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講記(三)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講第一因:明觀福田。

    我們學修《極樂願文》,就是要讓自己的相續具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因。具足了四因,我們就不用擔心臨終時不能往生了,一定能往生。能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主要是以這四種因緣為標准來判斷或衡量的,這是最准確的。如果沒有具足這四種因緣,阿彌陀佛不會來接引你,你也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因中,第一個是明觀福田,就是觀想西方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明觀福田呢?我們要解脫、成佛,就要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而積累資糧、淨除罪業,要靠殊勝的所依、對境和助緣。在這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及他的眷屬就是我們的所依、對境與助緣。淨除罪業最起碼要有四種對治力,其中的所依對治力就是明觀福田。

    今天接著講眷屬。


    右側觀世音菩薩,身白左手持白蓮,
    左側大勢至菩薩,身藍左持金剛蓮。
    右手施依印向吾,三大主尊如山王,
    巍然明然坦然住。
                

    “右側觀世音菩薩”,每位佛、本尊都有很多眷屬,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左膀右臂。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的右側,他是八大菩薩之一,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慈悲心的顯現。無數劫以前,觀世音菩薩就已經在密嚴剎土圓成佛道,但卻一直以菩薩的形象饒益眾生。

    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每時每刻都以千眼來慈視眾生,以千手來幫助眾生。千手千眼只是一種標志,實際上觀世音菩薩是用無數只眼睛來慈視眾生,用無數只手來幫助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當初來到六道輪回時,看到眾生異常悲苦,就以神變力去度化,於是眾生在當下都被度光了。但他再次回頭慈視眾生時,發現還像以前一樣,無數的眾生依然在六道輪回中感受痛苦,於是他又以神變力度化眾生,眾生又被度光了;然而當他再次慈視眾生時,發現六道眾生的數量依然沒有減少……就這樣,他多次以神變力度化眾生,可還是無法度盡,仍然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六道裡感受痛苦。他知道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僅以神變力是無法度盡眾生的,只有給眾生宣講佛法,讓他們學佛修行,斷除煩惱,脫離六道,才是救度眾生唯一的途徑。於是他開始宣講佛法,法音不斷。

    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有了具徳的上師,到臨終的時候,上師肯定會把自己超度到極樂世界。具徳的上師肯定有圓滿的慈悲心,一定會把你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如果業力沒有窮盡,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睜開眼睛一看,還是在六道輪回,還要感受痛苦。就像前面講的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一樣,還是出不了輪回。

    以前有這樣一則故事,講一位具徳的上師超度一個亡者。這位上師超度亡者時,當下就把他超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一剎那間,他又墮入了地獄。我們經常講,地獄和天堂、娑婆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若是業力窮盡了,機緣成熟了,當下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否則,當下就會流轉輪回,甚至墮落地獄。

    上師三寶是我們唯一的怙主,但是上師三寶只能給我們指出解脫之路,教會我們解脫的方法,讓我們自己到達彼岸。佛不可能給你摩頂後就讓你解脫;佛不可能用甘露水或者聖水消除你的業障,讓你脫離六道輪回;佛也不可能把自己相續中的見解或者覺性掏出來給你,讓你成佛。所以還是需要自己好好修行。

    佛以前也給弟子摩頂,很多具徳的上師也給弟子和信眾摩頂。實際上摩頂是一種表法,是警示你要把心安住,不要散亂。若是你不能安住自己的心,給你摩頂也沒有多大意義。在座的各位都接受過摩頂吧,有沒有得到利益?若是你的心仍然散亂,怎麼給你灌頂、加持,怎麼讓你開悟、證悟啊?若是你知道摩頂的含義,心能夠安住而不散亂,能夠在定中生慧,你就會見性。多有意義啊!

    有些人一聽說某位上師、活佛有加持,就不顧一切地跑去了,然後糊裡糊塗地接受灌頂。灌了一百多種頂,可連灌的什麼頂都不知道,回來還吹牛:“太殊勝了!太好了!”為什麼這麼說?你的煩惱,習氣是不是減少了?是不是見性了?是不是成佛了?沒有吧!仔細觀察自相續,煩惱、習氣不但沒減少,而且更重了,脾氣更怪了,分別心、傲慢心更強了。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輕視眾生。總是跟家人、同修、同事斤斤計較,總是煩惱。這種人真是可憐!

    要得到真正的灌頂是很不容易的,對壇城、上師、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不是隨隨便便的。壇城分內在壇城和外在的壇城,條件很難具備,而且上師、弟子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若是壇城有了,上師有了,但是弟子的條件不具備,也得不到灌頂。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講,應該有什麼樣的壇城,什麼樣的上師,什麼樣的弟子,才能進行殊勝的灌頂。

    “身白左手持白蓮”,和阿彌陀佛的身色不一樣,觀音菩薩的身體是白色,如陽光照射的雪山,非常潔白,光芒耀眼。“身白”表示觀音菩薩住於輪回,但絲毫不沾染輪回之過患。觀音菩薩左手結著三寶印,持著白蓮花的蓮花莖,白蓮花在耳邊綻放。白蓮花象征大悲心,表示觀音菩薩具有大悲心。

    “左側大勢至菩薩”,左邊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主要是在顯宗裡講的,他在密宗裡被稱為金剛手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金剛手菩薩的寂靜相,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密宗尤其是大圓滿的很多傳承都是通過金剛手菩薩傳下來的。觀音菩薩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悲心的顯現,大勢至菩薩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事業的顯現,他自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事業,一切諸佛的事業都是通過金剛手菩薩而遍傳的。

    “身藍左持金剛蓮”,大勢至菩薩的身體是藍色,表示法性不變——諸法的自性不變。大勢至菩薩的左手持著金剛蓮——蓮花中央有一枚金剛杵,由金剛杵莊嚴的蓮花叫金剛蓮。在唐卡上,大勢至菩薩也是左手結三寶印,持著蓮花的莖,蓮花在耳邊綻放。

    “右手施依印向吾”,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的右手都打著施依印(也叫保護印)對著我等眾生,表示永遠守護眾生。兩位菩薩以站立的姿態安住,表示利益眾生的事業永不停息;阿彌陀佛以跏趺坐的姿態安住,表示在法界之中不動搖。

    如果將極樂世界比喻成一個企業,那麼阿彌陀佛是董事長,兩位菩薩就是總經理,總經理不能經常在辦公室裡坐著。如果比喻成政府機關,那麼阿彌陀佛就是領導,兩位菩薩就是得力的助手。如果比喻成一個國家,阿彌陀佛就是國王,兩位菩薩就是得力的大臣。兩位菩薩沒有時間舒舒服服地坐著,一直站立,表示剎那不停地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事業。

    “三大主尊如山王”,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大主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兩側是兩位大菩薩。“山王”就是須彌山,它高於一切山。西方極樂世界有無數的大乘比丘與眷屬,但三位主尊高於一切,猶如須彌山一般。

    “巍然明然坦然住”,非常穩重,不動搖的意思。雖然在表相上,三大主尊有各種各樣的示現,但他們的內心都是不動的。身巍然,口朗然,心坦然,身口意這樣安住著,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無比清淨、莊嚴。不用說親見,哪怕僅是憶念一遍,也會不由自主地生起歡喜之心!

    下面講其余的眷屬。


    大乘比丘十千億,身皆金色相好飾,
    著三法衣黃燦燦。
                

    “大乘比丘十千億”,這裡講的比丘不是小乘比丘,而是大乘比丘。在表面上都是受持別解脫戒的比丘,但是內心裡都是具有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十千億”是種比喻,形容數量之多,意思是有無數的大乘比丘。

    “身皆金色相好飾”,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分別,他們的身色都是一樣的金色,相貌也一樣,極其清淨、莊嚴,而且都具有與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雖然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是佛特有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連一般的眷屬也都有相似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我們娑婆世界就不是這樣了。從長相上說,娑婆世界有美丑之分:長得美,我們就喜歡,生起貪心;長得丑,我們就不喜歡,生起厭惡心。還有高低之分:地位高貴的,我們就尊敬;地位低微的,我們就輕視。娑婆世界的眾生所思所想都是貪嗔癡慢疑,所做所行都是殺盜淫妄酒,處處都在造業。

    我們都是修密法、修大圓滿的,修行境界應該是當下圓滿,當下就是極樂世界。你們互相看看,是不是都一樣的美麗,一樣的莊嚴,一樣的清淨?有些人左看右看,覺得這個人不清淨,那個人不清淨;這個人好看,那個人不好看。分別心這樣重的人,怎麼能修密法,怎麼能修大圓滿法呢?

    “著三法衣黃燦燦”,西方極樂世界的眷屬都是大乘比丘,身著與阿彌陀佛同樣的三法衣,身色都是金色,發出黃燦燦的光芒,絢爛美麗。三法衣是比丘穿的衣服,我們很多人發心出家,出家了就有福報穿三法衣了。 

    有的人認為,《極樂願文》所描述的這些,都是名言中的,屬於世俗谛,都是方便語。也可以這樣說。這都是方便語,但也是事實。

    “緣起性空”,在勝義谛,是從“性空”的角度來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好,阿彌陀佛也好,都是一個法界、一個法身、一個法性。但是在世俗谛,是從“緣起”的角度來講的,緣起不可思議。若是你能夠深信並一心觀想與祈禱,那就確有這樣一個清淨的極樂世界,確有這樣一個佛祖以及無數眷屬。誰能把握空性,誰就無所不能。因為是空性,所以就有緣起,就有因果,就有這一切顯現。因為是性空,所以就有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阿彌陀佛。有性空,所以我們通過修往生的四因,最終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要相信。

    你們現在沒有真正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除了一些利根者,其他人很難生起信心!信心是從明理中生起的,不明理,尤其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要生起信心很難。大家不要再遲疑,只需要一心一意地觀想,一心一意地祈禱。這裡把西方極樂世界描述得很清楚、很完整,大家按照這些內容明觀福田,好好地修往生的第一因。

    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吉祥圓滿,扎西德勒!

 

相關文章:
《極樂願文》講記(一) 達真堪布 緣氣:(3911)
《極樂願文》講記(二) 達真堪布 緣氣:(3764)
《極樂願文》講記(四) 達真堪布 緣氣:(4288)
《極樂願文》講記(五) 達真堪布 緣氣:(3756)
《極樂願文》講記(六) 達真堪布 緣氣:(3984)
《極樂願文》講記(七) 達真堪布 緣氣:(3631)
《極樂願文》講記(八) 達真堪布 緣氣:(3750)
《極樂願文》講記(九) 達真堪布 緣氣:(3909)
《極樂願文》講記(十) 達真堪布 緣氣:(4067)
《極樂願文》講記(十一) 達真堪布 緣氣:(3759)
《極樂願文》講記(十二) 達真堪布 緣氣:(3629)
《極樂願文》講記(十三) 達真堪布 緣氣:(3936)
《極樂願文》講記(十四) 達真堪布 緣氣:(4052)
《極樂願文》講記(十五) 達真堪布 緣氣:(4162)
《極樂願文》講記(二) 達真堪布 緣氣:(4579)
《極樂願文》講記(一) 達真堪布 緣氣:(4164)

上一篇(《極樂願文》講記(二)) 回目錄 下一篇(《極樂願文》講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