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8 22:03:43
學習次第 : 進階

 弟子規另解 第十二課

今天講第五個問題——信。主要是講為人應誠實、忠誠,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要老老實實、說到做到,不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在任何場合中說話,一定要誠實講信用,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礎。一個人要想得到信任,首先就要誠實,否則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印象,從此在社會中難有立身之地。

字,在字形結構上是,即主要指語言的誠實性,言由心出,表裏一致,真實的語言才有意義,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倘若語言不可靠、不真實,不但生活中無法取信於人,佛法的修行更談不上成就。

有些人可能是性格所致,常用虛偽、狡詐的語言來欺騙他人,這非常不好。其實語言是與人溝通的橋樑,所講出來的話,要以誠信為第一,假如講的話都欺詐不實,那做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佛陀為什麼是世間上唯一的量士夫?就是因為佛已斷除了妄語之因,根本不會講不實的語言。世間人常說:這個人不可靠,因為他說話虛假,不實在。可見,語言是評價人品的重要因素。也正因為如此,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專門講了語言品

在古代,不管藏地還是漢地,大德先賢對言語都非常重視,凡事不會輕易開口,一旦已承諾下來,則會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絕對不會半途而廢。不像現在有些人,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墜,答應得也非常爽快,結果真正去實行時,卻摻有很多水分,甚至什麼也做不了,這種行為是值得羞愧的。孔子在《論語》中雲: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即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卻做不到為可恥。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再三觀察,看看有沒有誇大的成分,否則,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就不好改了。

曾參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時,不僅嚴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則。有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兒子吵著也要去,她不願帶兒子去,便說: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來把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吵鬧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把家裏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說:我是被兒子纏得沒辦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麼可以當真呢?曾參嚴肅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什麼都跟父母學。你今天若騙了他,等於是在教他也去講假話。而且,他若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那你以後再對他進行教育,他也很難相信你了。這樣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可見,古時的家長不會為了讓孩子聽話,就隨隨便便說妄語,誠實、守信是古人的美德。孟子說:車無轅而不行,人無信則不立。馬車前面若無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則無法行馳,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會有立足容身之地。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怎麼能行呢?

古人對字非常重視,只要說了就不容易改變。誠如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所言:直士自己所述語,雖無大義亦不舍,若具大義或發誓,永不違越何須說。正直、有智慧的人,凡是自己所承諾的,就算沒有大意義,只是一件區區小事,也不會出爾反爾,那麼具有重大意義的承諾,或在嚴厲對境前所發的誓言,更是縱遇生命危險也不會違越。

因此,我們無論承諾什麼,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儘量都不要改變。以前我在建學校時,有個人很想資助我,但不巧的是,他之前已答應了另一位上師,兩邊同時資助有一定困難。他跟我講:我想放下對那位上師的資助,先幫助您。我說:千萬不要!我這邊你幫不上也不要緊,既然那邊都已承諾了,就不要隨意改變,否則,這不符合做人的原則。他反復思考之後,覺得也有道理,就沒有改變初衷。而對我這邊的承諾,我給他免了一部分,後來自己又另想辦法。

所以,不管遇到私人的事,還是公家的事,只要是自己答應過的,就應像石頭上刻字一樣不能隨便變動。否則,你最初說要發心五年,結果不到五天就無蹤無影;或者,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做某件事,但過不了兩天,又隨不同因緣退失信心了……這都是不好的現象。自己承諾過的一定要認真去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話說多,不如少:人平時不要有太多話,否則言多必失,說多了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不如在適當時機,說一些符合實際的有義之語。

當然,有些人說話怕得罪人,整天三緘其口,什麼都不敢說,這也不對。麥彭仁波切講過:該說的不說,則辦不成事情;不該說的說了,就會招來禍患。可見,說話要掌握技巧和分寸。然而世間上許多人,不該說的反而說得特別多,該說的又表達不出來,最終做什麼都不成功,這種現象不勝枚舉。因此,話不必說得特別多,關鍵要說得有意義。

惟其是,勿佞巧:說話的時候,語言應真實、老實,不能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

其實,說話可讓我們瞭解一個人的智慧。智者總說對自他有意義的語言,而愚者嘴上雖誇誇其談,卻沒有什麼能用得上的。荀子也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即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而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有些人就是這樣,只會說、不會做,讓他說的話,可以天南地北、海闊天空,講得頭頭是道;讓他做的話,卻一無是處。因此,嘴巴太會說的人,我不敢特別信任,不然,他講起來倒很漂亮,可是一做起事來,只怕讓自他非常失望。

此外,我們平時說話要有分寸,不要信口雌黃、胡說八道,不然就會招致禍患。肖子良(一作晉傅玄)在《口銘》中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無論是修行人還是世間人,對此都應值得注意。有些人也許是不懂,由於父母沒教、老師沒講,故說出來的語言,最後給自己帶來許多危害,這是沒有必要的。當然,佛法方面、對自他有利的話,該說時一定要說,如經雲: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而不該說的有些話,最好不要說。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禽向老師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振動,人們早早都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28]

有些人整天嘴巴講個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沒有,只是愛說是非、挑撥離間:過來過來,我給你講一下,某某人幹了壞事,你知不知道啊?一講人家的壞話,眼睛都開始發光,口才也非常好;而一讓他講考,或講些佛法道理,他就偃旗息鼓,開始打瞌睡了。這樣確實不太好,會讓別人生厭煩心。

因此,我們應長期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語言,否則,就會如麥彭仁波切所言: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眾人恨。烏鴉成天哇哇亂叫,人們把這聲音視為惡兆,所以都討厭它。同樣,語言不莊重的人,說起話來東拉西扯、喋喋不休,也會招來很多人的憎恨。所以平時說話要注意,有意義的話可以說,而沒有意義的,就不必多講。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奸巧語,是奸邪巧辯的語言,對別人的尖酸挖苦也屬於此範圍。穢汙詞,主要指污穢不堪的下流語言,還包括不切實際的謊話、危害他人的話語等。市井氣,則是偏僻鄉村常說的髒話。以上這些切戒之,務必要全部戒除。

現在一些不文明的話,人們特別會說。有時候看那些打工的,罵人時嘴巴很厲害,在短短半天內,就能源源不斷湧現出各種教證,而且一個也不重複。這些惡劣的習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學,自己有的話,也必須要改正過來。其實這種習氣很容易染上,就像有些小孩子,本來言行舉止還可以,但跟壞人上了一次街後,回來就很會說髒話了,這樣會害了他的一生。所以,古人常說: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

要想讓孩子語言文明,首先應從老師家長做起。尤其在學校,老師若隨便責駡學生,說他特別笨、以後沒出息等,這被稱為語言暴力2007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公佈的《教師語言暴力調查》顯示:在對北京近30所學校的315名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有三成學生受到過老師語言暴力的傷害。其實,老師如果體罰學生,傷害的只是學生身體,這種傷痛也是暫時的;可如果用的是語言暴力,則會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創傷,這種傷害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彌補。然而,現在有些老師水準特別差,自己不懂傳統美德,平時只會打人、罵人,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所以,作為老師,或作為法師、輔導員,首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儘管凡夫偶爾也會發脾氣,說些不乾淨的話語,但這要儘量制止。如今韓國、美國等國的教育學家,對語言暴力非常關注。他們認為,孩子在學校裏的成長,與老師的語言、行為有密切關係,假如老師經常罵人,而且罵得特別難聽,那麼孩子長大後當了老師或領導時,下面的人稍不聽話,他就會使用以前老師的那些教言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美好的語言說一句,即便是冰凍三尺的三九天,也覺得非常溫暖;而惡口罵人的話一出口,縱然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也讓人感到心寒。有些人罵人、挖苦人特別刻薄,什麼話都說得出口。凡夫人雖然難免都有脾氣,比如居士,在家會跟家人吵架,在部門會跟同事吵架,但有時還是要克制一下。否則,在氣頭上說出的話,往往是口不擇言,就算自己後來意識到不對,但話已出口,想收回來就困難了。因此,語言上要溫和,切莫傷害別人,不然,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偶爾的傷害也許需要一生來抹平。

記得《親友書》中曾講了三種語言,分別以三個比喻加以說明[29]:一、稱心如意之語:隨順不同眾生的根基,宣講佛法或世間的道理,由於自然深入人心,讓人聽了以後,兩三天都身心舒適,猶如蜂蜜一般。二、真實語:指力求誠實、心口一致的老實話,不欺騙別人,猶如鮮花一般。三、不切實際的顛倒語或骯髒語:使人聽而生厭,不願意接受,猶如糞便一般。這三種語言中,應當選擇前兩種。

我們作為修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嘴巴。古大德說:最好是有一把鎖,把自己的嘴鎖上,不讓它亂說話[30]常看很多道友胸前掛個大大的止語牌,這樣其實很好,不過要長期堅持,修行不是一兩天的事,只有日積月累,才有真正的收穫。

前不久有個人說:某某道友閉關了,真羡慕他,好厲害啊!我說:一兩天的閉關誰都會,並不值得羡慕;假如能十多年、二十多年持之以恆地修行,這才值得隨喜。很多人剛接觸佛法時,有一種新鮮感,短期內特別精進,兩三天都不睡覺。不說別人,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當時認為睡覺特別浪費時間,很想整天整夜不休息,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一時的精進並不可靠,只有長期以佛法或世間教言來約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情還沒弄清楚之前,不要隨隨便便亂說。事情沒能搞明白之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傳出去。

這是在告誡我們: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錯、行為不如法,一定要再再觀察,否則,妄加揣摩就開始誹謗,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我們見到某些現象時,首先應觀察自己是否看錯了,同時要站在別人立場上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本來好好的,卻被人無緣無故冤枉,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全世界都認為我是壞人,那我有什麼感受?因此,不要輕易斷定一個人的好壞,也不要輕易說別人過失,因為很多複雜情況我們並不瞭解,在沒搞清楚之前,不要給人亂扣帽子,更不能把這些話傳出去。

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按大乘經論的要求,不能隨便說人過失。當然一句也不說,有些人恐怕做不到,但至少也應調查清楚,看你說的是否屬實。不然,把道聼塗説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編出一個精彩的故事,然後在有關媒體前大肆宣傳,那麼話傳開來之後,會越傳越離譜,對別人的傷害也非常嚴重。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有時就算是耳聽的謠言,重複的人多了,也能使人信以為真。古代就有個三人成虎的故事: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裏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可見,判斷一件事的真偽,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經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所以,學院的管家或負責人在處理問題時,不能只聽一面之詞,一定要仔細調查雙方的情況。多年來,我因為一直管理漢僧,這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比如兩個人發生了矛盾,我會聽取雙方意見後再作決定。否則,一個人口才好,嘴巴特別會說,我就認為他說得對,很可能就冤枉了另一個人。畢竟語言這個東西,只要以分別念稍加改造,整件事情就會改頭換面。

所以,平時許多人對某個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真相。有些人可能因前世業力所致,今生中明明沒做壞事,卻有許多無中生有的謠言加在他身上;有些人是因為得罪了某些人,他們就故意添油加醋地譭謗,最後謠言越傳越廣,假的好像也成真的了。可見,世間人的語言難以相信。正如月稱論師在《四百論大疏》中說: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上,無有慧眼的愚者漸滿天下,他們的話又豈能當真?《入中論》亦雲:愚人為量亦非理。把愚者的語言當作正量是不合理的。

或許有人認為:耳朵聽到的多為虛假,那我親眼所見的事,總該是真實了吧?也不一定。《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絕糧于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裏。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裏,覺得顏回有點失,所以不大高興。

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說: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乾淨的食物先供養再吃。(類似於佛教中的獻新。)顏回馬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裏,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髒了,所以不能供養先君。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

事後,孔子深有感觸地歎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也就是說,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並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瞭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們憑分別念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去年,智悲學校施行德育教育,並在年底評選了德育獎。但我事後私下調查,好多班主任根本不瞭解情況,最壞的孩子反而得了一等獎,最好的孩子卻挨了批評。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事比較複雜。我們自認為六根的對境真實不虛,眼睛看到的、心裏判斷的,應該不會錯,但最終也不可靠。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為量,聖道複益誰?意思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是正量,如果是正量的話,那聖道還能利益誰呢?佛陀還在有關經典裏說:未獲聖者果位之前,凡夫人的根識決定有錯誤。

當然,有些錯誤也許你當時意識不到,但隨著年齡增長、思想成熟,就會看得愈發清晰。像我就是如此,剛來學院時所寫的書,現在再看就覺得:有些教證不該這樣解釋,有些道理不該那樣闡述,有些見解不太成熟、比較幼稚……最後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既然我對自己尚且不能把握,何況是去判斷別人了?有些人不瞭解情況時,經常輕易下結論,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錯的。

其實就算是大成就者,顯現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如麥彭仁波切在《七句祈禱文釋》最後的小字中就說:我年輕時為此作過一個講義,但後來總覺得囉囉唆唆、含糊不清,所以現在重新加以修改。像他老人家這樣文殊菩薩的真正化身,顯現上尚有智慧不成熟的情況,那我們凡夫判斷錯誤就更是在所難免了。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給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小心謹慎。

以前,蘇東坡到王安石那裏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蘇東坡不由得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

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說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裏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蘇東坡被貶後心裏很不服,只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由於秋風刮了多日,到園裏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經過王安石這一難,使他也長了一智,從此不敢輕易笑人。[31]

所以,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尤其是修行人,在不瞭解真相之前,千萬不能輕信謠言、隨便亂說。《毗奈耶經》中講了很多誹謗出家人的公案,不管是有因誹謗,還是無因誹謗,都是戒律中所制止的。因為即使你親眼見別人不如法,也不一定是真實的,這背後或許有不為人知的隱情。因此,瞭解一個人並不容易,正如剛才所言:知人固不易矣。

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應當時時牢記《佛子行》的教言: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對每個人都應觀清淨心。一旦見到或聽到不如法的事情,開口之前要先想想。倘若你覺得確實沒有錯誤,有必要時才可以公開,沒有必要的就不要講。總之,一定要用正知正念守護根門!


第十二課思考題

50
、一個人如果言而無信,那會怎麼樣?古人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如何?你覺得現在需要這種品德嗎?為什麼?

51、說話時為什麼多說不如少說?少說需要掌握什麼分寸?你做得到嗎?

52、什麼是不文明的語言?你以前說過嗎?應該選擇何種語言?

53、我們若看到一些人行為不如法,可以隨便說出去嗎?為什麼?你是如何去做的?

54、假如很多人都說某人很壞,那你如何看待他?怎麼理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句話?請從耳聽、眼見兩方面加以分析。


[28]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幹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為其言之時也。

[29] 《親友書》雲:佛說語言有三種,稱心真實顛倒說,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

[30] 偉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說:許多人自詡為三寶弟子,口裏常說我是三寶弟子,背地裏卻經常誹謗上師、僧眾等。所以我時常在想,我們的口實在是深墮地獄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聽我的話,就應當將嘴鎖上,把鑰匙交與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須吃飯時才打開,平時都一直緊鎖著。如果能這樣,那該多好啊!

[31] 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