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1:37:25
學習次第 : 進階

六加行教授(11之2):第三加行 (2011年教授版)

                                                                                                            (上圖為皈依境)


 

第三加行法:為身具毘盧七法坐安樂座、從殊勝善心中修皈依發心


身具毘盧七法坐安樂座

「第三加行」是「於安樂座身具毘盧七支坐法」,在坐墊底下要寫一個萬字,這代表十字金剛杵,十字金剛杵是諸佛菩薩的法器之一。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在十字金剛杵上鋪上長壽草(註:即百結草,象徵利益我們的壽命,這樣子可以淨化一些垢染,能夠避免疾病等),在長壽草上再放吉祥草,然後佛陀就發願說,在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前不下座。這麼做最主要是要有個好的緣起,因為佛陀之前曾經這麼做,這個緣起是很殊勝的,這樣做也能幫助我們觀修。坐時要用「毘盧七支坐法」來坐,所坐的座位要後高前低,「毘盧七支坐法」(註:請見以下註解)之前《廣論》講過,大家應該都了解了,現在不再做解釋。

(註:毘盧七支坐法:
第一支是金剛跏趺坐:即雙盤而坐,如果無法雙盤或單盤、散盤也可以,座墊應該前低後高,可以防止因久坐而引起的臀部疼痛等問題,也可以使得脊柱能保持如箭般豎直。

第二支是手持定印:雙手結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大拇指相抵,置于臍下。

第三支是身直:也就是脊椎要直。身直脈就直,脈直氣就通順,氣通順了,心就自然容易安住。

第四支是兩肩平衡與放開:兩肩不要內縮。

第五支是微收下顎與自然呼吸:下顎自然會微收,自然呼吸就好。

第六支是舌頂上顎:這樣可避免口舌乾燥、流口水等問題。

第七支是眼睛微閉,眼觀鼻:雙眼微閉(非閉目,閉目會導致昏沉等弊病,是不正確的),輕鬆自然地目視鼻端。

以上就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有些禪修教本提到,如果一個行者持續保持這七個要點,自然會讓心情平靜與安住。但是有時候我們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為了保持這樣的姿勢而讓身體太緊繃,所以要記得:全身要放輕鬆。)

接著是有關調整呼吸的部份,在做數息時就可以去看自己的心當時是善念,或是惡念,還是無記性。若當時的心是處於不善的狀態,我們就可以透過吸氣、吐氣之間,右鼻孔吸,左鼻孔呼等去注意氣息的出入,慢慢就可以將不好的心念停止下來。在呼吸之間,當我們呼出去就想像煩惱被淨化了,把煩惱給排除了;吸氣時就想說我吸進了三寶的加持。當時自己的心是一種無記性的話就安住在無記性中(註:以上毘盧七法+數息法即毘盧八法)。

從殊勝善心中修皈依發心

接著是讓我們的心趨向善行,像皈依的二個因:
一、其中一個是畏懼輪迴苦,去思維一下輪迴苦。
二、接著是如何脫離輪迴諸苦的方便,當然這時就要去思維三寶的功德,如此的讓自己的善心生起。

下士夫發心

無記性心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如同一塊白布,在這塊白布上我們要上什麼色彩都可以,在安立動機時就如同以上那樣,我們要理解到從無始輪迴以來,自己的內心都充滿著煩惱,因此之故,造作了許多惡業,如今雖然獲得了人身,但畢竟還是一種苦性,如何能夠出離痛苦呢?具有出離痛苦的方法就是三寶,若以這樣的心皈依,這就是下士夫。下士夫的一個特點是但願自己來世能夠獲得天人身等。

中士夫發心

接著進一步去思維到獲得人身:「當然一兩次的獲得人身,乃至像天、非天等這些,事實上就算是天人也不是永恆的,還是要再度去輪迴,如今透過修持,我要的並不是能夠投生為天人,而是要在這一世的修持中得到出離輪迴的解脫。」這樣的心念和動機就是中士夫的心。

上士夫發心

接著進一步去想:「我也不過是一個人,有情則是無量無邊,其他的有情和自己一樣都是想要安樂而不想要痛苦,這無邊的有情事實上没有一位不曾做過我的母親,就如同這一世的母親一般恩德非常深重。」首先就從《道次第》的「七重因果」教授當中去修,「為了能夠承辦如母有情的利益,所以我要證得佛果位。」這是上士夫的動機。

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我一定要證得佛果位,可是我現在並没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利益有情,唯有佛陀才有這樣的能力,為了一切有情能夠證得佛果位,為了承辦一切有情獲得永恆的安樂,我必須證得佛果位,由此讓自己具足皈依的二種心。
 

皈依是否能成為真正的皈依,最主要關帶於皈依的二因是否有真正的生起。皈依的二因其中之一就是去思維三界的種種輪迴苦,如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等等這些,去想說「萬一我受生到那樣一個地方,那會多麼痛苦啊!」這樣生起畏懼的心。如果在此世終了之後,立即又投生於惡道,那樣的惡道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如果生於畜生道,不但會變得非常愚癡,而且是人們用來享用的一個東西,變成了菜餚。畜生道的有情根本没有地方去訴苦,没辦法說我這裡痛,我很痛苦等等,牠也没能和人家講說我想喝水,如果自己哎哎叫還可能招來人們一頓毒打…..有種種的痛苦。

包括生而為人也有人的痛苦,没錢有没錢的痛苦,稍有一點錢可能家人之間又不和睦,還有近來疾病越來越多種,想想怎麼還能待在這種世間呢?意思是生而為人又如何呢?還是要精進努力。

獲得人身如果能夠長生不老那還好,可是生到這個世間最後還是一定要面臨死亡。有一位上師,叫滾列的成就者,他就講過這樣的話:「居士和出家眾之間的差別是頭上有没有頭髮,如果能夠是既非居士又非出家眾這樣一種另類人的話,那多好。」意思是說當然除了居士和出家眾之外没有第三種,其實是在嘲諷明明是出家人看起來又不像出家人那種。如果能夠不死那是最好了,但是總是要面臨死亡,我們只是没有好好計算過,事實上今天又過去了,如果說人身可以活一百年,其實我們已經到達了九十九%,那已經是閻羅王要到達的時候了,即使到一百歲也一定要面臨死亡,平時我們的心態總是覺得不會明天就會死,在我們心中根本没有生起真正的恐懼,如果那天醫生診斷後告訴你-你得的是癌症,生命只剩下六年,你六年內就會死,這樣的話就會生起很強的恐懼,可能嚇到立即黑髮變白髮。一個人百歲之內一定會死這句話如果由醫生講出來會更有利益,我們其實就是那樣一個相狀。

現在首先提到皈依的因,第一個有關苦這個部份要多思維,最重要的是要去尋找出離痛苦的方法,若讓自己處在痛苦當中,那變成是活該,因為有出苦的方便,所以要去修才對!誰有這些出離苦的方法呢?就是三寶,所以要去思維三寶的功德,然後生起信心,以上就是皈依的二種因。當然如果是大乘皈依的話就要加上對他人的慈心,由對其他有情的慈心所攝的皈依就是大乘的皈依。

接著要來看文-「前行六法」念誦皈依文這個部份,首先觀想自己正前方虛空中,這個位置如果太高,很容易產生掉舉,太低則容易昏沉,要一個恰當的位置,就是在我們眉心所對的虛空。

觀皈依境
 

 


觀想自己正前方虛空中,有一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其上為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體為自己具恩根本上師、相為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身如純金色,頭具頂髻。一面二臂,右手按地,左手定印,上托甘露盈滿之缽。

身披紅黃色法衣,相好莊嚴,以澄淨光明為體。於自身所出光蘊中央,雙足結金剛跏趺而坐。於彼周圍,親疏諸師、本尊、諸佛、菩薩、勇士、空行、護法等眾圍繞而住。彼等一一前方圓滿座上,置有各自所說諸教正法,光明為體,經函為相。資糧田諸尊對己現歡喜相,自亦憶念資糧田諸尊之功德及恩德,於此之中,生大信心。
(次作如下思惟..)

 


「觀想自己正前方虛空中,有一八大獅子擎舉高廣寶座,其上為雜色蓮花與月、日輪墊,體  為自己具恩根本上師、相為釋迦牟尼佛安住其中。身如純金色,頭具頂髻。一面二臂,右手  按地,左手定印,上托甘露盈滿之缽。」

就在我們眉心所對的虛空中,觀想由八大獅子抬舉由珍寶做成的寶座,八大獅子所擎舉的寶座大、小加起來有五個法座,中央那個稍高,其他四個稍低。八大獅子代表「八自在(註:身自在;語自在;意自在;神變自在:處自在;周遍自在;欲自在;功德自在。)」,若是四頭獅子則代表「四無畏(註:說一切智無畏;說漏盡無畏;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蓮花、月輪和日輪象徵「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些法類在《道次第》當中都有,仁波切之前都有講解過。

中央的寶座上有蓮花,蓮花上坐著本質上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形象則現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身如純金色,同時有頂髻,一面二臂,右手觸地,左手結定印,左手定印上有盈滿甘露的缽。剛提到右手按地,左手定印,定印上持缽這三個特質最主要是象徵著降伏「四魔」。

「四魔」大家懂嗎?所謂的「四魔」就是「煩惱魔」、「死魔」、「天子魔」和「蘊魔」,其中的三魔平時都是和我們如影隨形,像「蘊魔」(註:五蘊)是隨時和我們在一起的,參雜著煩惱的;同時「死魔」也會來臨;「煩惱魔」是本來就存在的,像我們的貪、嗔等;「天子魔」就是指一位嘎拉汪秋的魔,嘎拉汪秋的魔會故意讓別人處於愚昧,他會射箭,讓中箭的人處於心態不清明,愚昧昏沉的狀態。
 

接著觀想我們課本中提到的「身披紅黃色法衣,相好莊嚴,以澄淨光明為體。」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是澄淨的光明,我們不但要觀想佛的身體本身就是光明,不是我們這種血肉之軀,同時佛陀的身體背後有圓圓的背光,或說背幔。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後面要觀想從金剛持一直到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尊者等等噶當派十六明點歷代傳承祖師。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右側有彌勒菩薩等「廣行派」的祖師(註:仁波切從「皈依境」境主尊的角度闡述,所以是右側,從我們的角度看則是左側,以下任何有關「皈依境」及「資糧田」闡述的方位皆是如此)。「廣行派」下方有三派,中間是「道次派」的八位祖師,左側有「經典派」的十位祖師,以博多瓦大師為主的十位祖師,右則是「教授派」的八位祖師。總集三派的法流就是宗喀巴大師,觀想從宗大師到我們現在上師之前的祖師。

總之,「廣大行派」-以彌勒菩薩為主的十三位祖師,接著又提到三大法流,三大法流之後又匯歸到宗大師,直到我們現在上師之前的祖師。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左側(仁波切從主尊的角度闡述,從我們的角度則方位相反)有文殊菩薩,還有龍樹菩薩等祖師,這是「甚深空見派」的祖師。文殊菩薩下方有三派,中間是「道次派」的八位祖師,右側有「經典派」的十位祖師,以博多瓦大師為主的十位祖師,左則是「教授派」的八位祖師。和文殊菩薩有關的三大法流同樣也是匯歸到宗大師,觀想從宗大師到我們現在上師之前的祖師。


剛有講到噶當派十六位大師,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後面。(註:有二種傳規,第一種傳規觀「皈依境」,不收攝「皈依境」,直接迎請本智尊降臨做為「資糧田」;第二種是收攝「皈依境」,再觀起「資糧田」。如果是第一種,則「皈依境」即是「資糧田」,主尊的外形現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身後是噶當十六明點歷代傳承上師;如果是第二種,則「資糧田」主尊的外形現為宗大師,宗大師身後有「修行加持派」五種傳承上師:集密傳承、勝樂傳承又稱總攝輪傳承、金剛怖畏傳承即大威德金剛傳承、噶當十六明點傳承、甘丹耳傳傳承。)十六位大噶當派祖師之外,另外再觀想文殊菩薩等所謂「大加持派」祖師,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頂上正中央稍微靠後面一點點的位置有比較特殊的傳承上師像金剛持帝若巴、那若巴尊者等,自己不共的上師本尊也觀想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上,如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等,在本師釋迦牟尼的前方觀想向自己說法的上師。

從新具體簡要說一次:

有五個法座,中間那個稍微高一點,中央的法座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後面有以金剛持為主的所謂「十六明點」上師,本師釋迦牟尼佛右側是「廣大行派」的上師,以彌勒菩薩為首,左側是「深見派」的上師,以文殊菩薩為主,前方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以及曾經對自己說法的上師,這樣去觀想的話是最好的,而且最方便。

「皈依境」圖下方是「密續四部」(註: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圖從無上瑜伽部本尊依次往下。)的本尊,有十一層,所謂「密續四部」,還有佛部、菩薩部、獨覺部、聲聞部、勇父空行、男護法神和女護法神、還有四大天王,這樣子去觀想,加起來應該有十一層。觀想帶梗的蓮花上有經典,經典有光明,上師他們彼此之間正在討論著佛法,上師們在討論的佛法就是蓮花上經函當中的義理。

在「皈依境」、「資糧田」當中一定不能觀想世間神。
 

我們在修法時以自己為主,自己的右側、左側、後側要觀想父親、母親,還有一切有情,一切有情都是呈現人的像貌,不能觀想狗、貓等的樣子,除了觀想一切有情是人的形象之外,也要觀想他們能夠言語,也能夠聽懂義理,不是那種没能力說話的。

以自己為主,觀想自己好像在帶領這些有情,在自己心中要好好去觀想「皈依境」,同時要觀想這「皈依境」是真實的,認定這就是真正的三寶,而不要觀想起來說這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所觀想出來的「皈依境」就是自己積聚資糧的所依處,也是自己獻供養的對象。

皈依
 

 


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從無始以來乃至現在,雖已領受總輪迴、別三惡趣種種痛苦,然苦之深度與邊際猶難測度。我如今已得難得、利大之殊勝暇滿人身,已遇難遇之大寶佛教。值此之際,若我不當即求得斷一切輪迴苦之殊勝解脫正等覺位者,又必將領受總輪迴、別三惡趣種種痛苦。因前方所住上師三寶具有救苦之能力故,我為利益一切母親有情,當獲正等覺位,是故今當皈依上師三寶。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誦三遍或盡自力所能而作念誦)


自己內心去思維皈依的二種因:
輪迴的種種諸苦;以及能夠救度自己的對象-三寶。對於我們「皈依境」三寶的功德要好好去思維,這是很重要的。皈依的二種因如果没能夠好好思維,這皈依就不能夠真正的生起。

如何去思維三寶的功德呢?眼前的我們對於菩提道是很陌生的,我們對菩提道並不熟悉,誰對菩提道熟悉呢?就是剛才我們觀想的三寶,這三寶可以帶領我們走上菩提道,在「皈依境」當中觀想很多的祖師,這些都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帶領我們走向菩提道的導師,是真正能夠救護我們的導師,是使我們透過道次第直登佛果位的導師,而聖者僧眾就如同我們要去向菩提道的友伴。總之,因為我們皈依三寶,它成為我們皈依的對境,我們內心一定要想到,不論我做什麼,我要往上走,我要往下走,所有這一切都由三寶來決定。

從總的角度來看輪迴的諸苦,還有從別的角度來看自己,還有其他有情,還有種種惡趣、惡道的苦,我們承受這無量無邊的苦,同時在道上修持的時候極可能有一些違緣存在,為了要淨除這些苦和違緣,我所能夠依賴的就是你們了,這就是「皈依境」的意義。

這樣思維之後就要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們觀想三寶身、語、意加持的種種功德,如同五種光明(註:藍、綠、紅、黃、白五色光)或五種甘露融入自身,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
對上師所造的惡業:如没有信心或不聽教誨、擾亂師心等。
還有對佛所造的惡業:如對佛像品頭論足說這個好,那個不好,買賣佛像等。
還有對法所造的惡業:去批評大乘教法好,小乘教法不好等這類的。
還有對僧眾所造的惡業:在僧眾當中挑撥離間,還有早晚課中斷等。
同時對法所造的不敬等:如腳去跨過經典這一類的。
總之,從身、語、意三門對三寶所做的這些罪障都能得到淨化。

從我們五根所造的種種惡業都化為像癩蛤蟆、蛇等進入閻羅王的口中,觀想閻羅王張著大口。同時也觀想一切有情都進入這種皈依,好像我們帶著這些小孩(註:有情)一樣,這樣去思維「皈依境」,然後儘量去持誦剛才的「四皈依」-(註: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接著就是皈依發心。

菩提心
 

 

 


諸佛正法以及眾中尊,直至菩提於彼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誦三遍發菩提心)

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安住於捨豈不善哉!願其安住!我令安住!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豈不善哉!願其具足!我令具足!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及痛苦因豈不善哉!願其遠離!我令遠離!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不離善趣與解脫妙樂豈不善哉!願其不離!我令不離!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誦三遍等修四無量,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在念誦皈依發心的偈頌「諸佛正法以及眾中尊,直至菩提於彼我皈依。」我們也要觀想五種甘露降下,淨化我們違反皈依學處的業障。皈依發心偈的前二句就如上那樣觀想,念誦到底下二句的時候,「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就變成有二個「我」了,就是前二句當中有一個「我」,後二句當中也有一個「我」,一共二個。第二個「我」是說「未來我所造作的善業但願都能成為"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這樣一個願心的生起。當我們要生起一個「行菩提心」,在念誦第二個「我」時,就去想說「為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所以我造作的佈施、持戒,忍辱等任何菩提行的善根,都是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期願成佛。」
 

觀想所有一切上師化成光明,一一融入,最後融入本師釋迦牟尼佛,接著我們觀想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化出第二尊釋迦牟尼佛融入自己,自己也化現成本師釋迦牟尼佛,從自己心間放出光明,照射到周遭父母和一切有情。然後再觀想一切有情也都化現成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體性,觀想一切情器世間皆如同淨土,這時自己也要生起我真的是佛這樣的佛慢,這就是"以果為道用"的意思,雖然我們現在還没成佛,但把自己觀想已經成佛了。

當然現在觀想自己是真的佛,但我們也會想說:「可是我現在見不到佛啊!」要想這是自己的業力還没清淨的緣故,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能達到那樣?佛陀是因為斷除了我愛執而生起了他愛執的緣故,所以才能達到佛的境界,因此就要開始觀想「四無量心」。

一切有情遠離親疏貪嗔安住於捨豈不善哉!願其安住!我令安住!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豈不善哉!願其具足!我令具足!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及痛苦因豈不善哉!願其遠離!我令遠離!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一切有情不離善趣與解脫妙樂豈不善哉!願其不離!我令不離!惟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誦三遍等修四無量,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首先觀想「捨無量」,「捨無量」當中也有四個特質,其中一個就是願無量-也就是願一切有情都能安住於等捨當中;第二個是希求(欲)無量-希望他們都能安住;第三個是願我能令其安住;第四個是加持我能如是,這樣去祈請。

「四無量心」的其他三個都一樣要有這樣的次第。這「四無量心」當中都有但願眾生都能安住,願我能令彼安住,祈請加持我能令彼安住,接著是觀想「皈依境」甘露降盡,最好能夠在修「四無量心」時觀想取捨。

發殊勝心
 

 


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故,我應盡力速速證得大寶正等覺位,故當由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之門,趣入修習菩提道次第引導。(發殊勝心)


接著就是對於所緣有情所做的部份,第一個是為了一切母親,願我能"速速"證得佛果位,注意到這裡面有二個迅速,第一個迅速是說,顯乘教法和密乘教法中,密乘教法較為迅速;第二個迅速是說,在密續教法中「無上瑜伽部」的教法最為迅速,為了獲得這兩種迅速,所以我要修持「上師瑜伽」。

現在我們看「加行六法」當中的第四個-觀想「資糧田」和迎請「智慧尊」,之前「加行六法」的前三支,第一是掃灑住處;第二個是陳設無諂供品;第三個是於安樂座發殊勝心,以七支坐法坐於安樂座。有關於觀想「資糧田」的部份,「加行六法」觀想「資糧田」的詞句用的是上師薈供當中這個部份的詞句,因為易於念誦。(註:之前述及有二種傳規,第二種是收攝「皈依境」,再觀起「資糧田」,若是第二種則「皈依境」收攝的方式可以化光融入自己眉心,或化空)
 

接續11之3...........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