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持物(二)

第五章 樂器類持物
  琴
  琴,樂器之一,為絃樂器之總稱,如月琴、胡琴等。
  中國古代之琴又名七弦琴,長三尺六寸,寬六寸。相傳伏羲始創為五弦,複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成為七弦。以金玉圓點,飾為徽識,全弦凡十三徽,按徽撥彈,每徽各成一音。
  〇經典中的意涵
  琴在佛教中,常以之演奏妙音,供養諸佛菩薩,莊嚴道場,佛陀也曾以琴來比喻修行,弦若是太緊或太松,都彈不出好音色,只有鬆緊適中,才能奏出好音,而修行亦然,要調整適中,依中道而行。
  〇持琴的本尊
  以琴為持物的諸尊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大樹緊那羅王彈琴的故事。
  緊那羅(梵名Kimnara),又音譯作緊捺羅、甄陀羅、真陀羅、緊捺洛。意譯為人非人、疑,又譯作歌神、樂神。譯成“疑神”是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所以名為疑神。
  緊那羅與龍、夜叉等同屬於天龍八部,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乾闥婆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奏樂莊嚴道場。
  在《慧琳音義》卷十一中說:“真陀羅,古雲緊那羅,音樂天也。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
  大樹緊那羅王(梵名Druma-kimnara-ra^ja),其是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眾。
  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中說,此大樹緊那羅王帶領無量緊那羅眾、乾闥婆眾、天眾,摩眼羅伽眾,自香山來詣佛所,於佛前彈奏琉璃琴,琴音普皆聞此三千大幹世界,是琴音聲及妙歌聲,使欲界諸天的音樂黯然失色,於是欲界所有諸天,皆捨棄自身的音樂,來詣佛所。
  此大樹緊那羅王鼓琴時,三千大幹世界所有叢林諸山,須彌山王、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黑山,及眾藥草、樹木、叢林悉皆湧沒,如同有人極為醉酒,前卻顛倒,不能自持。
  這時,佛陀尊前的大眾,除了不退轉菩薩,其餘一切諸大眾等,聽聞如此琴聲及諸樂音,各不白安,從座上起舞,一切聲聞大眾,聞琴樂音,無法自持,各自從座起,沒有了平日威儀的樣貌,隨著琴音舞動逸樂,如同小孩跳舞遊戲,快樂得不能自持。
  這時大眾感到奇怪,於是天冠菩薩就問大迦葉尊者:“尊者!您修頭陀行常樂於空寂,為何聽到此琴音猶不能持身?”
  大迦葉慨歎地說:“善男子!就如同旋嵐大風吹諸樹木、藥草、叢林,彼等無有力能自安持,並非彼本心之所欲樂,然彼鼓動不能自持。善男子!現在這位大樹緊那羅王鼓作琴樂,妙歌和順,諸簫笛音鼓動我心,如同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
  天冠菩薩見到此,即告大迦葉應當發起無上正真菩提道心,果能如是,聞音聲則不致動搖驚揚。大樹緊那羅王更配合琴音說妙偈頌,回答天冠菩薩所問,說一切音聲自虛空生,更說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與無生法忍等甚深法義。
  箜 篌
  箜篌,為古樂器的名稱,也作坎侯、空侯。《隋書·音樂志(下)》說此樂器出於西域,不是華夏的樂器。《事物原始》說箜篌體曲而長,有二十三弦,抱在懷裏,兩手齊彈,或用木撥彈。《史記·孝武紀》中說:“禱詞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〇持箜篌的本尊
  佛教中持箜篌之本尊如下:
  金剛歌菩薩(梵名Vajragi^ta^),為金剛界內四供養菩薩之一。
  此尊為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的智慧,從中流出金剛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能使眾生破除語業戲論,獲得六十四種梵音具足。為了使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慧的緣故,化成金剛歌詠天女形菩薩。
  金剛歌菩薩能加持行者,成就如來微妙音聲,使聞者喜樂聽聞,安住於聖德而解脫,覺了諸法,猶如呼響,空虛不實。
  其尊形身呈赤肉色,現天女形,呈現演奏箜篌之姿。
  此外,不動明王之妃(梵名Acalana^tha^),亦現天女形,呈青灰色,兩手持箜篌作彈奏之姿。
  而三目四臂的阿摩提觀音,其中有二臂就是執持鳳頭箜篌。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山海慧菩薩、阿摩提觀音、金剛歌菩薩、不動明王妃。
  笛
  笛,樂器之一,以竹製成,上有小孔,以直吹或橫吹發聲,或有說直吹為簫,橫吹為笛。
  〇持笛的諸尊
  在《補陀落海會軌》有乾闥婆手持簫笛之記載。文中說:“其尊形為身呈赤肉色,如大牛王,頂上有八角冠;左定(左手)執簫笛,右慧(右手)持寶劍,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
  乾闥婆(梵名Gandhawa),又音譯作犍闥婆、健達縛等,意譯為食香、尋香、香陰、香行等。又或名為樂神、香神、尋香神、執樂天等,為天龍八部眾之一。傳說惟以香氣為食,故而有此名。
  乾闥婆原為婆羅門教所崇奉的神只,相關的神話甚多,或有說為身上多毛,或有說其為半人半獸,也有說其樣貌極美。在印度神話中為天上的樂師,而在佛教中則為八部眾之一,是帝釋屬下職司雅樂之神。又,諸經中以之為東方持國天的眷屬,是守護東方的神,且有眾多眷屬。
  依《注維摩經》卷一、《維摩經玄疏》卷五所說,此神常住地上之寶山中,有時升忉利天奏樂,善彈琴,作種種雅樂,悉皆能妙。而在《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中則說,佛令提頭賴吒天王及其子乾闥婆眾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天龍八部眾之一的摩喉羅伽(梵名Mahor哪)于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中,做吹笛狀。此外,歌天和迦樓羅(大鵬金翅鳥)亦有持笛之造型。歌天(梵名Ci^ta^devata^)為樂天之一,其尊形身呈肉色,吹橫笛。迦樓羅(梵名Garuda),為天龍八部眾之一。其尊形為身呈金色,鳥頭人身,一者雙手執持螺貝吹奏,另一者張翼,作吹笛貌。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迦樓羅、歌天、摩喉羅迦、寶藏菩薩。
  琵 琶
  樂器之一,又稱為枇杷、批把,以桐木製成;首彎曲,琴身橢圓,面平,背圓。在《漢書·樂志一》中說:“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二人裁箏、築,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日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
  在《白寶口抄·咒賊經法》中說:“琵琶者,悅可眾心義也。”佛教中持琵琶的本尊,以辯才天最常見。
  辯才天(梵名Sarasvati^),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之文藝女神。音譯作薩噦伐底、娑羅室伐底。又作大辯天、大辯才天女、大辯才功德天、大聖辯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稱辯天。在梨俱吠陀中,彼為一河及河川神之名字,能除人之污穢,賜予人財富、子孫、勇氣。
  其尊形身呈白肉色,左手持琵琶,右手彈之。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辯才天、光明山王菩薩、持國天。
  鼓
  鼓為樂器、打擊樂器之一。即在中空的木制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鼓在軍陣中作為號令之用,佛教古來被作為敲打集眾之用。
  鼓的材料,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製品。一直到現代,則多已改用木材和牛、馬、豬皮等製造。用金屬製造的叫“鉦鼓”,用石料製造的叫“石鼓”,獸皮製成的稱為“皮鼓”。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說:“六大都城諸苾芻等,鹹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候。佛言:應打犍稚。雖打犍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
  〇持鼓的本尊
  鼓天(梵名Va^dyadevata^),尊形為身呈肉色,結跏趺坐,腿上置鼓,兩手擊鼓。
  鳩盤荼(梵名Kunlbha^nda),又作俱盤荼、究盤荼、弓盤荼、鳩滿拿、盤查,意譯為甕形鬼、冬瓜鬼、厭魅鬼。是隸屬於增長天的二部鬼類之一,在《圓覺經》稱其為大鬼王。此鬼啖人精氣,疾行如風,變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諸鬼眾。其于胎藏界外金剛部院南方之尊形身呈肉色,馬頭人身,一者鼓置腰間,以兩手打擊之,另一者持鈸作打擊狀。
  在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北方,列有二尊緊那羅,其尊形身呈肉色,一者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豎鼓,二者皆作欲擊鼓之勢。
  在大乘經典中,緊那羅眾常列席於佛陀的說法會中,並以歌伎舞樂來供養讚歎佛陀。如在新譯《華嚴經》中,即列有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等十位緊那羅王,與無量緊那羅大眾一同前來參與華嚴法會,其各得一解脫門,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恒快樂,自在遊戲。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鳩盤荼、鼓天、緊那羅、歌天。
  鈸
  鈸又作銅鈸,銅鈸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鐃鈸等。用響銅所造,其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
  在佛教中,鈸為伎樂供養具之一。經律中有多處記載,如《佛本行集經》卷十四中說:“一千之銅鈸,一千之具簫,晝夜不絕于宮內。”
  〇持鈸的本尊
  樂天(梵名Va^yadevata^),va^dya,意為樂器、音樂,devata^意為神,所以稱為樂天,古來皆視之與乾闥婆同體。此尊身為肉色,持鈸而舞。
  第六章 其他類持物
  化 佛
  化佛,指隨機宜忽然化現之佛形。在《觀無量壽經》中說:“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〇持化佛的本尊
  佛頂尊勝佛母(梵名Vijaya),密號除魔金剛。又稱為頂髻勝佛母、尊勝佛母,簡稱為尊勝母。在藏密中則為“長壽三尊”之一,多供在無量壽佛右邊,左邊為白度母,三尊象徵福壽吉祥。
  在中國、日本,修持佛頂尊勝陀羅尼者甚多,而且非常靈驗。持此咒功德可消得淨一切惡道,具有消除罪障、增長壽命、往生極樂世界之功德。
  其形象有三面八臂,面上各具三眼,中面白色,慈柔寂靜,右面金黃色笑容愉悅狀,左面為似烏巴拉花之藍色,露牙現凶忿怒,身如秋月皎白無瑕,面貌如妙齡少女。
  右第一手持四色十字金剛羯磨杵於胸前,二手托蓮座,上有阿彌陀佛(抑或為大日如來),三手持箭,四手施願印置於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窮索,二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三手執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佛母身有華蔓、天衣、寶冠、瓔珞等莊嚴,安坐於蓮花月輪上。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佛頂尊勝佛母、千手觀音。
  寶 冠
  寶冠又作天冠,是指飾以寶玉之冠。寶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如下數種:
  1.五智寶冠,冠中有五化佛,表五智圓滿之德。
  2.三峰寶冠,表胎藏三部之要義。
  3.無量壽佛寶冠,冠中有無量壽佛,如觀自在菩薩所戴。
  4.塔婆寶冠,安有塔婆之冠。
  此外尚有化佛之一佛冠(化佛冠)、安有獅子頭之獅子冠、金線冠、髑髏冠、華冠與髮髻冠等:
  寶冠菩薩(梵名Rataku^ta或Ratna—makuta),音譯羅怛那摩勾吒。又作寶冠童子、寶冠童子菩薩。
  此尊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寶冠意為莊嚴,在彰顯文殊菩薩福慧莊嚴之特德,能饒益一切眾生,使其福慧莊嚴。
  其尊形身呈黃色,右手仰掌當胸,手持三辦寶珠;左手肘開而持青蓮花,花上有寶冠,於赤蓮花座上結半跏趺坐。
  佛 頂
  佛頂,是指如來之無見頂相,乃常人所無法了知的殊勝相,具足最上最勝之功德。光聚佛頂之持物即為佛頂。
  光聚佛頂(梵名Tejora^s/yusni^s/ah 或Us/n/i^sa-trjora^s/i),音譯帝儒噦施鄔瑟泥灑。為密教五佛頂之一,八佛頂之一。又作火聚佛頂、火光佛頂、放光佛頂、光聚佛頂輪王。本尊象徵如來光明,照破眾生黑暗之特德,故名為光聚佛頂。常念誦光聚佛頂之聖號,能破壞一切障礙、驅除難伏之鬼魅,可成就一切廣大佛事。
  此尊位於胎藏界曼荼羅的釋迦院中。尊形為身呈金色,端坐於赤蓮花上,右掌側豎,屈無名指、小指,左手置腰間,持蓮花,蓮上有佛頂形。
  佛 頭
  以佛頭為持物,義在彰顯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根性,皆使其人於佛道之特德。
  不空見菩薩為手持佛頭。
  不空見菩薩(梵名Amogha-dars/ana),密號為普觀金剛,此菩薩以肉眼、天眼、慧眼、法限、佛眼等五眼,普觀法界眾生之平等差別,能除一切惡趣,令轉趣正直善道,究竟涅盤,故稱不空見。
  其尊形身呈肉色,左手持蓮花,花上光焰並有眼、鼻、口,右手豎掌,掌心朝外,安坐於赤蓮花上。
  牙

  以牙為持物,主要在彰顯如來能嚼碎一切眾生煩惱,咀嚼勝妙法味之特德。
  其中為代表者,即是如來牙菩薩。
  如來牙菩薩(梵名Tatha^gata-damstra^),音譯怛他餓多能瑟吒羅。于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位釋迦院內。此尊主要在彰顯佛陀嚼碎摧破眾生與諸佛差別之執著,而得咀嚼無上平等法味之特德。
  其尊形全身呈肉色,右掌置右胸前,稍屈中指、無名指等,左拳持往開敷之蓮花,蓮上有牙,坐於赤蓮上。
  舌
  在佛教的持物中,也有持舌者,這是象徵如來辯才無礙之特德。
  如來舌菩薩即手持如來舌。如來舌菩薩(梵名Tatha^gata-jihva),音譯怛他讖他爾訶縛,為胎藏現圖曼荼羅釋迦院之一尊;亦為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善無畏三藏所傳),胎藏圖像中遍知院中之一尊。此尊密號辯說金剛,主要在彰顯佛陀說法之舌相,常作真實語之德。
  其尊形為全身呈肉色,右掌舒展上仰,而置於胸前,左手持開敷之蓮花,蓮上置舌,舌上有光焰,其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除了如來舌菩薩,金剛語菩薩亦是持如來舌。
  金剛語菩薩(梵名Vajrabha^sa),密號妙語金剛,為金剛界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自一切如來遠離一切言說戲論之智慧所出生,為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又稱無言菩薩。由於此尊加持,得以六十四種法音遍至十方,眾生同沾法益。象徵無量壽如來為眾生說法內證之德。
  金剛語菩薩能加持行者,以六十四種法音遍至十方,隨順眾生的不同類別,皆成就法益。
  其于成身會之尊形為肉色,左手握金剛拳當腰,右手於胸前持如來舌。
  人、頭、殘肢
  在佛教的持物中,常可見到許多忿怒金剛、明王等,或是手持人、人頭、或是踏死屍,這是代表降伏生死,斷除眾生惡業輪回之命,出生清淨法身之命,如大黑天、大威德明王。而愛染明王則是抓梵天頭,表截斷眾生之無明。
  此外,在鬼眾的部尊中,也有許多是手持屍身殘骸的。
  如毗舍遮(梵名Pis/a^ca),又作畢舍遮鬼、臂奢柘鬼。意譯為食血肉鬼、啖人精氣鬼、癲狂鬼等。其腹如滄海,咽喉如針,常與阿修羅、羅刹並提,佛教中之餓鬼即源於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氣、血肉,餓鬼中之勝者。
  毗舍遮于胎藏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其尊形身呈肉色,現餓鬼形,右手持一截手臂,左手拿器上盛血。
  荼吉尼(梵名Da^kinI),屬夜叉鬼類,其尊形為身呈赤肉色,現餓鬼形。右手捉—截斷足,開口食之;左手拿殘臂。
  針 線
  佛教的持物中,持針線之本尊較為少見,以下介紹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梵名Marlci),又音譯為摩裏支天、末利支天。音譯有積光、威光、陽等名。是一位能夠隱形而為眾生除滅障難、施予利益的女神。雖然屬於天部,但有時也被稱為摩利支天菩薩或大摩裏支菩薩。
  依《佛說大摩裏支菩薩經》所載,此尊:“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隱身、眾生人中隱身。水、火、盜賊一切諸難皆能隱身。”
  據說其手持針線之意,就是要把惡人的口和眼縫合起來,使其不得侵害他人。
  同經中說,可觀想摩利支菩薩,並口誦其真言:“崦摩裏支娑囀賀”,是時,針線身現金色,縫彼惡者口之與眼,令不侵害。
  在同經卷五有其三面八臂相之說,“身如閻浮檀金光明如日。頂戴寶塔,著紅天衣,腕釧、耳環、寶帶、瓔珞及諸雜華種種莊嚴。八臂、三面、三眼、光明照曜。唇如曼度迦花,于頂上寶塔中,有毗盧遮那佛,戴無夏樹華鬘。左手執舅索、弓、無憂樹枝及線;右手執金剛杵、針、鉤、箭。正面,善相微笑,深黃色、開目,唇如朱色,勇猛自在。左面,作豬相,醜惡忿怒,口出利牙,貌如大青寶色,光明等十二日,顰眉吐舌,見者驚怖。右面,作深紅色,如蓮花寶有大光明”。
  第七章
  藏密特別的持物
  顱器(嘎巴拉)
  嘎巴拉即顱器,為藏密諸尊常見之持物,也是修法時,常見的法器之一,是由人頭顱骨所製成的容器。其以人骨制,乃是取其無常之意。藏語稱骷髏為“嘎巴拉”;其器身主要部分,由人顱骨製成,邊再鑲銀或鑲金。其上有蓋,其下有座,座呈三角形,鑄有三個骷髏,滿綴代表火焰的花紋。
  顱器中有供養之甘露,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資糧。
  〇持顱器的本尊
  藏密中,有許多本尊都以嘎巴拉為持物,以下介紹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在藏密中被視為文殊菩薩化身的忿怒相,表其有調伏怨敵的功德,為密教中常見重要之本尊。而在藏密中,大威德金剛是無上密最高的本尊之一,能除魔與對治閻羅死魔等,是無上瑜伽部中,即身成就的主尊。
  藏史傳說:當時閻魔附聖人之體,現牛首人身後,殺害二惡人,飲其血,斷其首,以頭骨作缽,隨而擾亂藏族,文殊菩薩應藏人所祈求,示現猙獰的大威德相,亦牛首人身催伏閻魔,故名降閻魔尊。
  本尊形象極為可怖,身黑藍色,九面三十四手、十六足右屈左伸、捲舌、獠牙、露齒、戚額、赤發上沖、鬚眉如火、五骷髏為冠、五十鮮人首為項鬘、黑蛇絡腋、骨輪骨飾等為莊嚴,其形裸露。
  三十四臂,諸手皆結期克印,前抱佛母之二手,右執鉞刀,左捧盈血嘎巴拉。最上二手執象皮披風之腳,餘手持物,右為:鏢槍、禱杵、水齒輪刀、鉞斧、矛、箭、鉤、杖、三叉戟、輪、五股杵、金剛錘、劍、手鼓。左為:梵天頭、盾牌、羂索、弓、腸、鈴、人手、屍布、人幢、火爐、帶發嘎巴拉、作期克印、三角幢、風帆。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大威德金剛、大黑天、喜金剛、金剛亥母、卡雀佛母、獅面空行母、時輪金剛、黑袍怙主、一髻母。
  天 杖
  天杖為降伏之法器,與檀拿杖類似。檀拿杖(梵名Canda),是指上端有人頭之策杖,又作檀拿、檀陀、但荼等,意譯為杖、寶杖、棒桔、人頭棒、骷髏杖等。
  〇經典中的意涵
  天杖上另有三個人首,為骷髏、幹人頭及新鮮人首,分別代表法、報、化三身,十字羯磨杵表事業成就,手鼓表鉤召、攝受之意。下系五色絲帶,表五部空行。
  〇持天杖的本尊
  藏密的卡雀佛母,其身紅色,表隨貪一切眾生,示現大貪愛之相,引一切眾生人佛智。
  右手執鉤刀,鉤刀乃天鐵所成,半五股杵之柄黃色。向下伸者,表斬斷一切眾生之煩惱也。
  左手執顱器上舉微向下斜者,表倒出甘露自性之血也。不斷而飲者,表心中大樂常滿。面仰左方表自身般若母之自性,左肩上倚立之天杖尖朝後微向上柄朝前者,密義表佛父也。
  五骷冠表五方佛。五瓔珞嚴飾表白為五智之本性。項掛五十人首,表音母十六字及聲母三十四字,共五十聲音字。安住在智慧火蘊光明熾盛之中,表其內臍火也。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卡雀佛母、金剛亥母、焰摩天、馬頭明王、蓮花生大士。
  普巴杵
  普巴杵即金剛降魔杵,其一端為金剛杵,另一端為鐵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狀、一作怒狀,一作罵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
  由於藏密寧瑪派(紅教)的“普巴金剛”法,使用此杵,故又稱為“普巴杵”。
  〇持普巴杵的本尊
  持普巴杵的本尊有許多,以下介紹:
  普巴金剛(漢音譯作多傑訓努),意為金剛孺童。
  普巴金剛具足無比大悲威力,而外現忿怒相,除了可以斷除所有鬼神、非人、天魔、惡咒之迫害,並可降魔息災及消除危難。另外,亦可以對治自我的貪執與煩惱,消除一切自心與外相的障礙。
  普巴金剛身黑藍色,具有三頭,每頭各有三目,六臂四足。中間一頭藍色,表大勢至菩薩之忿怒相“金剛手”,表諸佛之“意”;右面白色,表文殊菩薩之忿怒相;“大威德金剛”,表諸佛之“身”。左面紅色,代表阿彌陀佛(或說為觀音菩薩)之忿怒相;“馬頭明王”,表諸佛之“語”。每一頭口中各有二牙上出,二牙向下。
  其六臂,第一手執天鐵制九股金剛杵(鐵表忿怒,九股表盡三界九乘一切眾生);右第二手執金制五股金剛杵(金表喜樂,五股表轉五毒成智)。左第一手持般若智焰,表燃燒一切苦惱;第二手持三叉戟,表盡攝三界空行母。原本二手合掌普巴杵,表淨除一切煩惱、魔障。
  背後有如利劍般銳利的翅膀。右二腳踩二男魔之背,左二腳踩二女魔之胸,安立于般若智焰中。所抱佛母名柯洛潔蝶,身淺藍色,右手持烏巴拉花(另有傳承持天杖者),左手托著顱器,腰圍豹皮裙。
  鉞 刀
  鉞刀的形狀類似古代的兵器斧,為修法用的法器。柄端為金剛杵形,下有斧狀的刀身和刃口。
  此法器常見於佛母持物,修法時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代表除貪、瞠、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鉞刀在製作的材質上多為銀、銅、木、象牙等,手柄和器身上雕飾著龍頭、火焰、連珠、卷草等,非常精美,除了法器外,亦被視為藝術品珍藏。
  〇持鉞刀的本尊
  金剛亥母(梵名Vajravarahi^,藏名Dorje Padmo),藏名音譯為多傑帕摩。因此尊為豬頭人身,故名為亥母。
  其身紅色,一面二臂,紅光熾燃遍滿十方三世,右手執金剛鉞刀,左持盛滿鮮血的顱器,左肩斜依卡章迦(天杖),狀若十六妙齡童女,兩乳豐美,三目圓睜,面現忿怒顰紋,獠牙緊咬下唇,發黑微黃豎立,戴五骷髏冠,頸帶著五十個新鮮首鬉,並以小鈴花朵而嚴飾,以舞蹈姿,蜷右足懸空,伸左足立于蓮華日輪屍座。
  頂上豬頭,表大癡的法界體性智,三目表三世智,獠牙表辯才無礙,身色紅色表諸魔極怖畏。鉞刀表斷除煩惱之智慧刀,顱器表當供養之甘露。天杖表佛父勝樂金剛。天杖上所具三人頭表法、報、化三身,舞立姿表歡樂,示現妙齡童女表示永遠精進,純真清淨。怒容表調伏四魔,五十首鬘表法身體性常寂,小鈴眾骨表示不住於生死涅盤二邊。踏屍表示超越生死。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黑袍怙主、金剛亥母、金剛空行母、北方羯磨空行母、金剛密咒母、因陀羅空行母。
  手 鼓
  手鼓為打擊樂器之—一,其形窄腰,腰間系以彩帶,鼓皮塗以綠色,於鼓腰又系兩個小錘,手持鼓腰搖動,小錘即擊鼓面發聲,為藏密中常見之法器。
  鼓面以人皮製成的手鼓,俗稱嘎巴拉鼓,通常由兩片天蓋骨製成,鼓面蒙以人皮。
  修法時搖鼓,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〇持手鼓的本尊
  藏密的護法主尊白瑪哈嘎拉,其持物中即有手鼓:
  白瑪哈嘎拉,藏音為貢噶意新諾布,意譯為白如願珍寶怙主。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由於憫念末世眾生缺乏福德,煩惱又重,因此化現此尊。白瑪哈嘎拉,能施予一切眾生福德。並使眾生獲致長壽、豐財、威勢的果報。而且此尊不同于一般世間財神護法,會產生障礙,是具足智慧、悲心的清淨財神。
  此尊身白色,一面六臂三目,鬚眉毛髮呈金黃色上揚,頭戴骨冠,右上臂執鉞刀上揚;右二臂執如意寶橫置胸前;右下手搖動著紅檀香木制之手鼓。左臂垂置腿側並捧著滿盛甘露之顱器,內有一財寶瓶;左二臂執三叉戟;左下手持鉞斧或羂索。二足作巡行狀,立于蓮華日輪象頭財神層疊之寶座上。身著五彩絲質天衣,下身著虎皮裙,上身披象皮,項佩五十血人頭,表清淨五十習氣與煩惱。遍體布珠寶及小鈴。
  〇此類持物常見諸尊
  時輪金剛、白瑪哈嘎拉、六臂大黑天、戰神。
  花 箭
  花為使人敬愛歡喜之意,箭為直射中的之意,以花為箭,即表示懷愛鉤攝之義。
  〇持花箭的本尊
  以此花箭為持物者,以咕嚕咕咧佛母最為常見。
  咕嚕咕咧佛母(音譯為哈摩利接瑪),為藏傳佛教中,懷愛法的重要主尊之一,又稱為作明佛母、三界自在空行母,在漢譯經典中則稱作酤羅菩薩:
  本尊身紅色,主懷愛法,修此法者可得人天福報,具足大權威勢,受上司及部屬敬愛。而在《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中說此為速疾成就信愛之法,屬西方蓮華空行所成就,也就是阿彌陀佛蓮華部的法門,乃以蓮花鉤,鉤出眾生自性中的慈愛、懷柔及一切蓮華空行的體性,而盡攝法界眾生圓滿成佛之法。因此,此法也與無量壽如來有密切的因緣。
  咕嚕咕咧佛母的尊形有二臂、四臂、六臂,或站或坐等不同造像,最常見為一面四臂像。
  據經軌所述,咕嚕咕咧佛母貌如十六妙齡女,一面四臂、具三目,大牙微露,現薄瞠樣。赤紅發上揚,如焰火一般;以五骷髏為冠,五十顆人頭為項鬘網、耳垂、腕鐲、臂環、脛釧、腋絡等皆有骨飾莊嚴。身紅色,三目圓睜,捲舌,露齒。左第一手張紅烏巴拉花弓,右第一手執紅烏巴拉花箭作射勢。右第二手以忿怒印,執紅烏巴拉花之鉤上揚,左第二手以忿怒印,拿著下垂的紅烏巴拉花之花繩下放。
  西方三聖
  西方三聖是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一般稱之為阿彌陀佛三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觀音與大勢至兩位大士,追隨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教化眾生,也在娑婆世界中,大悲救度一切眾生,並且輔翼彌陀,讓眾生能清淨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在臨命終時,他們亦會前來接引淨土行人。
  觀世音菩薩(梵名Avalokites/vara),又有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觀音等名,又被稱為救世菩薩、救世淨聖、施無畏者、蓮華手、普門、大悲聖者。
  據《悲華經》記載,將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涅盤之後,觀世音菩薩將補佛處,名四遍出——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其淨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比起現在的極樂世界,更莊嚴微妙。
  大勢至菩薩(梵名Mahs/a-stha^ma-pra^pta),又譯作摩訶缽、得大勢、大勢志、大精進,或簡稱勢至、勢志。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彌陀、觀音、勢至合稱為“西方三聖”。相對于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就象徵智慧。
  《觀無量壽經》說: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遠離三惡道,得無上力,所以稱此菩薩為大勢至。
  此菩薩與觀音菩薩俱攝受護念眾生,當淨土行人臨命終時,會來迎請淨行人往生極樂世界,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說此菩薩于因地時以念佛心證人無生法忍。
  大勢至與彌陀、觀音二位聖尊,有極深的淵源。在彌陀成佛以前,他即與觀世音菩薩共同為彌陀的侍者。在未來世,他也將接續觀世音菩薩之後而成佛,名為善住功德寶王佛。
  當此三尊一同出現時,關於這兩位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為觀音菩薩在佛的左方,大勢至菩薩則在佛的右方。因為觀音為大悲的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所以置於左方;而大勢至代表大智,意為上求菩提,所以安於右方。但其他經論也有不同說法。我們可以從其造型和持物上來判斷尊名。此二脅侍的形象,觀音菩薩的寶冠中有化佛,大勢至菩薩的寶冠中有寶瓶。自古以來,一般造型是觀音菩薩兩手持蓮台,而大勢至菩薩雙手合掌。
  二十五菩薩
  在《十往生經》中,佛陀曾經告訴山海惠菩薩及阿難:“如果有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佛陀會常使二十五菩薩如影護行,使行者能無病無惱,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而常得安穩。”
  這二十五位菩薩的尊名及持物分別如下:
  (1)觀世音菩薩左右手捧紫金台;(2)大勢至菩薩結未敷蓮花印,即合掌也;(3)藥王菩薩差覆幢幡玉幡;(4)藥上菩薩捧玉寶幡只幡;(5)普賢菩薩差覆寶蓋;(6)法自在菩薩;(7)獅子吼菩薩腰鼓手;(8)陀羅尼菩薩左舞;(9)虛空藏菩薩右舞;(10)德藏菩薩吹笙;(11)寶藏菩薩吹笛;(12)金藏菩薩吹簫;(13)金剛藏菩薩吹芩;(14)光明山王菩薩持琵琶;(15)山海慧菩薩持箜篌;(16)華嚴王菩薩持磐;(17)眾寶王菩薩持鐃銅鈸;(18)月光王菩薩持摺鼓;(19)日照王菩薩持葛鼓;(20)三昧王菩薩持方鏡;(21)定自在王菩薩持大鼓;(22)大自在王菩薩持華幢;(23)白象王菩薩持寶幢;(24)大威德王菩薩持曼殊沙華;(25)無邊身菩薩持戒香火舍。
  這二十五位菩薩,因為護念彌陀淨土行人,所以有阿彌陀佛與二十五菩薩來迎圖的繪像,是除了西方三聖之外,接引往生淨土者常見的造像。
  藥師三尊
  藥師佛與日光、月光菩薩合稱藥師三尊,又稱東方三聖,中尊為藥師如來,左脅侍為日光菩薩,右脅侍為月光菩薩。
  此三尊之本生因緣,是在過去世界有電光如來出世,說三乘法度眾生。當時有一梵士見世界濁亂而發菩提心,要教化世界諸苦眾生。因為他特別發願利益重病眾生,所以電光如來改其名號為醫王。他的兩個孩子也發起大願,願照破一切眾生生死黑暗,所以長子名為日照,次子名為月照。而那時的醫王,即為東方藥師如來,二子即為二大菩薩——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在《灌頂經》卷十二中記載: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淨,是二菩薩次補佛處。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記載,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受持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日光菩薩(梵名Su^ra-prabha),又作日曜菩薩、日光遍照菩薩,其身呈赤紅色,右手執蔓朱赤花。
  月光菩薩(梵名Candra-prabha),又稱為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與日光菩薩共為淨琉璃世界之菩薩眾上首,受持藥師如來正法藏。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名號上,並沒有特別明顯醫藥上的名稱,而是以日光、月光代表了一切清淨的光明,一切法性的光明,一切救度的光明,顯示了藥師佛要使眾生達到成佛境界所現起的方便。
  日光菩薩的名號,是依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照耀法界俗塵,摧破生死暗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依《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但此像與歷代相傳者頗為不同,歷來所造皆為立像,而月光菩薩即立于藥師如來之右側。
  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月光菩薩位於第二院西邊,在光網菩薩與金剛燈菩薩之間,密號清涼金剛,或稱適悅金剛,三昧耶形為半月形。《觀想曼拿羅經》中說其身作白色,右手持開敷蓮花,花上有月,左手作拳按腰側。
  胎藏界曼荼羅中,月光菩薩位於文殊院妙吉祥的右方,妙音菩薩與無垢光菩薩之間,密號威德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上之半月形。形象為右拳當腰,執蓮花,花上有半月,左手豎拳持合蓮花,坐蓮臺上。
  藥師十二神將
  藥師十二神將,又稱為十二藥師叉大將,十二神王。為守護《藥師經》及其行者的十二位夜叉神將。也有視之為藥師如來的化身。
  依《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載,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並誓願守護藥師行人。經中記載其發誓願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
  “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閒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複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如願求悉令滿足。
  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依經軌所載,此十二藥叉之尊名及身形如下:
  1。宮毗羅,又作金毗羅,意譯為極畏。身呈黃色,手持寶杵,以彌勒菩薩為本地。
  2.伐折羅,又作跋折羅、和耆羅,意譯為金剛。身呈白色,手持寶劍,以大勢至菩薩為本地。
  3.迷企羅,又作你怯羅,意譯為執嚴。身呈黃色,手持寶棒或獨股,以阿彌陀佛為本地。
  4.安底羅,又作頰何羅、安捺羅、安陀羅,意譯為執星。身呈綠色,手持寶錘或寶珠,以觀音菩薩為本地。
  5.頰你羅,又作末爾羅、摩尼祿,意譯為執風。身呈紅色,手持寶叉或矢,以摩利支菩薩為本地。
  6.珊底羅,又作娑你羅、素藍羅,意譯為居處。身呈煙色,手持寶劍或螺貝,以虛空藏菩薩為本地。
  7.因達羅,又作因陀羅,意譯為勢力。身呈紅色,手持寶棍或鋅,以地藏菩薩為本地。
  8.波夷羅,又作婆耶羅,意譯為執食。身呈紅色,手持寶錘或弓矢,以文殊菩薩為本地。
  9.摩虎羅,又作薄呼羅、摩休羅,意譯為執言。身呈白色,手持寶斧,以藥師為本地。
  10.真達羅,又作真持羅,意譯為執想。身呈黃色,手持窮索或寶棒,以普賢菩薩為本地。
  11.招度羅,又作朱杜羅、照頭羅,意譯為執動。身呈青色,手持寶錘,以金剛手菩薩為本地。
  12.毗羯羅,又作毗伽羅,意譯為圓作。身呈紅色,手持寶輪或三股,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地。
  又有將這十二神將配在晝夜十二時辰及四季十二個月份裏,輪流率領眷屬守護眾生的說法流傳。
  或有將十二神將與十二獸配列在一起,認為這十二神將是藥師佛的分身,在十二時辰中分別以十二獸為坐騎(或化為分具十二獸頭形之獸首人身像)守護行人。在日本的密教圖像裏,所畫的十二神將圖,往往與十二生肖相結合。有些是獸形為首而具人身,有些則是人首人身而在頭髮上方分別有十二生肖的圖像。
  關於十二藥叉在不同經軌中的譯名,及其本地、持物、身色等表列如下:
  ┌───┬───┬───┬──┬────┬───┬───┐
  │本願經│七佛經│消災軌│身色│ 持物 │十二支│ 本地│
  ├───┼───┼───┼──┼────┼───┼───┤
  │宮毗羅│宮毗羅│金毗羅│黃 │ 寶杵 │亥神 │彌勒 │
  ├───┼───┼───┼──┼────┼───┼───┤
  │伐折羅│跋折羅│和耆羅│白 │ 寶劍 │戌神 │大勢至│
  ├───┼───┼───┼──┼────┼───┼───┤
  │迷企羅│迷企羅│彌怯羅│黃 │獨股(棒)│酉神 │阿彌陀│
  ├───┼───┼───┼──┼────┼───┼───┤
  │安底羅│頰你羅│安陀羅│綠 │寶珠(錘)│申神 │觀世音│
  ├───┼───┼───┼──┼────┼───┼───┤
  │頰你羅│末你羅│摩尼祿│紅 │寶叉(矢)│未神 │摩利支│
  └───┴───┴───┴──┴────┴───┴───┘
  ┌────┬────┬────┬──┬─────┬───┬────┐
  │本願經 │七佛經 │消災軌 │身色│ 持物 │十二支│ 本地 │
  ├────┼────┼────┼──┼─────┼───┼────┤
  │ 珊底羅│ 娑你羅│ 素藍羅│ 煙│ 螺貝(劍)│ 午神│ 虛空藏│
  ├────┼────┼────┼──┼─────┼───┼────┤
  │ 因達羅│ 因陀羅│ 因達羅│ 紅│ 寶棍(鉾)│ 巳神│ 地藏 │
  ├────┼────┼────┼──┼─────┼───┼────┤
  │ 波夷羅│ 波夷羅│ 婆耶羅│ 紅│寶錘(弓矢)│辰神 │文殊 │
  ├────┼────┼────┼──┼─────┼───┼────┤
  │摩虎羅 │薄呼羅 │摩休羅 │白 │ 寶斧 │卯神 │藥師 │
  ├────┼────┼────┼──┼─────┼───┼────┤
  │真達羅 │真達羅 │真持羅 │黃 │羂索(寶棒)│ 寅神│ 普賢 │
  ├────┼────┼────┼──┼─────┼───┼────┤
  │招度羅 │朱杜羅 │照頭羅 │青 │ 寶錘 │醜神 │金剛手 │
  ├────┼────┼────┼──┼─────┼───┼────┤
  │毗羯羅 │毗羯羅 │毗伽羅 │紅 │寶輪(三股)│子神 │釋迦 │
  └────┴────┴────┴──┴─────┴───┴────┘
  五佛頂
  五佛頂,又稱為五頂輪王或如來五佛頂,是代表佛智的殊勝,象徵佛陀無見頂相妙德的五佛之頂。分別為白傘佛頂、勝佛頂、最勝佛頂、光聚佛頂及摧碎佛頂。
  五佛頂出自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是釋迦如來五智的妙德,具足輪王般的大勢力。示形轉輪聖王形,頂上有肉髻,髻上覆有髮髻。其餘相貌皆如菩薩,非常莊嚴。
  五佛頂是將如來之無見頂相,分別為五種特德而得名的。即:以如來頂相遍覆一切之用,名白傘蓋佛頂;其勝功德名勝佛頂;最勝功德名最勝佛頂;光用功德名光聚佛頂;摧碎之用名摧碎(即除障)佛頂。另有一說除去最勝、除障,而代之以金輪、高為五佛頂。
  在《大日經義釋》卷七中解說五佛頂,則說白傘蓋佛頂是如來眾相之頂,勝佛頂是廣大寂靜之頂。最勝佛頂是如來壽量秘密神通之頂,故名最勝。光聚佛頂是如來定慧光明之頂,能除暗障,因以得名。摧碎佛頂是如來力無所畏神通之頂,能調伏一切眾生障業垢染,皆令清淨。
  此五佛頂之形象及持物如下:
  1.白傘蓋佛頂
  尊形身呈黃色,左手執蓮花,蓮上有白傘,右手臂上屈,並屈五指,作拇指、食指相撚狀,結跏趺坐於赤蓮上。另有作手持白傘,放白色之光,坐大白蓮上之形象者,或右手五指張開而拇指、無名指相撚者,各經所載不同。持物為蓮上白傘,或是傘蓋。
  2.勝佛頂
  尊形身呈黃色,現菩薩形,右手執含苞之蓮花,左手握拳執蓮花,蓮上豎一周圍發出光焰之劍,結跏趺坐於赤蓮花上。持物為蓮花上寶劍。
  3.最勝佛頂
  尊形身黃色,左手持蓮,蓮上安輪,安坐於蓮花上:持物為蓮花上金剛輪。
  4.光聚佛頂
  尊形身呈金色,端坐於赤蓮花上,右掌側豎,屈無名指、小指,左手置腰間,持蓮花,蓮上有佛頂形。持物為蓮上佛頂形,或黃蓮花上之寶形。
  5.摧碎佛頂
  尊形身呈黃色,左手持蓮花,上安獨股鉤,右手屈無名指,豎掌當胸,安坐於赤蓮花上。持物為蓮花上安鉤。
  六地藏
  六地藏是指度化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眾生的地藏。
  六道地藏的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但是大體而言,皆源於《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寶處、寶掌、持地、寶印手、堅固意。六地藏之信仰,於日本特別流行。
  在《覺禪鈔·地藏卷下》中,列出六道地藏之尊名及持物如下:
  天道:大堅固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經。
  人道:大清淨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施無畏印。
  修羅道:清淨無垢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梵篋。
  畜生道:大光明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如意。
  餓鬼道:大德清淨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與願印。
  地獄道:大定智悲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持寶珠。
  而在《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則說此六地藏尊名及持物如下:
  天道:預天賀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
  人道:放光王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修羅道:金剛幢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
  畜生道:金剛悲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接引印。
  餓鬼道:金剛寶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地獄道:金剛願地藏,左手閻魔幢,右手結成辦印。
  五大虛空藏菩薩
  五大虛空藏菩薩,又作五大金剛虛空藏。是指法界虛空藏、金剛虛空藏、寶光虛空藏、蓮華虛空藏、業用虛空藏等五菩薩。
  又稱為解脫虛空藏、福智虛空藏、能滿虛空藏、施願虛空藏、無垢虛空藏;或稱智慧虛空藏、愛敬虛空藏、官位虛空藏、能滿虛空藏、福德虛空藏。
  此五尊分別代表大日、阿悶、寶生、彌陀、釋迦五佛,各住于如意寶珠三昧之義,五菩薩即五佛所變現,成就五智三昧而成此五大菩薩。
  五大虛空藏菩薩之形象及持物,依《瑜伽瑜只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記載,於一大圓明中更畫五圓,中圖畫白色之法界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前圓(東)畫黃色之金剛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金剛;右圓(南)畫青色之寶光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三辦寶,放大光明;後圓(西)畫赤色之蓮華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大紅蓮花;左圓(北)畫黑紫色之業用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金剛。五尊分別乘獅子、象、馬、孔雀、迦樓羅鳥。總印之印相為外五股印,二中指作寶形,並在其餘四指之端觀想寶形。
  六觀音
  “六觀音”是指化導救度六道眾生的六種觀音。根據《摩訶止觀》卷二記載為:
  1.大悲觀音:主破除地獄道的三障(三障指煩惱障、業障及業障所招感的果報之報障)。此道的眾生苦迫尤重,所以特重大悲。
  2.大慈觀音:主破除餓鬼道的三障。此道因饑渴重,所以宜用大慈。
  3.獅子無畏觀音:主破除畜生道的三障。此道的獸王威猛,所以宜用無畏。
  4.大光普照觀音:主破除阿修羅道的三障。此道的眾生多猜忌嫉疑,故適宜用普照。
  5.天人丈夫觀音:主破除人道的三障。所謂天人丈夫的名號來由,是因人道中有事也有理,在事相上能降伏驕慢所以稱為天人,若自在理上則是能見佛性,以稱為丈夫。
  6.大梵深遠觀音:主破除天道的三障。這是因為
  \,
  大梵是天主的標誌,是天人之王,代表能得諸臣,而降
  伏一切。
  此外,東密也以下列六種觀音作為六道的救度者。
  1.聖觀音——主救度餓鬼道眾生。
  2.千手觀音——主救度地獄道眾生。
  3.馬頭觀音——主救度畜生道眾生。
  4.十一面觀音——主救度阿修羅道眾生。
  5.准提觀音——主救度人間道眾生。
  6.如意輪觀音——主救度天道眾生。
  〇聖觀音
  聖觀音(梵名Avalokites/vara),即一般所稱之觀世音菩薩,梵名音譯為阿縛盧枳多濕伐羅,又稱作正觀音、大聖觀自在、大悲聖者、大精進觀世自在等名。一般指的是觀自在菩薩自身,密號為正法金剛、清淨金剛,于六道觀中,為救度餓鬼道眾生的主尊。
  聖觀音在觀音院(蓮華部院)的形象是:左手持未開敷的蓮花,右手作欲打開蓮花姿勢,代表以大悲功德,解除眾生的無始無明。左手所拿的蓮花,代表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淨,但蓮花未開,正代表眾生為無明所覆,顛倒迷惑。這種聖觀音形象是較普遍的,一般所說的聖觀音,多指這尊在觀音院的觀自在菩薩。其三昧耶形為初割蓮花,印相為八葉印。
  除此之外,在中台八葉院西南方的觀自在菩薩,是頂戴寶冠上有無量壽如來,右手豎拳執開敷蓮花,蓮花向上伸至菩薩頭部右方,左手則豎掌向外作施無畏印。此尊三昧耶形為開敷蓮花或法住印,印相為蓮花合掌。
  在釋迦院的觀自在菩薩是右手向內持白拂(或赤拂),左拳叉腰。在文殊院的觀自在菩薩是右手仰掌置臍,左手豎掌屈食、中指,執開蓮花。其三昧耶形為白拂或未開敷蓮花,印相則為八葉蓮花印。
  另午《覺禪鈔》中,也引用《授記經》描述:“繪觀自在菩薩,坐蓮花上,身淺紅色,嚴飾瓔珞,發戴寶冠化佛,左帶白神索,左手執蓮花,右手置頂上,呈敬禮姿勢,種種瓔珞莊嚴其身,呈微笑貌。”
  同書也記載有其執杖之形象:“觀自在菩薩大悲聖者,從東方來,手持杖,自著白服,以寶瓔珞莊嚴,以黑鹿交絡右膊,發戴寶冠。”更有手持拂子念珠象:“以虎皮為裙,現忿怒形,執拂子與念珠,頂髻戴無量壽佛,肅然具三目,著蓮花色衣,湣念諸有情。”而《阿娑縛抄》,則描述觀音右手持白拂,左手執蓮花。
  〇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梵名Avalokitesvara-sahmrabhuja-locana),是指具有千手、千眼,每一手掌各有一眼的觀音菩薩,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千手聖觀自在、千光觀自在,或稱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
  “千”,是代表無量、圓滿之義。也就是“千手”象徵此觀音大悲利他的方便無量廣大,“千眼”象徵他應物化導時,觀察機根的智慧圓滿無疑。
  千手觀音在後面會有專文介紹。
  〇馬頭觀音
  馬頭觀音(梵名Hayagri^va),梵名音譯作賀野紇哩縛、阿耶揭琍婆、何耶揭唰婆,意譯為大力持明王。此尊亦為八大明王之一,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蓮華部的忿怒持明王。是六觀音度化畜生道的救護主。
  馬頭明王以觀音菩薩為自性身,示現大忿怒相,置馬頭於頂,為觀世音菩薩的變化身之一。因為慈悲心重,所以摧滅一切魔障,以大威日輪照破眾生的暗冥,啖食眾生的無明煩惱。
  馬頭觀音的尊形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四面八臂等多種不同形象。其中一面二臂者,二臂或合掌或結施無畏印。《覺禪鈔》引《不空羂索經》說其左手執鉞斧,右手執蓮花。然亦有左手執蓮,右手握棒或左手結施無畏印,右手執蓮者。
  在《何耶揭喇婆像法》中有四面二臂之造像:中菩薩面極令端正,作慈悲顏,顏色赤白,頭髮純青。左邊一面作大瞠怒黑色之面,狗牙上出,頭髮微豎如火焰色。右邊一面作大笑顏,赤白端正菩薩面,頭髮純青。三面頭上各戴天冠及著耳擋。其天冠上有一化佛結跏趺坐,中面頂上作碧馬頭,仍令合口。左手屈臂當乳前把紅蓮花,其華臺上坐一化佛,正著緋袈裟,結跏趺坐,項背有光。右手仰掌擎真陀摩尼(如意寶),其珠團圓,如作白色,赤色光炎圍繞其珠。於其右手正當珠下,雨種種寶。端身正立紅蓮花上。
  另於《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卷下也有作四面八臂乘水牛像,據此晶所載,當可鑄作一金剛威怒王像,隨意大小。其形象為四面八臂,四口皆出現上下利牙,八手把金剛器杖,正面頂上現一碧馬頭。頭髮如螺焰,大殘惡形,乘青水牛,牛背有蓮花形。
  在《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則述有三面八臂像為:東北角繪馬頭明王。面有三面,八臂執諸器杖。左上手執蓮花,一手握瓶,一手執杖當心。以二手結印契。右上手執鉞斧,一手持數珠,一手執索。輪王坐蓮花中,呈大忿怒相,現極惡猛利之勢。
  而在《諸說不同記》第三內,記載有此菩薩在胎藏曼荼羅觀音院中之形象為三面二臂像:通身赤色,三面三目,作忿怒形,上齒咬下唇,兩牙上出。頭有金線冠,無冠繪,二端屈曲飛揚,著耳環,環有金珠子,額有坐化佛,頂上白馬頭出現。兩手合掌,屈食指甲相合,其無名指外叉。被天衣、無臂釧,著青珠鬘,腰帶左端自脛上外出垂,著腳環,豎右膝。依此像,唐·一行在《大日經疏》中進一步說,其身有黃有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蓮華瓔珞等莊嚴其身。光焰猛威,赫亦如鬘,指甲長利。猶如轉輪王之寶馬,巡履四洲,一切時一切所,滌除一切雜念,諸菩薩大精進力又如斯。得如此猛威之勢,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所以摧伏處處業障,正為白淨大悲心,故用白蓮瓔珞飾其身。
  〇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者(梵名Ekadam—mukha),梵名音譯作眙迦娜舍目怯,意譯為十一最勝,或十一首,有時又稱為大光普照觀音,全稱為十一面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由於形象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為十一面觀音。在六觀音中,主要是阿修羅道眾生之依怙。
  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名號,是由其神咒而來。該神咒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為十一億佛陀所說,威力甚大。
  依據《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中所說,其形象為:
  “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頭,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瞠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後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華冠,其華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花;展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
  根據各種經論所說,其十一面的配置有種種不同,並有二臂、四臂、八臂的差異。例如:
  《十一面儀軌》中出現四臂說,其中右第一手是施無畏,第二手執念珠。左第一手執蓮花,第二手持軍持(即瓶)。
  《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標誌曼荼羅儀軌》偈中所舉,同為四臂像:“諸頭髮髻冠,冠中住佛身。正面淺黃色,救世哀湣相,左右青黑面,左三忿怒相,右三降魔相,當後殘笑相,頂上如來相。四臂兩足體,左定執蓮花,左理握軍持;右慧施無畏,或結拳印契,右智持數珠。被鬉妙瓔珞,天衣及上裳,商怯妙色光,安住千葉蓮,跏趺右押左。”
  在密教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此觀音位列蘇悉地院北端,具四臂,趺坐於蓮花上。本面兩側各有一面,其上有五面,更上有三面,合本面而成十一面。右第一手結施無畏印,第二手執念珠。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軍持。其中蓮花表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軍持瓶是長養此蓮花的大悲甘露水,數珠代表精進義,對一切眾生施無畏故結施無畏印。
  此外,也有以為其寂靜之面是為了成就純善者,忿怒之面是為了成就純惡者,而笑怒之面則是為了成就善惡交雜者。其四臂表內證四智:手持念珠表根本智、大圓鏡智,智斷煩惱,所以為調伏義。施無畏乃身口意三業的化用,是成所作智,為息災義。蓮花表觀音之體,是妙觀察智,花為人所愛,所以為敬愛義。澡瓶代表以甘露的智水潤澤一切眾生,是平等性智,為增益之義。
  〇准提觀音
  准提觀音(梵名Cundi^),又作準提、准胝、准提菩薩、准提佛母、佛母准提、尊那(梵名Slmda,輝麗之義)佛母、七俱胝佛母等。為六觀音之一,以救度人間眾生為主,在天臺宗又被稱為天人丈夫觀音。是以准提咒而普為顯密佛教徒所共知的大菩薩。
  准提菩薩的尊形,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不過,一般所供奉的圖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之像為多。
  在十八臂之中,各臂或結印,或持劍、持數珠、金剛杵等物。准提觀音之造像,常被誤認為是千手千眼觀音,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原則來分辨:千手觀音通常都是十一面或二十七面四十臂,而且各手所持的物品也與准提菩薩不同。
  依據《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記載,准提佛母身呈黃白色,結跏趺坐於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毅衣,上下皆為白色,有天衣、角絡、瓔珞、頭冠等莊嚴,十八臂皆著螺釧,面有三目。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寶鬘,第五手掌上置俱緣果,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缽,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軍持,第五手羂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怯,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上置般若梵篋。
  藏傳的准提觀音有四臂像,結跏趺坐於蓮花上,左右之第一手按於膝上持缽,右第二手下垂作施無畏印,左第二手屈於胸前,執蓮花,花上安置一梵篋。
  斯里蘭卡所傳的准提觀音銅像為四臂像,頂戴定印之化佛,左第一手安於臍前,第二手持寶珠;右第一手執獨股杵,第二手上舉,拇指與無名指相撚。乳部豐滿,表佛母之相。
  〇如意輪觀音
  如意輪觀音(梵名Ginta^mani^-cakra),梵名音譯為振多摩尼。意譯為“所願寶珠輪”或“如意珠輪”,而自古以來多譯作“如意輪”、“如意輪王”。此菩薩可如意出生無數珍寶,安住“如意寶珠三昧”,常轉法輪,攝化有情,如願授予富貴、財產、智慧、勢力、威德等而得此名。全稱為“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又稱作“如意輪菩薩”、“如意輪王菩薩”。
  如意輪觀音的形象有多種,計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種,較常見的是六臂像。
  常見的六臂像,在《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中記載:“六臂身金色,皆想於自身,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彌陀),住於說法相。第一手思維,湣念有情故。第二持(如)意寶,能滿一切願。第三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三契輪手,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游於六道,以大悲方便,斷諸有情苦。”此外,也有作頭上戴寶冠,冠上安置化佛,左第一手開寶華,第二手金色盤,第三手開紅蓮;右第一手跋折羅(金剛杵),第二手降魔印,第三手向臍下,于南黃蓮上結跏趺坐,又頭上兩邊有天女呈散花之姿的造型。
  另外,還有將此六臂與六觀音並配於六道的說法:右第一思維手,配聖觀音,救濟地獄道受苦眾生;第二如意寶珠手,配千手觀音,救餓鬼道饑饉苦;第三念珠手,配馬頭觀音,度畜生道鞭撻苦。左第一光明山手,配十一面觀音,救阿修羅鬥爭苦;第二蓮花手,配准提觀音,教化人道;第三金剛手,配如意輪觀音,教化天道。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梵名Avalokitesvara-sahasrabhuja-lo-cana),是指具有千手、千眼,而每一手掌上各有一眼的觀音菩薩,又稱作千手聖觀自在、千臂觀音、千手觀自在、千手千眼觀自在、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或稱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
  此尊是蓮華部(或稱觀音部,為密教金剛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三部之一)果德之尊,故稱蓮華王。蓮華部皆以大悲為本誓,但以此尊為蓮華王,故特以大悲金剛為密號。位列于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內,表蓮華部之德。
  在《幹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說:“大悲觀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複然,作世間父母,能施眾生願。”這裏的“千”,是代表無量、圓滿之義。也就是“千手”象徵著此觀音大悲利他的方便,無量廣大,“千眼”象徵他應物化導時,觀察機根的智慧圓滿無礙。
  千手觀音的形象,在各種經軌中所載並不相同:
  據《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所說,是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中另說,千臂中十八臂的印相持物。
  依《千光眼觀自在秘密法經》所說,身是黃金色,於紅蓮花上半跏跌坐,有十一面四十手。十一面中,當前三面作菩薩相,本面有三目,右邊三面作白牙向上相,左邊三面是忿怒相,當後一面為爆笑相,頂上一面作如來相。
  依《世尊聖者幹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菩提薩綞怛嚼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所說,為幹眼、千頭、千足、千舌、千臂之相。
  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此尊則有二十七面千臂,結跏趺坐於寶蓮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手(或四十二手)各持器杖,或作印相,其餘各手不持器杖。
  另于《諸說不同記》第六內則說:“通身黃色有七面,面各三目。山圖頂上有化佛,有千手掌各有一目,其四十二手執持種種器械。右青蓮次,兩手合掌,次二手定印,右一手缽,次蒲桃,次梵篋,次三股、次寶印、次錫杖,次施願,次數珠,次股瓶,次箭,山圖二箭,次五色雲,次劍,次白蓮,山圖含紅蓮,次髑髏,次鏡,次月,次鉤,次化佛。左手紅蓮,山圖白蓮,次經篋,次寶珠,次螺,次獨股杵,次鐸,次三股杵,次釧,次索,次澡瓶,次弓,次榜排,次鉞,次紫蓮,次楊柳,次白拂,次輪,次日,次宮殿,山圖手印,次矛小異也。座下有紅蓮青蓮花。”
  有關千手觀音“千臂”的說法,依據《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所述,“千手”表示四十手各濟度三界二十五種存有眾生(即一種存有眾生配上四十手、四十眼),合為千手千眼。
  依《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作的印相為:如意珠、羂索、寶缽、寶劍、跋折羅、金剛杵、施無畏、日精摩尼、月精摩尼、寶弓、寶箭、楊枝、白拂、胡瓶、傍牌、斧鉞、玉環、白蓮花、青蓮花、寶鏡、紫蓮花、寶篋、五色雲、軍持、紅蓮花、寶戟、寶螺、髑髏杖、數珠、寶鐸、寶印、俱屍鐵鉤、錫杖、合掌、化佛、化宮殿、寶經、不退金輪、頂上化佛、蒲桃。
  另外,有人將四十手加上甘露手,而成為四十一手;或加上中央的人定印,而成為四十二臂。
  此外,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及《覺禪鈔》等經軌中,也繪列有這四十二手的印相、持物、作用及真言:

此外,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則說有十八臂,經中說:“面有三眼,臂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一手把金剛杵,一手把二戟叉,一手把梵夾,一手把寶印,一手把錫杖,一手掌寶珠,一手把寶輪,一手把開敷蓮花,一手把舅索,一手把錫枝,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施之無畏,又以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種器杖等印,或單結手印。”
  幹手觀音的四十手隨順著眾生根機,相應於如來五部的五種法,能滿足一切願望,以千手千眼,無量持物,象徵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無盡方便。
  觀音二十八部眾
  觀音二十八部眾,是千手觀音在弘法上的二十八部眷屬,也是擁護觀世音菩薩法門修持者的良善鬼神眾。
  持誦千手觀音大悲咒的人,除了蒙受神咒的直接法益,及觀世音菩薩的護念之外,大梵天王還會派遣二十八部善神,各率五百眷屬及大力夜叉守護。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其人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衛,辟除災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誦此咒故,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
  依據《千手陀羅尼經》所載,條例二十八部眾的尊名。並依日僧寬信所繪的尊像圖,參考《幹手造次第法儀軌》所記載,其形象如下:
  1.密跡金剛力士烏芻君荼鴦俱屍:忿怒相,赤肉色,左手插腰,右手持三股杵,身著甲胄。
  2.八部力士賞迦羅:面容極為忿怒,身赤肉色,左手按於腰際,右手掌向外,腰著青衣。
  3.摩醯那羅延:頭著金剛甲,左手當胸手掌向外,右手舒肘向前,取大刀刺地。
  4.金剛陀羅迦毗羅:面及身色同前,左手按於腰際,右手向胸掣大刀,身著甲胄。
  5.婆馭娑樓羅:面白黃色,忿怒形,頭著金甲,左手舉於胸前,掌向外,指端垂下,右手握大刀,著甲胄。
  6.滿善車缽真陀羅:面作微笑形,左手握拳按於腰際,右手當胸取蓮花,著青色袈裟。
  7.薩遮摩摩和羅:面呈微笑並稍帶瞠怒,頭著天冠,微舉左臂,仰掌舒五指,右手當胸持斧鉞,莊嚴如天女。
  8.鳩蘭單吒半隻羅:面帶微笑,青色,左手當胸,覆掌舒五指,右臂垂下持大刀,身著甲胄。
  9.畢婆伽羅王:面現微笑又帶忿怒,白赤色,頭有金甲,左手握拳按於臍部,右手持三戟,著金胄。
  10.應德毗多薩和羅:輕微忿怒面,頭有玉冠,左右手各持獨股杵。
  11.梵摩三缽羅:面如天女,頭戴天冠,左手按于臍邊,右手當胸持白拂,瓔珞莊嚴如天人。
  12.炎摩羅:忿怒面,仰視上空,青綠色,左手當胸,右手舒臂覆掌,五指散開按於腰下。
  13.釋王:左手握拳按於腰際,右手持獨股杵,著草鞋。
  14.大辯功德娑怛那:如吉祥天女,左手舉臂,持赤蓮花,右手當胸,掌向外,撚大指、頭指。
  15.提頭賴吒王:忿怒面,左手按於腰際,右臂上舉持三股杵,身著甲胄。
  16,神母女等大力眾:仰左掌於胸前,右掌向外撚大指、頭指。
  17.毗樓勒叉:左臂上舉持三叉戟,右手按於腰際持大刀,身著甲胄。
  18.毗樓東博叉毗沙門:左手持塔,右手持三股戟。 +
  19.金色孔雀王:雀頭人身,左右手各持孔雀足一隻以為杖。
  20.二十八部大仙眾:仙人形,左臂上舉持經卷,右手當胸持杖。
  21.摩尼跋陀羅:面如天人貌,赤發,以花嚴飾,二手合掌。
  22.散支大將弗羅婆:微笑忿怒面,白色,頭戴天冠,左手當胸,以大指撚頭中二指,右手持大刀。
  23.難陀跋難陀:面極忿怒,青綠色,頭上有龍,左手上舉於胸前,掌心向外垂五指,右手按於腰際執三叉戟,身著甲胄。
  24.娑伽羅龍伊缽羅:忿怒面,青黑色,以二手持大刀刺地。
  25.修羅乾闥婆:三面六臂,各面有三目,白色,左右第一手當胸合掌,左第二手持蓮花,右第二手持輪,第三手左右臂共舉持日輪。
  26.迦樓緊那摩睺羅:面極忿怒,白赤色,頭上戴白馬頭,左手插腰,右手高舉於頭,橫持大刀,著甲胄。
  27.水火雷電神:火雷電神,面極忿怒,赤黑色,左手覆掌於胸前,右手舒臂散五指,作壓地狀,立于黑浪中。水雷電神,面如惡鬼形,青色,二手胸前內縛,舒二中指,屈頭指相拄,立於波浪中。
  28.鳩盤茶王毗舍閡:鳩盤茶王系黑色長鼻瞠怒形,左持戰具,右執索;毗舍閣系黑赤色、大目瞠怒形,左手持火玉。

五大明王
  五大明王又稱作五大尊或五忿怒。指現忿怒相的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等五大明王。這五大明王乃是由九識所化現,是五方佛為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的教令輪身。貝p:
  1.中央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一切諸魔。
  2.東方降三世明王:為阿閎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大自在天。
  3.南方軍荼利明王:為寶生如來的教令輪生,能降伏五陰魔。
  4.西方大威德明王:為無量壽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人魔。
  5.北方金剛夜叉明王:為不空成就如來的教令輪身,能降伏地魔。
  以下分別介紹五大明王:
  1.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通常被視為是大日如來的應化身,受如來的教命,示現忿怒相,常住火生三昧,焚燒內外障難及諸穢垢,摧滅一切魔軍冤敵。
  在《勝軍不動軌》中記載,本尊的誓願為:“見我身者,得菩提心;問我名者,斷惑修善;問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由此可見不動明王的廣大悲願。
  關於此尊的形象,依據不同的經典、傳承,有諸多不同的法相,隨緣示現。據《大日經·具緣晶》、《底哩三昧耶經》等所述,右手持劍(斷煩惱惡魔)、左手持索(示自在方便),頂有七髻,安坐在磐石上,為最常見的身相。
  其他如《不動使者法》中雲:“當畫不動使者,身赤黃色,上衣斜帔青色,下裳赤色,左邊一髻黑雲色,童子相貌。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羂索,口兩邊微出少牙,怒眼赤色,火焰中坐石山上。”
  而一卷《底哩法》中則記載:畫不動尊,著赤土色衣,左垂辮發,眼斜視,童子形。右手執金剛杵當心,左手執寶棒,眼微赤,坐蓮花上,瞠怒相,遍身火焰。
  另外,不動明王也有多臂的法像,如《安鎮軌》中描述:“作四臂大嚴忿怒身,紺青色洪滿端嚴,目口皆張,利牙上出,右劍左索,其上二臂在口兩邊,作忿怒印,身處八輻金剛輪。”在世間的十二天中,則以此四臂的不動尊為首領。
  2.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勝三世、聖三世、月魘尊、金剛摧破者、忿怒持明王尊等名。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為東方阿閎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由於他能降伏眾生三世的貪瞠癡,所以名為降三世。與勝三世明王是同體異名。而曼荼羅所繪二臂的勝三世是依《大日經》,八臂的降三世則為依據其他經軌而來。二者的本誓並無不同。
  此一明王的形象有三種,比較常見的是三面八臂。臉上有三目,身側有火炎,如同不動明王,也是現忿怒相。除了左右第一手結印當心外,其餘各手各執不同法器,右邊是三股鈴、箭與劍。左邊所持的是三股戟、弓與索。左足踏著大自在天,右足踩著烏摩妃。
  與之同體的勝三世明王,其形象在《大日經·具緣晶》內說是青色身,頭髮如馬髻,有三隻眼睛,現忿怒形,雙牙向上突出,左手持三股杵,右手持二端有三股的戟,坐于磐石上,以迦樓羅炎圍繞四周。
  3.軍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的“軍荼利”,意譯為瓶。在密教裏,瓶是甘露的象徵,所以又譯作甘露軍荼利。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
  軍荼利明王是以慈悲方便,成證大威日輪以照耀修行者。並流注甘露水,以洗滌眾生的心地,因此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
  此外,因為示現忿怒相,形貌又似夜叉身,所以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另外,也有“大笑明王”的異稱。
  軍荼利明王的形象,通常作四面四臂,或一面八臂。依據《軍荼利儀軌》所記載,四面四臂像的臉部表情各有不同,正面慈悲、右面忿怒、左面大笑、後面微怒開口。全身青蓮花色,坐于磐石之上。這四面四臂象徵的是息災、降伏、敬愛、增益四種法。另外也有說是指第七識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根本煩惱,
  至於一面三目八臂形,是頭戴髑髏冠,眼張大,作大瞠目,並有二條赤蛇垂在胸前。八隻臂手,右最上手,拿著金剛杵,屈臂向上;下第二手,執持三叉雙頭長戟,屈臂向上;下第三臂,壓左第三臂,兩臂相交在胸前,兩手各作跋折羅印;下第四臂,仰垂向下,勿著右胯,伸五指,為施無畏手,左上手中,把金輪形,屈臂向上;下第一手,中指以下三指各屈向掌,大指撚中指上節側,食指直豎,向上伸之,屈其臂肘,手臂向左;下第四手,橫覆左胯,指頭向右,
  4.大咸德明王
  大威德明王,音譯為閻曼德迦,意為摧殺閻魔者,故別號降閻摩尊;密號受威德金剛:此外,義稱作大威德尊、大威德忿怒明王、六足尊,為五大明工或八大明王之一:若擬配五佛,則為無量壽佛的教令輪身,亦可視為文殊菩薩的化現。在現圖曼荼羅中,此尊位於胎藏界持明院,般若菩薩的左側。
  此尊的形象,有多種,依《大日經疏》卷六記載:降閻摩尊是文殊菩薩的眷屬,具有大威勢力,其身六面、六臂、六足,以水牛為坐騎,面有三目,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狀。另外,在《八字文殊軌》中,對此尊也有所描述,據述:閻曼德迦金剛,身青黑色,六頭、六臂、六足;其六臂各執器仗;左上手執戟,次下手執弓,次下手執索;右上手執劍,次下手執箭,次下手執棒。乘青水牛為座。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現出極忿怒形象。
  5.金剛夜叉明王
  金剛夜叉明王(梵名Vajra—yaksa),漢譯為金剛夜叉、金剛藥又、金剛啖食等名。又因其能啖食一切惡業眾生,所以也稱為金剛焰口明王;而身呈黑色,所以也名為大黑明王;又因其能吞盡一切惡性有情,故也名為金剛盡明王。密號為啖食金剛、調伏金剛或護法金剛。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教令輪身。此一明王誓願吞啖除盡一切惡行眾生,及三世一切惡穢觸及染欲心。
  金剛夜叉明王的形象是:三面六臂、大威忿怒相,頭上有馬王之髻,正面有五日,左、右兩面各有三目,以七珍瓔珞莊嚴其身。身材高大無量,遍身燃燒火焰。六隻手臂所持的物品,第一手右持五股杵、左持金剛鈴;第二手左持弓、右持箭;第三手左手持輪、右手拿劍。右腳踏舒蓮花,左腳高舉而下有蓮花。
  不動明王八大童子
  依經軌記載,不動明王身邊最主要的有二童子、八童子。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矜羯羅與制吒迦二位童子。這二位童子,有時也被認為是不動明王的化身。
  “矜羯羅”意為隨順與恭敬小心。而“制吒迦”則意為難以共語的惡性音。這兩尊輔佐不動明王,來幫助一切眾生。
  矜羯羅童子的像貌,宛如十五歲的童子。頭上戴著蓮花冠,而身色為白肉色,二手合掌。他的二大指與頭指之間,橫插著獨股杵,身穿著天衣袈裟及微妙的嚴飾。
  而制吒迦童子的像貌亦如童子,身色如紅蓮,頭上結著五髻,一髻結在頂上的中間,一結額上,兩結在頭的左右,一結頂後,代表五方五智。左手持著縛日噦(金剛杵),右手執著金剛棒。因為是瞠心惡性者,所以不著袈裟,並以天衣纏著頸肩。
  除了前述二大童子,再加上其他六位童子,就是著名的八大童子,也稱為八大金剛童子,這八大童子具有四智及四波羅蜜的德分,都是不動明王的眷屬,圍繞在不動明王四周,為本尊的護衛。依《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中所記載,不動尊的八大童子的身形如下:
  1.慧光童子:微怒、頭戴著天冠,身色為白黃色。右手拿五智杵,左手的蓮花上,則安置著月輪,身上則以袈裟與瓔珞為莊嚴。
  2.慧喜童子:形似慈悲之面,顯現微笑的相貌,身色如蓮花,左手持著摩尼寶珠,右手持著三股鉤。
  3.阿耨達菩薩童子:身形如梵天王,身色如真金,頂上戴著金翅鳥,左手蓮花,右手拿獨股杵騎乘著龍王。
  4.指德菩薩童子:身形如夜叉,身色如虛空,有三隻眼睛,身著甲胄,左手持輪,右手有三叉鋅。
  5.烏俱婆餓童子:頭戴五股之冠,現出暴惡之相,身如金色,右手拿著縛日噦(金剛杵),左手做拳印。
  6.清淨比丘童子:剃除首發,身著法袈裟,在左肩打結並使其垂下,左手拿著梵夾,右手當心持著五股杵,露出右肩,腰纏著赤裳。面貌不年輕也沒有老態,目如青蓮,嘴巴裏的上牙向下突出。
  7.矜羯羅童子如前所述。
  8.制吒迦童子如前所述。
  法華經十羅刹女
  十羅刹女,是指護持《法華經》的十位羅刹女。
  依《法華經》卷七《陀羅尼晶》中記載,在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各自說陀羅尼神咒擁護受持《法華經》行者後,“爾時有羅刹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發,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皋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刹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此十羅刹女經常隨侍于普賢菩薩身邊,為普賢菩薩之眷屬。
  另于《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中,金剛薩捶問世尊十羅刹之本源,毗盧遮那佛答言,十羅刹女本緣覺,即等覺、妙覺、本覺。初四羅刹女(藍婆、毗藍婆、曲齒、華齒)及淨行等四大菩薩(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第五羅刹女(黑齒)為釋迦牟尼,以上配屬“妙覺”,中之四羅刹女(多發、無厭足、持瓔珞、皋帝)為八葉四大菩薩(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以上配屬“等覺”。第十羅刹(奪一切眾生精氣)為多寶如來,配屬“本覺”。
  依《法華十羅刹法》所記載,各羅刹女形象為:
  1.藍婆(意為結縛):形如藥叉,衣色青,右手持獨股當右肩,左手持念珠,即立左膝當居彼上,面肉色。也有作右手按劍,左手持經卷。
  2.毗藍婆(離縛):形如龍王,右手把風雲,左手把念珠,衣色碧綠,面如白,前立鏡臺。或有作雙手敲鈸。
  3.曲齒(或名施積):形如天女仙,衣色青,面伏低,前捧香花長跪居,半跏坐。也有作手持花籠的立像。
  4.華齒(意為施華):形如尼女,衣色紫,右手把花,左手把花盤,面稍低:或有作右手下垂,左手持寶珠。
  5.黑齒(或名施黑):形如神女,衣色都妙色,右手取叉,左手軍持,猶如守護之形,半跏坐。或有左手執寶幢,右手屈置胸前。
  6.多發(或名披發):形如童子滿月,肉色乾達女,右手銅環取,左手如舞,長跪居。或於右手執寶幢,左手屈於胸前。
  7.無厭足(或名無著):形如頂經之形,恒守護,衣色淺(口+孤)。或作左手執水瓶,右手持蓮辦。
  8.持瓔珞(或名持華):形如吉祥天女,左右手持瓔珞,衣色金,面肉色,結跏趺坐。或有作雙手持瓔珞的立像。
  9.皋帝(或名何所):形如頂鳴女形,衣色紅青,右手把裳,左手持獨股,如打物形,立膝居。或有作雙手捧經篋。
  10.奪一切眾生精氣:形如梵王帝釋女,帶鎧伏甲,忿怒形,右手持杵,左手持三股,衣色挾雜色,結跏趺坐。或有像作雙手合十而立。
  四大天王
  四大王天(梵名Catua^srah maha^-ra^jika^h),在佛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們誓願守護這個世界的眾生、安居樂業、財寶充盈、福德增長,人于正法。是在我們所居住的欲界之中,護持佛法的四位天王。
  在佛法的世界觀中,生命存在可以粗分為三種不同層次的世界』p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而四大天王所存在的四天王天,就是欲界初始的第一層天。
  四大天王分別是指東方的持國天王、南方的增長天王、西方的廣目天王及北方的多聞(毗沙門)天王,,四大天王又稱為四天王、護世四天王及護世天等。
  1.東方持國天王:住賢上城,率領乾達婆、富單那二部鬼眾,守護東洲兼及餘洲。
  2.南方增長天王:住善見城,率領鳩盤荼、薜荔多二部鬼神,守護南洲兼及餘洲。
  3.西方廣目天王:住周羅善見城,統率龍、毗舍閣二部鬼眾,守護西洲兼餘洲。
  4.北方多聞天王:又作毗沙門天王,有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率領夜叉、羅刹二部鬼眾,守護北洲兼及餘洲。
  依據《四天王經》記載,四天王都從屬於帝釋天王,每月的六齋日檢視人間的善惡行業,並勸勉眾生守戒行善,是正法的護持者。
  四大天王是與人間關係極為密切的佛教護法,他們用心地守護佛法及一切修行人,所以自古以來對四大天王的信仰極為興盛。當我們進入寺院時,常會見到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可見其重要性。在任何修法、結界時,迎請四大天王是最根本的儀則。甚至可以說,有佛法的地區,都可以見到四大天王的守護。以下我們分別介紹四大天王。
  〇毗沙門天王
  毗沙門天(梵名Vais/ravana,藏名Rnam-thos-kyibu),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梵名意譯作多聞、遍聞,以多聞天之名最為常見。
  毗沙門天王是閻浮提北方的守護神,護持佛法守護世間。毗沙門天王的福德力名聞四方,所以名為多聞天,被視為財寶天王,在藏密中更被視為財神本尊,能賜予無盡資財。在印度、西域、中國與日本等地,毗沙門天王都普遍受到供奉,為著名的財神、福神。
  毗沙門天王一般的造像都是神王形,通常都作披著甲胄戴冠相,右手持寶棒,左手仰擎寶塔,腳踏二鬼。毗沙門天王除了為四大天王之一外,亦被單獨尊崇。又因為能賜福德,所以在日本被尊為七福神之一。
  〇持國天王
  持國天(梵名Dhrta-ra^istra,藏名Yul-hkhor-bsrua)音譯為提頭賴吒、提多羅吒、持梨哆阿羅哆、多噦吒。又稱為治國天、安居天、順怨天。
  由於此天王護持國土、保護安撫眾生,所以稱為持國天,又稱為東方天。為四大天王之—,及十六善神之—。
  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人民無諸病苦,無諸魔障,無諸煩惱,增長智慧,延年益壽,財寶豐盈,受用無盡,一切自在,所作成就。
  關於持國天的形象,諸多說法不同,《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記載:提頭賴吒天王身長一肘,著種種天衣,嚴飾極其精妙,與其身材相稱,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拿著寶物放光。
  《藥師玻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記載:東方持國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守護八佛的東方門。
  〇增長天王
  增長天王(梵名Viru^dhaka,藏名Hphags,skyespo),梵名漢譯為毗樓勒迦天,又稱為毗樓多天、毗樓勒叉天,意譯為增長天,為四大天王之一。十二天王之一,十六善神之一。
  增長天王率領鳩盤荼、薜荔多等鬼神,守護於南方,能折伏邪惡,增長善根,在南方承擔護持正法的使命為護法之善神,所以又稱為南方天。由於他能令眾生善根增長,所以名叫增長天。又在東、西、南、北方中,南方象徵增益的特性,能增長萬寶,所以也稱為增長天。
  增長天王不但守護人民遠離災障、煩惱,更能護佑眾生財寶充盈,受用無盡,增長智慧、壽命。
  關於增長天的形象,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書上所描述的是赤肉色忿怒形,甲胄上著天衣,右手握劍,左拳置胯上,交腳而坐。左方有鬼形使者,呈黑肉色,大忿怒形以二手擎劍跪在天王前側。有些書則說他左手握刀,右手持稍,此種形象,象徵的是折伏邪惡、增長善根的意思。
  根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一記:毗嚕陀迦身長一肘,著種種天衣,裝飾極精妙而與身相稱,左手伸臂垂下握刀,右手執稍,稍根著地。
  而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記載:其身青色,手執寶劍,守護八佛之南方門。
  又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此尊位於外金剛部院南門之東側。
  四大天王的信仰,自古以來極為盛行,在中國及日本均存有許多遺晶,其形象亦各有不司。而各寺造像中,增長天王手中的持物亦有不同,如:
  浙江省天臺山萬年寺門中,天王手持琵琶。太白山天童寺天王殿的增長天像,手持劍;普陀山普濟寺天王殿之像,手持蛇;普陀山法雨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傘;湖南省武昌寶通寺天王殿之像,手持傘及塔;漢口歸元寺天王殿之,手持琵琶。
  〇廣目天王
  廣目天(梵名Viru^pa^ks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廣目又名為西方天,音譯毗留博叉、毗樓羅叉,意譯作廣目天、醜目、惡眼、雜語主、雜語、非好報。為四大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居處在須彌山的白銀捶,為守護西方的護法善神。
  廣目天王常以清淨天眼觀察護持閻浮提眾生,守護一切眾生遠離種種惡事,財寶充盈,壽命增長,——切自在,所作成就。此一天王率領無量天龍及富單那諸神等眷屬,守護佛法。此天王亦為諸龍之王,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所說:“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日廣目,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求護西方。”
  又,其所司之職在於對治惡人,令其受苦並生起求道之心。
  相傳廣目天是大自在天的化身,由於前額有一目,因此稱為廣目天。其形象通常作赤色忿怒形。甲胄上著天衣,右臂持三股戟,左拳置胯上,面向左方,交腳而坐。

相關文章:
990~物裡看佛 佛教與中國的物質文化 中國時報 緣氣:(2765)
962~公元初 佛教海路傳入中國 大陸新聞中心 緣氣:(2685)
下葬75年 佛教高僧肉身不腐 下葬75年 佛教高僧肉 緣氣:(3059)
慈悲精神 佛教中的生態智慧 釋宗舜 緣氣:(3272)
佛教道德觀 隆蓮法師 緣氣:(3348)
12因緣 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 陳俊吉 緣氣:(5419)
如何開始修行佛法? 佛教英語 緣氣:(231)
佛教三大修行| 佛教英語 緣氣:(216)
當人們批評你時 | 佛教英語 緣氣:(233)
每天早上對自己說五句話 - 佛教 Speak 5 Lines To Yourself Every Morning - Buddhism 緣氣:(232)
10 個讓你精神脆弱的習慣 - 佛教 10 Habits That Make You Mentally Weak - Buddhism 緣氣:(224)
如何對自己充滿信心 - 佛教 How To Become Confident in Yourself - Buddhism 緣氣:(223)
如何讀懂人心 | 準確解讀肢體語言和手勢的技巧| 佛教故事 緣氣:(224)

上一篇(佛教的持物(一)) 回目錄 下一篇(密集金剛法系師承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