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5:17:45
尊貴吉噶康楚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鏡中修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進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這就是我們的道路。所有佛法的重點,都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實相才有機會顯現;而這個過程必須由自我省思開始。

    當我們照鏡子時,最不希望鏡中出現的是一個平凡人,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很特別的人;不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是不想看到一個面臨許多阻礙、問題,甚至有點神經質的凡夫俗子。我們希望鏡子裏的人是快樂的,然而看到的卻是一個苦苦掙扎的人,我們想像自己是慈悲的,卻看到一個自私的人;我們渴望自己是優雅的,但我們的傲慢卻令自己粗俗不堪;我們看不到一個強壯不屈的人,卻看到一個隨著生老病死而日漸脆弱的人。願望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為我們的心靈帶來許多的痛苦。

    自我重要感帶來的痛苦

    我們受困於這一種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  特殊感”(specialness)所帶來的痛苦之中。我們每一天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這一個執著的背後就是自我重要感,而我們所有的經驗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所做、所說及所想的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重要感。怎麼樣才能感覺更好?別人會怎麼想?我的勝算有多少?我會失去什麼?”這所有的問題都是根源於自我重要感,甚至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強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我們更像易碎的蛋殼。我們不喜歡如此脆弱的自己,這個脆弱的自我需要保護、武裝、凝聚力量以及建築圍牆;而這卻使得我們痛苦地受困於心牆內。我們逐漸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鬆,也越來越不確定事情是否會照著自己的計畫進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進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這就是我們的道路。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點,都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實相才有機會顯現;而這個過程必須由自我省思開始。

    提問的精神

    一位偉大的印度班智達聖提婆曾經說過:只要懷疑事情的真實狀態與它所顯現的有所不同,我們就可以動搖慣性執著的根本。這種提問的精神就是自我省思的開始。這一個緊密編織的自我感是否不像外表所看起來的那樣?我們真的需要具備掌控一切的能力嗎?真有這樣的可能嗎?在生命中除了自我重要感之外還有其他什麼嗎?這些問題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得以深入探索痛苦的原因。

    在實際練習自我省思時,我們要退後一步來檢驗自己的經驗,而不要受慣性衝力(momentum)的帶動,這可以讓我們無分別地看待任何生起的現象,然後直接逆勢迎擊自我重要感。

    自我省思普遍貫穿于佛法修行的所有傳統與傳承,但並非只在正式修行時才練習,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作自我省思。自我省思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和一種練習。簡而言之,自我省思可以讓每個人的修行活起來。

    如果我們能誠實和不論斷地看著自己慣性的心,我們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實的自己。超越自我”(self)以及超越自我所想要或不想要之外,在那個一直與世界爭鬥的自我之後,便是我們的實性及真面目。

    這便是我們的自然面目,不再掙扎著要變成另一種人。這是一個潛在覺醒者的面目,其智慧、功德及勇氣都是不可測度的。發現我們深層的潛力及障礙,我們便能瞭解到自己痛苦的因,然後可以開始對它下工夫。

  我執心的吊詭

  執著於自我的慣性,也就是我執”(ego),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諷刺的是,當我們要尋找這個自己所珍惜及保護的‘‘自我時,我們卻找不到它;自我是易變且無法掌握的。當我們說我老了,我們是將身體當作自我;當我們說

的身體,自我又成為身體的擁有者;當我們說我累了,自我又相當於牛理或情緒的感覺;當我們說 我看見,自我又成為我們的覺受。而當我們說我想,它又變成了  我們的念頭。 裏裏外外都找不到自我時,我們也許會下個結論:自我就是覺

知這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一個覺知者(knower)或心(mind)

    但是當我們找尋心,卻也看不到它。這個我們認為是自我的心,稱為我執心”(e90—mind),它控制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卻找不到它,這有點詭異,就像一個鬼魂在經營我們的家。房子看起來是空的,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床鋪好了,鞋被

擦亮了,茶已倒好,早餐已煮好。有趣的是我們對此從不懷疑,我們假定有一個人或有一件東西,我們的生命一直是由一個鬼魂在經營著;現在是停止一切的時候了。從某個方面來說,我執心為我們服務,但它服務得不好,它引誘我們進入輪回的痛苦,然後奴役我們。當我執心說生氣,我們就生氣;當它說執著,我們就執著。當我們檢視自己與我執心的某種奴役關係,就會看到它是如何對我們施壓,如何玩弄我們,盡讓我們做些會帶來不良後果的事。

    如果不想成為鬼魂的奴隸,就必須要求我執心顯現其面目;但沒有一個鬼魂會出現。你可以隨時練習這個簡單的禪定,特別是在我執心令你無法招架時,在你覺得被威脅、害怕或受制于它時。

    當你不知道要如何處理時,挑戰我執心顯現它的面貌;當你在做晚飯或等公車時,挑戰我執心現出它的面貌挑戰我執心時要抬頭挺胸,不要拐彎抹角沒骨氣;要堅定而溫柔,具穿透力卻無攻擊性。只需要對我執心說:露出你的面目!”當沒有一顆心顯現說就是我,我執心就會開始鬆動,不再緊緊攀附著你,而你的掙扎也漸漸停止。

    當然如果你的心是有面目的話,那你會有很不同的經驗。但是如果我們找不到一顆帶有面目的心,就不會把自己的掙扎看得太嚴重,而所有的苦痛都將減輕。

    當我們直接質疑我執心時,它就會顯露出真實的狀態,也就是什麼都不是。我們可以實際看穿這個看似堅實的我執心,或自我,看穿之後所剩下的又是什麼?遺留下來的是一種開放、聰慧的覺察性,它不會受到自我珍愛及自我保護的束縛,這是

所有眾生本有的智慧心。在這樣的發現中放鬆就是真實的禪定,而真實的禪定可以帶來究竟的證悟,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

    一個修行者看待生命的方式

    找尋我執心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唯一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我執心是無法被尋獲的方法。尋獲不到我執心,就找不到一個自我,那麼我們又如何將所有的念頭、情緒及經驗都認為是針對自己而來的呢?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感覺無我的經驗,當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烈的自由感,同時也感覺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擋住自己,讓一切變得複雜的話,我就能深刻欣賞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圓滿的了。當時我發現所有維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勞,我便感到放鬆了。

    人們喜歡欣賞自然。我們認為自然界是美的,是純淨的。當我們看到有人在砍樹或在野外挖洞時,會令我們不安。當我們不在位鞏固自我感而操控所有的事,我們就可以領略自己內在本性之美。這就是一位修行者面對生命的態度。

    認真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執著于自我時是不可能練習自我省思的,一切都會變得太個人——我的痛苦、我的憤怒、我的缺點。如果將念頭和情緒都當成是針對自己的,它們就會折磨我們 。以這種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就像用一種不舒活的東西來擦鼻子,除了製造更多的痛苦外,還有什麼呢?這種不是我們這兒所談的省思。

    有著無我的見地,我們就能欣然感激覺知中所生起的一切,我們就能接受任何的現起都是過去行為或業的結果,而並一非就是我們自己。

  利用念頭及情緒

  念頭和情緒總是會生起,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去除它們。我們無法停止念頭和情緒,就像我們無法終止世間看似順勢或逆勢的情境,但我們可以選擇迎向它們,並且處理它們。在某個層次來說,它們只是感官罷了,當我們不論斷它們的好壞、對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我們就可以在修行道路上利用它們來進步。

    我說的利用念頭及情緒的意思是觀察它們的生起及消融,一旦這樣做,我們就會看到它們的無實質性;看穿它們之後,就能瞭解它們無法束縛我們,無法把我們帶入歧途,或扭曲我們對實相的感覺,然後我們就不再期待念頭及情緒能夠停止,因為期待它們停止根本就是一種妄念。我們可以在禪定中讓自己從妄念裏解脫出來。

    經典中說:牛糞如果不能做甘蔗田裏的肥料,它還有什麼用處昵?”我們同樣也可以說:如果念頭及情緒(事實上我們所有的經驗)不能增加我們的領悟,它們還有什麼益處?’’從自我重要感製造出來的恐懼及反應,讓我們無法善用這些經驗。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讓事情如實自然,不要感覺受威脅或想控制全局,讓一切自然地生起並且隨它去。

    當我執心經由禪定而透徹時,我們就沒有理由害怕它,這大大地減低了我們的痛苦。事實上,我們會有一種觀看生命所有面向的強烈欲望,這個態度就是自我省思練習的核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