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31 04:26:41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的智慧 心的延展
吉噶康楚仁波切
痛苦是一個普世的經驗,所有眾生都受到無明、業力以及痛苦之累。我們與其把痛苦視為無用、折磨人或是具毀滅性的,並因此想逃避它,不如運用這個痛苦來發展慈悲。
生活在輪回中我們會有快樂與喜悅,但都不會太長久。快樂一眨眼就過去了,歡愉之後通常就是痛苦。在現代社會裏,我們總是期待生活舒適,永遠心情愉悅;一旦遇上麻煩,我們就會好奇是哪里出了錯。事實上,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不可靠的世界裏,而且無所遁逃。
痛苦是普世的
生老病死是無法逃避的。當我們遇到難題、感覺煩惱時,並不表示我們真做錯了什麼事,我們只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業力而已。這個不可靠的世界如何能提供我們永遠的快樂?如果我們不接受輪回以及它所帶給眾生的痛苦,我們又如何能感受慈悲?痛苦是一個普世的經驗,所有眾生都受到無明、業力以及痛苦之累。我們與其把痛苦視為無用、折磨人或是具毀滅性的,並因此想逃避它,不如運用這個痛苦來發展慈悲。
如果我們只能感覺自己而無法感覺他人的痛苦,我們就是沉醉於自己的利益;如果我們只能看到他人卻無法認識自己的痛苦,我們的慈悲就是抽象的;倘若我們看到他人及自己的痛苦,卻不能瞭解痛苦是輪回的本性,我們可能就會簡單地下結論:“生命是苦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這是沒有遠見的方法。見到輪回的本性是苦,我們必須要看到它的原因。
“無明”非關個人
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無明是輪回中所有行為和經驗的基礎。說到它的普世性,我們可以說無明非關個人,所有眾生均受制於業力以及由無明生起的苦;從這方面來看,我們真的很無辜。對於自己的痛苦,我們不需要怪罪自己或是他人,我們可以怪罪於無明。
然而,無明確實創造了業,眾生各自的業確實會成熟,而所有眾生確實會受苦。這個殘酷的真相,會讓我們對自己和一切眾生產生慈悲。
慈悲改變了我們的態度和情緒,我們的自憐和對自我的熱衷會馬上消失。我們不再沉溺於否定痛苦,也不再渴望想要更好(這本身就是一種痛苦),我們可以用痛苦來喚醒自己,讓痛苦具有意義。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發展一種無量的慈悲心,以及與他人之間深刻的聯繫,這可以減低我們的特殊感。當我們像過去的諸佛菩薩一樣,從無明及妄念中深深地覺醒,我們可以過著充滿慈悲及服務他人的生活。
無限的心
從只能容納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親近的人,到能夠容納一切眾生,對一顆心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展。我們會感覺到某些痛苦,然而心是有彈性的,如果我們挑戰它,讓它成長,心便能延伸至虛空的盡頭。同樣地,當我們只想到自己時,我們的智慧是如此有限,但它其實具有為了一切眾生而渴望覺醒的智慧潛能。
具有覺醒的潛能並非意味著我們會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而是指我們具有成長的力量。對於任何能令自心延展的挑戰,我們都應感激,因為一個隻關心如何自保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子宮中包裹著我們的胎盤是為了保護我們,一旦我們出生它就會剝落,好讓嬰孩能夠呼吸。我們所創造的自我重要感就像懷胎時的子宮,用這個再造的子宮包住自己,就像從來沒有被生出來過一樣。倘若我們只是關心自己的舒適和保障,就不需要勇氣來挑戰自我。但我們可以超越這些限制,用對眾生的關心來取代對自己的關心。
根據佛法再生的觀點,所有的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思及他們的仁慈及保護,能讓我們對一切眾生產生大慈大悲的感覺;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心堅硬而狹隘時,憶起眾生的仁慈能夠讓我們的心柔軟。
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最究竟的挑戰,就是深刻而偉大的菩提心(1)修行。覺醒心和覺醒意念的菩提心法教,鼓勵我們去瞭解所有眾生都渴望離苦得樂;它們激勵我們要引領所有的如母眾生,脫離痛苦而得到真實的快樂。
【1】 直譯為“覺醒的心”。在相對層面菩提心有兩個面向:一個是願菩提心,是說懷抱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覺醒的願望;另一個是行菩提心,包含了六度的修行。究竟菩提心是直觀一切現象之本性。
母親的仁慈
當我們還是初生嬰兒時,是非常無助且脆弱的,我們甚至無法擦幹自己的眼淚;但由於母親仁慈的保護,我們能夠長大成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某些潛力,能夠感受到肌膚上太陽的溫暖以及微風的涼爽;由於仁慈的雙親給了我們這副身體,我們才有機會修行佛法利益眾生。
如果我們能真正瞭解母親們對自己孩子的無量慈愛及關懷,我們會在心中感受到一種悲傷和負擔,以及深刻的感激,我們的心充滿了溫暖和喜悅的感激。要回報她們的仁慈,我們要將這份溫暖和喜悅,延伸到所有在輪回中受苦的如母眾生。
沒有一個眾生能夠忍受痛苦,甚至動物也不停地掙扎著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幸的是,眾生無法瞭解能得到快樂的因和條件是什麼,他們在不斷持續地受苦。眾生就像是瞎子,站在忙碌的十字路口中間,如此迷惑脆弱,不知所措;他只能站在那兒,連一步都不敢走。這是生活在輪回中所有如母眾生的困境。
在紐約這樣一個大都市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在地鐵以及街上沖進沖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都以不同的形式在追尋快樂。不管是洛杉機、加爾各答還是北京,我們可以想像住在那裏的人們,一家人、小夫妻、單身漢、老婦人、學生…一·每一個人都在追尋快樂。真誠希望他們全都能得到自己所渴望的,同時願他們的喜悅增長直到覺醒為止,這是菩提心的修行。
忍受所不能忍受的
在西方及西藏文化裏,擁有一顆大的心(a big heart)指的是慷慨、仁慈、溫暖以及慈悲。而在西藏文化中,一個人具有一顆大的心同時也代表他或她有能力和勇氣在心中承擔最痛苦的真相,而不會灰心沮喪。
在困難時,我的母親總是說:“你應該讓自己的心大到可以容納一匹馬在裏面奔跑。”以慈悲的方法來處理困難,並不一定表示我們可以解決它們。輪回在本質上是無法被修正的,它只能被處理和被超越,意思就是被看穿。
傳統佛法中,有一個關於慈悲的意象,就是一個沒有雙臂的女人看著她唯一的小孩被激流卷走。想像無法拯救自己的孩子,又無法逃避那份不可忍受的憤怒。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我們要嘗試對眾生培養出這種無條件的慈悲,就算在開悟之前我們不能真正幫助他們。
當我們思索輪回之苦,而願意不從自己的憤怒中轉身離去,這份意願就是菩薩的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我們已經見到痛苦的本性是無我或是空的。不從痛苦中轉身離去並不表示“硬碰硬”;我指的是,已經瞭解到痛苦的真實本性,而擁有了喜悅面對痛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