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 頂果欽哲仁波切
|
| | |
成佛之道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 2
The Excellent Path to Enlightenment
本續: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頂果欽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出版社:雪謙文化(全佛)
不共前行
皈依
前行修法之“內”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門,也就是皈依的法教,來做開端。
我們皈依的物件是誰?是三寶,也就是藏人所稱的“三個難得且無上者”,分別為佛、法、僧三者。認識三寶之珍貴是重要的。
三寶第一為佛陀。佛陀的功德以三身來展現:法身23或究竟身,報身24或樂受身,化身25或示現身。法身以五智為表像: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五智顯現為五方佛部26的報身佛,恒時為其佛土的圓滿菩薩眷眾來轉*輪。報身佛化現為凡夫俗子肉眼可見的外相,稱為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23 法身,或稱實相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真淨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實性”,為成佛的空性層面。請看詞彙解釋 Dharmakaya。
24 報身,或稱受用身、樂受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層面,唯有高度證悟的菩薩得以見之。請看詞彙解釋Sambhogakaya。
25 化身,或稱變化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為成佛境界的起用層面,緣於悲心而來度化眾生,乃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見者。請看詞彙解釋Nirmanakaya。
26 五方佛部為:中央佛部或稱法部、東方金剛部、南方寶部、西方蓮花部、北方事業部,各部主尊為:大日如來、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應智慧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對峙的五毒為:癡毒、嗔毒、慢毒、貪毒、疑毒,其相應的眾生為:畜生道、地獄道、天道、人道和餓鬼道、阿修羅道,相對五大為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相應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以上根據邱陽創巴仁波切的開示。
三寶之二為佛法,乃佛陀為利有情眾生的智慧展現,以使眾生離於他們所深陷的痛苦與無明。
三寶之三為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證悟道之修行者。
三寶有“內”層的意義,即“三根本”:上師,為加持之根本;本尊27,為成就之根本;空行28,為證悟事業之根本。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三者與三寶並無分別。上師為佛,本尊為法,空行與護法為僧。就最深層的意義來說,法身為佛,報身為法,化身為僧。
27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對象,可為佛陀或菩薩等。請看詞彙解釋 Yidam deity。
28 空行,字義為“行於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質。一般用來稱呼女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層次的意義。請看詞彙解釋 Dakini。
修持皈依時,觀想面前有皈依眾。我們不應認為所處的外在環境為凡俗或“不淨”的世界,而應視其為具足一切圓滿的清淨佛土29,包含黃金地、如意樹、甘露海和眾寶山。那裡的所有聲音,即使是小鳥的歌聲與樹葉的窸窣作響,都是咒音與對佛陀的稱頌。僅是嘗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禪修之深境。
29 這段所敘述的便是金剛乘特有的淨觀修持。
觀想佛土中央有一株無可計量的如意樹盛開綻放,以各種珍貴的物質做成:枝幹為珠寶,樹葉為黃金,花果為不同種類的寶石。在樹枝中間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綠松石等做成之華鬟,飾有微小的鈴鐺,其發出的清脆聲響皆為法音。
這株如意樹有一個主幹與四個枝幹。主幹上端有一個多種珠寶製成的寶座,由八隻無畏獅子所托。寶座上有一朵彩色蓮花,其上為日輪與月輪。月輪之上坐著根本上師——亦即我們自然生起最強烈信心的上師——他顯現為珍貴的蓮花生大師,坐在虹彩的光耀廣空之中,燦爛微笑,充滿智慧與慈悲。
其上虛空之中,從本初佛普賢王如來開始,直至蓮師,三傳承30的所有祖師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邊則為我們具足信心之偉大上師,包括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派者。
四大枝幹的前枝有釋迦牟尼佛,周圍乃賢劫一千零二尊佛31。釋迦牟尼佛身著三法衣32,具足成佛者尊聖而耀眼的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33,例如頂髻、手掌與足心的*輪印等。
四大枝幹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34——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薩眾。他們身著報身佛的五絲衣35、八寶飾36為莊嚴,各自站立,面向前,隨時準備利益眾生。
四大枝幹的左枝有小乘僧眾的尊貴僧團,領眾者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並有十六羅漢、八大老宿37與一切小乘的僧眾,分別以不同的禪定姿勢坐著,手持乞缽與乞杖。
30 “三傳承”分別為諸如來的心意傳承、持明者的征示傳承、凡俗者的聽聞傳承。
31 賢劫千佛,在我們這個稱為“賢”的“劫”中,共會有一千零二尊佛陀來世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為第四位,下一尊則是彌勒佛,稱之為“未來佛”。
32 三法衣,佛陀所制、亦即袈裟,共有三種,聚眾時衣、上衣、中著衣。
33 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指的都是證悟成佛時在身上所顯現的各種莊嚴寶相。
34 依據《般若理趣經》,八大菩薩分別為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若依《大妙金剛經》,則稍有不同:金剛手菩薩、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慈氏(彌勒)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
35 “五絲衣”分別為寶冠的垂飾緞帶、長圍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帶。
36 “八寶飾”(八莊嚴)分別為寶冠、耳環、三條項鍊、臂環、手鐲、足環。
37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譯為“體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眾。
四大枝幹的後枝有三乘的38所有經典,善妙排列在寶鑲佛龕上,經名朝向我們。它們自然發出梵文母音與子音之聲,以及《般若波羅蜜多》39與一切大乘經典之法教。這些經典象徵“所傳之法”,即所撰寫之法教,與“所悟之法”,即所證悟之功德性質。
在虛空周圍與枝幹之間,六部密續的嘿魯嘎40眾,以及勇父41、空行與護法眾如雲聚。男眾護法如貢波曼寧(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護神多傑雷巴(Dorje Lekpa)、羅睺羅(Rahula)等,臉朝外以除去我們修法的障礙。女眾護法如一發母(Ekajati)、長壽王母(Tseringma)等,臉朝內以避免加持與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與上師充滿虛空,猶如蜂窩剛被開啟時群蜂湧出般密集。我們的觀想應十分清楚,觀想他們透明而生動,猶如虹光,閃耀著智慧、慈悲與大力。
38 “三乘”分別為聲聞乘和緣覺(辟支佛)乘(前兩者總稱為“小乘”);以及菩薩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時也被分為顯教(經續、因地乘、經言乘)與密教(密續、果地乘、真言乘、金剛乘、藏傳佛教),事實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門。另外,現在少稱“小乘”,而多以“南傳佛教”來與“大乘”區別,以免落入語帶批評之嫌;“詞彙解釋”一章也說明,目前“聲聞乘”(Shravakayana)也用於稱呼“小乘”。而在此,為了忠於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譯為“小乘”,Shravakayana則翻譯為“聲聞乘”。
39 《般若波羅蜜多》佛經集結了佛陀對於空性智慧的開示,著名的《心經》便是其中的節選。
40 Heruka 有時翻譯成“飲血尊”。之後所提到的桑耶寺,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于蓮師在此弘法時所建。
41 勇父,與“空行”相對,為男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
觀想自己站在皈依眾前,面向皈依眾。在我們右方為我們這一生的父親,左方為母親。在我們後面與身旁為六道眾生,前方則為我們視為敵怨的眾生。想像自己為領眾之首。面對皈依聖眾,帶領他們以身為敬一起頂禮,以語而誦皈依願文,以意而生對皈依眾之完全信心。
我們必須以大乘之大願來皈依,亦即不是為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證悟為止。同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令一切有情眾生同登佛果。
行者實際念誦如下:
南無!
直至我等皆證悟,
至心皈依三根本。
行者念誦皈依文並同時頂禮十萬次(在實修時,猶如本續所開示,我們在此念誦四句文,其中包括兩句發菩提心之願文)。
在每座修法結束時,觀想全體皈依聖眾發出智慧的光耀,碰觸自身與一切有情,清淨一切痛苦與障蔽,並令智慧生起於自心。接著,我等眾生像是被丟擲的石頭所驚動的一群飛鳥般飛向皈依聖眾,融入蓮師。傳承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一一化光融入蓮師。此時蓮師變得更加光耀地坐於虛空中,是為光彩奪目的諸佛總集尊。最後,猶如彩虹消失於空中,蓮師融人明空之虛空中。于此狀態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廣大其實就是自心本性。於此究竟離戲狀態之中安住,將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為法身;其表像,光明或智慧,即是報身;其示現,遍入一切之慈悲,即為化身。行者將可了悟,三寶皈依聖眾並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於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時,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門或事業一般,必須運用“三善法”。首先,做為準備,我們應該生起為利有情眾生而修法之願;其次,我們必須完全專注于修法本身;最終,我們應該回向功德以利眾生。
在此,我們首先要思維自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為預備。至於修法的主軸,則以完全的專注、全然的信心來皈依佛、法、僧及上師、本尊、空行。“信心”的意義是,即使受苦於熱、寒,受困於疾病、不順心或其他痛苦,時刻皆只仰賴三寶與三根本。在任何情況下,即使可能危及性命,也絕不離棄他們。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的皈依已經真誠了。
當我們皈依了究竟證悟之佛陀,就不要再在天界的眾生、財神或大力之神、各種自然元素的力量、精靈鬼怪、星辰、山神等身上尋找皈依,因為他們都未超越輪回。由於佛的塑像或畫像是佛陀色身之代表,行者必須對其恭敬(即使是一塊破碎的塑像),並將之放置於乾淨、較高之處。
當我們皈依了佛法,因佛法之根本在於利益他人之願,就應當捨棄對有情眾生的一切形式之暴力行為。而經文為佛法之支柱、且能引領證悟之道,因此行者絕對不可跨過書籍,甚至避免踩在任何有文字書寫的東西之上——即使只是一個字母——因為它可以成為佛陀名號的一部分42。不應隨意處理寫有東西的物品,或放於骯髒之處,而應將之置於高處。如果必須丟棄,應在乾淨的地方燒毀之。
42 關於這一點,西方學生通常很難理解。無論是否為經書,只要踩到或跨過,便違犯了皈依戒。甚至應該避免踏到地上任何一處印有文字的東西或地點上。
當我們皈依了僧眾,就應該避免和見地、生活方式與佛法完全抵觸的人相處。行者對小乘僧眾之僧師與尼師,以及大乘僧眾之菩薩等,應具有恭敬心與信心。
簡言之,皈依的精要在於,無論人生境遇是好或壞,都對三寶等皈依聖眾具足完全信心。如果遇到愉快或善緣的情境,我們應該思維,那全然是來自三寶的仁慈與加持。我們應感謝並回向快樂予一切有情,希望他們也能享有如是快樂。如果碰到艱困的情境,生病、失去所有、被人批評、遭受嘲弄等,我們應思維,在無量過去世中所作的惡行,原本會令我們投生輪回下三道,但由於上師與三寶之慈悲,以及我們對他們的信心力量,今日經由病痛與艱困的體驗,而有機會清淨可能投生下三道之業報。我們也應祈願:“經由我的痛苦,願我承擔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艱困之眾生的痛苦。願此艱困能幫助我在證悟道上有所進展。”
在所有日常活動當中,你必須隨時持守對皈依聖眾之仰賴。例如,行走時,思惟皈依聖眾在右肩稍上之處,恭敬繞行之。飲食中,思維我們把食物的第一部分供養三寶,然後吃剩下的部分,仿佛它們已被三寶加持後還予我們。穿新衣時,先思維將之供養三寶。到了夜間,思惟皈依聖眾安住頭頂,光亮而清晰,然後入睡,心中充滿信心。
若有了全然的信心,三寶的加持就不難來到。若無信心,便是把自己與加持隔絕。陽光照耀世界所有人,但唯有將之集中於放大鏡,才能讓乾草生火。類似地,若有信心和虔誠的放大鏡,上師的加持便會燃燒於內。
信心有不同的層次。首先,當我們聽到三寶的功德及佛陀與大師的生平時,若心中充滿喜悅與清明,同時覺知有所改變,即所謂清楚的信心(clear faith,淨信)。當我們思惟佛陀與大師的生平時,若一心想要知道更多如是功德,並強烈渴望自身也能獲此功德,稱之為渴求的信心(longing faith,願信)。經由修行,我們獲得對法教真諦與佛陀證悟之全然信心,即俱信的信心(confidence faith,篤信)。最後,當信心全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不捨棄時,表示已成為不退轉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轉信)。
信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礎。沒有任何法門不以對皈依聖眾之信心做基礎,即使是大手印或大圓滿43亦然。皈依是基礎,也是修法的開端。若我們瞭解皈依的甚深意義,則皈依也是究竟的目的,亦即自心即佛的了悟。因此,從今直至證悟,皈依應為行者修法的必要部分。
43 大手印的梵文為 Mahamudra,英文為the Great Seal;大圓滿的梵文為 Maha Ati 或 Ati Yoga,藏文為 Dzogchen,英文為 the Great Perfection。
菩提心·證悟想
菩提心乃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的念頭。大乘(我們在此依據大乘而修)與小乘之別,乃在於大乘這種偉大而包含一切之“大”願。大乘之“大”字也從此而來。
菩提心有兩種層次:勝義(絕對、究竟)菩提心與世俗(相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方面。
勝義菩提心即了悟一切法界的究竟實相為空性。但這並非一開始就能輕易瞭解。因此為能了悟勝義菩提心,首先必須生起世俗菩提心。
受菩薩戒44以發菩提心時,行者需有上師或佛像等做為見證。在這個修持中,我們在蓮師面前受菩薩戒,上師周圍繞以如前所述皈依對象之聖眾。這次,行者觀想在皈依聖眾前只有自己一人(此乃因為自己要來受戒,為利益眾生而努力),並念誦:
為利眾生願成佛,
生起行、願、勝菩提。
44 受菩薩戒,受戒願依菩薩所行而修持證悟法門、度脫有情眾生。
菩提心之精要為何,我們為什麼需要菩提心?有情眾生於輪回三界中無盡流轉,乃是由於三種障蔽的情緒:執著或貪欲,嫌惡或嗔恨,無明或癡迷45。而佛性,亦即如來藏46,乃是每一個有情眾生原本具足的,但因眾生無法認清其佛性而落人妄念中。此即無明,也是輪回之主要根源。
45 亦即一般所稱之“三毒”:貪、嗔、癡。
46 如來藏,眾生皆具成佛本性,亦即佛性。
無明最主要之顯現即為自我,即有“我”的念頭。這種念頭一旦產生,我們就開始構想“我的身體,我的心意,我的名字”。然而事實上,這個“我”念所指的卻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我們目前所具有的所謂的“身體”,是不同元素之蘊集。只要身與心維持在一起,種種根識47就會覺知外在的現象。於是我們能夠見到色相、聽到聲音、聞到氣味、嘗到香味、感受物體。由於以為有個自我,我們便執著於有個獨立存在個體之概念。由於覺知到外在世界,我們便執著於有個獨立存在現象之概念。當我們活著時,身與心便如是共同運作。我們也有個名字。然而,當我們檢視身、心與名字三者時,可以輕易看到它們只不過是標箋,沒有任何本質真實存在。
47 根識,“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覺受外界的器官,其所覺受的外境稱為“塵”,由此根塵相對而生起的心念則為“識”。
首先讓我們檢視身體。它由各種不同的成分組成:皮膚、血液、骨頭、肌肉與器官。若我們分解這些成分,皮膚放在一邊,骨頭放另一邊,血液與器官也各放在一端,那麼我們不能單單把皮膚稱為身體,也不能單稱血液為身體。沒有任何一種單獨成分可被指稱為身體。甚至也沒有任何一種成分,可以被稱為含有任何一種實質的“身體性”。因此,“身體”不過是指稱一個由各種不同元素暫時組成的聚集體之標箋而已。它不是本身就具有實際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所謂“身體”的一個完整主體。然而,由於我們相信這就是“我的身體”,便強烈受誘於可為它帶來愉悅的人事物,而又盡可能排除讓它覺得不悅的人事物。
此外,我們也執著於“我的心”這種想法。但是如果我們試著去尋找這個心,卻遍尋不著。它不在腦袋裡、心臟內、皮膚裡,或身體其他各處。它沒有特定的形狀:不是圓形、正方形或長方形。它沒有特定的顏色。它既不堅固,也不脆弱。因此再次地,“心”不過是依附於不斷流動的無盡念頭之名稱而已,就好像我們稱呼用線穿在一起的一百個珠子為“念珠”。
對於“名稱”的概念也是如此。例如,在英文裡,我們稱一個人為“person”。“person”這個字不過是“p”、“e”、“r”與“s”等字母的組合。當我們將“p”、“e”、“r”、“s”、“o”、“n”分開之後,所謂“一個人”或“人類”的概念就完全消失了。
這種錯誤的歸因系統一旦生根,我們接著便會認為,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屬於我們——例如慈善對待我們,而我們對他們也有強烈執著的親友。我們甚至無法忍受與他們分離幾分鐘。無論好事或壞事,我們隨時願意為他們赴湯蹈火,以便讓他們高興或為他們防禦。這便是所謂的執著或貪愛。
另外有一些人被我們認定會對我們造成傷害,因此我們決定把他們當成敵人,隨時準備盡己所能地施加報復。這便是所謂的嫌惡或嗔恨。
當心充滿了自執著與嫌惡生起的無明時,無盡輪回的因便出現了。事實上,執著與嫌惡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無法認清“敵人”與“朋友”是相當短暫而極不可信的概念。我們已在輪回中投胎無數次。每一次投胎,我們都有雙親、朋友與敵人。我們根本不確知在這麼多過去世中,誰曾經是我們的雙親、朋友或敵人,或在來世中,誰將是我們的雙親、朋友或敵人。我們這輩子最大的敵人,或許會是下輩子的子女。這輩子的父母,或許會是下輩子的敵人。我們已經歷了無數次投胎,而不是僅僅幾次而已。從一連串的過去世以來,我們有過許多不同的父母,並非每次總是一樣。事實上,沒有一個有情眾生不曾在某時做過我們的父親或母親。因此,對任何人產生強烈的嫌惡或執著,或將任何人視為敵人或朋友,毫無意義。我們這麼做,只因自己是如此絕然地迷妄,無法知道在無量的過去世中,我們與這些人的關係為何。
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而認為“他是我的敵人”時,這個念頭不過是自心的一種投射。如果有人真的要把我們稱為小偷,甚至拿棍子追打,我們可能馬上怒火中燒,面紅耳赤地想著:“我必須反擊,加倍打回去。”因此我們拿起更大的棍子向他沖去。我們的怒氣或許暴烈到令我們產生如此極端的反應。但是如果我們回頭看看這個怒氣時,它只是個念頭而已。當我們檢視這個念頭時,其實什麼也沒有:沒有形狀、顏色、地點或任何其他特性。它是空的。認知自心的空性,便是絕對的菩提心。
當我們仔細思維,便可明白,若是有人打了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理由生氣。如果我們對那根棍子生氣,的確滿可笑的。不過,如果對那個打我們的人生氣,才更荒繆。那個人其實是自己心毒的受害者,他這麼做會讓自己受到更多的痛苦,反而值得我們付出所有的關懷與慈悲。我們怎能對一個心有所擾的病人生氣呢?
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心完全除去誇大的執著與嫌惡。如果從過去以來,我們一直把某些人當成敵人,那麼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希望盡己所能地利益他們。如果我們對某些人一直相當執著,我們可以繼續利益他們,但不必被執著捆綁。我們必須以平等的慈愛與悲心來對待所有眾生。沒有需要對抗的敵人,也沒有需要執著的朋友。每一個眾生都值得我們以相同的慈愛來對待,正如我們對待這一生的父母一般。我們應該思維,該如何感謝自己的雙親。首先,他們賦予我們生命。其次,打從我們呱呱落地開始,他們幫我們餵食、穿衣,教導愛護我們。我們應該將這份感恩之情擴及所有無量的有情眾生。親子的相互之愛非常自然。即使兇猛如虎的動物,對幼虎也有極大的愛。母虎隨時會為了保護小虎而犧牲性命。然而這種愛是非常單方的,只限于對待某些眾生。我們應該以此對待所有眾生。
輪回之中,無處不是苦。一切有情眾生,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蟲,沒有一個不想得到快樂。然而他們的所有作為,卻只能延續痛苦。原因在於他們並未認知到,負面行為是痛苦的導因,正向行為才是快樂的根源。動物為了自己的舒適與滿足,殺害其他動物為食。這種行為為自己和其他動物製造了未來的痛苦。一個拿刀刺身或在冬天裸奔的瘋子,基本上都想要快樂,卻在無意間做出各種帶給自己痛苦的事情。有情眾生也是這般地造成自己的痛苦,因為他們無法認清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便是棄惡揚善。當我們想到這一點,便會對深陷妄念的所有眾生產生強烈的悲心。
然而,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心仍然不夠。光有慈悲心,無所助益。我們必須付諸行動,真正幫助眾生。一生行事正當、照料年邁父母的人會受眾人尊敬;如果他忽略雙親,將遭人輕蔑。如果不去幫助在無量的過去世、曾為我們慈愛父母的所有無量眾生,就更令人鄙視了。我們必須下定決心.盡己所能地利益眾生。
如果我們開始要利益眾生,給予食物、衣著及一般的情感,將有某種程度的幫助,但這些利益不僅有限,也只是暫時的。我們必須找出辦法,讓他們得到絕對而不變的利益。而這是家人與朋友的一般慈愛行為無法做到的。唯有佛法能夠達成此一目的,説明有情眾生脫離輪回的下三道,究竟成就證悟的境界。當然,以我們的現況來說,我們一開始沒有像文殊、觀音等諸佛菩薩那種能力來幫助他人。修持佛法正是為了獲得這種能力。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依止一位元上師,領受他的法教,並實際修為。
任何眾生,即使是一隻小昆蟲,只要努力並具足信心與虔誠心皆可成佛。我們首先應該要絕對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並生起寬廣而勇毅的心,認為自己有辦法引領一切有情眾生悉皆成佛。如果我們只想到“願我障礙清除,免於悲懼,快樂而舒適”,只關心自己,這種態度是非常狹隘的。我們應該祈願無量眾生皆能得到無限的快樂。唯一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便是修持佛法,成就證悟。如果從一開始,我們便奉獻心力于眾生的福祉,我們的修行便不會受到嗔恨或傲慢等負面情緒的影響。更甚者,從今而後,這些利益將延續直到我們成佛。
我們的修行可能會用到身、語、意。在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以身修持頂禮與繞行,以及以語持誦願文與咒語等的利益的確相當可觀,但除非我們全然地心向佛法,否則上述利益都是有限的。
我們以皈依聖眾為見證,堅定地誓言:“從現在起,我將不再有任何一個自私的念頭。就算我只念誦一次‘唵嘛呢唄美吽’48,我也要為一切眾生來念。如果我對上師生起任何虔誠心,也是要為一切眾生來做。”這種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行的誓言,稱為“願菩提心”。一個人為了實現這種願望所做的正向行為,即為“行菩提心”。
48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唄美吽)乃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菩提心具有無限利益,而且幾乎沒有風險。何以如此?因為一個人全然為了利益眾生而修持,動機發心如此清淨,故而他的修行將完全不會受到障礙與差錯的損害。這是非常深奧的修行,同時也非常單純。精要地說,菩提心即是為了幫助眾生成佛而自己來求證悟的目標。
當我們實際修持菩提心時,再度念誦包括皈依與發心的四句願文,並圓滿十萬次(這時不頂禮),同時專注于思維菩薩戒的涵義。在每一座修持結束時,面向前方虛空中的皈依聖眾並祈願:“願菩提心於我心生起,正如蓮師智慧心中的菩提心一般。”於是,所有傳承上師與本尊盡皆化光,由周圍至中央地融入蓮師。接著,蓮師化光融入自身。此時,觀想蓮師具足的圓滿菩提心與我們的心相融無別。最後,以此願文來做結行:
勝菩提心未生起者,
願皆生起勝菩提心。
勝菩提心已生起者,
願不退轉且恒增長。
我們應該記住,過去使我們無法生起菩提心的主要障礙,乃是我們對朋友與敵人的分別。當我們領悟到,一切眾生在過去都曾是我們的慈愛父母時,把任何人視為敵人便毫無意義。執著任何人為我們的朋友同樣沒有意義。不僅是在過去世與未來世,即使以這一生來說,便有人曾經一度與我們十分親密,之後卻成為敵人。緊抓著敵友的觀念不放,實在沒意義。一旦我們完全捨棄了執著一方、嫌棄一方的態度,便能全然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如同兩邊重量均等的天平。
四無量心
為了培養菩提心,我們必須培養四種無量的功德:慈、悲、喜、舍。在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基礎是無量舍(無量的平等心)49,不再分別朋友與敵人;這也應是觀修四無量心的起始。無量的平等心能令我們生起五方佛智之一的平等覺智。
49 無量舍或無量的平等心,中文說的是“舍”,英文則是“平等”(equanimity),因為我們要捨棄對眾生是敵或友、親或疏、愛或惡等等的分別心。
菩薩視眾生的福祉勝於自己的利益,這一點由釋迦牟尼佛曾經投胎為海龜的那一次前生來看,便可知曉。當五位船員從遇難的船隻掉人大海時,這只海龜浮出海面,用人語向他們說道:“到我的背上來,我會把你們帶上陸地。”海龜歷經極大的艱困,終於把五位船員載到小島的岸邊。船員獲救了,海龜卻精疲力竭,需要在沙灘上休息。它睡著了。就在此時,八萬隻小昆蟲爬到它身上,開始啃噬它的身體。海龜在劇痛中醒來,但它心想:“如果我現在回到海裡,這些昆蟲都會淹死。”因此它決定將自己的血肉佈施給這些昆蟲。於是,八萬隻小昆蟲吃完了整只海龜。就在它即將死去的時候,海龜做了以下的發願(由於它是一個偉大的菩薩):“當我于未來圓滿成佛時,願這五位船員及八萬隻昆蟲成為我第一批的聞法者,並因此走上證悟之道。”正是這般的願力,讓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之後,於瓦拉納西(Varanasi)附近薩納斯(Sarnath)的鹿野苑(Deer Park)中,對著曾是五位船員、後來成為首批比丘的五位弟子初轉*輪,而曾是八萬隻昆蟲的八萬天眾也在場聆聽。這便是更看重他人福祉的究竟慈悲心的榜範。
菩薩對於造成他們痛苦的眾生也從不生起嗔恨,只會生起慈悲,並想幫助他們。至於朋友與家人,菩薩將他們視為夢中所見的如幻眾生。沒有情緒糾結會影響他們的平等大愛,或阻礙他們的佛法修持。由於不再受到嗔恨與執著的鐵鍊捆綁,他們對一切眾生都待以毫無分別的慈愛。
“慈無量”是希望眾生獲得快樂與樂因的願望。一切眾生皆渴求快樂,卻極少能夠得到。因此,希望他們盡可能快樂,並找到快樂的源頭,便稱為“慈”。慈心具有無量功德。如果我們深具這種慈愛,自然便能利益眾生,也不會受到不良影響50的傷害,因為慈悲是對治負面勢力的最強武器。
50 這裡的英文evil influence,一般指的是魔怨的力量。
在釋迦牟尼佛曾為菩薩的過去世當中,還有另一段故事。當時他投胎為國王,人稱“慈愛的力量”(Power of Love)。有一次,五個兇猛的食人妖魔,或說是羅刹(rakshasa)51,來到他的國土。他們到了一處牧羊人正在放牧綿羊等牲畜的地方,心想他們有尖銳的指甲與鐵般的硬齒,可以輕易殺死這些生物。然而,他們無法動這些牧羊人或牲畜一根寒毛。他們大發雷霆,高聲大喊:“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在世界各處都可輕易殺死任何生物。但在這裡,我們甚至連你們的皮毛也抓傷不了。”牧羊人答道:“這是因為我們國王所具有的力量。他在皇宮裡不斷地觀修慈心。”妖魔們聽到竟有如此超凡的人士,感到十分驚訝,並問牧羊人是否能帶他們見見國王。於是牧羊人便將妖魔帶到國王面前。這些妖魔大喊:“我們要有鮮肉才活得下去,可是我們在你的國土裡,連最小的生物都殺不死。”國王心想:“如果他們找不到東西可吃,就會死掉,但我並不想犧牲任何生命;我只能用自己的鮮肉來滋養他們。”於是他就這麼做了。當這, 些妖魔嘗到國王鮮肉的那一刻,心中立即充滿了對周遭生物的慈愛,所有傷害他人的欲望消失無蹤。
51羅刹有兩種英譯,raksha或rakshasa。
“悲無量”是希望眾生都能離於痛苦與苦因的願望。當我們思維他人的痛苦並想要做些什麼的時候,便會生起這種覺受。除了人道之外,輪回中還有許多其他道的眾生。以地獄道來說,便充斥著無盡的痛苦。只要想像自己的父母落入地獄,被放在數千刀劍上任其刺穿,被極熱的大火焚燒,你便很想趕快採取行動來解除他們的痛苦和折磨。此即悲心的基本覺受。輪回中,到處都有受苦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遭受寒熱之苦;餓鬼道的眾生遭受饑渴之苦;畜生道的眾生遭受被奴役與被殺戮之苦;人道的眾生遭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的眾生遭受忌妒與衝突之苦;天道的眾生遭受命終之時即將喪失所有歡愉而落入下三道之苦。當我們想到這一切,便會覺得:“如果我能讓眾生脫離苦海,那該有多美好!”
“喜無量”乃是當我們看到具有才華洋溢而博學多聞的眾生具有快樂、名望、影響力時,所應生起的喜悅。對於這些眾生所享的福報,我們不僅不覺得不安與忌妒,還誠摯地隨喜讚歎並思維:“願他們一直都能快樂,甚至享有更多快樂!”我們也要祈願,希望他們能善用財富與權勢來幫助他人,護持佛法與僧眾,供養、建寺、弘法及其他具有意義的作為。隨喜並祈願:“願他們不喪失現有的快樂與權勢。願他們的快樂增長,願他們善用所擁有的一切來幫助他人,弘揚佛法。”
祈願自己的心能夠充滿無量舍、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如同菩薩所具足的那般無量。如果我們這麼做,真正的菩提心必將生起。
這四種特質被稱為無量或不可計量,乃是因為它們的物件——一切有情眾生——是無量的,它們的利益——一切眾生的福祉——是無量的,它們的果實——證悟的功德——也是無量的。四無量心猶如虛空般地不可計量,也是成佛的真正根基所在。
于此,如同任何其他修持一般,我們應該以“三善法”來修:希望我們即將所做的修持能夠利益所有眾生(初善);于修持時全然專注,時刻保持一切法界自性為空的領會(中善);修法結束時,回向一切修法的功德給所有眾生(後善)。這是令諸佛菩薩歡喜的最好方式,也是生起觀修覺受與證量,同時不受嗔恨、貪愛與傲慢所生起的障礙吞噬的最好方法。
金剛薩埵
在前行修法的一開始,我們思維了人身的難得與殊勝。為了激勵我們努力修持,我們進一步思維無常。接著為了增進觀照力,我們思維行為與業果之間的運作法則。最後,我們看到輪回的一般狀況是如何地不離痛苦,並由於領悟到解脫的不變利益,而知道自己需要尋找並依止一位上師。於是我們進入前行修法的主要部分。首先為了跨入佛法的門檻,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其後,我們生起菩提心,此乃菩薩乘的根基,亦即為了利益眾生而求證悟的心願。現在,我們進入金剛乘,要做的便是金剛薩埵(藏音為“多傑森巴”)本尊的觀修與持誦,目的在於清除證悟道上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所有過去世以來累積的障蔽與負面業行。
金剛薩埵為金剛乘一切壇城52的至高主尊。觀修金剛薩埵,如同觀修所有如來。金剛薩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切咒語的精髓53。
52 “壇城”、“曼達”或“曼達拉”(mandala)有許多層次與方面的意義,一般代表宇宙、圓圈、介面;在藏傳佛教的修持中,則可代表無上的供養(通常稱為“獻曼達”)、觀修本尊的所在之處、本尊的淨土或駐錫之地(通常稱為“壇城”)等。以後者來說,便有多種象徵意義:顏色、線條、形狀等,各有不同所指。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邱揚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的著作《Orderly Chaos:The Mandala Principle》(美國香巴拉出版社發行,目前尚無中文版)。
53有關這個咒語的內容,詳見<“殊勝證悟道”前行簡軌:附錄>。
過去一切負面行為導致的障蔽,乃是我們無法在證悟道上前進的主要障礙。負面行為有許多種。有些在本質上很明顯是不善的,例如殺生、偷盜、妄語等54。其他則如違犯佛陀或上師所教導、幫助我們修行增長的誓願與戒律。
修持金剛薩埵本尊法的主要目的,即在於清淨這些障蔽。有一句話說:“罪業唯一的善德便是它可以被清淨。”事實上,沒有什麼是無法被清淨的,即使是最明顯的極惡之行亦然。
54 殺、盜、淫、妄、酒,為我們一般所稱的“五惡”或五不善業;“十不善業”則包括身:殺生、偷盜、邪淫,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欲、嗔怨、邪見。
四力
為了全然清淨負面業行,我們必須運用“四力”:依止力、悔恨力、對治力和決斷力。
清淨的過程需要一個依止的物件,讓我們表達悔恨,髮露懺悔,並修復過去負面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在此,我們依止的是金剛薩埵。觀想金剛薩埵在我們的頂上,極為安詳,面帶微笑,白光閃耀,猶如十萬個太陽照於雪山那般奪目。他的坐姿是金剛跏趺座55,于千瓣白蓮與月輪之上。右手持金色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握銀色金剛鈴置腿上。金剛薩埵身穿十三種報身佛的嚴飾——五絲衣與八寶飾。與本尊雙運的佛母金剛托巴56,右手持彎刀,左手握顱器57,其內盛滿長壽不死的甘露。我們觀想的本尊並非血肉之軀,而是猶如虛空中的彩虹,栩栩如生又空無可觸。另一方面,本尊又異于彩虹,並非只是可用感官覺知,因為他遍是諸佛的智慧與慈悲。將本尊視為你的慈悲根本上師,以金剛薩埵的身形顯現。
55 “金剛跏趺”為雙腳盤腿而坐,“半跏趺”則為單盤。
56 金剛托巴,是金剛薩埵的佛母名稱,梵音為瓦加托巴(Vajratopa),藏音為多傑森瑪(rDo-rje snyems-ma)。
57 “顱器”即為“嘎巴拉”(Kapala),一般是以成就者的顱骨做成的容器。
接著是一種深切強烈的悔恨力,懺悔自己過去的行為。如果你渾然不知地吞下一種劇毒,發現自己將要死去之時,必然感到非常著急。類似地,你到現在都還不清楚,從這麼多的過去世以來,自己所做的負面行為究竟有多龐大的破壞力。如今你終於領悟到,這些負面行為正是造成輪回投胎及所有痛苦的根源,於是你強烈地悔恨過去的作為怎麼如此不謹慎。若沒有這種悔恨感,你只會繼續累積負面行為,延續痛苦。但現在你已經知道,你必須清淨自身,因此你轉向金剛薩埵本尊祈求清淨的法門。
為什麼把金剛薩埵當做清淨的修持本尊?這是因為金剛薩埵發願要為一切眾生而來證悟成佛的時候,他發了以下誓願:“當我成佛之後,只要眾生稱頌我的名號、眼見我的身形、憶念我或持誦有我名號在內的咒語,願眾生皆能清淨他們的障蔽、無明和負面的業行。”
然而具有悔恨還是不夠。我們必須實修清淨自身的法門。這便須經由解藥的力量。全心向著金剛薩埵,對他生起信心,因為他是包含一切壇城的至高主尊,也是諸佛的合一,具有清淨業染的大力。如前所說,觀想金剛薩埵在我們頂上,心中有一月輪,其上有一個白色的“吽”字,周圍圍繞百字明。於是念誦:
阿!
頂冠蓮花月輪上,
金剛薩埵雙身座。
其心咒字降甘露,
清淨病、魔、惡業、染。
接著持誦百字明,次數盡可能多。
念誦的同時,對金剛薩埵生起強烈信心,並思維:“由於我在此生與過去世的行為,使我如今在輪回中受苦。請您現在賜予加持,以使我清淨自身,否則我還會無止盡地輪回。”
我們雙手合十,雙眼充滿了虔誠的熱淚,獻上這個強烈的祈願,迎請金剛薩埵的智慧心來清淨我們的業染。由於我們祈願的力量,金剛薩埵心中的“吽”字開始流出光明的甘露。這個甘露包含了本尊所有的智慧、慈悲與大力。甘露首先充滿本尊與佛母的全身,接著從他們雙運之處、足趾及全身毛孔流出,流入我們頭上頂輪之上、本尊所坐的千瓣蓮花,再從花莖流下,並從我們頭頂的梵穴58開端進入自身。甘露繼續經由梵穴流下,充滿了我們的身體,洗淨所有的障蔽與染汙。這些業染從我們全身的毛孔與梵穴流出。我們的疾病皆以膿汁與血液的樣子流出,負面的力量皆以昆蟲、蠍子、蛇的樣貌流出,心智的障蔽則以黑色如煙的液體流出。甘露流洗淨所有障染的力量是如此強大,猶如洪流把山谷中的樹木與岩石都沖走了。這些障染從身體流出的同時,我們之下的大地開啟了,直至七重地下世界。在那裡,紅色公牛身的死神閻羅張大了嘴,流出的汙液進入他的嘴巴。當他吞下的時候,汙液化為甘露。此時,我們所有的業債、過去的業行全然被清淨,轉化為智慧。類似地,不僅我們的色身被清淨了,甚至凡庸的五蘊與五大59——我們的血、肉、骨頭與皮膚——也不再是粗濁的物體物質,全都變得透明如光。我們從裡到外全然清淨而光明。接著,觀想紅色公牛與我們所有的怨親債主都十分地心滿意足。我們之下的大地關閉,而我們已經完全清淨,身體清淨透明猶如水晶。
58 梵穴,頭頂上的一個小開口,一般在嬰兒時期尚未關閉,是修行氣脈的重要部位。
59五蘊:色、受、想、行、識;五大:地、水、火、風、空。
本尊身上的甘露不斷持續流下,逐漸充滿自己的身體。當甘露充滿頭部時,我們領受了金剛薩埵的身加持,一切經由色身所造的惡業,例如殺生、偷盜、邪淫等,盡被清除;我們得到了初灌的寶瓶灌頂,並為未來成就諸佛示現身的化身種下了種子。當甘露到達喉部,我們領受了金剛薩埵的語加持,一切經由口語所造的惡業,例如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盡被清除;我們得到了次灌的秘密灌頂,並為未來成就圓滿樂受身的報身種下了種子。接著甘露流到心間,我們領受了金剛薩埵的意加持,一切經由心意所造的負面念頭,例如嗔怨、忌妒、邪見等,盡被清除;我們得到了三灌的智慧灌頂,並為未來成就究竟身的法身種下了種子。最後,當甘露到達臍輪、充滿自身時,我們得到四灌的文字灌頂,它指示著究竟的自性;一切身語意三門的微細染汙盡被清除,我們領受了金剛薩埵金剛智慧的加持,並為未來成就諸佛金剛不變之身的金剛身種下了種子。
其後,向金剛薩埵祈願:
怙主,
我因無明與愚癡,
三昧耶戒已違犯。
上師怙主為皈依!
無上金剛持有者,
偉大悲心化現尊,
諸眾最勝我皈依。
尊前髮露並懺悔,
所犯身口意三門、
根本支戒三昧耶、
一切毀墮與缺誤。
祈尊清除並清淨,
惡業障蔽與串習。
念完時,思維不僅是自己的污染與障蔽被清除,所有眾生的染汙與障蔽也盡皆清淨無餘。觀想金剛薩埵因我們的祈願而歡喜,面帶微笑並說道:“尊貴的孩兒啊,現在你的一切障染都已被清淨了。”接著念誦:
金剛薩埵化光融入已。
當本尊融入自身的同時,我們不再具有凡庸俗相的色身,而成為金剛薩埵,並與智慧佛母雙運。在我們心中有一個白色月輪,其上有一個藍色的“吽”字,周圍並有金剛薩埵本尊的六字心咒“唵班雜薩埵吽”(梵音:OM VAJRA SATVA HUNG;藏音om benzar sato hung)。在前方,亦即應被觀為朝向東方的那一端,是白色的“唵”字;其右方、朝南的,是黃色的“班雜”(梵音為“瓦佳”);其後方、朝西的,是紅色的“薩”字;在自己左方、朝北的,是綠色的“埵”字。
從“吽”字與心咒的咒字放出無量的多彩光芒,照射到十方佛土,並向諸佛菩薩獻上無量供養。觀想諸佛納受了我們的供養,並賜予他們的加持,所有聖眾的智慧、慈悲與大力,都以光芒的形式融入自身。猶如陽光初照而綻放的蓮花花苞一般,金剛薩埵顯得更加閃耀圓滿。
接著觀想從自己全身及所有咒字放出無量光芒,充滿周遭的整個宇宙。此時,這個宇宙不再是平凡不淨之地,而是金剛薩埵的圓滿淨土,稱為“淨喜淨土”(the Buddhafield of Pure Joy)。而這個宇宙中的有情眾生也不再是凡俗:所有男眾都具有金剛薩埵的身形與自性,所有女眾都具有金剛薩埵智慧明妃金剛托巴的身形與自性。東方的一切眾生,盡皆成為金剛部的白色金剛薩埵與智慧明妃;南方的一切眾生,盡皆成為寶部的黃色金剛薩埵與智慧明妃;西方的一切眾生,盡皆成為蓮花部的紅色金剛薩埵與智慧明妃;北方的一切眾生,盡皆成為事業部的綠色金剛薩捶與智慧明妃;中央的一切眾生,盡皆成為如來部(佛部)的藍色金剛薩埵與智慧明妃。所有這些眾生都不斷持誦百字明,咒音響遍虛空。
如此一來,一切外顯、聲音與念頭也都不再凡俗,皆為智慧的純然展現。外在世界乃是淨土,其內的眾生則是金剛薩埵與金剛托巴的顯現,所有聲音盡皆為咒音的迴響,一切念頭都是樂空合一的俱生展現。
此時,盡己所能地念誦六字心咒。在每座修持的最後,觀想所有外在的宇宙及其內的眾生,由外到內融入自己這個金剛薩埵與智慧佛母金剛托巴的雙運身60。接著,智慧佛母融入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化光融入自己心中的咒字。這些咒字依序融人下一個咒字,最後融入中央的“吽”字。“吽”字從底部到頂端61逐漸化光,直到最後猶如虛空中的彩虹消失了一般,只剩下明空的廣大無垠。安住於此片刻,純粹處於這個絕然離戲62的境界中,不起任何的概念與執著。這正是內在的智慧、存在的不變模樣,也是究竟金剛薩埵的真實面容。
60 雙運身,佛父(男性本尊)代表善巧方便,佛母(女性本尊)代表空性智慧,兩者雙運,意為智慧與方便無二無別。
61 這裡的收攝觀想依序為“唵→班雜→薩→埵→吽”;“吽”的母音→小“阿”→字身→字首→月彎→明點→那達→化空。
62 “離戲”的英文為simplicity,意思是單純、純粹、沒有造作、不生念頭等等。
其後,當你開始從這個禪定狀態中出來、心中再度生起念頭時,你應思維,所有外顯皆為淨土,一切眾生都是本尊,所有聲音皆為咒音,一切念頭都是智慧。由於你的心鏡經由金剛薩埵的修持法已被擦拭乾淨,所有現象也都依據各自的真實自性而清楚映照在這個鏡中。
為了使這樣的清淨持久,我們必須運用第四個力量,亦即決斷力。這意味我們要有絕不動搖的決心,即使賠上性命也絕不再回頭去造惡業,因為我們今日已知這些惡業乃是造成一切痛苦與無盡輪回的根源。
結束時,全心全意地將修持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並說:“經由此功德,願一切有情眾生迅速成就金剛薩埵境。”接著供養所有經由此修持所得的利益給一切眾生,以此做為結行。你不應認為如此一來,功德將有所劃分,而是每一個眾生都得到完整的修法功德。在回向功德的同時,你也應該保持離於執著與概念的狀態,清晰地瞭解到,在究竟實相裡,沒有所謂回向的人、被回向的物件,以及回向的作為63。
63 這便是所謂的“三輪體空”,無論做者、受者與所做之事,盡皆自性為空。
行者必須完成十萬次的百字明持誦,以及六十萬次的六字心咒。在尚未完成十萬次百字明之前,每座重點應放在百字明的持誦,只需在結束前念誦六字心咒數次。一旦完成了十萬次百字明之後,則每座開始時念誦百字明數次,接著專注於六字心咒的持誦。
我們應該時時憶念、觀修金剛薩埵,如同觀修諸佛一般。成就金剛薩埵的了悟境界,亦即成就諸佛的功德。更甚者,金剛薩埵的百字明乃是文武百尊64的音聲形式;它總集了金剛薩埵自身一切的智慧與大力。如果我們能每日持誦百字明二十一次,並且全然專注于甘露流下與清淨過程的觀想,任何誓戒或三昧耶戒65的違犯,以及任何障染,必都能被清淨。我們若毫不分心地持誦一百次百字明,甚至連“無間罪”66也能相當容易地被清淨。如果修持金剛薩埵,諸佛將視你為自己的孩兒,所有阻隔修行證量與究竟了悟的障礙都將清除無餘。
64 在死亡與投生之間的中陰身狀態,共有一百位元寂靜尊(42尊)與忿怒尊(58尊)會出現,稱為“文武百尊”。
65 “三昧耶”(Samaya)為音譯,乃弟子與上師之間秘密持守的誓戒。
66 “無間罪”有五種,分別是:弑親父;弑親母;弑羅漢;惡意使佛出血;造成僧團分裂。若有人違犯這五種業行之任何一種,在死亡時,將立即投生極苦之地獄,因此並無一般所稱“中陰身”的中間狀態。違犯任一無間罪者所將落入之無間地獄,是為八大地獄之第八阿鼻地獄(“阿鼻”為梵音,意思是無間),共有五無間:趣果無間、受苦無間、時無間、命無間、行無間。
曼達供養
在所有的修持當中,曼達(mandala)供養是積聚福德與智慧兩種必要資糧最具深義並善巧方便的方法,而沒有福慧兩項資糧,我們便無法在修行的道路迅速進展。
如果我們對輪回俗務生起強烈的厭惡感,不斷察覺無常,同時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便能相當容易得到大手印與大圓滿真實直接的證量。然而,若我們認為“福德是對較初階法門的修行者來說的;我只對大圓滿的修持有興趣”,並坐著凝視天空,不思維無常或輪回諸患,我們便不可能真正地努力,也不會生起真實的禪觀覺受。
或許我們想要在精神覺受方面有所進展,並經由金剛乘的修持來達到究竟的了悟。但如果缺少福德與智慧,便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正如一位國在對方備齊無比盛宴之時才受邀參加活動一般,這位覺受與了悟的國王,唯有等到我們準備了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的盛宴之後,才會蒞臨自身之內。
圓滿資糧積聚的方式有很多,但其中最迅速、最容易、也最深義的方式,便是以曼達的形式來供養整個宇宙。
曼達供養依據不同的前行傳承而有不同的方式,或是三十七支供養67,或是七支供養68,而後者是我們在這裡所要修持的。七支曼達供養將宇宙當做曼達,包括須彌山、四大部洲、日、月的供養。而依照前譯派69、或說寧瑪派的傳承,我們也供養三身曼達——法身、報身、化身三種曼達。
67 三十七支供養,從中央須彌山王、東南西北四大部洲,一直到日、月、眾寶山、尊勝幢、總共三十七種供養,所相對放置的三十七墩供品。
68 七支供養,包括中央須彌山王、東南西北四大部洲,日、月,總共七種供養。
69 前譯派,或稱舊譯派,在大譯師仁千桑波(958-1055)譯經之前的教派,指的是寧瑪派,為藏傳佛教最古老的教派。
在實際修持供養時,我們用一個曼達盤象徵宇宙的金黃地基。如果你有財富,可以使用金制、銀制或銅制的曼達盤。若你用較簡單的方式修行,在山中閉關,那麼任何找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使用,例如一塊石版或木板。
為了象徵我們要求供養的宇宙,我們將各種穀類放在曼達盤上——小麥、玉米、豌豆或稻米。如此能令所有國家享有富饒與豐收的善緣生起。我們也供養藥用穀類與植物70,以便使全世界驅除瘟疫與疾病的善緣生起。我們供養珍貴的珠寶與金屬,例如琥珀、珍珠、珊瑚、綠松石、黃金與白銀,讓我們在禪觀覺受與了悟的法財得以生起增長的善緣。
70 依照傳統來說,這些包括了Arura 或是 myrobalan (拉丁文學名為 Terminalia chebula) 這種各國通用的藥用植物,以及 Pharura(拉丁文學名為 Terminalia berlerica)。Arura 的中文學名為“訶黎勒”或簡稱“訶子”,佛學辭典中多譯為“阿子”,乃藏人極為尊崇的藥用植物,並分為五到六種等級。Terminalia chebula 與 Terminalia berlerica 為“訶黎勒”的同屬植物。
我們通常會用到兩個曼達盤。其中之一放在佛桌上來象徵皈依境,也就是修持供養的物件。另一個拿在手上,象徵所要供養的宇宙。
使用稻米或任何穀類之前,應該非常仔細地清洗,除去所有的石塊、木屑與塵土。接著以藏紅花水潤濕,放在乾淨的地方風乾。如此準備的穀類便能用來供養。
我們用左手拿起曼達盤。右手將一滴藏紅花水放在盤上。以右手大拇指與無名指(第四指)抓起一小搓穀子,並用右手手腕下方的肌肉順時鐘方向擦拭曼達盤,同時念誦百字明而祈願:“願我與一切有情眾生的所有障染悉皆清除。”你也可以持誦“圓滿戒律咒”71,以便在修持供養前清淨自身。
71“圓滿戒律咒”念誦如下:唵、阿牟嘎悉拉、桑巴熱、桑巴熱、巴熱、巴熱、瑪哈序達、薩朶、貝瑪、比布希迭、布雜、達惹、達惹、薩曼塔、阿瓦婁克德、吽、呸、梭哈。(OM AMOGASHILA SAMBHARA SAMBHARA BHARA BHARA MAHASHUDHA SATO PEMA BIBHUKSHITE BHUDZA DHARA DHARA SAMANTHA AVALOKITE HUNG PHET SOHA)
在每一座修持的開始,首先念誦“三十七支供文”(附錄四),並供養三十七墩72稻米。如此三次或七次之後,專心修持三身曼達的供養,念誦以下偈頌,並且每次供養七墩穀子73。
唵阿吽!
三身佛土與富樂,
外、內、密之供養雲,
獻予三寶三根本。
受已祈賜二成就。
唵阿吽 咕如 喋瓦 達克尼 薩帕利瓦惹
熱納 曼達拉 布雜 美嘎 阿 吽。
72 墩,在曼達盤上所放置代表供養的一把物品,可為米等穀類、或是各種珠寶。
73 化身曼達共有七墩供養,分別代表須彌山、四大部洲、日、月。
唵、阿、吽這三個種子字分別代表諸佛的身、語、意(智慧心),也象徵三身:化身對應諸佛之身、報身對應諸佛之語、法身對應諸佛之意。
法身乃是諸佛的究竟自性。由此自性當中化現報身的五種智慧。化身則是諸佛無所不在的慈悲,根據眾生的需求與願望而以各種不同方式顯現。
“外”的供養包括清水、花、香、燈、塗、食、樂74,以及所有令五官愉悅的物品。“內”的供養則是白甘露、紅甘露與食子的三種供養(分別對應於轉化的三毒——嗔、貪、癡),以及各種組成加持所依物、可修復與固守三昧耶誓戒的聖物。“密”的供養為十六種獻供天女的供養物:與空性了悟雙運的五官愉悅物品。
74 這些即是一般所稱的“八供”,清水包括了洗臉水與洗腳水兩種供養,此為古印度的傳統之一;“香”指的是燒香類,“塗”指的是香水類,“樂”指的是音樂類的供養物。
我們供養的物件是三寶與三根本,而他們也歡喜地接受了供養。其後,為了回應我們,他們喜悅而慈悲地賜予加持,因為他們知道,由於他們接受了我們的供養,使我們得以積聚福德與智慧,最終可以讓我們脫離輪回。
這個供養願文的結尾咒語以唵阿吽(梵音OM AH HUNG)為起始。這三個種子字分別代表諸佛的身、語、意,也象徵三寶與三身。咕如(梵音GURU,藏音“喇嘛”)指的是修持傳承的諸位上師,乃一切加持的根本。喋瓦(梵音DEWA,藏音“拉”或“依當”)指的是本尊,乃所有成就的根本。達克尼(梵音DAKINI,藏音“康卓”)指的是女性的證悟主尊或特質,乃一切事業的根本。薩帕利瓦惹(梵音SAPARIWARA)意思是“由他們的眷屬陪同”。熱納(梵音RATNA)是“珠寶”。曼達拉(梵音MANDALA)是宇宙這個曼達。布雜(梵音PUJA)意思是“供養”。美嘎(梵音MEGHA)則是“雲朵”。阿(梵音AH)能讓供養物增長無量。吽(梵音HUNG)則是祈請三寶與三根本接受我們的供養並賜予加持。
化身曼達
首先,我們供養化現之身的化身曼達。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宇宙供養,須彌山居於中央。東方的勝身洲由純水晶所制;我們所在的南方為贍部洲,由藍寶石所做;西方的牛賀洲是紅寶石所成;北方的俱盧洲為黃金所造。須彌山四面的質地,便是四大部洲所對應的四種寶物。四大部洲之上的天空,也因這些部洲的不同組成而有相應的顏色。因此東勝身洲上方的天空為白色,我們這個南贍部洲上方的天空為藍色,西牛賀洲上方的天空為紅色,北俱盧洲上方的天空為黃色。在每一部洲的兩側各有一個小洲。東勝身洲的兩旁為身及勝身,我們這個南贍部洲的兩旁為拂及妙拂,西牛賀洲的兩旁為諂及勝道行,北俱盧洲的兩旁為俱盧及俱盧月,共為四大與八小的十二部洲。東南西北四大部洲的地上皆有眾寶山、如意樹、滿欲牛、自然稻。
接著是“七皇寶”75與寶藏瓶。眾寶山的面前是一個具有千股的珍貴輪寶,由閻浮河(the river jambu)的純金所制,如陽光般閃耀。如意樹的面前確一個珍貴、如人一般大小的八面藍寶石,照亮周遭一百里格76之內的天空;它的光芒能解除並保護眾生不受熱寒之苦,驅除惡意行為之因,圓滿所有願望。滿欲牛的面前為一位珍貴的妃寶,如太陽般炫麗,離於五種缺患,並富有八種奪魂攝心的女性特質;僅僅瞥見她一面,便令空性與大樂的了悟得以如晨曦般初生。自然稻的面前有一位珍貴的臣寶,尊貴而高大,智慧而善巧。
75 轉輪聖王所擁有的“七皇寶”分別為:輪寶、珠寶、妃寶、臣寶、象寶、馬寶、將軍寶。
76 “裡格”為長度單位,一裡格等於三英里。
在東南西北其間的四個次方位(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則有一象寶,身為灰色,有千頭凡俗的大象那般壯碩,頭上戴有象徵大力的紅寶石;另有一馬寶如孔雀喉部一般地翠藍,能於一天之內繞完世界三次;還有一將軍寶,驍勇善戰,等同於宇宙的守護,他是如此地威嚴輝煌,讓人幾乎不敢抬眼正視;最後是寶藏瓶,能賜予所有的願望。
在八個方位則有八位獻供天女: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華女、香女、燈女、塗女77。
77 在內圈的這八位天女分別在八個方位,嬉女(東方)、鬘女(南方)、歌女(西方)、舞女(北方)、華女(東南)、香女(西南)、燈女(西北)、塗女(東北)。例如,嬉女位於東方而面朝西方、鬘女位於南方而面朝北方;“嬉女”意指身形曼妙的天女。
在東方天空中、嬉女之前方,有一火造水晶的太陽閃耀著;在西方天空中、歌女之前方,則有一個水造水晶的月亮。于南方天空中、舞女之對面,漂浮著具有金色手把的白色寶傘;於北方天空中、鬘女之對面,則有一多彩的尊勝幢。
而佈滿虛空中的,則是令人眼花撩亂的天、人、龍族78之一切財富,猶如大風雪中的雪花般無量無盡。
須彌山內是欲界的六道,山頂上則有色界的十七層天,其上是無色界的四層天79。在天眾的世界中,有清淨的甘露湖、如意樹、黃金山與珠寶山,還有美妙的花園與森林。七重的金黃山圍繞著須彌山,其間由七重海所分隔,整個地基周圍則是熾焰的鐵山。
78 居住於三個層界(藏音sa gsum)的眾生包括:住於大地之上的天眾、住於大地之表的人類,以及住於大地之下的蛇族(身如巨蟒、具有魔力)。或龍族。其後所提到的寶物,有可能是龍王宮裡的夜明珠。
79 在佛學辭典的說明中,欲界的天道眾生仍有性別之分,也有物質欲望,共有六層天:四天王天(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忉利天(帝釋所管轄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於此沒有性別之分與物質欲望:初禪天有三(梵眾天、大梵天、梵輔天);二禪天有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有三(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有九(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或大自在天、色究竟天或奧明天)。無色界無性別之分,無男女之相,也無物質形式,共有四層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最後我們應該觀想,在這個宇宙的每一個原子之中,還有另一個完整的宇宙,並具足無量無盡、豐盛無比的供養。如此廣大無垠的供養包含了整個宇宙所能找到的一切圓滿、美妙、珍貴之物——無論是在大地之下、大地之表、大地之上——例如龍族的如意寶,在深廣的大海中也能照亮整個龍族世界。當我們在做這個所有宇宙供養的時候,就當自己是整個宇宙的擁有者,是一位能夠轉輪的宇宙聖王。
我們修持曼達供養,因而能夠毫不執著地佈施。目前,我們非常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事物。無法忍受佈施自己的財產,甚至有時候不敢使用它們,深怕會被用盡或被用壞。因此為了除去對物質的執著與貪愛,我們向諸佛菩薩供養我們所具有的一切:財物、良好的特質、學習的所得,以及過去積聚的一切功德。我們不光以這輩子所擁有的少許物品來做供養:我們做的供養是無量無盡的,是整個宇宙——同時,不只是我們所在的宇宙,而是十億個同樣的宇宙。我們將所有的供養物獻予皈依聖眾,乃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特別是我們視為敵怨、令我們有所障礙與艱困的眾生。我們祈願,經由這個修持的功德,這些眾生都能被帶上解脫之道,究竟成佛。除非我們以這樣的心態來修持,否則我們所修的便不是真正的大乘法門。
報身曼達
其次,在化身曼達之上,我們觀想並供養圓滿樂受身的報身曼達,此乃五方佛部淨土的供養。觀想五方佛部的佛土就在我們上方的高空之處。中央是大日如來的“密嚴淨土”(Densely Arraved Buddhafield);東方是不動佛的“淨喜淨土”;南方是寶生佛的“純美淨土”(Utterly Beautiful Buddhafield):西方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Blissful Buddhafield);北方是不空成就佛的“圓滿事業淨土”(Buddhafield of Perfectly Fulfilled Action)。
法身曼達
第三,供養遍入一切的法身曼達,此乃我們對究竟自性的了悟,無論是修持供養的做者、獻予供養的受者或供養的行為本身,我們都絲毫不起概念。為了象徵性地對應于其他曼達的結構,我們做此思量:這個普遍共有的空性乃是曼達的地基,而成佛的各種功德,例如四無畏80、十力81、十八正辨82等,則相應於所供養一般曼達中各種宇宙的不同元素。
80 佛之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81 如來十力: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82十八正辨的英文是the eighteen correct discriminations,中文查不到對等的詞彙,僅能初步翻譯如下:諸佛具有十八種與凡夫區辨的功德,心不迷、聲不躁、憶不忘、定不失、認知不分別、平等妙觀察、發心不退轉、精進不退轉、觀照不退轉、三摩地不退轉、般若不退轉、全然解脫不退轉、解脫智慧不退轉、舉止依智慧、言語依智慧、心意依智慧、無著無礙知過去、無著無礙知現在。
在修持三身曼達的供養時,配合念誦十萬次的供養文,以及十萬次的七墩供養。依照行者的喜好,或念誦上述的供養文,或念誦四句供養文。後者經常用於領法時來祈請法教與表達感恩。這段供養文可在蓮師的《密咒道次第》83與阿底峽尊者的《道次第》中找到:
香塗地基妙花敷,
須彌四洲日月嚴,
觀為佛土以奉獻,
眾生咸受清淨刹。
83 gSang ngags lam rim,《密咒道次第》(Stages of the Path of the Secret Mantras)可見於《大寶伏藏》(Rin chen gter mdzod chen mo)第六十冊第一部。《大寶伏藏》(The Great Treasury of Rediscovered Teachings)為蔣貢康楚仁波切將蔣揚欽哲旺波上師所取伏藏搜集成冊的名著。《大寶伏藏》是第一世蔣揚欽哲仁波切和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於十九世紀推動“不分教派運動”時,將十二世紀伏藏師桑吉林巴(Sangye Lingpa)至十九世紀伏藏師秋吉德欽林巴(Chogyur Dechen Lingpa)之間共百位伏藏師所取藏的法門彙編,共有六十三函,藏文稱為《仁欽德佐》(Rinchen Terzer)法要大全集。
行者也可念誦較為詳盡、由偉大的薩迦派祖師、眾生的尊貴護佑尊八思巴(Drogon Phakpa)上師所造的三十七支供養文。供養文的選擇,端看行者想要如何詳盡地修持供養而定。
在每座結尾,思量虛空中的十方諸佛菩薩接受了供養,並賜予我們達到究竟了悟的次第法門。
上師相應
在前行法或加行法中,最殊勝的莫過於上師相應法(上師瑜伽),或稱“上師的自性雙運”。透過這個修持,能令我們的本初智慧於瞬間生起。
修持上師相應法能夠讓我們向一位真正的上師祈願,並表達深切不變的虔誠信心。由於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心與上師的心合而為一。何以這個修持是必要的呢?這是因為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三世諸佛,都曾經或必須依止一位上師,才能達到證悟。不管我們修持的是佛陀法教“九乘”84當中的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依止一位上師,領受法教並根據所傳來修持。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84 紅教(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聲聞乘與緣覺乘,屬於小乘;菩薩乘;三“外”密(作密、行密、瑜伽密)與三“內”密(瑪哈瑜伽或大瑜伽、阿努瑜伽或無比瑜伽、阿底瑜伽或無上瑜伽),後六者屬於金剛乘。前三者稱為三“共”密。
即使我們遇見一位上師,並領受了法教,若我們對上師與法教缺乏熱切的虔誠與全然的信心,便無法得到上師的加持。沒有了上師的加持,修行使無法進展。因此,首要之務便是生起虔誠心。
一開始,虔誠心極少會自然出現。我們必須生起之而滋養之。例如,首先,當我們聽到上師的名號與生平時,思量他的驚人證悟事業。接著,當我們得見上師之時,我們看到那些功德的真實無誤,我們的信心與虔誠便不斷增強。我們的祈願愈來愈深切,上師的加持便開始更加深入我們的內在。
一切成就皆來自上師的加持。這裡所指的不是像健康、長壽或財富那樣的微小成就,而是對上師證悟自性的無上了悟,因為上師的證悟自性與我們的佛性無二無別。
觀想
為了幫助我們生起虔誠心,儀軌中的偈頌說:
前空廣大虹光中,
根本上師蓮師現85,
如海三傳持明繞,
尊為皈依眾總集。
85 此處所用的蓮師名稱為他的密名“貝瑪通趁雜”(Pema Thotrengtsal”),又稱“顱鬘力”上師(以顱鬘為莊嚴,具有大力)。
觀想根本上師以蓮師的身形出現。此處稱蓮師為“貝瑪通趁雜”(Pema Thotrengtsal),此乃他的名號之一。你也可以觀想上師為金剛持86的身形,或你平常所見的樣子。重點在於,所要觀想的是那位能令你生起最強烈、最自然之虔誠心的上師。
86 金剛持,持有金剛者,“新譯派”認為其乃所有密續的來源,亦即本初佛;“舊譯派”則用來稱呼持有金剛乘法教的證悟上師。
觀想自己所在之處不再是凡俗之地,而是蓮師的淨土“尊聖銅色山”87。在這個一切皆由珠寶與珍物所組成的淨土中央,有一個無可計量的“蓮花光”宮殿,由清淨光明所造——透明而充滿虹彩。你也不再是凡夫之相,而是金剛瑜伽女的身形,站立在宮殿中央,其下為蓮花、日輪與屍體;身色亮紅,猶如紅寶石,閃耀如陽光;寂靜而安詳,左腿直立而右腿上彎,以舞蹈姿勢而站。身著絲衣、珠寶與骨飾等報身本尊之莊嚴。右手持一彎刀,象徵著我執的斷除,左手持一隻盛滿不死甘露的顱器。左手的臂彎之間,有一三叉戟“卡杖嘎”(Khatvanga)靠在肩上,代表蓮師的秘密身形。她優雅而安詳地舞蹈著;面容極為慈悲,又稍帶怒容地微笑,露出尖銳的獠牙,象徵戰勝了妄念。她在外相上為金剛瑜伽女,本質上則是“智慧海後”,亦即蓮師的無上佛母依喜措嘉。
87 蓮師淨土(Zangdopelri,the Glorious Copper-colored Mountain)位於南瞻部洲南方及西方的小洲“拂洲”內。
在你的頭頂上方,于一團虹彩的光明之中,有一個八尊無畏獅所抬的寶座,上方為蓮花、日輪與月輪,其上坐著蓮師“貝瑪通趁雜”(蓮華顱鬘力)。我們對蓮師的觀想應極為清楚,不像雕塑那般由粗濁物質製成,也不像一幅唐卡那般平坦,而是透明、生動而清晰。我們甚至應該觀想到最細微的細節,例如眼睛的黑瞳與眼白,僧袍上錦緞的金黃裝飾等。(有關這些不同的觀想部分,可參考蓮師畫像或塑像,或許有所幫助。)我們觀想的蓮師猶如彩虹一般透明,卻又不僅止於視覺上的形象,因為他全身充滿了虛空中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智慧、慈悲與大力。
蓮師曾承諾:“對我的禪觀,便是對諸佛的禪觀。”透過蓮師,我們便能得到諸佛菩薩的所有加持。更特別的是,當我們向無別于根本上師的蓮師祈求,必然能夠領受無量無盡的加持。僅僅向根本上師祈求,我們便像溝渠聚集所有落在屋頂上的雨水那般,得到諸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聖眾的加持。上師本人乃是一切壇城的主尊,總集一切之尊,外在為三寶(佛、法、僧),內在為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秘密為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虔誠
蓮師曾經說:“任誰對我具信心,我便出現在其面前。”只要具足信心的力量,無論是蓮師、我們的根本上師和一切如來的加持與現前,便會恒時與我們同在。因此,虔誠相當重要。
向蓮師祈求、觀想蓮師在頭頂上方時,不應認為由於我們的祈請,蓮師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出現,給予加持,而是由於我們的虔誠,他於此時此刻真實地來到,具足一切智慧與慈悲。蓮師也曾說:“把你的心交給我。我會隨時在你身旁”。如果你認為蓮師無別於你的根本上師,你便能領受無量如浪的加持。
在許多有助於增長虔誠的祈願文中,我們在此念誦“蓮師七句頌”。這個願文乃是空行母祈請蓮師從究竟廣空的法界來到娑婆世界利益眾生時所念誦的。在所有蓮師的修持儀軌中,都有這段願文,而它也是蓮師為了利益後世眾生所藏的伏藏之一。正如母親一定回應孩兒的呼喚,蓮師對任何念誦七句頌的人,也一定會從銅色山淨土降臨。
吽!
烏金淨土西北隅,
降生蓮花胚莖上,
勝妙悉地成就尊。
稱揚聖名蓮花生,
圍繞如海空行眷,
我今發心如尊行。
請速降臨賜加持。
咕如貝瑪悉地吽。
我們必須生起上師永在我心的虔誠。無論快樂或痛苦,無論遇到好事或壞事,絕不依止上師以外的任何人事物。當我們身處舒適善緣中,應該觀想舒適與財富皆無真實的實體;它們的出現,僅是來自上師的加持。把它們當做曼達來供養上師,並善用它們來幫助眾生與弘揚法教。
當不斷出現艱困、痛苦、疾病與譭謗時,我們要感恩上師的加持。因為透過上師的加持,得以讓我們在尚有能力來清淨它們的此時此刻,便經歷這些痛苦。我們也應思量:“這些都只是我過去世以來傷害他人、犯下各種負面行為的結果。如果我現在不清淨這些業行,未來只有多世輪回下三道的命運。經由上師的慈悲,使我現在能夠清淨業力。祈願由於這些痛苦的經歷,能令我盡除所有讓其他眾生煩惱的類似痛苦。”如是,莫讓快樂使你自負,莫讓困苦使你喪志。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毫不動搖地向著上師。
心中只有上師,除外皆不做想,意思是當我們行走時,應觀想上師坐在右肩上方,而我們恭敬繞行之。當我們坐著時,觀上師在頭頂上方。當我們飲食中,觀想上師在喉間,而我們把所吃食物的第一及最好部分供養上師。夜間就寢之時,觀想上師住於心中八瓣紅色蓮花之上,閃耀的光明充滿整個宇宙。
如此心中隨時思維著上師,能幫助我們將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轉化成修道的一部分。當我們心中沒有別的、只有上師之時,即使我們經歷極大的悲傷或內心的困苦,單是憶念上師,便能全然清除這些艱難,並使我們充滿信心與喜悅。
金剛上師心咒
在“蓮師七句頌”之後,我們持誦十二字的“蓮師心咒”。這個心咒乃是佛陀十二支法教88的精髓所在。這十二個咒字能夠清淨十二因緣89——此十二因緣使眾生不斷產生無明與痛苦,也與蓮師在這個娑婆世界所示現的十二相成道90互相輝映。這個咒語不僅是對蓮師,也是對三寶、三根本及無量無數的寂靜尊與忿怒尊來持誦。
88 十二支法教所指可能為十二部經,契經、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
89 十二因緣依序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乃眾生三世輪回六道的次第緣起。
90 譯者並未查到蓮師十二相成道之內容(也有可能指的是蓮師十二變),以下是英文譯者提供讀者參考之佛陀十二相成道:降世、入胎、出生、勇健多藝、嬪妃共樂、出離世間、修苦行而舍之、菩提樹下禪定、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
“唵阿吽”這前三個咒字,代表著蓮師相應於三身的三個面相——法身為阿彌陀佛;報身為觀音菩薩;化身為蓮師。“班雜”91指的是蓮師不變如金剛的智慧。“咕如”在梵文的意思是“相當具有重量的”,指的是上師功德的極大重量。它也意指著,我們遵循上師之開示所帶來的極大利益,以及我們並未依止上師時,對自己與他人所造成的極大傷害。“貝瑪”意思是蓮花,指的是蓮師的名號,以及他於蓮花胚莖上的無瑕降生。“悉地”所指為世間的共同成就與出世間的無上成就,“吽”則是呼喚蓮師,祈請他垂賜我們這些成就。
91 梵文本音為“瓦佳”(vajra),但藏人多發音為“班雜”(benza)。
我們總共念誦十萬次的“蓮師七句頌”,以及一百三十萬次的蓮師心咒(為十二個咒字每個持誦十萬次,再加上十萬次的修補缺誤)。你也可以選擇較為簡短地持誦咒語,如此則是四十萬次的心咒持誦。
在所有的修持當中,上師相應法最為深義,但又毫無危險或風險。此處並沒有於生起次第所需要的複雜而困難的壇城觀想,也沒有于圓滿次第在做禪觀時所牽涉到脈、氣、拙火修持等的任何風險。不單如此,當我們正確無誤地修持上師相應法時,一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功德將自然生起。另一方面,若是缺乏對上師的虔誠,就算我們經年累月地修持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我們的修持絕對無法穩固,也不可能嘗到任何成果。正如吉美·林巴上師92所言:“對於上師生起信心,便是究竟的皈依。”
這段偈頌也是這麼說的:
僅是憶念上師一瞬間,
便勝過以數百萬年間,
持續修為本尊觀修法: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念誦上師名號僅一次,
便勝過念誦四部密續,
所有本尊之一切名號,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心與上師相融一瞬間,
便勝數百年修靜慮定,
或修百次圓滿次第法: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生起圓滿二次第,
精髓在於虔誠心,
所有念誦之精髓,
則向上師來祈願,
一切修法之精髓,
乃與上師心合一:
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92 Jigme Lingpa 乃是相當著名的伏藏(terma)掘取者,藏人稱為“德童”(terton)。
領受四灌
在“蓮師七句頌”與“蓮師心咒”的持誦之後,我們經由蓮師三處與全身所放出的光芒,領受蓮師身、語、意及智慧的加持。蓮師前額中央的“唵”字放出白色的光芒,並收攝入我們前額所對應的“唵”字,清淨我們由身所造的惡業。同樣地,蓮師喉部中央的“阿”字放出紅色的光芒,清淨由語所造的惡業;蓮師心部中央的“吽”字放出藍色的光芒,清淨由意所造的惡業。最後,蓮師全身放出五彩的光芒——白、紅、藍、黃、綠——收攝入我們的全身,清淨了我們與身、語、意相關的所有微細障染。同時之間,我們也領受了四種灌頂:寶瓶、秘密、智慧與征示(文字),並於我們之中播下未來成就四身93的種子。法本的偈頌如下:
本尊三種字放光賜,賜加持、灌頂、成就。
上師化光而融入己,無別住於離戲中。
93 四身,為法、報、化三身之外,再加上“自性身”。
念誦完畢之時,於我們頂上的上師化為光團,融入我們。此時思維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全然地合而為一。接著,自身隨即化光,安住於純然的離戲中,此乃心的究竟自性。當念頭再次生起時,應要將形色、音聲、憶念等一切現象都視為上師身、語、意的展現。一切形色皆為上師身的示現,一切語音皆為上師語的示現、也是十二字咒語的自然迴響;一切念頭皆為上師意的示現——它們不再是妄念,而是覺性的自然創造,而覺性乃是非概念的智慧,亦即蓮師的證悟心。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心時,無法將我們的心歸類於任何的顏色、形狀或位置:這便是心的空性層面。然而這個心卻又能覺知並知道輪回與涅槃裡的所有現象:這便是心的明性層面。
結行
我們強烈的虔誠與渴求必須與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願望結合。當我們向上師祈求時,思維所有眾生與我們共同祈求,仿佛我們是他們的引領者一般。當我們領受蓮師的加持時,思維所有眾生與我們共同領受。恒時向自己的上師祈願,心中了知,即便只是供養上師之身一滴香水,比起將佈滿虛空之供養物獻予十方諸佛,對自己於證悟道上的進展而言,前者更珍貴而更具利益。
修法結束時,將修持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祈願他們因此而能得見蓮師、聽聞他的聲音、成就他的智慧,並於臨終後即刻投生“銅色山淨土”,親見蓮師並圓滿所余的成佛之道。
上師相應法乃是增長修行進展與驅除所有障礙最為有效的方法。因此,從你踏入佛門的那一刻起,直到你成就阿底瑜伽或大圓滿的究竟了悟,隨時於心珍視這個寶藏,並把它當做修持的重點所在94。
94 頂果欽哲仁波切有關上師相應法之詳盡開示可見于《如意寶:龍欽心髓上師相應法》(The Wish-Fulfilling Jewel: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according to the Longchen Nyingthig Tradition),一九八八年由香巴拉出版社發行。中文版《如意寶:上師相應法》,丁乃竺翻譯,雪謙文化2006年出版。
|
主持人 |
頂果欽哲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