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
明點

《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禪定方法

《禪定述要》 逸塵編

  《大手印瑜伽法要》一書,是噶舉派(藏密白教)第24代祖師珀瑪迦爾波編著的一部很有價值的大手印法本。噶舉派的大手印是其創派祖師瑪爾巴(1012—1097)親自赴印度得傳承于印度高僧那洛巴。為了求法,瑪爾巴曾三赴印度四赴尼泊爾,是那洛巴得意的中國弟子。噶舉派崇尚實修,積累了豐富的實修經驗,至十七世紀,珀瑪迦爾波深感流行於藏區的各種大手印法本,經多代的傳承流衍,未能精選流布,甚或雜有一些無根據之語,於是他參照各種法本,結合本派之實修經驗,編著了《大手印瑜伽法要》。這是一本實用性很高的禪定著作,所傳之方法,很適合於廣大眾生修持。1916年,諾蒲喇嘛在不丹弘法時將此法要公開,並被譯為英文在國外流傳,後經張妙定、光明心等從英本譯為漢語,因系文言,故艱深難懂,後經胡之真氏重譯。本世紀八十年代,邱陵先生根據幾種漢譯本與英文原本,加以校正整理,並進行了詮釋,使現代的廣大讀者,能比較明白地讀懂這本書,這是邱陵先生的一大功德。本文所依據的即是經邱陵先生整理並詮釋的法要,同時,也參閱了別的譯本和資料。

 

  此處要解釋一下,大手印並非武術功夫,而是密法一系的名稱,源出古印度之薩囉河,經瑪爾巴上師等分別傳入西藏。它是指法王佛陀親許的佛法心要,大略分為實住大手印,空樂大手印,光明大手印。

 

  瑜伽,是印度流傳的一種古功法,修定是它的核心。遠在佛法出世之前,瑜伽術即在流傳。佛法出世後,瑜伽也成為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因為瑜伽側重於禪定,從禪定得神通。瑜伽派所依據的經典是缽顛闍梨所輯之《瑜伽經》,由於瑜伽派所行的是“諸根調禦堅定,是名瑜伽”(《伽特伽書》),“寧靜曰瑜伽”(《薄伽梵歌》),“心之機能抑制是為瑜伽”。這些主張和方法,是各派修持者都需要的,所以,瑜伽便成為一種共法。古印度如此,佛法出世後也如此。所以有“修持總不外瑜伽”的說法。

 

  《瑜伽經·方法品》把瑜伽方法分為八支:

 

  (1)禁制(yama夜摩)也是修瑜伽者必須守的戒律,包括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禁制不守是不能修瑜伽行的。

  (2)勸勉(viyama尼夜摩)包括清淨,滿足,苦行,學誦,念神等內容。這是進一步為修瑜伽行作準備。

  (3)坐法(asama)這是正式進入瑜伽行了。經中說:“坐法之要,端在適意,悠然自得,無事策勉,廓然若與天地合德,不復累於環境。”這就是說,打坐時要身心安然,覺得身心與天地合為一體,苦樂寒熱等都離開了。經中說到的坐法,後世注者演說有數十種之多。與我們現在所行的相同坐法,有吉祥坐,獅子坐,自在坐等。

  (4)調息(pranayama)這是瑜伽的中心。有三次第,一吸,二呼,三貯胸腹中(指呼吸長時將氣暫貯在胸腹中),後世叫這三種情況為三相,即滿相,虛相,瓶相。經中指出調息應注意四點:一處所,吸息入胸腹達于何處,呼息外出達於何處,要掌握好。二時間,呼吸貯於胸腹的時間長短是有限定的。三數,行功時息之次數有定,故應數息。四心勿馳散。

  (5)制感(pratyanara)控制自己的感知,做到五根五塵不相涉。

 

  以上五支,屬身體修煉,故稱外支。

 

  (6)執持 心注一處叫執持,觀鼻端,觀丹田都是執持之法。

  (7)靜慮(dnyana)亦有譯為禪那的,指心與心所注處融合不二,無能無所的狀態。

  (8)等持 又叫三摩地,這是八支中的最高定境,所謂神通、解脫,由此可達。

 

  以上簡介一下古瑜伽法的概要,瞭解這些,有利於修行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瑜伽的特點是理論明確,實證可靠,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又不需灌頂,因而是人人可修的,很適宜于現代人修習。

  (一)先行修法

  照法要要求,修此法應先皈依併發菩提心。修任何一種法,均要有與之相應的心理心態,修佛法則必須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簡言之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細言之,是以四弘願為體,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度眾生之心),煩惱無邊誓願斷(淨化自身之心),法門無盡誓願知(努力學法之心),無上菩提誓願證(求得正果碩果之心)。具有此種心態,則心胸開朗豁達,滿懷信心,生髮毅力,勤學實修,不怕困難。這樣就具有了修定的良好心理和心態了。

  皈依問題。密法的皈依是四皈依,即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現在很難找到有成就的上師,只好用誦念來表達了。經請教修密法有大成的高僧,這位高僧說,修此法要,不需灌頂,可于修持前誦瑪爾巴大師心咒七遍(瑪爾巴大師心咒為:嗡阿·迦爾嘛,巴喜吽),然後誦念:皈依瑪爾巴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遍即可。

 

  1.七支坐法

  (法要原文)“坐如毗盧遮那佛修行儀所示,上身正直,金剛趺坐,制心一處,就是大手印之門。跏趺如佛端坐,手結定印,位於臍下,直豎脊椎,放鬆膈膜,曲頸如鉤,下巴擠喉結。

  通常,人之知識由各種感官而來,尤其是眼視。因此,眼必須不動,不瞬,不顧,注視身前約170釐米處。

  此為毗盧遮那佛坐式之七支,以身體之姿勢助入於深定者也。”

  所謂七支坐,是打坐的七種要求。即①盤坐;②結定印;③脊直肩張,放鬆膈膜;④曲頸如鉤,下巴擠喉結;⑤舌頂上顎,視覺集中身前1.7米處;⑥口寂,口吐濁氣;⑦意寂,不思過去未來。

  需要說明的是,結跏趺坐如有困難,可單盤,甚或散盤亦可。

 

  2.七支坐的效能

 

  (1)身安穩。“跏趺以調息,端坐以均體溫,直豎脊椎,放鬆膈膜,使靈力遍及全身。曲頸如鉤,以整出息;舌頂上顎,注視前方,使由空中攝入之靈力注於中脈。”“五種靈息(即指氣,上行氣、下行氣、平行氣、偏行氣、命根氣共五種)自空中攝入,安於中脈,其它機能控制之靈息,亦得入中脈,出現無分別智,又名自安穩,或名身不動,或名身自在。”

  身安穩是修大手印的基礎。由於靈氣進入中脈,容易得到輕安喜樂;由於坐姿端正祥適,易於安靜持久,斷除煩惱,不易為外緣所轉。藏密稱中脈為命根,其功能包含持續人體壽命。因此,修七支坐對人體是有莫大好處的。不能雙盤的修持者,其餘要求亦應按七支坐的要求做好。若有志於長期修煉,應採取分段練習和分解練習的方法,習練雙盤。只要有決心去突破這一關,堅持練習,是能夠練好雙盤的。佛家道家均強調以雙盤作為入道之門。

 

  (2)口安穩。“寂靜無聲,呼出陳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穩,或名口不動,或名口自在。”“在此期間,對於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起分別心,不說是,也不說否,惟時而於刹那間,注意連續的禪定是否寂靜,如睡眠中之嬰兒,心不動脫離想念。”

  以上所述,有如下幾點須注意:一是修氣,濁氣用口吐排,氣息出入自然,不急不緩。修氣的方法,可以使氣息遍全身,也可以使氣入中脈,亦可只吸入清氣呼出濁氣,修持者根據自身適應來選擇。二是禁語,不說話亦不誦經持咒,做到口寂。三是不作意分別五官引起之各種客塵影事,只是時而注意一下自己的定境是否寂靜。

 

  (3)意安穩。“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不想現在正從事禪定,空並非一無所有。”“全然勿思勿想像,寂靜身心如嬰眠,精勤依照上師教,決定出現俱生智。”

  意安穩,實際是意與氣的高度結合。也先說氣,此時之氣,應柔和細微,呼吸仍應自然,但已調至微細階段,若忘又未忘,綿綿而已。次說意,意依此柔和綿綿之息,不尋不伺,亦不分別為有為空,不思過去未來,也不想現在。如乳足嬰兒,恬然自適,寂靜湛然。諦洛巴祖師說:“不思不想不尋伺,不作意求禪定行,不動本元即自在。”岡波巴說:“制心一處者,乃諸佛菩薩共經之途徑。”光明心說:“制心一處者,即心不外馳,含有身口意三者充分清淨之意。”

  這就是意安穩,或稱意不動,意自在。

 

  (4)四憶念。簡單說,就是不忘記各種有利於修持的方法,就目下的修持,就是保持身口意之安穩而不忘失。龍樹菩薩說:“大王當知四憶念,諸佛菩薩不二道,時時堅固守護此,修持就不會失敗。”時時注意保持身口意之最佳狀態,並使之適合於修持大手印之需要,這就是四憶念的精神所在。

 

  上面所講的是大手印禪定法的預備功,但讀者不要因為是預備功而忽視了它。預備功練好了,就可為正修打好基礎,創造好有利的條件。實修是一步一個足印的,哪一步虛了,都會為下一步製造障礙。所以有志于修大手印禪定的人,應切實修好預備功,不能急於求成,置預備功於不顧,而匆匆開始正修,那就有違修行的次第,欲速則不達了。

 

  (二)正修法

 

  1.專注瑜伽法

 

  此法之目的在於練習入定,可分為二,一為專注於物體之瑜伽(又可分為(1)專注於無氣息物體之瑜伽;(2)專注於有氣息物體之瑜伽),二為不專注於物體之瑜伽。

 

  (1)專注於無氣息物體之瑜伽

 

  a.專注於小球或小木塊法

 

  面前置一小球或木塊,放置位置之高低,以自身的血壓高低而定,血壓高者,可放於低於臍之位置,血壓低者可放於臍以上或視平線稍上位置。專注視之,即不忘卻此物,亦不認明此物,同時心中觀想瑪爾巴上師坐我頂上,至誠誦念:願得上師加持,至高無上大手印獲得成就。觀想上師從頂門進入體內,我心融入上師真心,如水入乳,成為一體,無二無別儘量持久。如遇昏沉,集中精神凝視,並宜習定於曠野;如生性呆滯,亦用此法訓練之;如心不安靜或散亂者,隱居深密靜地,減低專注,放鬆身心。

 

  b.觀想佛像字像法

 

  此法“以佛像為身之象徵,真言種子字為口之象徵,明點為意之象徵”。可用畫像或塑像,觀佛像之殊勝莊嚴。觀字像,可觀一月輪於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筆劃細如毛髮。

 

  c.觀想明點法

 

  明點代表佛心,其形如卵,其大如豆,像一佛舍利,光明奪目。觀想時,應一心專注,觀此明點在印堂前約4釐米,然後向前方移動20釐米,以弧形線路從膻中部位進入體內,沿中脈進入下丹田,並停留在此處。這時,微微意守此明點,觀想此明點,進入大定。入大定的標準是出現腹內吸的景相,力量較強,大約使臍上下各有一拳頭大小的位置被吸動而且內收。此時,六脈微弱,接近於無,呼吸也微弱,呼吸狀況對腹部之內吸並無影響,這就是古籍上所說的“息住”“脈住”現象,不是完全沒有,而是變為細相了。達到此一境界後,不可過於追求,每月只能練此法3—5次,每次30分鐘至一小時。在這一限度內,對健康和開智均有好處,超過,就是失誤,切記。

 

  (2)專注於有氣息物體之瑜伽

 

  a.金剛數息法。行此法時,結跏趺座,結定印。

 

  數息 身心安靜後,集中精神於呼吸,以細微可聞之聲數出入息。每坐之數息次數,可依次增加,如一天修四坐,則第一次僅數21息,第二坐數30—40息,第三坐再增,第四坐隨力數,要求數息不亂,一一明晰,若有錯誤,從頭再數。初修時,平均每息約為4秒,當逐漸延長每息之時間,息調得微細悠長,達到每分鐘一息,就可算二禪息住了。

 

  隨息 心隨息出,心隨息入,注意呼吸何時開始,如何吸入,息入到體內哪些部位,是否遍全身?氣息如何從鼻到臍?息與息之間住氣多久?如此,即可得知呼吸遠近長短的性相,並知吸入之氣淨潔清明,呼出之氣混濁不淨。

  止息 即觀察呼吸之氣在身內住於何處。入息時應住於臍,並布住全身;若僅住於臍,仍屬粗觀,必觀氣遍住全身,方為細觀,這樣,心與氣始能合住。

  觀息 觀氣息之五種顏色隨息出入,不相混雜。地氣為黃色,水氣為白色,火氣為紅色,風氣為綠色,空氣為蘭色,若一呼一吸中均具足五色,各不相混,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減。

  還息 每一出息觀白色光明之□嗡字,靈息從頭頂入,由中脈直達丹田,每一入息觀真言□吽字放蘭色光明。每一住息觀□(阿)字,發紅色光明,光照丹田,字均直立空中,筆劃清晰明亮。這樣轉出、入、住三氣為三真言字,可通解全身脈結之氣,使之進入中脈。

  淨息 呼吸漸次減慢減弱直至停息,可以使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清淨自性便會顯現。

 

  b.寶瓶氣

 

  “先吐氣三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於密(即下丹田),住氣愈久愈好,然後噴出。”住息時,腹部會出現內吸的現象,是好事。但亦應循序漸進,不可初練時即硬住氣,那樣會出毛病。練習寶瓶氣,可使思想不依呼吸,使心離息而獨立。通常,我們的心之起伏,常與息相依,息動則心動。本法換氣使氣息停滅,則為氣所引起之妄念,亦自然息滅。

 

  以上之六種方法,任選一適宜自身者去修即可,不是都要修,到有相當定力時,才可修無生瑜伽。

 

  (3)不專注於物體之瑜伽

 

  a.切斷想念法(切念法)

 

  禪定中一有妄念萌發立即連根切斷。

  若其力未充,則切不勝切,斷不勝斷,切念反而成了大忘念,那麼就用下面的縱念法。

 

  b.放任想念法(縱念法)

  禪定中念頭起時,採取漠不關心,不理不管,既非隨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任其行動,行者繼續禪定。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把牛羊比做妄念,知道牛羊在活動、奔跑的是誰?是牧童。在比喻中,牧童比的誰呢?想清這個問題很有助於止妄念的。

  白教祖師說:“放任心於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薩囉哈大師說:“若束縛之,此心反欲賓士於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而得安止而不動,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羈勒如駱駝。”

 

  c.心不動念法

 

  ①撚婆羅門線法

  禪定恰到好處,如撚線,不松不緊,細心而均勻,調整心念,不可太緊,不可太松,張弛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般若佛母頌》說:“初修止時從緊起,于過緊時宜放鬆,緊複松兮松複緊,善觀於此起慧見。”

 

  ②斬繩兩段法

  使心與妄念隔離,如斬繩二段,以不屈不撓的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控制妄念的方法,並沒有放棄認知的本能——能知,於是產生新的妄念,因而必須放棄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動的安止境。

 

  ③兒童觀畫法

  兒童觀畫,以其童心純淨,於畫面形象無取無舍,以此告訴修定者在定境看到各種形象幻景,均應無取無舍。“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於柱,各種靈息攝入自己的脈道。如是練習,出現輕妙的狀態,出神的極樂,行者幾乎昏暈。”“因練習身心不認知狀態,感覺身浮在空中,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既不因悅而取,亦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亦不阻止視覺的方法,稱兒童觀畫法。”

 

  ④象體無覺法

  定力已深,至後住階段時,偶有妄念發生,覺知之心仍安住不動,如象觸荊棘,因皮甚厚,不畏刺激,漠然無覺。

  由於修定功夫已深,偶起妄念,防止意識會自動出現,不請自來,形成相對。須知防止意識產生,亦是妄念,故應在妄念起時,既不阻止,亦不為所動。

 

  (4)專注瑜伽最後安止境

  如海洋平靜無波,仍有覺知,但心已達平靜之本元狀態,認知一切為一元的妙觀察智生起,不為任何幻動所迷。達此境界,可修無生瑜伽。

 

  2.無生瑜伽法

  《法要》稱:“修習無生瑜伽,分析動與不動的本性,並通達宇宙意識,分三部分:1.分析動與不動;2.通達無上菩提;3.無生瑜伽禪定。”

 

  (1)分析動與不動

  分析心之動與不動,需要下列分析過程:

  在不認知的安止狀態下,或不重視想念之生滅狀態下,出現妙觀察智,然後再觀察:當心不動時,不動心之真實本性如何?如何保持不動?如何從不動變動?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之安靜?在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動與不動有何差別?動(想念)之真實本性如何?動如何變不動?”

  此種精妙的提問,可以引導讀者直悟玄機,明心見性,《法要》之高明處,不可輕視。

  ‘行者始知,‘動’既非異於‘不動’,‘不動’亦不異於‘動’。這樣觀察,如對‘動’與‘不動’之真實本性仍未參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於動與不動,或觀察這是否是動與不動的真實本性。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無所發現,因觀察者(心)與被觀察者(想念),是不可分離的。不能認知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的境界,名為‘心行處滅’,或謂之‘言語道斷’。”

  “西藏大手印祖師說:‘幻心境雖高,終只幻加幻,超過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見及所見,究竟不可分;依上師慈教,乃達此妙諦。’”

  “又印度寂天聖者大師說:‘堅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諦自能明。’”

  “又《大寶積經迦葉品》說:‘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生火刹那間,而複燒二木;動不動合一,能生於正智;生彼正智已,動不動俱亡。’”

  以上所述,已離於言詮,其理甚深,與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禪定中認知空有一元,不住於空亦不住有,不住於動,亦不住於不動,心系一緣。進而舍此一止境,才能獲得成就。

 

  (2)通達無上菩提

  “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情發生,既非將之放棄,亦不允許控制;應允許他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之成型,行者僅認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雖未被放棄,其實相(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現,用此種方法,來看阻礙菩提道上之一切,反為所用,此即所謂利用道障以見道。”

  “行者僅認知想念,無取無舍,可瞭解能捨棄的心與被捨棄的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稱為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稱為禪定之反面法。”

  “心解脫後,行者憫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認知自心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脫自在,遂生無限同情之大悲心。”

  依此法修行,得見真如自性,把心安於無生無滅的境上,此即無生法忍。複生起大悲心,普度眾生成就。

 

  (3)無生瑜伽禪定

 

  ①現在過去未來三時之禪定

  用妙觀察智對過去未來現在進行分析,三者本來一體不可分離。現在之念,停住不過刹那即成過去,未來念起,即成現在,時間僅為幻相。由此可知,心所示現的時間及一切皆為幻相,一切生滅法,離開真心外,了不可得。進而認知時間、生死均不實存,菩提亦如虛空,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超越時空。

 

  ②心與物之分析禪定

  “從物質與非物質之觀點,加以分析:有情之心,是物乎?抑非物乎?如謂物,是何物質組成?如謂具體存在,是何形狀?是何顏色?如為認知本能,將同於生滅之想念乎?如為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觀點?誰造此心?”

  “如心為物,行者于禪定後,能視作實在的。但從妙觀察智的觀點,心不能稱為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用妙觀察智分析,心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亦不能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稱中道。”

  “此種信念之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但源于上師之慈教。此各人自有之寶藏,只是能否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為大真理。如偈雲:上師所教深入心,啟示各人自開悟,悟自心中各懷有,唾手即得無價寶。”

 

  ③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禪定

  “有情之心是一個乎?抑數個乎?如為一個何能示現種種幻象?如為數個,如何能這樣?所有之心,皆不可與真空體性封鎖分離。

  “如是觀察,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亦不是多數,單一是一邊,多數是另一邊,不住兩邊,此之謂大手印。”

  “瑜伽行者在禪定中,除妙觀察智外,無所發現。因此,大手印即實相,又稱真空體性。”

 

  ④認知實相

  “因禪定結果,一切誤認為實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猶如魔術師所表演之幻術也。如偈說:前後觀贍及十方,所見唯一大實相。上師教我幻見亡,複何所求於他人。”

  無生瑜伽是以妙觀察智為基礎,以不偏於空有以見實相之中道觀想,通過禪定觀析,達到明心見性,通達無上菩提之目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3.特殊瑜伽

  特殊瑜伽又名一味瑜伽,其特點是於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一切時中,一切事上,皆處於特殊的定境中,保持所證見的心體而不迷亂,並觀心境,真妄、體相不二(即一味),有如心之與夢,水之與冰,水之與波,體性是一。

  心物一元化

  “首先,瑜伽化心物為一元,為一整體,不可分離。物者,一切幻象也。”

 

  a.睡夢喻

  以睡夢為喻認知一切幻象皆為心所示現。“夢中所見一切,不離於心,同樣,行者醒時所感一切幻象,亦是生和長眠中之夢境。離開示現幻象之心,一切幻象並不實存,任何念起,我心放鬆而不依止,瞭解一切外在幻象與行者之心及內在之幻象不可分離,化成一整體”。《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是此義。

  通過深沉禪定,可深入瞭解意識的各個層次。清醒、夢境、深睡、超覺四態中,前三者屬自我狀態。自我的無明遮蓋了真理,禪定是為了超越自我狀態,進入超覺狀態,見到自性光明,這就叫開悟。

 

  b.水冰喻

  “所有幻象,本身雖不存在,然為本體所示現。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與冰為喻。”

  “如是修持,行者知有三個雙重,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三者合為一元,即是瞭解所有勝行經驗為一整體,不可分割。”

  “如偈說:若人全瞭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無其他法。所持誦者一如,所觀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c.水波喻

  “以水與波為喻,化一切為一整體,不可分割。”“波由水興,同樣,一切均由心所示現,而心之本性為真空。”

  薩囉哈大師曾說:“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師。”這個道理十分重要。修持要以自心為皈依,自證是別人所不能代替的,只要證得自心的真空體性,即證得了無上菩提。難怪釋迦牟尼佛悟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4.無修瑜伽

  “以俱生無染之無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為法身。當已降服之無明,能一時清除,瑜伽修行停止,功德圓滿。至此,已無餘道可修,行者已證俱生大手印,已達無餘涅槃之境界。”

  但應當說明,本瑜伽之修習是到此為止,修行已到很高之境地。《楞伽經》說:“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涅槃境界,仍屬境界,有境界仍不是最高究竟,所以涅槃仍非終止之境,仍應繼續修煉。

 

  (三)結 論

 

  1.認知大手印瑜伽四種知識

 

  (1)必須獲得心之安止境,即進入定境。

  (2)利用菩提道上之經驗。

 

  四級瑜伽之每級,均有上中下三品,而且有鑒別標準,利用這些經驗來認知自身之修持已達何種境地。

 

  a.專注瑜伽

  上品:入定出定,常住明體,晝夜一如,如海無波,夢中多時能入定。

  中品:能堅固定心于心光明,有時無意入定而自然入定,夢中有時亦能入定。

  下品:從心難定到漸能入定,於刹那間見心光明。

 

  b.無生瑜伽

  上品:離希求、畏懼,不畏生死,不求涅槃,但夢中有時尚如一般人。

  中品:空、定解、覺受三執著已盡,但于境相尚有希求畏懼,待人處事還偶然迷失心光明。

  下品:通達心之體性,但尚有空、定解、覺受三種執著,待人處事,不攝心時,尚生愛憎親疏之分別。

 

  c.特殊瑜伽(亦稱一味瑜伽)

  上品:晝夜如一,不迷失明體,有時能恒久無夢,“六通”陸續出現。

  中品:無能所、內外的分別,處事待人及夢中很少起迷執。

  下品:通達心、境不二,但尚有不二之執,夢中有時尚執心境為二。

 

  d.無修瑜伽

  上品:轉識為智,功德圓滿。

  中品:晝夜常住無修瑜伽。

  下品:無須起心修無念,但有時尚有一切如幻化之執。(見陳兵《佛教氣功百問》)

 

  (3)分別各種經驗並認知現證之品位(如暖、頂、忍及世第一加行)。

  (4)認知於其祈求之果地。

 

  2.在菩提道上察知障礙及失誤

 

  “從幻象所發生之障礙,應瞭解幻象與心為一元以對治之。從想念所發生之障礙,應瞭解想念與法身為一元以對治之。從法身所發生之障礙,應了解法身與幻象為一元以對治之。

 

  “禪定時行者可能發生三失誤,貪著於受想、覺知、安止三者之樂境,應多觀真空以對治之。

 

  “又有四種過失,

 

  1.執空過甚,應多觀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以對治之。

  2.過於膠滯,心不進步,應觀一切幻象,皆為真如所示現以對治之。

  3.過於制念(控制念頭),應觀能制之心與所制之念為一整體,不可分割,以對治之。

  4.執著道之得失,應認知大手印(此處意即清淨解脫)以對治之。”

 

  被稱為具有科學化系統化現代化特色,最宜於現代人修持的大手印瑜伽法要,就介紹這麼多。文中所引用文字,未注明出處者,均系引自邱陵先生詮釋之《大手印瑜伽法要詮釋》一文(見《藏密修法精粹》邱陵編撰)。

 

  瑜伽大手印的修持方法,其精要是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是內求不是外求。若通讀本書之後再修大手印,會因明理深透而減少修持障礙。特別是讀懂“密勒日巴修定”和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兩章,對修大手印是很有幫助的。

相關文章:
◎大手印導引顯明本體四瑜伽 貢噶上師法獅子講授 緣氣:(6044)
1064~大手印五支道 編輯部 緣氣:(5447)
1063~ 大手印禪修 噶千仁波切 緣氣:(6539)
1009~「示解脫道」(大手印傳承啟請文論註) 大堪布創古仁波切 緣氣:(6018)
895~甘丹大手印根本頌 甘丹大手印根本頌  緣氣:(5797)
894~大手印「顛爹納定」 大手印「顛爹納定」 緣氣:(5785)
754~甘丹大手印根本頌 法尊法師 緣氣:(6229)
680~止貢噶舉大手印五支圓滿道 吉天頌恭 緣氣:(5907)
655~印度大手印閉關~第二世波卡仁波切 利生佛法中心 緣氣:(5492)
大手印無上心要及止觀禪修 噶舉顯密三乘普門 緣氣:(6889)
598~大手印「顛爹納定」緣起七法 竹巴噶舉 緣氣:(6049)
586~ 阿企佛母傳 ‧大手印禪修 ‧破瓦法‧加持之雨 mingfaiplastic 緣氣:(5830)
584~大圓滿心髓、大手印、無相密心中心&禪宗心印 明心精舍 緣氣:(7148)
578~「大手印五支道」灌頂法會 僧格巔增仁波切 緣氣:(5795)
465~大手印﹝5﹞Mahamudra 元音老人 緣氣:(5550)
464~大手印﹝4﹞Mahamudra 中國直貢噶舉顯密協會 緣氣:(5603)
462~大手印﹝2﹞Mahamudra Kagyuoffice.org 緣氣:(6233)
461~ 大手印Mahamudra Kagyuoffice 緣氣:(6442)
大手印五支道實修班』 僧格巔增仁波切 緣氣:(5457)
NO312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摘要) 桑傑年巴 緣氣:(8225)
NO311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大手印祈請文 緣氣:(7557)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8796)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8622)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摘要)-桑傑年巴仁波切講授 彭光正 緣氣:(6557)
恆河大手印(第三講)元音老人 多傑 緣氣:(6301)
四加行 七支坐 大手印 多傑 緣氣:(5995)
大手印祈請文:金剛總持讚-佐欽本樂仁波切 佐欽本樂仁波切 緣氣:(9968)
噶舉派經典 密續 大手印之道 甘珠爾 緣氣:(7442)
大手印五支圓滿道 緣氣:(5451)
大手印五支道概說 緣氣:(7940)
《恒河大手印》聽講記 貢噶 仁波切 緣氣:(6550)
蓮花生傳記 第五章 依止真實普巴尊 修習大手印持明 緣氣:(7721)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竹慶本樂仁波切 緣氣:(8510)
大手印的入門法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7789)
指示大手印精髓 麥哲巴大師 緣氣:(5067)
「示解脫道」(大手印傳承啟請文論注) 創古仁波切 緣氣:(5370)
觀修世音皆鳥聲 獵鳥者證大手印 明吉·金貝巴班 緣氣:(7323)
賭徒輸光觀空性 即身證悟大手印 明吉·金貝巴班智達 緣氣:(5648)
大手印瑜伽法要 七支坐法 緣氣:(8382)
大手印教言 催動空行心弦 時輪金剛傳承 第三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緣氣:(8492)

上一篇(解脫道的四禪八定與道教的)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輪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