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1:21: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大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 內容翻譯:勝義老師
 

「六加行」在仁波切出國這段時間都講過了嗎?
複習一下。所謂清淨處所,處所簡單的來講就是一般的佛堂,或是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處所在做打掃的時候動機的安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安立動機是為了聚集資糧的緣故,而不是想要獲得別人的讚美。

清淨處所時要像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鳩立槃陀伽一樣,口中誦念或心中想著-「掃地,掃地,掃心地。」這樣的方式來做打掃。

清淨處所可以獲得五種功德,這五種功德是經中所說的:能夠令自心及他心獲得清涼,這是第一和第二種功德;第三種功德,能令諸天歡喜;第四種功德,獲得莊嚴色身之因;第五種功德,往生後投生於天界。

迎請三寶之所依

迎請三寶之所依必須依靠著順序:上師,本尊,佛,菩薩,勇士,空行,護法這樣一個順序,並且安置的時候一定按照順序來安置,千萬不可以貴賤來做區分,認為這是黃金做的,這個比較貴重,不可以這樣子,一定要按照祂們的順序,若是心中有貴賤的分別,這是代表自己皈依做得不夠清淨。

佛像的佈置

若是没有佛像也没有關係,可以用觀想的。有佛像的話,教法的怙主為釋迦牟尼佛,所以有釋尊佛像是最好,或者可以安置自己的上師,自己的上師可以安立為宗喀巴大師,所以有宗喀巴大師的佛像也是可以的,這是身之所依的部份;語之所依呢?可以安置經書或是道次第廣論;意之所依呢?可以佈置金剛鈴杵。

佈置清淨的供品

陳設供品這個部份,動機一定要清淨,因一定要清淨。清淨的因它指的是什麼?不可以因五邪命而得,也不可以因為殺生而得,以殺生賺來的錢去買供品而做供養,這樣也是不行的。

五邪命第一個因阿言諂媚而得,這部份它最主要的還是內心的動機,若今天在施主面前為了要獲得,有所求而巧言令色,或做一些動作等等,以這樣的動機所獲得的供品都是邪命而得,若心中清淨没有任何不正確的動機,所獲得的供品是他人自願給的,這樣就不是邪命。

第二個邪命叫做間奪,就是間接的奪取,為什麼叫做間接的奪取呢?它所指的是不透過直接的言語,例如要煮酥油茶一定要有奶油、茶葉、鹽巴、牛奶,但今天缺了奶油他不直接講,他說,我要是有奶油的話,就可以煮酥油茶了,可是偏偏就没有,以這樣的方式;或是之前有人供養了一碗麵,心中還想再吃一碗,於是就說上次那個麵有多好吃多好吃,這樣的方式也是不對的,這樣子也算是邪命,但若是直接講就不算邪命,光明正大的講就不算邪命。

第三個邪命是施小惠以換大利,例如我今天給你一點點東西,但是我心裡想的是我給你1塊錢,你要給我10塊錢,若你具備這種動機的話,也稱為邪命。

第四個邪命是強取,為什麼叫強取呢?別人明明没有要給你的意願,但是你去強求;或者別人給他人,但你又跑去跟施者說,我也想要,但是他心中其實並没有想要給你的意思,因為你這樣講,他不得不給你,這叫強取,這也是邪命。

第五個邪命是虛假而得,什麼叫虛假而得?在施主面前裝作一付很高尚的樣子;或者平常明明就没這麼努力修行,卻在別人面前裝作一付很認真、很精進的樣子,這樣一個動機也是不可以的。

若今天這種供品因為五種邪命而得,這五種邪命而得的供品雖然說可以拿來供佛,但這也算是不清淨的供品。

供品不能是不清淨的供品,接著也不能有不清淨的動機,例如今天我供養陳設這些供品,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讚美,這樣一個動機其實是不清淨的。總之,今天陳設這些供品要遠離世間八法。

如果陳列這些供品的動機是希望遠離病痛,莊嚴美麗,這樣的動機只是稍微好一點點而已,所以今天僅僅在呈列供品上,因為動機的不同,所獲得的功德利益也是不同的。

過去在西藏曾經發生過一個公案,有一位祖師名叫班滾鳩,有一天班滾鳩很仔細的打掃壇城,清理壇城,因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功德主要來,所以他就很仔細的打掃壇城,當他打掃完,坐著時心裡就想,我終於把它打掃完了,可是他突然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我平常都没有這麼認真的打掃過,今天為什麼會這麼打掃?他一想是因為有施主要來,所以才做這樣的打掃,這時候他心中非常難過,心想這不是一個修行人所應當要做的事,於是他就來到門口,捉了一把泥土,回來灑在壇城上,然後很開心的坐下來,過了不久施主來了,施主很驚訝的說,為什麼你的壇城這麼髒?都是泥土,他說這是我今天向壇城獻上的最特殊供品,我將泥土灑在世間八法之上來做為供品。

這個公案被達摩祖師聽到了,這時候他剛好來到西藏,在西藏頂立這個地方,他就稱讚說,在西藏這麼多供品當中,這個供品是當中最殊勝的。

在獻供供品的時候最好是能夠自己親手來獻供,因為自己親手獻供供品的功德是屬於自己的,過去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會供水,西藏人供水的來源其實也是源自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將這個傳統帶到西藏來,阿底峽尊者在西藏待久後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了,對於供水這樣子的事還是親力親為,因為年紀大的的緣故,所以他供水時雙手是顫抖的,許多弟子就非常不忍心的說:「上師,供水就交給我來做好了。」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呢?他說:「我吃飯你們會飽嗎?」所以他都是親手獻供供品。

過去印度的傳統,印度的國王有時候會做佈施,在做佈施的時候會特別安置一個地方,然後會有一個國王的座位,這時候國王也是親手交給要佈施的對象,國王專門在做佈施的房子就叫做佈施宮。

在獻供供品的時候也要仔細,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獻供三寶的供品就像是自己要吃的東西,不可以說自己要吃的東西就用得比較好,獻供的東西就隨隨便便,這樣子是錯誤的。

過去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西藏的水是八功德水,所以僅僅是供水,功德也是特別的不同,除此之外,西藏有一種香香花,這種花非常特別,阿底峽尊者也曾經說過,在印度如果能拿到這種花的話,用黃金來買,他也覺得值得,但是印度偏偏就没有,西藏卻特別的多。

八功德水有什麼功德呢?這八種功德即是清淨、清涼、輕、無染污、軟、飲用對身體有益這八種功德。在印度,最有名的礦泉水叫比斯那堤,它號稱是西藏雪山的水,包裝都會放上喜馬拉雅山的照片,一定是這個水有特別的不同,不然印度人不會特別喜歡這種水。

在供香的時候,香若是有四種寶在其中的話,這個香的功德也是很大,至於這四種寶是那四種,這當中並没有講的很清楚,只有提到柏木,可能要問藏醫院才知道。

供水注意事項

之前有講到,供水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事情,例如供杯間的距離不可以太近也不可以太遠,水量不可以過多過少,這個各位還記得吧?!

在供水的時候,供杯與供杯不可以距離太近,若是距離太近會造成鈍根(不聰明)的因;供水的時候不可以發出大聲的聲響,如果造成碰撞的聲響,會造成未來心不穩定的一個因;供杯與供杯的距離不可以太遠,若是距離太遠代表自己與上師會不親近,這距離大約是一粒青稞米這樣的距離;並且供杯不可以排的歪七扭八,要整齊;空的供杯不可以朝上;供水也是先將一杯倒滿之後,其他的先倒一點點,然後再依次將它們注滿,這個供法,供杯通常都有七個,這七個通常都把它疊在一起,疊在一起後第一個杯先倒滿水,再將第一杯的水倒到第二杯,倒到第一杯中還剩下一點水,接著第二杯也是如此做,直到第七杯,如此將七個杯擺整齊。然後再依序從第一杯到第七杯將杯水注滿。

過去就有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尊者向他的上師馬爾巴請法,請法的時候要獻上供品,他獻上的是一個空的瓦盆,以此之故,上師向他說,你因為獻上空瓦盆的緣故,造成一些比較不好的緣起,這緣起將會使你未來修行的時候資糧匱乏,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密勒日巴尊者在修行的時候的確遭遇到許多資糧匱乏的問題,甚至靠吃草來過生活。其實這時候若是將容器裝滿水也是好的,那時候偏偏就没有想到這點。

供水的時候要恭敬,不可以用一隻手,要像向國王供水一樣,雙手碰水壺來供水,供水的時候,剛開始要慢,中間可以快一點,收尾時要慢,供水的時候水不可以滿出來,若是滿出來也是不好的緣起,代表自己所持守的戒會斷掉,並且水也不可以太少,水要是太少的話,代表自己受用會衰損。

供燈最主要是獻供光明,這時候酥油燈的酥油若是比較舊一點没關係,因為最主要是獻供光明,光明才是重點。

供燈的時候儘量使燈明越長久越好,為什麼呢?燈的時間要是越久的話,對自己的壽命越有幫助,能夠獲得長壽。

剛剛有一點没有提到,假使今天供品因為五邪命而得,不得已時要將它供於什麼地方呢?供於能夠消除業障的地方,例如成為造佛塔、佛寺、佛像等經費,若是能夠往這些地方去做供養的話,也是非常好的,在經中有講到這麼一段,若是五種邪命而得的資財,能將它用來消除業障當做供品也是非常好的,供花也是這樣一個方式。

第三個加行-安住毗盧遮那七支座

什麼叫做毗廬遮那七支,毗廬遮那七支如果再加上調氣就變成八支,什麼是毗廬遮那七支或八支呢?首先坐墊最好後方稍微高一點會比較好,若是坐墊的後方比較高的話,在禪坐的時候對脖子比較有幫助,脖子比較不會酸,並且這一點在密法當中還有講到許多特點,但在這邊,我們就不提。

坐墊的下方要畫萬字,左旋是外道,右旋才是佛教的,萬字是什麼意思呢?萬字其實是一個代表,代表十字金剛杵,這十字金剛杵本身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一,將它拿來坐並不妥,所以就以萬字來做代表。

劃萬字於墊子下方有什麼功德呢?堅固;並遠離障礙;以及隨念佛陀過去在金剛座下成佛的公案。若能在坐墊下方放吉祥草或百節草也是很好的,吉祥草的頭是朝向前方。吉祥草有什麼功德利益呢?遠離病痛,獲得長壽(註:百節草也是一樣有獲得長壽的功德),以及隨念佛陀的傳記功德-過去佛陀即是坐於草墊上成佛的。

毗廬遮那七支首先第一個是雙足結金剛跏趺坐,就是雙盤,雙盤時左足在內,右足在外。

雙手結定印,雙手結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並且雙手大姆指碰觸,大姆指在肚臍的位置。

脊椎要挺直,為什麼脊椎要挺直呢?脊椎這個地方要是直的話,中脈就會直,中脈直的話我們的心就會獲得輕安,心裡也會正直。

這時候牙齒是閉合的,牙齒閉合的時候舌尖頂上顎,這樣做有什麼特別呢?這樣做的話不容易口渴,並且在入於甚深禪定的時候也不會流口水。

頭部(頸部)要微微的彎曲,雙眼直視鼻尖,雙眼直視鼻尖有什麼功德?能夠遠離昏沉和掉舉,昏沉和掉舉是想睡覺而且煩燥,外道說在禪坐的時候要閉眼,或者是要把眼睛睜得很開,佛教並没有這樣講。

肩膀要平伸,這時候肩膀不可以歪一邊,它要平直的伸展,為什麼大拇指要互相碰觸呢?是因為大拇指有菩提心脈,要讓兩菩提心脈結合的緣故,以上這七個部份是所謂毗廬遮那七支。

關於調氣

第八個是屬於調氣的部份,為什麼要講調氣呢?我們心中有嗔心的時候,心是没有辦法平靜的,心没有辦法平靜的時候就算是心中想要修菩提心,為一切有情願成佛,這時候它並没有辦法去做這樣子的思維,那這時候要怎麼辦呢?就是行毗廬遮那七支。安住之後先調氣,這時候氣先從左入右出,或是右入左出,這樣子調氣息,氣平靜之後心自然就靜,心靜之後才能禪修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

一個處於極度忿怒狀態的人,當他極忿怒的時候要怎麼辦?這時候就是要去調他的呼吸,因為調呼吸會讓一個人的心平靜,平靜之後嗔恨心自然會停止和消失,當心遠離嗔心而住於平等的時候,這樣的心才能去修善心,才能去修菩提心等等這樣一個善業的心。

在呼氣和吸氣的時候要做怎樣的思維呢?在吸氣的時候要思維吸入的氣是白色的,白色的氣代表一切十方諸佛的加持,這樣子做吸氣,在吐氣的時候要思維將一切的煩惱吐出來,這個氣要思維它是黑色的,這樣的方式不斷的做交替,可以獲得殊勝的善業。

調氣它是一個善巧的方式,怎麼說它是一個善巧的方式呢,今天就好像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就只有一個墊子,很想坐在這個墊子上面取暖,這時候有一個人剛好坐在墊子上,要怎麼辦?你要他起來嗎?他不會理你,這時候就要用騙的,要跟他說那邊好像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說不定他就會起好奇心去看一看,這時候你就可以坐下去了。同樣的,當自己的心處於一個非常忿怒的狀態,這時候你要自己的心生起善念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怎麼辦呢?就要做調氣,呼吸平靜,當心住於平等的時候才有辦法生起善念,要不然善念是不可能直接在嗔心上生起的,所以調氣是一個方便。

第三個部份講的是安立動機,安立動機是屬於「六加行」當中的第三支加行,過去在西藏的時候阿底峽尊者是如何向別人問候的呢?一般人會說,你好嗎?你好不好?阿底峽尊者並不是這麼說,他會說,你的心有變善良了嗎?為什麼阿底峽尊者他的問候語是這樣?是因為今天有良好動機的話,所造的一切都是善的,就算是一些惡劣的行為,但它是以善良的動機為出發點,它依然成為善業。

有關動機的公案一

過去有這樣一個公案,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位於菩薩地時曾經跟五百個人從印度出海去尋寶,這時候有一個惡人想要奪取整船的寶物,他想要殺害這五百位商人,他的念頭被當時還是菩薩的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這時候菩薩生起極強烈的悲心,為了這五百人的緣故,他殺掉了這個惡人,可是因為他的動機是善良的,以悲心為出發點,反而没有造下惡業,並且迅速圓滿成佛的資糧,過去曾經有這樣一個公案。

有關動機的公案二

過去西藏大威德的傳承祖師叫攘意司,這攘意司說過,他曾經殺了許多菩薩,甚至菩薩當中已登地的,就有14位,包括瑪爾巴譯師的兒子,他說因為殺了他們的緣故,反而圓滿了資糧,為什麼?因為他殺掉他們是為了眾生和教法的緣故。

這個攘意司為什麼將瑪爾巴譯師的兒子殺了呢?這當中有這麼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和瑪爾巴譯師的兒子一起去參加一個喜宴,在這個喜宴的路上,密勒日巴負責牽馬,服侍瑪爾巴譯師的兒子,這時候攘意司想說瑪爾巴譯師的兒子有奪舍破瓦法的傳承,若是這個法存在的話,會對於後世的眾生和教法帶來傷害,於是就把他殺掉了。

當時他們在參加喜宴的路途上遇到了,攘意司就跟瑪爾巴譯師的兒子聊天,問他說,你是修密集金剛法門的人,你有心散動(註:不專注)的時候嗎?瑪爾巴譯師的兒子也是個修行人,他就直接回答說:「喔,有的。」攘意司又問:「什麼時候呢?」瑪爾巴譯師的兒子就說:當他跨上馬背準備要騎馬的時候會有些不專注,攘意司就想說,喔,只要你有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之後他們來到喜宴現場喝酒並玩樂,喜宴散了後他就在路途當中等待瑪爾巴譯師的兒子到來,他趁瑪爾巴譯師的兒子上馬的時候,使馬受到驚嚇,馬受到驚嚇後將瑪爾巴譯師的兒子摔下馬背,瑪爾巴譯師的兒子因為撞到頭的緣故就往生了,這時候瑪爾巴譯師也知道了,瑪爾巴譯師還擁有奪舍破瓦法,他就想辦法將他兒子的心識遷到一隻鴿子身上,並想再找到另一個屍體,讓他兒子起死回生,這就是奪舍破瓦法,後來找不到屍體,而這隻鴿子飛到了火葬場(尼泊爾一個火葬場,屬於空行母的聖地)。因為他兒子的身體已經壞掉了,所以要找一個屍體讓他的心識安住在那裡,但當時就只有找到鴿子,若這時候可以找到人的屍體也是可以的,但偏偏就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因為業的緣故,因此任何事情,動機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動機非常重要?今天所緣的一切眾生是以悲心為動機,那這就是善的。

有關動機的公案三

在印度有一個公案:兩個乞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雖然他們是乞丐,但他們是屬於非常高貴的種姓,一個是婆羅門的種姓;一個是王的種姓。婆羅門乞丐他有一個兒子,他的兒子有點笨笨的,祇園精舍是佛陀和許多比丘居住的地方,他跑到那邊去做乞討。祇園精舍傳統是這樣子的,會有在家人供養出家人,供養出家人之後會將剩下的供養乞丐,可是他就傻傻的,在在家人還没供養出家人之前就跑去了,所以他没有拿到任何東西,因為出家人没有東西可以給他,而在家人因為還没有供養出家人,所以也不會把任何東西給他,所以他就什麼都没拿到,於是他心中非常生氣。

另外一位王種姓的乞丐他也有一個兒子,他這個兒子比較聰明,他等出家人用餐完他才去,所以他有拿到食物,拿到食物後回來了,他們兩個就在交談,王種姓乞丐的兒子因為有拿到食物,所以很開心,而婆羅門乞丐的兒子卻很生氣,因為他什麼都没拿到,他就說,若那一天我成為國王的話,這裡面的每一個出家人都要砍頭,另外一位說,若那一天我成為國王的話,我每一天都要供養出家人,於是這兩位小孩子走著走著,累了,婆羅門乞丐的兒子就到樹下睡覺,躺在樹下没多久後就睡著了,因為他心中充滿嗔心和想要殺害出家人的念頭,這時候來了一輛馬車經過樹下,剛好車輪壓過了他的脖子,就把他給壓死了;王種姓乞丐的兒子也走累了,於是他也找一棵樹,在樹下睡覺,没多久,一位商人經過,這位商人他非常富有,但他一直没有兒子,他從遠遠走來,看到王種姓乞丐的兒子所休息的那棵樹,黃昏的樹蔭並没有隨著太陽而改變,而是定著不動,他覺得很驚訝,心想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這棵樹的樹蔭和其他的樹都不一樣,他來到樹下一看,看到一個小孩子在睡覺,他心中非常想要有一個小孩,於是他就將這個小孩當成自己的小孩帶走了,之後這個小孩成為非常富有的一位商人。

為什麼產生這樣差別呢?這是因為心中動機的緣故。一個人心中想要殺害所有的比丘,這樣的起心動念造成自己的死亡;另一個人想要供養所有的僧眾,反而造成他個人極度的富裕。

這位小孩長大後了解業果的道理,對於佛法更加的恭敬,並且聽聞佛法,修行佛法也獲得了成就,成為登地的菩薩,這個公案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並且在經中也有記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