生死、度眾生,同證菩提,才是我們真正應當專心一意的究竟目標。


  =============================================================
  01. 印順導師《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收錄在《華雨集》第一冊,p.13。
  02.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收錄在《妙雲集》中編之一,1992年 p.62 ~ p.64。
  03.《長阿含經》卷18“世記經”( 大正 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14b25 )。
  04.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收錄在《妙雲集》中編之一,1992年 p.123 ~ p.127。
  05. 太虛大師《真現實論宗依論》收錄在《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一編,p.228。
  06. 太陽風是一種由太陽表面射出的高速帶電的粒子,吹向太陽的週邊形成一大氣泡。
  參考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 NASA ) 網站資料:
  http://mobile.nasa.gov/mcs/mobile/showDetailView.jsp?paramItem=mission_pages/
  voyager/voyager20110308
  07.《法苑珠林》卷 3“三界篇”( 大正 53,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88c05 )。
  08.《妙法蓮華經》卷3“化城喻品”( 大正 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5b23 )。
  0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10“華藏世界品”(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另參見《佛祖統紀》卷 31“世界名體志”( 大正 4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1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如來現相品”(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1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三章“華嚴法門”,p.1033。
  12.《大智度論》卷33 ( 大正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305c18 ~306a02 ) 。
  13.《佛祖統紀》卷30 ( 大正4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98a07) 。
  14. 壽數增減參見《中阿含經》卷15“轉輪王經”( 大正 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15.《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3 ( 大正3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674a08) 。
  16. 另參見《賢劫經》卷7“千佛興立品” ( 大正1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 。
  17.《雜阿含經》卷34(948經)( 大正 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42b22 ) 。
  18.《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 大正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629c10 & 635b12 ) 。
  1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4“離世間品”(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88b18 )。
  2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0 (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263a19 )。
  21.《大藏一覽》卷6 ( 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2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533c17 )。
  22.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收錄在《妙雲集》下編,1992年4月新版p. 417。
  23. 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收錄在《妙雲集》上編之四,1992年2月新版p. 148。
  24.《楞嚴經》卷2 ( 大正 1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13a27 )。
  25.《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佛國品” (大正1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538b26 ) 。
  26.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收錄在《妙雲集》中編之一,1992年 p. 96。

 

相關文章:
867~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達賴喇嘛尊者 緣氣:(6701)
833~阿毘達磨佛教的聲聞成佛與法華經 美佛慧訊第七十九期 緣氣:(4137)
西藏佛教的薩迦派 釋法尊 撰 緣氣:(4208)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一 ) 密宗講義 Geruda 緣氣:(3893)
佛教的女性觀 指導教授:陳迺臣 緣氣:(3287)
佛教的科學 尤智表 緣氣:(9311)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第十七章 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緣氣:(3864)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 緣氣:(6843)
佛教的根本特質是什麼 演培法師 緣氣:(8590)
佛教的命運觀 紫虛居士 緣氣:(8763)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 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 緣氣:(8433)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3911)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0255)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9738)
佛教的持物(一) 緣氣:(6337)
佛教的持物(二) 緣氣:(5931)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8727)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6738)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4808)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374)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4845)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3835)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8839)
佛教的持物 緣氣:(6005)
佛教的財寶本尊 不空成就佛 特德 緣氣:(6963)
佛教的無常觀 慧淨法師 緣氣:(4174)
世間人對佛教的誤解 慧律法師 緣氣:(3227)
世間人對佛教的誤解 慧律法師 緣氣:(3800)
學習外道觀點對於學習佛教的意義 索達吉堪布 緣氣:(3879)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正確的見地 空性 宗薩欽哲仁波切 緣氣:(7838)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6703)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200)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6712)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6747)
《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佛經上此咒影響整個佛教的興衰,加持力量無比強大 緣氣:(3685)
佛教的中道 緣氣:(4306)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 學佛的好處) 回目錄 下一篇(撿拾零碎時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