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5 00:36: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何學佛  之一

    有些學佛者抱著試探的心理,看看佛法到底在講什麼,或者想以後要如何反駁法師、反駁教法……,有部分是這種態度。至於真正想學佛者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學法?如何學佛才是如法?還有對三寶的信心要如何產生?

    其實懂了四諦,才會對於佛法的核心百分之百的相信,要瞭解四諦則看是否瞭解空性。瞭解空性不容易,真正瞭解了空性,才會真正的相信三寶,因為真正相信與自己瞭解是完全可以劃上等號,不瞭解的話,對佛法的正信是有些差距的。不瞭解的人當中,有的人信的成分會比較高,有的人就比較低,若問他人你相不相信佛陀?有的人可能會說完全相信,有的人就不一定,但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信佛,所以要百分之百相信,就要等到瞭解了空性,因為瞭解之後才會真信。

    對我們來說,開創了兩條道:一條是先看有沒有前生、來世及四諦——是利根者學習的內容,而當這些利根者懂了之後才會相信,針對此部分可以研讀《釋量論》的〈成量品〉;至於鈍根者,沒有辦法真正的瞭解,故要先培養信心、集資淨罪,邊學邊信,再看可不可以瞭解空性及四諦。總之,無論如何一定要瞭解空性及四諦。

    佛法講開悟大徹大悟,也會講證道證悟。其實都在講瞭解。換句話說,證、悟指的就是懂、瞭解,而前者可說是後者的敬語。這跟外道有很大的差別,外道讚美他們的主,都是從創造方面來讚美,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都是從能力來說,有能力移山倒海等。佛教並非如此,是從全知遍智來讚美佛,全知遍智講的就是懂、瞭解一切法。我們可能會覺得即使瞭解又如何,只不過是瞭解。其實瞭解真的很重要,我們都是因為不瞭解,才會受輪回諸苦,無法解脫、成佛,所以解脫及成佛皆賴於瞭解。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說: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為般若說,欲求寂滅諸苦者,是故應令般若生。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都是為了通達空性的智慧而說,也因為這樣,其他像菩提心、菩薩六度雖然偉大,但都是為了開發通達空性的智慧而講,故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會覺得智慧高不高無所謂,最主要是修,其實並非如此。

    事實上,佛教的修離不開智慧,沒有智慧,什麼也修不出來,有智慧就是在修。所謂的修行跟有無虔誠地禮佛、拜懺、繞塔等,沒有絕對的關係。換句話說,很虔誠地禮佛、拜懺、繞塔等,也不代表在修行,反倒是對於智慧方面會非常提倡、非常重視,因為禮佛、拜懺、繞塔等都是為了培養智慧,積集能夠證悟空性的資糧。

 


如何學佛  之二

      若是為了滅佛教而來觀察佛教,比如其他宗教為了滅佛教來學法,就會變成惡業,除此之外,為了產生對佛法真正的信心,儘量地觀察剖析佛法的義理,就沒有過失。


   
有些人說我很信佛,有些人說我信一點點,這些都不過是自己的感受、想法罷了,其實二者的信心方面不會差距太大,當然我不是說大家的信心都是一樣的,但都會只差那麼一點點,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畢竟對佛法、三寶不是真正的瞭解,真正瞭解之後才會真正的相信。連宗喀巴大師也是如此,他那麼努力地修行,後來瞭解了空性,以此寫出了《緣起贊》。龍樹菩薩亦是如此,瞭解了緣起性空,才真正百分之百的相信三寶。

    雖說我們目前正在學道次第,可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未提,不然修學整個道次第,行者在資糧道之前還是會有疑惑的,進入資糧道、加行道沒有疑惑,可是還有疑惑不信的種子,只是自己感覺不出,對三寶不信的種子要完全剷除,必須達到見道,故獲得見道之前都有不相信三寶的種子。

    資糧道、加行道對佛法的信心很強,雖有不信的種子,但自己感覺不出來,因為在資糧道中品時就懂了空性,故感覺不出來,資糧道之前,自己可以感覺得到。故尚未瞭解空性之前,沒有產生對三寶真正的信心,應該算很正常。如阿難尊者的兩個出家的侄兒,其中一個是因為犯了王法,為了逃避王法的制裁,才到寺院出家,因為當時規定,若是出家人,就不予追究;另外一個是遇到大災荒,只因寺院裏頭有吃的,其他地方沒有,所以才出家。這兩位都不是因為生有出離心而出家,可是兩人後來都即身成為阿羅漢。所以剛開始接觸佛法,不一定是為了瞭解佛法,也無真正的信心,當然我並不是提倡像他們這種情況下出家,只是佛陀時代確實就有這種情形,不是為了瞭解佛法而出家,且對佛法一點信心都沒有,即身成為阿羅漢的聖者當初也是這個樣子,更何況像我們現代就更不用說了。

    若八暇十滿全部圓滿的具備就很好,但十滿中的五個他圓滿,我們有四個不具備,所以我們是否具備暇滿?若說不具備是正確的,說具備也是正確的;以找代替品而言當然具備,不找代替品,非要正貨就不具備。總之,八暇十滿的「暇」就是從「無暇」的反面來講:生到三惡趣沒辦法學佛、生到邊地及長壽天也沒辦法學佛,這些全是應斷除的部分;「滿」則是自己要「具備」的條件,具有內外的順緣。《菩提道次第廣論》言暇滿,會給我們兩個資訊:第一、八暇十滿不用一個個去數、一個個去背,要瞭解的是,我們是否生在一個有佛法的地方,此點基本上是肯定的,第二、無暇中談到愚啞、不信三寶及因果或對其他宗教很有信心等等,這些是障礙沒錯,但是比較重要的是有沒有佛法,有沒有人教導佛法,以及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時間學習佛法,若有,就是有「暇」,若無時間學法,即使十八個佛圍繞在你身邊,亦是「無暇」,若能學法,即使離佛滿遠的,還是「有暇」,故是看你有沒有學法的機會,《菩提道次第廣論》歸納八暇十滿最主要的意義即是如此。

    思惟八暇十滿,主要是看我們是否有空閒學法,基本上大家都有,不過也要看程度,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空閒,有的人必須分出八小時工作,八暇十滿有其程度嚴松不同,有嚴格的暇滿,亦有寬鬆、代替性的,可以分成好幾個層次,所以我們不是不具備,只是也沒有圓滿具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