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五支道概說
何謂大手印?
它就是佛性,眾生的自心。要瞭解此點就要了悟諸法實相,若能於此有所證悟即能成佛。佛性、大手印離於來去,但對那些企圖遠離它的人,它就是個秘密。想要發現它,必須經過修行及一位精神導師的指引。五支道的加行是生起出離心、淨治罪障以及培養持大手印所需的力量,實際的正修就是五支道自身,它可以導引學生成佛。
一般加行有四:
一、 皈依令學生不入錯誤之道。
二、 金剛薩埵消除障難。
三、 供曼達集聚功德。
四、 虔信上師可得加持並于修道精進。
皈依是最重要的加行,因為沒有它,其他修法均無由建立;皈依就是生起堅固的意願要脫離輪回,圓成佛道。為了如此,一個人必須瞭解,輪回充滿了迷惘與痛苦,然後一個人才會考慮如何解脫自己。我們自己並不知道如何解脫,一般而言,我們執著於輪回中的享樂,當我們決定重新定位時,必須依止一位已經至於解脫之道的人,所以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老師、法是他的教授、僧侶是精神的團體。
出離輪回並非只是學習佛法和思考成佛,一個人可以在字面上知道佛法卻沒有深刻的瞭解。這種深刻的瞭解可來自四種(共前行)修習無常、因果業報、輪回皆苦,和人身難得。具有人身能夠追求佛果,這是應該把握的機會。
這四種前行稱為(心由輪回轉向佛道的四種法)。如果不修這四前行,則皈依是不完全的:一個人需要清楚的知道輪回的本質,並堅定的尋求佛果,如此才算趨近佛道。
為了成佛,一個人必須積聚智慧、慈悲二種資料,當二種資料完備,則可證佛之四身。發展智慧和慈悲需要很大努力,而此力量也是修其他加行:金剛薩埵、供曼達和上師瑜珈所需要的,這此加行可以淨障、增長力量,並獲得加持。
金剛薩埵修法可清淨道上的障礙。心就像鏡子,有塵土時不能照物,當它潔淨時就能將物品映照清楚,心的本性是佛性,但被輪回之塵所遮蓋,金剛薩埵是一種清淨罪障非常有力的修持方法。
供曼達能開展智慧(證悟大手印)和慈悲(圓滿菩提心)。當一個人深深地希望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證得佛果時,我們以曼達代表整個宇宙來供養具足慈悲、智慧的覺者,把宇宙一切及我們自己都供養出去,這種供養可幫助我們清淨對此生的執著,而且供曼達的功德可以幫助長養菩提心。
上師瑜珈可以使弟子得到加持。上師是個典範,如果我們把上師視為凡夫,我們的心就會停留在凡夫的層次,但如果我們視之為金剛持,則我們的心也得到提升。將上師視為金剛持是使自己的心與金剛持合一的方法,把上師視為金剛持能使自己得到加持而得到同等境界。當我們把上師視為智慧慈悲的化身時,此虔信的力量便能清除我們的疑慮,這就是所謂上師的加持。具德上師的確需要有良好的證悟,但上師瑜珈主要重在弟子的信心及感恩。
當你真正學習並修持的時候,心中會有一些覺受生起,這包含一些不可言喻的喜悅及信心。當這發生時,你就會感到真實無偽的信心。這種虔誠不止是對上師,而是發自內心的體驗,這才是真的上師瑜珈,在這種深刻的虔誠之中能夠得到四灌頂,這些灌頂擁有特殊加持,能令行者證得佛之四身。
不共的加行是培養慈悲心,一種非常慈愛的心,希望一切眾生皆能得到快樂,遠痛苦。發展這兩者是必須的,但仍有所不足。那麼一個人要如何做才能帶給眾生快樂呢?一個無明的眾生是無法幫助其他眾生的。所以我們必須具足智慧,必須成佛。欲達此目的必須修持殊勝道,而大手印道即是此種的修持。
最先,我們培養一種為一切眾生而志願成佛的強烈意願,這種意願就是菩提心。沒有了它,一切修行皆無效果:有了它,必將可以成佛。發展慈悲、菩提心的唯一方法是深切的關懷眾生,如果沒有眾生,慈悲只是一個幻想。所以自己成佛與否,實有賴於其他眾生,沒有對眾生的慈悲,一個人是不可能在修道上有所進展的。
加行的最後一項是菩提心。它也是菩提心、本尊瑜加、上師瑜珈、大手印和回向等五支正修的第一項。
修本尊瑜珈可以於自身證得佛果,一切眾生的本性、佛性,是一個秘密。有關這個秘密的教授是佛所宣說的:(修持無上密法時,行者自觀本尊,來證悟內具的佛性)。這是密法的秘密,這也是為什麼本尊瑜珈是密咒的精華。你將自己凡庸的身相轉化為清淨相,觀想自己與全宇宙一切眾生都在佛土成佛。
上師瑜珈是正覺智慧的精華,這種智慧能令我們成佛:它得自上師。上師瑜珈有兩個層次,加行修法是培養觀上師如金剛持:在大手印的正修之中,上師瑜珈是要在自己相續的心識流中種下成就佛四身之因。
大手印超越思想和文字,不可思議與表達。一切名相如成佛、本性、自性、真理、空,這一切都是試著把學生尚未見到的月亮指給他看。證悟到大手印的人必定了知空有不二、明空不二或真俗合一。了悟這些雙運合一就能瞭解大手印,但描述它只會增加妄想,上師可說明如何安置自心於空性、無分別中,但他無法分享他的經驗,他只能指引學生如何修行證得此經驗。空性是心的明相而非一般的雜亂妄想。對初修者而言,(無念)只表示頭腦空白:但它真正的意思並非如此,心的明相是超越分別與不分別的。
對初學者,老師以龍樹菩薩中觀正見的推論來指示空性、大手印,學生們能依此指示而有所瞭解,但不能真正了悟,他們必須以實修來發現自己內具的佛性。
頁噶仁欽清楚的表達出輪回與大手印為一。一般而言,我們以為它們是兩件事,一件壞,一件好。學生覺得佛果遙遠而大不相同,實際上基礎和目標是一致的。輪回與成佛,與佛性並無分別。
我們自覺沉淪在輪回之中,必須要到另一處地方,但這是誤解,我們以為必須發現空性來對抗痛苦,它們是對立的。但如果我們如此做,我們會拒絕思維痛苦而只思維空性,那不是我們所追尋的,一個修行人需要瞭解任何現象包括痛苦、本性皆空,與空性無別。
大手印是事物真如本質、諸法的實相。當上師指示大手印時,他指出了佛的教授,而且是佛唯一的教授。例如:當上師講火是熱的,且你可以體驗到它的時候,你並不需要接受或拒絕,那只是一種瞭解。大手印只表示事物之本然,必須沒有成見的體驗它。
回向是修行的開始與結束,我們的學習並非為我們自己,我們內在功德之根:佛性、猶如一滴水,如果單獨放置就會乾燥消失,進入大海則永不乾枯。所以若將一滴功德之水回向至智慧之海,它將會永遠在海中,幫助所有眾生證悟佛果。
大印五支圓滿道— 密績心要修法
前 言:
大手印五支圓滿道屬於無上瑜珈部母績勝樂金剛圓滿次第教法。噶舉派諸師說:(大手印如獅子,五法如眼,離此雖修大手印亦無大益。)如是可知大手印五支是噶舉派教法的精髓,帕摩竹巴心要所在,後世雖以止貢噶舉派專修而聞名,但竹巴噶舉、噶瑪噶舉各派亦無不修之。我以身、語、意頂禮和皈依偉大無比的止貢巴之身、語、意,他與三世諸佛無異,是三界中無匹敵之至尊,他的名稱等同日月名聞十方,他引領一切眾生自輪回中解脫,此偉大上師身、語、意的無盡利生事業必將相繼而永不止息。
外內諸法不停的遷流變化,一切有情眾生的大痛苦導致恐怖與怖畏。所有眾生雖疲厭於那些只會令他們墮入下道的惡業,卻仍無知地造作執著與憎恨的行為。無論我們如何關切親友眷屬,永遠也不可能滿足他們。我們直到老死都還在交友、斂財,但是這些在死亡來臨時一點也派不上用場:自以為聰明的世間人,不過是自欺罷了,自以為是怎可能得到正果:自認學識淵博、言詞俐落的人,實與執著形影不離:那些貪求法教、心外求法之士,必為傲慢之魔所障。所以真正想要在此生努力修持珍貴佛法、積聚功德的人,一定要先確知自己的發心是否清淨、毫無對此生貪著的雜染。
如果教法只是從(文字)或相對傳承而領受,並非得自(實義)或究竟傳承,那麼它就好像是(廉價牛奶一般,淡薄地失去原有乳脂之味。修行人如果是因為恐怖死亡,固求死後來生安樂而避世修行,以此下劣發心,只能得到少許的體驗。行者就算是身在與世隔絕之處,如果心中缺乏虔信,必定無法了悟真如。如果行者自以為其三摩地禪修甚佳,卻無法使之與自心生起諸事相結合,了知緣起自性,他就無法將世間萬相匯歸人道。如果行者無法練習自我覺照,其禪修之果必易為妄念與外境所奪。如果行者未由(加持)或證悟傳承得法,就不可能得到正覺。一切俗語、雜書都是行者多餘的包袱。
源自金剛持佛的體驗、證悟教法迄今未絕。五支圓滿道是三世諸佛之道,三藏之心要,噶舉巴諸上師的行持與宗趣所在。就算是屋頂塌陷、地底裂開、巨石砸在我們左邊,大樹劈倒在右側,修此五法仍是絕對必要的,而且萬勿為未證之師的伶俐話語所惑。如果行者修持此五法,得能安住於本然如是的法性之中,那麼所有過失都將轉為功德,一切障礙都將化為成就:行者更可在一生之中達到與金剛持之身、語、意無二無別的境界。
要想起修本法,行者不應對此生有所任何依戀,就算是微細如發的執著也不行:然後應該前往墳場、叢林、山洞等靜僻之處安住。在如是處所,行者應不顧一切身、語、意所生之苦受、樂受,一心專注在超越二元對立的真如之上。在勝樂金剛《戒生密績》(DompaJungWa)中說道:
(修行的瑜珈士,應一心專注,安住在如屍林等的靜僻處所,在此等道場挺腰直背而坐,勿令躺下或彎腰靠背,安坐於具足五種三摩地特質的圓滿蓮花坐姿中。)
大印五支圓滿道---(第一支:發菩提心)
行者的發心是因為了悟萬法無常,此生的一切俗世活動與財富就像是水中泡影:數量等同虛空的無盡眾生,過去都曾多生多世為我父母。但這一切有情眾生因為染汙、執著自我,竟以貪著、憎恨與無明造作了許多惡業,因此毫無依怙地流轉飄蕩在六道輪回裏,經歷到難以想像的痛苦。
一旦披上了發心的甲胄,行者便應盡形壽地以身、語、意廣行善業。特別是,行者必須從今天的當下一刻起,開始身、語、意的善行。行者應以自己的身、語、意,為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成就佛果而修此法。若無此等發心,不管修什麼都無法將行者引領至圓滿之道。反之,若能具足此等珍貴發心,一切身、語、意的作為,都會引領到成佛的圓滿道路。
此等發心不應只是相對的存在心中,而應發自生命、發自內心、發自骨髓。如果有人搶劫、砍殺,令人殘廢或重傷,而行者卻回以忿恨的報復,這種人就只是虛有其名的菩薩罷了。一位真正的菩薩是那種願一切眾生,特別是憎恨自己的仇敵、妖魔,乃至障礙行者通往解脫與成佛之道的魔鬼,都能速得離苦得樂,臻于完全圓滿的境界。一位真正的菩薩會無私地修持趨近這個目標,將此以善業累積而來的身體、財富與功德,佈施給一切有情眾生。
大印五支圓滿道—(第二支本尊瑜珈)
有了菩提心的發心後,就可以進修本尊法。諸本尊皆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本然身形,所以行者並不觀想不是本然身形的凡庸五蘊(skandhas)、十二處(ahyatanas)、與十八界(dhatus)。因為自無始以來,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即是五方佛、五方佛母與諸菩薩眾。在《吉祥三補的密續》(ShriSambhuti Tantra) 中說:(五蘊即是五方佛,金剛六根、六塵即是諸菩薩眾之壇城,地大是慧眼佛母 (Locana) ,水大是瑪瑪齊佛母(Mamzlki),火大是白衣佛母(Pandara|Vasini) ,風大是三昧耶度母(samaya|Tara)。
一切眾生自本初即佛,然以未能識自心本性而落於凡俗形體,是以無法展露佛之事業。就像是未能識出滿願珍寶而任其棄置泥中,致使此寶永遠無法滿足我等之願。
唯有我們自珍貴上師處領受口訣指導,方能使我們凡夫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具現如佛。這就是吉祥飲血尊的本性,佛父母雙運,也就是非二元對立的無二智慧身。行者若以菩提心而清楚觀修佛之顏色、衣飾、莊嚴等身相,便可借之證得共與不共成就。
此本尊身可加持並轉化一切外境,利益行者自己之處,亦為一切眾生帶來安樂之因。因此,行者應該持續地認識此本尊並修習之。
如果有人以為我們現在觀想所修之凡夫身是為不淨,此不淨色身在經修持之後將被另外一身所取代,這就落入了懷疑、希冀的二元迷惑中。在《吉祥三補的密續》中說:“此身即佛,此外無他。若信此身之外有佛,即為無明遮幕所言”。
大印五支圓滿道--- (第三支:上師瑜珈修法)
修持本尊法時,行者應觀上師是三世諸佛身、語、意之精髓,令自心不離上師之身、語、意,如此一切障礙自除,行者亦必將證得世出世之平和、智慧與安樂。《在喜金剛本續》中說:“難能表達揣想的智慧,不可能在外尋獲:唯有對上師高度虔信,發展自身善德方能獲得”。
為我們引見覺智慧的上師,並以此加持弟子者,更較三世諸佛慈悲,他就是一切諸佛心要的總集化現。如果行者觀修上師於自己心間,以完全的虔信心不斷祈請,如是必可證得佛之一切功德。在《極置密績》(Atikoepa Tantra)中說:
“密法修持裏,若觀慈悲上師在自心間、於手掌上,以及在頂上的行者,必將證得千佛之功德”。
在<<幻網續>>(GyUtrUldraWa Tantra)中說:
“非近、非遠, 然後未分離,行者三世應恒常頂禮上師,應安置上師於自心宮殿中”。
如果行者對上師未能具足絕對的信心,或是將他視為凡夫,那麼就算行者領受任何加持,也都不能成就超然的正遍知智慧之果:就算是行者哀哭、悔恨、頂禮、婉轉打探、忍受苦行的剝奪也不行,因為在上師的清淨之地中,行者已種下了邪見之種子:《密集金剛本續》中說:
“無槳,船無法渡海,同樣地,沒有上師就不可能出輪回苦海,就算是你擁有一切知識也不行”。
行者當思過去諸佛已逝,未來諸佛尚未降臨,現在諸佛又不與我等同在。然加持上師之佛不是只有一個、兩個、也不是百尊、千位,而是無量諸佛都在加持著將此加持力轉而加持我等的上師。
這就是為何我們定要視上師即是完全圓滿的金剛持佛,並且不斷地向他祈請的原因所在。
大印五支圓滿道--- (第四支:大手印禪修)
行者若依(上師瑜珈修法)而修,自己的身、語、意,和上師之身、語、意必能無二無別,了知輪回與涅槃都是自心妄念,恰如虛空無有中心可言,自心的內在實相自無始以來亦從來未生。
行者應置自心離於善惡對立概念。自心本性既本來未生,又何曾存在,若達此等證悟即是(大手印)。偉大的婆羅門沙位哈(saraha)說:
“瑜珈士們! 無念方是大手印之身,萬勿期盼任何結果”。
大手印空性中,外在既無客體,內在亦無形狀、顏色可修。以無所得故,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實未曾見真如之心。在《密集金剛本續》中說:
“空的本質離於一切存在之物,離於蘊、界、處,離於執著,亦無有法執:萬法平等而自心未生,無始以來即如是。無禪修、修者與修行之概念,此即其修”。
《喜金剛本續》雲:
“不以心修,是真禪修。若證法性,無修即修”。
行者在大手印禪修中若有希冀、懷疑,必定無法越過輪回苦海。行者應以全心專注的覺照,無矯而修,若行者得能安住於此境界,便能與珍貴上師與諸佛法身智慧無有分離。
在<<法王勇父智慧經>>(Phagpa Daka Yeshe Sutra) 中說:
“若能了悟自心本性,方得堪稱智慧! 行者不應心外求佛”。
行者應無間地安住於不生法性之境界,並為證悟佛果而回向功德。
大印五支圓滿道--- (第五支:回向功德)
為利益有情眾生並帶予安樂,行者應毫無衝突煩惱紛擾地以慈、悲長養菩提心:為淨除外內諸障,令密法事業實現,行者應生起本尊觀:為得上師的智慧加持,行者應具足完全地虔信與精進:為使大手印修法增上,行者應于座上座下安住不二境界中,如是方能使(禪那)之心與日用萬行不離不異。行者應為自他一切有情證得圓滿正覺而回向功德。以此回向,行者將可達成自己回向的目標。<<吉祥寶塔經>>(Arya RantnaKutzlsutra)中說:
“諸法因緣生,發心即是果。凡行者願求,必將悉成就”。
以兩種菩提心而回向相對與智慧之根本功德,將使這些功德變得像虛空、法界般地無盡,如同有情眾生般地不可勝數。如果行者了悟這法身中的真如,那麼主體、客體和對待都會離開一切造作。這種離於概念的三輪體空回向是最為殊勝的;在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 Alamkara)中說:
“以三輪體空來回向功德,是不共道; 無有希冀,是最勝佛行”。 “熱則寺光明吉祥法洲直貢噶舉顯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