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5:08:34
|
尊貴吉噶康楚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自心的寶藏
雖然我們的智慧心一直都是光明的,我們卻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王子,一個像流浪漢般活著的王者,對自己所繼承的遺產一無所知。
從山頂洞人的時代到現在,人類通過打獵、耕種、收藏物資,等等,來尋求祥和及快樂。我們是如此忙碌地一直在身外尋求快樂及祥和,完全不曾在自己內心去耕耘及收穫它們。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貪婪、執著、攻擊性、忌妒以及負面行為是不會為我們帶來快樂及祥和的,它們是悲傷及痛苦的因。要超越它們,需要對心的本性作更深的省思。自我省思的基本需求已被遺忘,沒有了自我省思,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受到他人影響,而哪些又是出於自己的意志。
我們的內在有著強烈的社會制約以及傳統規範,然而關於如何生存的共識··好或壞,對我們有利或不利··這也只是先祖們的觀念而已,不必然意味著是偉大的智慧。當然有一些的確是世俗的智慧,但大部分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創造、生活以及從輪回中得利,而忽略了輪回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無明的悲劇
大部分的人都依著自己的願力帶來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但通常這份意願是不清楚的,又或者我們無法將意願和行為結合起來,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刹那刹那間,念頭和感覺生起,每一個念頭都基於一個覺受或信仰,而大多數的信仰來自他人的共識,而這些人對現象世界的“閱讀”並不全然正確。
世俗先祖們的這些觀念,忽略了輪回的陰謀,以及事實上,創造更多的輪回是一個致命的陷阱。對於如何取得快樂,傳統上的觀念頗為無知,它們不從內心去培養一種獨立的祥和及快樂感受,反而試著從物質取得快樂。這種觀念讓我們找錯了方向走錯了路。
社會上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但它們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我們從外在去尋求內在的滿足;不論它們是引領我們趨向物質、社會關係或者情緒上的相互依賴,這些觀念都忽略了心本身具足提供我們祥和及快樂的潛能。
不同於山頂洞人,過去的聖人選擇從社會既定習性及傳統中脫離出來。他們向人類無知我執心的大悲劇反抗,然後通過直視本心找尋到力量,並得到祥和。他們花時間與自己獨處,試圖覺醒以及培養深刻的自我省思。這一條非傳統的道路,與世俗先祖們的軌跡是背道而馳的。直到此刻,大部分的人都不認為找到自己的心靈道路是有必要的。這是無明的悲劇。
無明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究竟或現象體性的無明,另一個則是我們無法正確解讀相對世界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像兩條線,當它們緊密地織在一起時,不容易被認出,然而迷惑的織錦是由它們所形成的。
第一類無明的結果就是缺乏智慧,對自己的真實本性缺乏瞭解,將幻化及華麗視為堅固而實在的。第二類無明,就是無法清楚地瞭解業以及相互依存的法則,結果就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每一個有情生命的困境
在相對的世界裏,外在現象一直在改變,我們內在的心也在改變,因此知覺也一直在改變。我們可以看到每樣事情都是短暫的,包括自己。但是自我或我執卻要我們相信一切是永恆的;如果我們承認一切都是暫時性的,那麼我們就沒有堅實的基礎來執著,而我執就是奠基於執著。
抓著一個不存在的自我,我們錯誤地解讀世界,同時也失去自心的寶藏。因為我們相信必須不惜任何代價來保存我們的自我,因此我執就控制了我們精神上、情緒上、言語上以及生理上所有的行為。雖然我們的智慧心一直都是光明的,我們卻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王子,一個像流浪漢般活著的王者,對自己所繼承的遺產一無所知。結果是我們忽略了業的運作方式,忽略了因果法則。我們不但忘記要致力於能帶來善果的行為,反而製造出會帶來更多痛苦的業行。
可以說輪回中所有的痛苦,都是由我們個別的無明及我執推動的。這個狀態並非我們所獨有,它是每一個有情生命的困境。人類活到此刻還無法覺醒,是由於對我執的無知信仰,以及對實相的錯誤見解。
不以我執來做首要的參考點,心會自然開放,不迷惑,能夠沒有分別心地享受每一件事。這樣的經驗有許多種稱謂:空性、佛性、般若智慧、法身或心性。…
簡而言之,心是無礙且不受無明拘束的,具有以新鮮方式體驗每一件事的潛力。練習自我省思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潛力,而這就是我們的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