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講記(五)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繼續學修《極樂願文》的第二因,積資淨障。如果沒有足夠的資糧,沒有消除業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難。我們通過七支供這一殊勝的方法與竅訣,就能夠圓滿資糧、淨除業障。現在繼續講七支供中的第一支——頂禮支。

    佛之所以宣講頂禮這種修法,因為它能直接對治傲慢。若是我們有傲慢心,就不能發現別人的功德、學到別人的功德,不能發現自身的缺點、改正自身的缺點。所以說傲慢是一切成就最大的障礙。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想要斷除自相續中的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禮拜。

    若是沒有做意禮拜,只做語和身的禮拜,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效果,所以意禮拜才是最根本的。我們平時憶念上師三寶,憶念西方極樂世界,憶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阿彌陀佛的眷屬的功德,都屬於是意禮拜。


    您之壽量無數劫,不趣涅槃今住世,
    一心恭敬祈禱您。除非異熟業果外,
    壽盡亦可享百歲,遣除一切諸橫死,
    頂禮怙主無量壽。
              

    “您之壽量無數劫”,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一種功德,密宗裡的“長壽佛”就是無量壽佛。這裡是從憶念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的角度來做禮拜。阿彌陀佛的壽命是以劫為單位來計算的,不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而是“無數劫”。

    “不趣涅槃今住世”,阿彌陀佛正在西方極樂世界住世,在無數劫中不趣入涅槃。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願力,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福報,所以阿彌陀佛可以享用這麼長的壽命。這也是不可思議的!

    “一心恭敬祈禱您,除非異熟業果外,壽盡亦可享百歲。”能夠一心祈禱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我們的生命就能延續,除非“異熟果成熟”。此處強調阿彌陀佛這樣的功德,是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壽命能夠長久,尤其是念佛的眾生都比較喜歡這樣的功德和利益。在這裡也是為了能讓眾生生起信心。

    “異熟果成熟”,是指三盡:業盡——業力窮盡;壽盡——壽命窮盡;福盡——福報窮盡。“三盡”的人,誰也無法延續他的生命。

    業壽是否已盡,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業未盡,壽已盡。業力還沒有窮盡,但是壽命已經窮盡了。比如說,人死亡以後再投生為人,傍生死亡以後再投生為傍生。

    第二種,業已盡,壽未盡。比如說,在人間,上半生享福,下半生受苦,這就是業力窮盡了,壽命還沒有窮盡。

    第三種,壽盡了,業也盡了。比如說,人的壽命窮盡以後,投生到別的道——天界或者傍生,這是業窮盡了,壽命也窮盡了。

    第四種,業沒有盡,壽命也沒有盡。比如,有些人終生受苦,有些人終生享福。

    在此處,為什麼講業盡、壽盡、福盡三盡呢?若是壽命已盡,福報未盡,我們通過儀軌、法力,可以把福報轉為壽命。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修長壽佛儀軌,或得到大德高僧長壽佛的灌頂,以這樣的緣起和方便,可以把福報轉為壽命。自在法力的人也可以通過儀軌修法,將壽命轉為福報。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壽和福可以互相轉換。

    但在業盡、壽盡、福盡三盡的情況下,即使藥師佛、阿彌陀佛親自降臨,給你灌頂或加持,也無法延長你的壽命,所以此處是“除非異熟業果外”。其他情況下,通過一心祈禱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可以享用百歲以上的壽命。

    為什麼是百歲呢?佛在世時,娑婆世界的眾生壽命是一百歲,而現在眾生的壽命大概是六十歲。一百歲只是形容,並不是確指,但在一般的情況下,是這樣的。這裡說的是能延長壽命的意思,延長到一百歲,或許更多。

    “遣除一切諸橫死”,佛在經中講過十八種非時死。“非時死”是壽命還沒有到“三盡”的地步,突然出現障礙和違緣,失去了生命,屬於非正常死亡。

    佛在經中講過九種橫死,非時死很多都屬於橫死。橫死是指雖然人的壽命、福德還沒有窮盡,但出現了意外的障礙或違緣,比如死於火災、水災、風災、地震等災害,還有以上吊、跳樓等方式自殺。

    現在地球變了,災難也多了,大家在新聞中也能看到。這幾年,四大災害接連發生,有些地方發生火災和水災,有些地方刮起了台風,還有近年來幾次比較大的地震,致使很多眾生遇難,這些都屬於橫死。還有在其他災難中失去生命的眾生,都是橫死,也是非時死。

    在災難面前,人們都是驚恐萬分。但若是到了“三盡”的時候,你再擔心、再害怕也沒有用,必須要離開這個世界。若是還沒有到“三盡”的時候,在危難面前,若能一心祈禱阿彌陀佛,這些非時死都能遣除。

    在危難中得到救助,這是眾生最大的希求。阿彌陀佛的這種功德,雖然很多人都有所聽聞,但是並不明白、並不深信其中的道理,所以經常有這種恐懼和憂慮。若是你明白並深信了這個道理,不會是這種狀態的。

    我們要仔細觀察、思維佛講的這些道理,這些都是佛對我們的教導,是讓我們擺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我講過,在學修佛法的過程中不要三心二意,自己是否是信佛人、學佛人,一定要確定下來;佛講的這一切是否值得我們相信與學習,也應該確定下來。若是你認為不值得學習,不值得信任,你干脆就不要學了。你暫時福報不夠,緣分不到,就先放下。

    若是你通過仔細的思維和觀察,確定佛值得信任、佛法值得學習的話,那就不要再搖擺不定,不要在這些災難和違緣面前心慌意亂,應該一心祈禱上師三寶,一心念“阿彌陀佛”,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上師三寶確實是唯一的怙主!一句佛號確實是無價之寶啊!

    我們現在不是這樣,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了,根本想不到上師三寶,想不到阿彌陀佛。真正懂得佛理、懂得佛法、深信佛法、有修行的人,不會這樣。我們真能誠心誠意地憶念上師三寶、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利益不可思議啊!

    為什麼在此處講阿彌陀佛這些不共同的功德,然後做禮拜呢?因為憶念這些功德本身就是意禮拜。如果我們還能同時做語和身的禮拜,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一切功德都能圓滿,不用別的法門,只用這個法門就足夠了。我們若是真深信了,真做到了,當下就解脫了,就圓滿了。但是我們分別念重,疑心重,認為只以這樣一個法門,只靠這樣一個方法,很難成就。所以在此處也講了其他的法門。

    “頂禮怙主無量壽”,頂禮我們唯一的怙主無量壽佛。前面的偈頌裡講的是無量壽佛能遣除我們壽命上的障礙。其實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任何違緣、障礙,阿彌陀佛都能遣除。所以說阿彌陀佛是我們唯一的怙主。


    無數廣大三千界,遍滿珍寶做布施,
    不如聽聞極樂剎,阿彌陀佛名號後,
    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禮無量光。


    “無數廣大三千界,遍滿珍寶做布施。”用遍滿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來做布施。這裡說的不是以普通的吃穿用的東西來做布施,而是以范圍非常大、數量非常多的珍寶來做布施,不是一般的布施。

    “不如聽聞極樂剎,阿彌陀佛名號後,以信合掌福德大。”不如聽到西方極樂世界,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後,以信心、恭敬心做一次合掌的功德大。

    這是多大的功德、善根和福德啊!真的,我們就是信心不足,福報不夠。我們也不是沒有聽到過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沒有聽到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我們有沒有生起信心?有沒有非常恭敬、虔誠地做過一次禮拜,合過一次掌?

    有些人沒有主見,總是盲目跟風,一聽說做慈善好、做義工好,就把修行扔了,也不念佛,也不祈禱阿彌陀佛了。做慈善、做義工不是不好,但是都不如一心祈禱一遍阿彌陀佛,都不如一心一意憶念一遍阿彌陀佛!

    “是故敬禮無量光”,若是能做布施,會得到特別大的功德、福德和善根。但與身口意頂禮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比,差距非常大。一心一意憶念、祈禱阿彌陀佛的功德,遠遠超越了做布施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三門恆時頂禮無量光佛。


    誰聞阿彌陀佛號,表裡如一自深心,
    僅生一次誠信心,彼不退轉菩提道,
    頂禮怙主無量光。
                

    誰能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從內心深處僅生起一次虔誠的信心,然後表裡如一地祈禱一遍阿彌陀佛,這個人再也不會在菩提道上退轉,最終一定能成佛。

    在此處,從內心深處,能夠表裡如一,是很重要的,並不僅僅是在口頭上念誦、在表面上頂禮就可以了。


    聞佛阿彌陀名號,乃至未獲菩提間,
    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
    頂禮善逝無量光。                


    僅僅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從現在起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轉生為低劣的女身,而會轉生在尊貴的家族裡,具足修持正法、受持戒律的緣分,生生世世都能受持清淨的戒律。有這樣大的功德和利益。

    在佛法裡,尤其在顯宗裡提到女身的時候,是指普通的女身。在過去,女性沒有太多的自由,修行上的障礙比較大,煩惱、習氣也比較重。

    此處講的是,即便轉生為女身,也是有智慧、有修行、有能力、可以自由修法的女身,而不轉生為普通的、低劣的女身。

    “頂禮善逝無量光”,憶念阿彌陀佛這些不共的功德,同時做禮拜,也可以說是身口意三門頂禮善逝無量光佛。這是第一支,頂禮支。

    若是能表裡如一地做供養,能對治很多煩惱,尤其是能對治吝啬心等煩惱。供養支的所依或對境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他的眷屬。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實之供品,
    意幻七寶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億日月洲須彌,天人龍之諸受用,
    意幻供養無量光,為利我故悲納受。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實之供品。”供養分真實供養和意幻供養。真實供養是用身體、受用、善根來做供養。

    身體、受用、善根這三個對境,都是我們比較貪著的。有些人非常執著自己的身體或生命,有些人非常執著自己的受用或錢財,有些人非常執著自己的善根與功德。我們要把這些統統供養給上師三寶、阿彌陀佛,同時也要斷掉對身體、受用、善根的貪著。若是發自內心地時時做供養,直接能對治我們這三種貪著。

    第一身供養。阿彌陀佛、上師三寶的事業是利益眾生,我們把自己的身體供養給阿彌陀佛、上師三寶,做他們弘法利生的工具,以身口意行持弘法利生的事業,這才是真實地做身供養,僅僅在口頭上說是沒有用的。

    第二受用供養。能夠把自己所擁有的飲食以及其他的財物,供養、奉獻給上師三寶,這是真正的受用供養。

    第三善根供養。將自己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所積累的善根全部供養給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來安排這些善根,讓阿彌陀佛來回向給眾生。

    這都是“一切真實之供品”。我們若是真是能夠做到這三種供養的話,同時會遣除相續中的三種貪著,這也是一種成就。

    “意幻七寶瑞相物”,這是意幻供養。“七寶”指輪王七寶(駿馬寶、金輪寶、玉女寶、摩尼寶、將軍寶、大臣寶、白象寶),“瑞”是指八吉祥瑞(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海螺、吉祥結、勝幢、法輪),“物”是指八吉祥物(寶鏡、牛黃、奶酪、吉祥茅草、木瓜、海螺、黃丹、芥子)。這些都屬於轉輪王才能享有的物品,一般人沒有這個福報,不可能擁有。心裡觀想這些不可思議的物品,將其供養給阿彌陀佛。這也是一種意幻供養。

    “本成三千世界中,十億日月洲須彌。”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三千大千世界本來就是成立的,穩固而恆常,所以在這裡把“三千大千世界”稱為“本成”。將三千大千世界中清淨美好、珍貴稀有的東西,包括十億日輪、月輪,還有四大洲、須彌山,通過憶念、觀想的方式都供養給阿彌陀佛。

    “天人龍之諸受用,意幻供養無量光。”“天”指天界眾生,“人”指人道眾生,“龍”指龍宮眾生。將天人、人、龍宮那些眾生的一切受用,都毫無保留地供養給阿彌陀佛、無量光佛。這也屬於是意幻供養。

    我們隨時都可以做意幻供養。佛在很多經中講過,若是對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深信不疑,它們將毫無差別。在這裡能夠做意幻供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善根和福德。

    大家應該隨時做供養。在有條件、方便的情況下可以做真實供養,在沒有條件和機緣的情況下可以做意幻供養。我們時時處處都可以做供養,以遣除內心中的貪著或煩惱,同時也給自己積累善根和福德,這非常重要。 

    “為利我故悲納受”,無論是真實供養還是意幻供養,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不是為了上師三寶和阿彌陀佛。在上師三寶和阿彌陀佛的境界中,黃金和牛糞等同,手掌和法界等同,我們是否供養他們,對他們來說無所謂。但是上師三寶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福田,為了自己,我們應該多在這樣的福田裡種善根和福報,將來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我經常講,上供下施是給自己做的,不是給別人做的。這些善根、福德、功德,都種在自己的相續與阿賴耶識當中。將來果報成熟時,也是成熟在自己的相續中,不是成熟在他人的相續中。

    所以大家要多付出,有捨就有得,有付出就有回報。若真想關心自己,真想為自己積累資糧,就多做布施,多做供養,將來所得到的會更多。努力奮斗只是緣,若沒有因,很難轉變命運,連世間的財富都很難具足。我們種善根,上供下施,這都屬於因。有這樣的因,加上努力奮斗這樣的緣,因與緣和合時就會產生果報。所以種善根很重要。

    “為利我”,就是為了利益我;“悲納受”,慈悲地納受我的供養。佛菩薩能接受我們的供養,實際上是為了饒益我等眾生。但是很多人不懂這些,都顛倒了,認為做供養、做布施是為了佛菩薩,為了他人。這種人應該多聞法、多明理。若是能認識到供養和布施是為了自己種福田,一切付出都是為自己,你的心裡就不會有煩惱了。

    我們能上供下施,能發自內心的施捨,能對治自己很多煩惱習性,尤其能對治貪心和吝啬心這些煩惱,同時也會得到很多成就。這是供養支,到這裡就圓滿結束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吉祥圓滿,扎西德勒!

 

相關文章:
《極樂願文》講記(一) 達真堪布 緣氣:(3350)
《極樂願文》講記(二) 達真堪布 緣氣:(3259)
《極樂願文》講記(三) 達真堪布 緣氣:(4203)
《極樂願文》講記(四) 達真堪布 緣氣:(3748)
《極樂願文》講記(六) 達真堪布 緣氣:(3496)
《極樂願文》講記(七) 達真堪布 緣氣:(3125)
《極樂願文》講記(八) 達真堪布 緣氣:(3192)
《極樂願文》講記(九) 達真堪布 緣氣:(3431)
《極樂願文》講記(十) 達真堪布 緣氣:(3518)
《極樂願文》講記(十一) 達真堪布 緣氣:(3276)
《極樂願文》講記(十二) 達真堪布 緣氣:(3144)
《極樂願文》講記(十三) 達真堪布 緣氣:(3327)
《極樂願文》講記(十四) 達真堪布 緣氣:(3514)
《極樂願文》講記(十五) 達真堪布 緣氣:(3669)
《極樂願文》講記(二) 達真堪布 緣氣:(4046)
《極樂願文》講記(一) 達真堪布 緣氣:(3559)

上一篇(《極樂願文》講記(四)) 回目錄 下一篇(《極樂願文》講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