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1:52: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六加行教授(11之6) 第五加行 七支供養之三-四
(上圖為35佛法像)
第三支懺悔
有關懺悔的部份也要具足「四力」來做懺悔,有關懺悔的偈頌我們來看文:
(若願意可誦《墮懺》、《總懺》等。略者如下:)
我由貪瞋癡增上,從身語意之所起,
諸所造作惡不善,我今一一皆悔除。
|
有關「懺悔支」這個部份,無論我們造作了什麼樣的惡業,只要具足「四力」(註:拔除力或稱破壞力、依止力、對治力、防護力)來做懺悔的話,一定能夠懺悔清淨。
依止力
有關懺悔可說是未來能夠證得佛陀果位的一個工具,同時懺悔也可以成為貪、嗔、癡的對治,對於破除罪惡也非常具有利益和幫助。懺悔時如果以「三十五佛」的懺悔儀軌來懺的話,在「四力懺悔」當中的皈依就可以說是「所依力」(註:或說依止力,依止「三十五佛」);在「三十五佛」的懺悔儀軌當中去念誦「三十五佛」的佛名,就是四力當中的「對治力」。
對治力
如果今天是依其他的本尊來做懺悔,例如修百字明咒來行懺悔,修百字明的時候我們必須先迎請本尊來到我們頭頂上,接著對本尊行皈依,這個叫「所依力(或稱依止力)」,接著念誦百字明咒,這個就是「對治力」。
我們在之前迎請「資糧田」的時候,「三十五佛」已經在「資糧田」的聖眾當中了,不過如果為了要做懺罪,另外做「三十五佛懺」念誦的話,那就要再次觀想自己的心間放光,然後迎請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坐在大象扛舉的寶座上,寶座上有珍珠羅網,寶座在大象上是希望懺罪更有力,因為大象是很有力的,珍珠羅網對於淨除罪障也會有所幫助。
破壞力(或稱拔除力)
「三十五佛懺」的儀軌當中有許多佛的名號,我們邊做大禮拜邊稱念佛名,「四力」當中的「破壞力(註:或叫拔除力)」就是像「三十五佛」儀軌後面有一個在諸佛前回憶了知自己這一生造作了那些罪業,還有之前所造作的,自己已經記不得,在不清楚的狀況下所造作的身、語、意三種惡業,都在心中現起,之後想說,這些罪惡就如同毒進入我的身體一般,我體內有這些毒,吃下這些毒,內心非常後悔,這樣一個追悔心就叫做「破壞力」。
防護力
第四力就是往後不再造作的「防護力」,總之,就是對之前所造的罪業立志不再造作。有人會想說在一、二天內可能守護自己不再造作,但是對整個一生來講,可能没那個保握,雖然如此,自己心中還是要有一個防護的心-我能防護的期間我要盡力去防護,像這樣的防護力也都會需要。
以上的「四力懺悔」對於我們淨除罪業是很有幫助的,所謂「四力懺悔」的利益剛剛也已經提到了。平時大家或許有在念誦「三十五佛懺」的中文,若有時間要以「三十五佛懺」來做懺悔,當中有頂禮、念誦等等,總之對於自己過去由身、語、意三門所造的任何罪業,心中去追憶一下,以這樣的方式來做懺悔,如果有時間,在「六加行」做到「懺悔支」的時候就特別觀想「三十五佛」,做「三十五佛懺」;如果時間不夠,一開始我們有迎請「資糧田」,再度將「資糧田」觀想清楚,在「資糧田」面前憶念我們身、語、意造作了什麼罪惡,然後這樣去做懺悔,開始我們把「資糧田」觀想清楚,然後內心生起皈依,這個部份就是「所依力」。中文應該有很多懺悔的儀軌,偈頌等等,念這些也可以,或者是看自己平時修什麼本尊,持本尊咒也可以,或者觀修「空性」,觀修「菩提心」,觀修悲心等這些也都能成為「對治力」。你們自己有功課也不錯,有時間的話,心咒也念,若念百字明的話,要特別的觀想。
如果自己有一些顯教的懺悔文等,用那個也很好,同時對於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惡行,有一些是自己才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的,總之,自己所造作的惡行不管他人知或不知,自己好好的回想一下,為什麼我造作了這樣的惡業,這是未來會讓自己受苦的因,也成為傷害他人的因,自己儘量去追悔思憶,讓自己追悔的心能強力的生起,如果追悔的心能強力的生起,則能形成四力當中的「破壞力(註:或叫拔除力)。無悔則無懺,没有追悔的心不名之為懺悔!
未來,自己內心要有一個「我要盡力去守護,約束自己不再造作!」這樣的心,這樣的話就成為第四力,不再犯罪力-即「防護力」,如果能這樣長期去做觀修的話,那罪業一定可以得到淨化。
罪惡如果能夠得到淨化,有關於「異熟果」、「領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還有「增上果」等等,這些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如果是透過懺悔而使「異熟果」的部份得到淨化的話,未來不會墮入三惡道,因為異熟就是墮三惡道的那部份,透過懺悔就會淨化我們墮入三惡道的業,當然,要這樣的話必須具足「四力」來做懺悔。接著是「領受等流果」,如果罪業淨化的話,像短命多病這些也能得到避免。「造作等流果」就像一個殺生的人,他會持續喜歡殺生,到來世還是喜歡殺生,透過「四力」懺悔,「造作等流果」得到淨化的話,來世就不再喜歡殺生。「增上果」就是來世能投生到一個豐盛富足的地方,淨罪象就像有好的夢等其他淨罪徵兆。
罪惡如果没有得到淨化的話,結果就是和以上所講的相反,例如之前仁波切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弟子他毀罵他的上師說,你吃東西就像牛一樣,結果他這樣一個罪業雖然經過懺悔,「異熟果」是得到淨化了,可是「領受等流果」和「造作等流果」没有得到淨化,這位弟子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上師這樣的詆毀,雖然他透過懺悔,由於懺悔的緣故他免掉了「異熟果」-就是墮到地獄的業,可是他免不掉「領受等流果」,所以後來投生為五百世的牛,在他投生第五百世的牛的時候遇到了舍利弗尊者,由於有一天這牛掉在泥沼當中,舍利弗尊者想辦法把牠給拉出來,當時這頭牛心中想:「這位比丘怎麼這麼好!」由於這一念這個業就淨了,也從此命終,因為這一念牠也造作了不小的善業。
舍利弗尊者以神通看到這頭牛投生到一戶人家,舍利弗尊者就想辦法要讓這一戶人家的新生兒出家成為比丘,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不帶其他弟子,自己單獨出去托缽,舍利弗尊者很清楚這個新生兒如果能夠在此世出家為僧的話,那他這一世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舍利弗尊者並且很清楚了解這個小孩過去世詆毀自己上師的因,但是當時這個詆毀上師的弟子他也懺悔了,因為他詆毀他的上師時,他的上師為了度化他而展現了許多神通變化,這位弟子當下生起極為強烈的懺悔心,發願願上師身、語、意的所有功德他也都能證得,非常誠懇的祈請上師能夠救度他。
舍利弗尊者獨自托缽刻意走到這一戶人家的門前,這戶人家的家長看到了,由於這個人平時對舍利弗尊者極具信心,當看到舍利弗尊者自己單獨前來,身旁任何侍者、弟子都没有,心中若有所思,他很不忍心,於是就向舍利弗尊者說:「尊者,你今天自己單獨來,什麼侍者也没有跟隨著,我的太太現在懷孕,未來如果生下的是兒子,我就供養他當你的侍者。」舍利弗尊者說:「你講的是真的喔!」
過了一兩年後舍利弗尊者又來到這一戶人家,由於過去世業緣的緣故,這小孩一看到舍利弗尊者馬上就上前去擁抱他,舍利弗尊者就說:「你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難道是你之前答應說要給我的兒子嗎?」這一戶家長就說是的,舍利弗尊者說:「那既然是,我就要帶走了….」於是舍利弗尊者就將這個小孩帶走了,後來讓他出家,也由於過去世的習氣,這個出家眾非常精進的禪修,一直到他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過去世的習氣,即使他是躺著睡也證得阿羅漢果,但他雖然躺著在睡,實則他是在禪修-修禪定。所以說這位比丘在過去世毀罵自己的上師,那個「異熟果」是得到減輕了,不過那個「領受等流」還是一樣要去投胎五百世當牛,這是「領受等流」。「造作等流」應也是淨化了,諸如此類的例子還蠻多的。
像指鬘仙人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這是他造了什麼不可思議的業,由於他的懺悔修持也證得阿羅漢果。講到這位指鬘仙人的典故:這位指鬘仙人的前世是個國王,連他有兩個兄弟,他是比較小的,這位小王子他想去修行,於是他就到山林中成為一個山林的修行者,後來他的哥哥突然往生了,由於他的父王没有其他兒子就剩下他了,這些大臣們也都非常擔憂王統從此中斷,就努力的尋找,最後把這個小王子給找回去了,於是他就在宮中成為國王,當然,結婚生子這些也都免不了,而且由於當上國王的緣故,所以他的貪欲等都非常增強。這個國王本來就有一個上師,這個上師是婆羅門族的,平時他都是以素食供養這位婆羅門…..這個國王有一天對臣民發了一道命令,民間不管誰要結婚,新娘子一定都要先到他面前來,結婚前一定要在河中沐浴,有一天一個女孩子全身裸體在河水中,其他女孩就對這個女孩說:「你不懂害羞嗎?」這個女Oami 孩回答說:「我們都是同一個丈夫啊,我們的丈夫都是同一個人,有什麼好害羞的(註:他們的丈夫就是國王)!」所以百姓想說,這個國王如此暴政,胡做非為,因此他們想辦法要殺掉這個國王,於是有九百九十九個人計謀要殺掉國王,當他們要殺掉國王的時候,國王開口說,請你們給我一點點時間,這位國王由於他長期供養婆羅門的修行者,於是他在這個臨時的當口就發了一個惡願,願我未來能夠對今天殺害我的人進行報復,所以就是這九百九十九個人後來為什麼會被指鬘仙人給殺死,業因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種下的,不過後來指鬘仙人在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後,因懺悔、修行又證得阿羅漢果,這也是因為過去世供養婆羅門的福報所致,所以實在是和"業"脫離不了關係。
接著到第四「隨喜支」,我們看文:
第四支隨喜
十方一切佛菩薩,獨覺有學及無學,
一切趣中諸有情,所有福善我隨喜。
|
這個偈頌講的是五種普特伽羅,其中包括了佛、菩薩、緣覺、有學聲聞及無學聲聞。這五種普特伽羅過去、現在、未來所造作的一切善業,自己內心不要生起嫉妒,而是衷心的隨喜。不須要自己辛苦努力,卻能積聚與造作者同等善根的就是隨喜,如果隨喜的對象高過我們自己的話,就能得到當事者所造善根的一半;如果對方與自己相當的話,那所得到的"果"和對方一樣;如果隨喜對象的證量比自己還低下的話,那我所積聚的善根會超過對方。
所以自己雖然没有足夠的錢財來做佈施,但當看到別人在佈施的時候自己內心由衷生起歡喜,不產生嫉妒等,還有看到別人在蓋寺院、蓋佛塔等,我們看到的時候就想說:「真是好啊!」從一個利益教法和眾生的角度內心產生歡喜,所以隨喜就根本不須要勞動我們的身、語二門,只要內心去做一個思維,內心產生一個變化,一個感動,這樣子的話對方所造作的善業,我們也同樣能夠得到那個善果,如同宗大師所講的,不須經歷辛苦卻能夠獲得極大的福德,所以說隨喜是最殊勝的。
同時隨喜能令未來我們見到佛真身的時候不會產生不順意的心,就是當我們見到佛的時候能當下生起清淨心、歡喜心等。我們眾生對五種普特伽羅做隨喜,這就是未來親見佛身時能生起正念,好的心念的工具。
隨喜也能成為嫉妒的對治。同樣的,這個情況就如同一對父子,父親對於兒子做一些好的表現不會產生嫉妒一樣,如同父親見到兒子做了好事,父親心中生起歡喜一般,我們對於其他有情造作善業時我們也要生起如同父對子的歡喜心。
來講一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當時有兩個國王,仁波切說他忘了國王的名子,總之其中一個國王強奪佔據另外一個國王的國土,在靈鷲山下附近(註:去印度朝聖時有經過),這位國王強奪了土地後就在上面蓋了一些林園、僧寮,請佛陀到那邊安住,但是佛陀接受供養做迴向時並没有為這個國王做迴向,反而為原來的地主國王做迴向,做這個迴向之前眾人當中有一個窮人,那個窮人當時聽到佛陀在做迴向的時候內心真的很高興,想說:「哇,國王能夠這樣子去做真是好!真的做的太好了!」他從內心由衷的讚嘆、歡喜。當然,去蓋這些僧寮,建築這些林園就是那個國王,但佛陀刻意問說:「我今天該為誰做迴向呢?」這位國王非常我慢,而且非常有把握,所以就跟佛陀說:「這當中誰福德最大,誰功德最大,當然就為他做迴向。」於是佛陀就為那個窮人做迴向,當時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那個窮人他没做什麼,可是他內心的歡喜造作了最大的福德,如果能夠不去嫉妒他人,對於他人行善能夠生起清淨心的話,就能造作極大的福德。
接續11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