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2:21:58
學習次第 : 進階

六加行教授(11之11)--正修道次第及結行(2011年教授版)

                                                                         (上圖為禪修圖)
 


正修道次第

在這裡,像《廣論》來講,就去觀修整個《廣論》,例如從「依止善知識」開始,要去思維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是什麼,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又是什麼等,一邊去做觀修,同時也做禪修。

有關「正行」的部份如何去修持呢?
當然,在修「正行」之前要圓滿「前行六法」,在每一座當中都要圓滿「前行」、「正行」和「結行」,總之,我們從「前行」的部份開始緣念,一直到「結行」,我們要把它當成是完整的一件事,這當中不要有間斷,比如說像這樣一個道次第的修持,我們希望整個道次第的證量在心中生起,當然也並不是希望生起就能夠生起,不過雖然没有說當下就生起,可是透過我們對「前行」、「正行」和「結行」的緣念,這樣子也能安立下非常殊勝的習氣,安立一個完整道次第殊勝的習氣,這也是非常重要。

顯現修

緣念的方式在這裡我們要以一個所謂的「顯現修」這個部份來講,以「功德之本頌」來做例子。一開始像「依止善知識」之理,然後「念死無常」,然後「暇滿人身難得」,「下士道」法類,「中士道」法類這樣依次而上,在內心去思維,然後清楚的現起,這就是「顯現修」。

光只是這樣子就可以嗎?還是不夠的!像這樣子的「顯現修」最好當然能夠生起證量,没能生起證量至少也要生起覺受,像修「菩提心」,即使心中還没生起「菩提心」,但也要有那個"覺受",講白話一點,就是要有那個"感動"。

觀察修

這樣一個「顯現修」當然還是不夠的,接著我們更應該去觀察,要進入「觀察修」,如「依止善知識」,像《廣論》中提到的應「依止善知識」之理,還有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依止的利益,不依止的過患等,透過去思維、去觀察,這部份就叫做「觀察修」。

「觀察修」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去觀察,這個覺受是無法生起的,如果没有透過觀察的話,我們看到「善知識」這個部份,僅是-這是「善知識」的段落,這是「生死無常」的段落,也只是這樣而已,這個覺受是無法生起的。像這樣一種所謂覺受和覺受的證量是不一樣的,證量的生起在我們這一世能夠去成辦當然是最好,即使没有成辦我們還是一定要去努力,透過「觀察修」,透過「觀察修」當中的思維等這樣去努力,這樣去精進,去思維「暇滿」是真的嗎?「暇滿」真的難得嗎?「暇滿」是什麼呢?我們多去看經論,多去思維「暇滿」是怎麼樣的….

止修

透過思維還要去修,透過修,所謂的「顯現修」、「觀察修」,再加上「止修」等,這樣子如果我們持續精進的話,心中的證量會自然生起,即使一時還無法生起真正的證量,但是也會生起"隨順"的證量,最主要靠我們一再一再速速的在這上面去做「顯現修」、「觀察修」和這個「止修」,例如說像「顯現修」有廣有狹,像我們平時在修的時候每一座都是二個小時的時間,以日子來講也許就是每天,有些是一星期,例如像「功德之本頌」: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當多策勵,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這個偈頌在講什麼呢?在講我們從一開頭依止善知識一直到證得無上佛菩提,這當中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就是上師。這個基礎是上師,我們就要透過教理來了解,要去讀經、讀論,去了解說真的嗎?依止善知識的利益是什麼?好好依止上師的利益是什麼?不依止的過患是什麼?像我們剛剛提到一座一座的方式,如果我們今天所要修的第一座法類就是「善知識」的話,我們就從「教理」和「證理」的角度來思維,了解依止「善知識」的法類內容;接著第二座是觀修「暇滿人身」的部份(註:一座一個法類)…..,此外也有像一天一天的,就是這樣一天一個法類,一直到「毗婆奢那」、「止觀雙運」的部份。

另外有一種修持方式:就像一開頭「依止善知識」軌理這個部份,自己對這個部份的修持,一直去思維善知識的功德,依止的利益,不依止的過患,一再一再一直重覆去觀想、去思維,這樣子去修,修到信心和覺受没有生起的話就不去換另外一個法類,就算要一直一直重覆去修,他也會堅持這樣去修,修到自己的覺受生起,這樣一個方式也是非常好的。

當然,所謂生起覺受也是有兩種:一種是帶有戲論,一種是離戲論。如果說要觀想到生起無戲論的覺受再換另一個法類那也可以,修到這樣子,遇到善知識的時候信心和恭敬心就會法爾自然的生起,像這樣子去修,慢慢的就真的會生起證量。如果不去照這樣子思維,不去照這樣子去修的話,那每天念誦功課也只是在"念誦",並没有真正生起覺受。

像我們這樣在道次第上修,能夠生起證量當然是最好的,例如像生起「善知識」法類的證量,是非常好的,生起「暇滿人身」難得的證量也是非常好的。或者是能夠生起「出離心」這樣的覺受,也是非常好的。接著就像「業因果」的法類,這已進入「下士道」了,在觀修這個法類的時候,當然我們也要多去閱讀其他的書籍,像跟業因果有關的論著等,過去修行者的一些傳記、典故等,阿底峽尊者的傳記都要多去閱讀,這樣子才能真正生起清淨的信心,這部份一定要多看一些經論,一些佛法的書籍才行,只讀一本,那是不夠的!像這樣子去修,一定要讓那個所緣的形象生起,在所緣形象還没真正現起之前,像有些修一個法類,所緣形象搞不好都要修一年才會生起,在未生起所緣形象之前,我們一定要很努力的去做淨障集資的法行,透過向上師頂禮、祈請這些,才能利於所緣形象的真正生起。

就像讀某一本論讀不懂,有一位前任的甘丹赤巴仁波切曾經講過,當我們在讀某一部經論讀不懂的時候,就把經論放在前面,向這部經論頂禮,同時向上師、三寶祈請:「但願我能了知通達這部經典的義理」,接著第二次再度去讀這部經論,若不懂再向上師、三寶頂禮祈請,一再一再這樣去做,據說真的就能讀懂。請這樣去思維,如果各自時間足夠的話。

比如說有一類的人求灌頂等,到頭來連所謂依止善知識這個部份都不了解,這就表示他根本没在修的證據,所以所謂的修持不從依止善知識這個部份開始真的是不行。

總之,我們一定要從教、從理這二個角度來了解,從「教」這個部份要去讀相關法類的經典、論典等,好好的去思維-是這樣嗎?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樣子才能真正的趣入這樣的修持。當然,也許自己並没有能夠好好的修,可是在這世間比我們修的好的上師多著是,那我們就要到他們尊前去請示這方面怎麼修,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後就是「結行」。

結行

(次緣頂上上師能仁王,誦…..)

 

 

 

頂禮、供養、皈依上師釋迦牟尼佛。
嗡 摩尼 摩尼 瑪哈 摩尼耶 梭哈
(念誦名號咒,數量隨宜)


「結行」我們要緣念頂上的上師能仁,底下念誦頂禮、供養、皈依上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觀想上師能仁化現出第二尊融入我們自己,自己也化現成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體性,既然自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因此我們就觀想從自己的心間放光,照射到周圍,我們觀想非常多的如母有情,這些如母有情也都獲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果位。觀想心間種子字「吽」字周圍圍繞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咒語,「嗡 摩尼 摩尼 瑪哈 摩尼耶 梭哈」,最後將善根迴向,迴向就是

願我承此善根力,速疾成就上師佛,
一切眾生盡無餘,悉令安置師佛地。

此外,迴向我們也可以做《普賢行願品》的迴向,没有的話我們就直接念誦「道次第的發願」,接著就觀想從自己的心間放光,照射到外在所有的一切情器世間,所有的器世間融入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融入自己,自己融入蓮花,蓮花融入「吽」字,「吽」字融入「吽」字的"夏糾",就是蓮花融入「吽」字的"夏糾"底下的勾勾,勾勾再融入「吽」字的頭那一橫,那一橫再融入新月輪形的一畫,再融入上頭圓圓的點-那達。最後觀想一切成為無所緣,化空,這樣就圓滿了。

自己頂門上的上師就這樣子安住著,自己如果平時有什麼行為不好,胡作非為,就會去想說我有上師在看著,這樣子就不會去做壞事了。

同時自己平時如果遇到什麼困難也隨時可以做祈請,仁波切說有關「前行六法」的部份,雖然他本身並没有太豐富的經驗,不過他就是綜合的看好幾本經典,向各位解釋過了。在「加行六法」之後,有關「正行」的部份,最好每天都能真正的去做道次第的觀修,像「暇滿難得」這個部份法類先去閱讀有關的經論等,去思維,思維的角度可以從教理,從證因的角度去思維,然後也可以在這方面做止靜的禪坐等,再看看自己有没有生起一些覺受,然後比如像「念死無常」、「業因果」等這也都是一樣,「業因果」這部份也可以閱讀《百業經》、《賢愚因緣經》等這些,去思維,緣著這個法類去靜坐,真的這一生的修持就是這樣子。

自己就是要這樣子去修,就要看自己生起什麼樣的覺受和經驗,當然,這也要看過去世自己的業,自己的福德,自己的三昧耶,證量能如此的生起。

「噶當教典派」這些大師的修持方式就是將「五部大論」結合到道次第的修持。所謂「噶當道次第派」這些大師的修持方式並没有去閱讀像「五部大論」等,他們以所謂的八大部道次第論著為修持之所依。「噶當教授派」-教授這兩字有一點口訣的意思,等於噶當口訣派,這部份主要依上師的教導,上師講什麼,自己牢牢記住在心裡面,這樣去修,直到覺受的生起。

如果要用廣軌發願就念《普賢行願品》,或是念頌以下的「道次第迴向」。


迴向發願
 

 

於此長時策勵所積集,二種資糧廣大如虛空,
願我成為佛王而引導,無明遮蔽慧眼諸眾生。


乃至未獲佛位一切生,願為至尊文殊哀攝受,
聖教次第全備最勝道,得已修習當令諸佛喜。

自所如實通達諸扼要,猛力大悲引動善方便,
願除一切眾生意中闇,長久住持佛陀之教法。

最上大寶聖教未普及,或雖普及轉衰諸方所,
願由大悲搖動我心意,光顯如是利益安樂藏。

諸佛菩薩稀有事業中,善成就此菩提道次第,
願賜吉祥於諸求解脫,恆久守護諸佛之事業。

成辦修習妙道諸順緣,消滅違緣一切人非人,
願於一切生中恆不離,諸佛所讚嘆之清淨道。

若時我於最勝大乘中,如理精進修習十法行,
爾時願具力者恒助伴,吉祥大海周遍一切方。
(應由如是之門,將此中所生諸善根,以猛力希願迴向自他諸希冀處。)
 


 

附:
1.仁波切表示,若弟子未來臨終前上師不在身旁,則金剛師兄弟之間彼此為其念誦六加行,使臨終弟子心趨向善念。

2.此六加行講授若有任何錯謬,仁波切在此向十方諸佛菩薩及信眾懺悔。
3.此六加行內容若有任何錯謬,翻譯者、聽打者、校對者亦在此向十方諸佛菩薩及信眾懺悔。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