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聖號的含義
王信善
《阿彌陀佛經》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佛?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這段經文,從字面看很好理解,但其深層涵義,卻很難明白。下面談談個人的粗淺認識。
徹悟禪師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加想,無有加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之中止觀具足,非別具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
我現知佛教一切修持(修定)方法,不會越出止觀範疇。念佛實際也是修止觀,由修止觀得定慧,由定慧進入寂照境界,寂照就是佛的境界。如果能把佛號念得一念不生,就是寂,了了分明就是照。無量壽包含時間上豎貫過、現、未三世。無量光包含橫遍十方世界。因此,無量光壽即宇宙實現。無量光壽攝於彌陀名號之中。所以,念彌陀名號即是念實相。圓瑛法師說:“現前一念念佛之心,亦本豎窮橫遍,心佛一如,聖凡平等,以此建立名號,令持名眾生,易悟是心是佛之理。”如古德所說:“聲聲投歸薩婆若海(佛的覺海),念念冥契客觀實相。”一句佛號能“暗合妙道”,大概就是指的這個佛的實相境界。
持名有兩種——事持和理持。圓瑛法師說:“何謂事一心,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深信不疑。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雜亂。”這叫事一心。又說:“何謂理一心,聞說念佛法門,乃是徑中徑。即諦審觀察,一心體究,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多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有無見泯,能所情亡,唯是一心,寂然不動,更有何法而為雜亂。此不專事相,純修理觀,而得觀力成就,能見諦故,名理一心。”這是大師指示事、理兩種念佛方法,所謂“由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我們若能依教而修,必能成功。
佛法告訴我們,悟有兩種——“解悟”和“證悟”。解悟屬文字般若,證悟屬實相般若。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要明確這兩種界限。通俗地說,解悟是認識階段,證悟是實際得到;又要明確,“諸法實相,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不是我輩凡夫所能企及的。妄說則是以凡濫聖,要造成大過。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如果我們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得到念佛三昧(正定),這種境界也會現前,這當然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成,必須死心塌地持名才能得到。大德要求我們“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的深刻含義何在?且讀智瑜法師的一段開示:“眼睛看到東西了,這個順我意,那個不順我意,那是六塵緣影生死流。假使你是順意也好,不順意也好,只管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那是涅槃流,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香臭,嘴巴吃到好惡,身體接觸物體,要是動心隨它轉,那是生死流,不管它,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那是走向涅槃之路。我這麼一說,大家就會知道,原來生死和極樂都不出六根門頭啊!隨它轉就是娑婆世界生死,不隨它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大家念佛的時候要徹底攝心不亂,莫把六塵作自心。”
我這樣體會這段開示,佛與凡夫的差別只在一念——覺和迷。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迷是凡夫的代號,覺是佛的代號。古大德毫不掩飾地告訴我們:“前念迷是眾生,後念覺就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等於在反掌複掌之間。念佛要求一心不亂的含義,智瑜法師開示中明確告訴我們,追求六塵享受就是生死流;一心不亂念佛就是涅槃流(涅是不生,槃是不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指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如果我們真的要了生死,生極樂,成佛道,度眾生,按照菩薩指示去做,必定成功。
不跟六塵走向生死流,一心不亂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是時刻保持佛的實相境界,這就是我對阿彌陀佛聖號涵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