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 頂果欽哲仁波切
|
| | |
日期:2014/01/21 NPO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成佛之道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 1
The Excellent Path to Enlightenment
本續: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頂果欽哲法王(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出版社:雪謙文化(全佛)
共的前行
導 論
由於不同根器的眾生有各種的需求和祈願,佛陀於是傳下了許多不同的法門,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小乘與大乘。後者其實包含了前者,兩者之間也沒有任何抵觸:它們都能引領我們到達解脫與究竟的證悟。
大乘的法門儘管如此浩瀚無盡,經由諸多上師精煉後的闡述,已然有了包含深義而又易於修行的相關指導。這些開示的精髓要點,在於止息令我們痛苦的三毒:嗔恨、貪著、愚癡,並以眾生的究竟安樂做為一切行止的依據。
發願成就自身以便成就他人的誓願,我們稱之為證悟想(the thought of enlightment)或菩提心。這意味著,無論哪種單一的行為、言語或思緒,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細節,也都要為一切眾生的福祉著想。當你真正生起這種利他之願,證悟想便會毫不費力地出現。當這樣的心願逐漸堅定之後,你便具足了修行所有道乘的根基。無論你修行的是哪一個法門——中觀①、大手印②或大圓滿③——都將自然成熟,結為果實。
① 中觀,不落於常見與斷見兩種極端的見解(恒存主義和虛無主義)而稱之為“中”,乃西元二、三世紀龍樹菩薩根據佛陀開示之空性智慧所成的一種觀察與分析現象緣起的一種方式,其撰有著名的《中觀論頌》,之後由月稱菩薩加以闡述而成《入中論》,被視為佛法義理的究竟見解。書中另外提到的“大”中觀,意識是一切現象的自性皆可如是觀之,而稱之為“大”(英文為great)。
② 大手印,藏傳佛教的四大派中白派(噶舉派)的最高法門,並非以詐傳詐、用許多手印來修的便可稱之。依據藏文原文應該翻譯為“大印”即可,這裡仍沿用過去的譯名;而根據“蓮師翻譯小組”于另書上對此的解釋,“大印”意思為:究竟自性“封印”(英文為seal)於一切現象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屬於空性智慧的範疇。請看詞彙解釋Mahamu-dra。
③ 大圓滿,藏傳佛教四大派中紅派(寧瑪派)的最高法門;根據“蓮師翻譯小組”于另書上對此的解釋,一切現象的自性皆然而稱之為“大”(英文為great),“圓滿”指的是心之本性原來具足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的功德:“自性為空”是為法身、“所顯為明”是為報身、“所具悲心”攝受一切是為化身。請看詞彙解釋Dzogchen。
讓自己沉浸於法教的涵養之中,日復一日,月複一月,如此一來,便能毫無困難地培養出菩薩的修行功德,猶如蜜蜂在花叢中收集花蜜,儲存於蜂巢中而成為蜂蜜一般。
在上師傳予法教或弟子聆聽法教之前,必須先生起證悟想,並祈願自己能夠領受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與一切印度、西藏上師的加持。
我們的動機影響著行為,正如灌溉管道引水而行。若我們隨時都以想要解除他人痛苦的發心來指引行為,這樣的心願終會圓滿。但如果我們漠視這個重要的理想,反而將自己受限於追求長壽、舒適、富足的生活,或許我們會得到這些——但當然也只有這些而已。重要的是,我們不該將自己的生命耗費於虛榮或不重要的目標上。
當我們剛踏上修行道時,尚未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為了成就他人的福祉,必先經由清淨心念與轉化心念來成就自身。這便是我們稱之為“前行”修持的目標所在,此乃是為精神道上的所有進展打下基礎。或許你會想捨棄這些“前行”④,修持你認為比較深奧的法教,但如果你這麼做,便是將宮殿建築在一池冰凍的湖水之上。
以下便是這個前行修法的內容說明。共有兩個部分:“外”或“共”的前行,以及“內”或“不共”的前行。
④ “前行”也稱為“加行”、“預備法”、“基礎法”(pre-liminary practice)為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修法的最重要基礎,也是精神所在。“共”的加行為四派共有,“不共”的加行則各有特色;通常所稱的“四加行”,指的便是這種“不共”的加行。
六共前行
虔誠心乃修道成就的主要來源,故而每座修法開始時,應先觀想面前虛空之中或頭頂之上,根本上師示現為蓮花生大師的外相,智慧光耀,慈悲微笑,坐于廣大虹光中。接著,以極強烈的信心,念誦三次“喇嘛千諾!”(Lama kyeno!),也就是“上師全知尊!吾請您指導!⑤”祈請上師加持,讓我們得以于此生成就甚深道之圓滿了悟。於是上師放出光芒,清淨我們的無明障蔽,並令我們充滿加持。
⑤ 在此的英文翻譯為“I am in your hand”,意思是任您指示、聽命於您、由您照顧等。
接著,我們思量“外”或“共”前行之六個主題。第一,思量人身難得,以便令我們轉心向法。第二,思量死亡無常,以便令我們了知修法有多麼急迫,鞭策我們加緊努力。接著思量第三個主題:業力⑥的因果法則,亦即行為與結果的關係,以便令我們清楚瞭解業報所行。其後思量第四個主題:(輪回⑦苦痛),以便幫助我們認清輪回的虛妄狀態必然離不開痛苦。其後是第五主題(修法解脫),我們應當認清,經由領受並修持法教,能夠令我們出離輪回、究竟證悟,成就無上全知之境。最後,我們應該認清,為了成就究竟證悟,必須依止具德上師的加持與開示。
⑥ 業力:請看詞彙解釋 Karma。
⑦ 輪回:請看詞彙解釋 Samsara。
第一、人身難得且殊勝
試問自己,在地球上居住的數十億眾生當中,有多少眾生知悉生為人身之難得?在知悉人身難得的人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想到善用人身來修持佛法?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開始修行?在開始修行的人們當中,又有多少人能持續修行?在持續修行的人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成就了究竟證悟?真正成就究竟證悟者的數目,猶如在晨曦初光中所能見到的星辰那般,比起清亮夜空中所能見到的,實在少之又少。
在人類當中也有各種不同的存在狀態。有些被糟蹋在追求世間一般的事務,有些則用於精進以求證悟。這個人身也唯有當人能自由修持佛法,且具足一切暇滿因緣來修行時,才能稱為殊勝。因此為了讓我們有機會修法,我們必須離於“八無暇”⑧。這八種不利於修法的因緣分別為:生於地獄道、生於餓鬼道、生於畜生道、生於蠻荒地、生於長壽天、邪見⑨者為伴、生於無佛來世的黑暗時期,或由於心智缺陷而沒有能力瞭解佛法。但若單單只是免於這些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十種利於我們的條件——“十滿”,其中五種緣於自己,另外五種需依靠外在因素。
⑧ “八無暇”又稱“八難”,見聞佛法有所障難、無有閒暇。《維摩方便品》天臺疏三曰:“言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郁單越、五長壽天、六盲聾喑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
⑨ 邪見,錯誤的見解,致使眾生更加痛苦、無法解脫的想法。
五種緣於自身之“內圓滿”條件為:此生能得具人身;住於法所弘揚處;具足五根諸官能;生活行為不儘然負面;以及對具德者生信心。
我們必須生為人身,因為這是唯一具有足夠痛苦、讓我們立即渴望脫離輪回、但又不至於太過痛苦到不再有機會修法以求出離的狀態。
我們必須生於“中土”,亦即佛法仍在弘揚之處,否則我們便無緣遇見佛法並精進修持。
我們需要具備所有的感官功能,以便能聞、思、修佛法。舉例來說,若我們眼盲,則無法閱讀法教;若耳聾,則無法聆聽開示。
我們必須以正面的方式過活。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惡行——例如身為獵人、小偷或一輩子都在打仗的人——自然會把我們引離修行佛法的善緣,朝著反方向而行。
我們必須對能夠指導我們走向證悟者——也就是三寶和上師——生起信仰與信心。
五種依賴他人之“外圓滿”條件為:此“劫”⑩必須有佛出現;此佛必須傳授佛法;此法必須仍存於世;此法必須有人修行;以及需有善知識⑾之指導。
⑩ 劫:請看詞彙解釋 Kalpa。
⑾ 善知識,修行道上的指引者,具有正確的見解而可幫助眾生解脫者。
以上所講,乃稱為擁有一切自由(暇)及有利條件(滿)修持佛法之暇滿人身。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殊勝人身”。何以殊勝?因為善用人身可以即身得到證悟。過去一切大成就者雖然生為凡俗,但入佛門之後,跟隨具德上師,奉獻一生於修持所得法教,故能顯現大菩薩之證悟事業。
若我們一一檢視六道輪回,可以得知,除了人道之外,其餘眾生修法的障礙實在太大。在下三道如地獄道,其痛苦強烈到眾生之心毫不可能思維並修持法教。在天道,眾生皆能飛越天際、飲用甘露,並享用各種愉悅之物,這些條件似乎更好。然而由於這些眾生相當受到那些事物所誘惑和困擾,更加痛苦極微,他們對於輪回從不厭倦,因此也從未想要修法。所以,如果我們不善用人身的殊勝機會,便會像滾石落下山坡般毫無選擇地向下墮落。
第二,死亡及無常
光是具有人身還不夠。我們隨時可能因死亡而失去它。我們究竟如何死亡或何時死亡,我們完全無法確定。沒有人有辦法說:“我會活這麼多年這麼多月”或“那麼多年那麼多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情況,像是走路、吃飯、遊戲、渡河等,都可能成為我們的死因。
無常不只影響生物,外相世界也同樣受其影響。對我們來說,世界似乎十分堅固,然而在此劫終了之時,它將被水火兩大元素摧毀。我們也可見到在一年四季之中,高山、森林與各種大地景觀逐日逐月地改變。一天中的不同鐘點,氣候、光線、眼前流動的河水,永運都是不同的——每一瞬間過去,一切都在變化。某一時期的強大國家,其後就被別的國家征服。在一生當中,有些人富極一時,最後卻窮困潦倒。所以說,外在的現象世界,沒有任何層面是恒常或確定的。
為何我們必須不斷反覆思維無常?⑿這是因為我們具有強烈的傾向,認為自己與身處的情況都將恒常持續,以為這些事物具有某種內在的恒常性。我們因而對外在現象生起強烈的執著。這是錯誤的。相反地,若我們能不斷思維無常,我們將有強烈的動機轉心向法。我們必須隨時清楚知道,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愈來愈接近死亡。死亡無可避免。隨著每日過去,壽命就會減少。當死亡降臨,就算我們再有權勢,也無法說服它等待我們。即使我們再富有,也無法賄賂它。最強大的將軍也無法派遣軍隊來抵抗它。即使我們面容姣好,也無法誘惑它。不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阻止死亡。
⑿ 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恒觀無常乃是對於諸佛的無上供養,恒觀無常的人將由諸佛度脫痛苦(授記必定成佛),恒觀無常的人必將受到諸佛的護佑,恒觀無常的人也將受到諸佛的加持。
在死亡的時刻,除了佛法,沒有別的事物能幫助我們。在我們一輩子所經歷的一切恐懼中,沒有比怕死的恐懼來得強烈。因此為了準備死亡的到來,我們不應等到最後一刻再來修法。如果我們現在想要修行佛法,我們還做得到;但若在臨終時想要修法,可就沒辦法了。我們會受身體的痛苦與精神的苦楚所擊潰。那並非開始修法的時機。因此,就像聰明人未雨綢繆那般,我們應該馬上準備就緒,以修持成熟所獲的堅定來面對死亡。正如被箭尖刺心的戰士知道自己只有幾分鐘可活一般,我們不應浪費任何一刻。此時此刻,當我們健康良好並具備各種身心功能之時,就是修法的時機。別再去想“我晚一點再修法”來拖延時機。我們應該瞭解,對於尚未準備就緒的人來說,死亡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我們別再以為“我還有好多年可活”。我們剛剛吃下的食物,可能有毒而使我們今晚就死了。有多少不在預期之內而造成死亡的例子。我們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
無常也可見於生活中的一切層面。坐擁高位的人,可能瞬間掉落而居於低位。許多累積巨大財富的人,之後也會失去金錢。沒有人能夠永遠保持富有。強烈執著于家庭朋友的人,遲早都得與所愛分離,即使不是現在,在死時也必得分開。如果我們清楚瞭解死亡那無所不在的威脅,便不會希望日復一日地繼續做那些我們毫不留意就做且沒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業,因果法則
如果死亡不過像是一把火燒盡了、或一池水乾涸了那樣,一切就都沒事了。如此一來,修法便無多少用處。但情況並非如此。當我們身心分離時,色身被拋棄了,心卻不斷再度投生。在那時,唯一能決定下輩子投生何處的因素,就是深印在我們意識中、從過去以來所做善行與惡行的業力相抵結果⒀。若惡行占了上風,我們就會投生下三道而受其苦。若善行占了優勢,我們就會投生上三道⒁。
我們不應等到躺在臨終病榻或中陰身⒂時,才開始考慮善行或惡行的影響。或許在那時,我們很可能會認清惡行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善行才能帶來快樂。但在死亡的時刻,我們能做的不多,因為業報早已集結。此時此刻,在我們還有自由來選擇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時候,就必須思量因果業報。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可以不論善惡地做一切想做的事,並在另一方面稍稍修一些法,就能像坐飛機那樣被帶往證悟的境界,那可就大錯特錯。
⒀ 在本書中、與佛經裡所指的“善”與“惡”,並非是道德法律或風俗習慣中所謂的一般善惡;而是與動機發心的清淨與否相關。行“善”不一定要去從事慈善事業,若以極大的恭敬心做少許的佈施或供養,也能積聚極大的福德資糧,並在未來能使自己快樂;因此而稱為“善”。作“惡”不一定得是殺人放火的罪行,僅僅是我們對於所愛的執著、或為了爭權奪利而譭謗他人,以及任何形式的傷人作為、由負面情緒所引發的負面行為,皆能造成日後的輪回痛苦;因而稱為“惡”。
⒁ 上三道,或稱三善道、三善趣,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或半天道、人道;下三道,或稱三惡道、三惡趣,分別為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⒂ 中陰身,為介於死亡與下一個投生之間的過渡狀態。
在中陰身時,就算我們懊悔過去的所有惡行,也為時已晚:業行已然累積,我們像被丟到空中的石頭,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我們落下。我們根本無法逆轉整個過程。因此我們必須現在就能清楚分辨善行與惡行之別。即使一件善行看來微不足道,我們仍該去做;即使一件惡行看來細微末節,我們仍該避免。滴水長時能滿巨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同樣地,每個行為都有其果報,千萬不要以為一個小動作不會留下痕跡。
另一方面,也不應認為我們曾經為惡不善,就此永遠被貼上標箋。無論所為之惡多麼嚴重,都有被清淨的可能。沒有所謂不可清淨之惡行。因此我們必須懺悔並修復一切惡行。正如前面所說的,就因為滴水長時能滿巨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不斷經由身口意三門⒃來努力累積善行。如此將可積聚福德資糧,幫助我們面對死亡之恐懼。
⒃ 三門,身口意,可以用來修行的三個管道。
善行與惡行的大小與否,並非根據其外顯的樣子來判斷。看似小的行為,也能夠輕易累積巨大的善報或惡報,一切端賴我們的發心或態度。例如以小小的方式,但極大的慈愛來幫助一個人,便能累積巨大的善報。同樣地,一個輕易就說出口的簡單字語,若是用在批評一位菩薩,則將累積無量的惡報。
輪回中的眾生一般皆處於迷妄的狀態,而這狀態又不斷產生痛苦。因此,如果我們漠視自己所做之惡而不去清淨,既不懺悔也不修復,將逐漸累積惡業。我們將無法領受諸佛與上師的加持,也無法增長修法的證量與了悟。所以,對於善惡業行之別,我們必須隨時了然於心,並且為善避惡。
當我們早晨起床時,這麼去思維:“我不但有好福氣能生而為人,而且我也已入佛門,得遇上師,並受法教。因此今日我將盡力遵循佛法,並且僅只行善。我這麼做,並非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要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無一例外。”
夜晚就寢時,一一檢視當日的言行與念頭。若曾為了自己或他人行善,我們應該隨喜,並回向功德給一切有情眾生,並祈願他們皆能因如此功德而盡皆成佛。同時也希望明日將累積更多善行。若發現自己曾做惡行,便應思維:“我有如此殊勝的人身,能夠遇見上師,卻做出這樣的事情!”你必須生起強烈的懺悔,決心不再犯下相同錯誤。
我們若要培養觀照自心的能力,就必須隨時檢視自己的意圖與行為。凡夫俗子於輪回之中來來去去,甚至從未曾想過他們的惡行是不好的,也沒有想到惡行將帶來有害的結果。就算他們曾經短暫瞭解,卻不放在心上,更鮮少有人會實行對治這些惡行的方法。這其實正是他們仍留在輪回的主因。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意圖與行為。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記住哪些行為不應做、哪些應該做,其次則要觀察自己是否遵循所知的善惡來行事。
為了發展堅定勤勉的觀照力,我們必須瞭解,目前於輪回中的所處情境與所受的一切痛苦,不過就是過去惡行的果報。如果不停止這些惡行並繼續為之,我們也會繼續受苦。透過善行、善言、善念,我們便能獲取快樂。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就自然會以高度警覺來時時監控自心。
第四,痛苦
我們為何要行善避惡?一般的輪回狀況只有痛苦。我們看看輪回諸道便可以清楚了知。下三道充斥著極為悲苦的狀態。地獄道的眾生由於怒氣與嗔恨而投生此道,承受著熱或寒⒄之難忍苦。餓鬼道的眾生由於貪婪與吝嗇而投生此道,有多年甚至連食物或水都沒聽過。畜生道的眾生因愚癡、無法洞察善惡之別而投生此道,不僅無法得見解脫道,也沒有機會認清何者會帶來快樂或痛苦;家畜家禽類的動物被用來做為奴隸,並被屠殺以取其肉與皮毛。
⒄ 八熱地獄與八寒地獄之外,還附有十六小地獄,分別為八炎火地獄與八寒冰地獄。
另外,還有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此三者被稱為上三道,是因為眾生在此所受之苦較不那麼迫切。人道的眾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其次是怨憎會、愛別離、遇所惡緣、離所欲緣⒅。
⒅ 這裡所說世間八苦,八種辛苦的後兩者:“遇所惡緣”、“離所欲緣”,與一般佛學辭典中所常見的稍有不同:“求不得”、“五蘊熾”(後者依據《涅槃經》十二,則為“五盛陰”)。
阿修羅道的眾生對天道眾生的忌妒與怨恨,使其時時刻刻受煎熬,因為如意樹根植于阿修羅道,卻結果于天道。當他們見到天道眾生享受如意果實、甘露湖,以及種種他們無法擁有的其他完美悅意物時,便妒火中燒,難以忍耐。於是他們試著攻擊天道的眾生,與之打鬥,卻永遠是輸家。
即便是天道的眾生,似乎擁有一切所欲——華麗的宮殿、和花園、充滿鳥語花香的森林、美妙的友伴、可口的食物等——與痛苦應該是十分遠離的。然而,一旦他們受畢這些微少善行之果實、而業報已盡時,將再度投生到最痛苦的輪回道中。
第五,解脫的無上功德
如果我們思量輪回中所可能經歷的一切不同狀態,並了知無處沒有痛苦時,將生起強烈的疲憊感與悲傷感。我們會疑惑:“究竟要如何才能將自己帶離這種痛苦?”此即所謂的出離心,想脫離輪回的渴望。它是修法的基礎與開端。如果有人被暴君丟進監獄,他將日夜思考:“我怎麼這麼慘!我該如何才能離開這裡?誰能幫助我?”這些會是他唯一的想法。同樣地,當你認清輪回諸道皆不盡人意、只有痛苦時,你會想:“我要如何解脫?誰能幫我?解脫的方法有哪些?”當你深切思考這些問題時,便會清楚知道,你不僅需要上師的協助,也必須避免造成痛苦的行為,修習能帶來快樂的作為。這就是踏上佛法修道的方法。
跨入佛法的門檻,並不表示你得採用不同的儀態或表像⒆。而是你要清楚知道輪回的缺失與無盡痛苦,以及解脫的不變功德。
⒆ 諸多上師皆曾開示,我們應要學習佛法的精髓,而非佛法經過當地風俗民情與文化歷史影響之後所產生的表像,或只重視外在的儀式,而缺乏內在的精神。
否則,如果我們無法認清輪回原本痛苦,也缺乏想要離開的動機,則無論我們覺得法教多麼有趣,仍然會將較多心思放在如何增加財富、獲得高位、更多權勢等等之上。若以這種動機發心,就算我們做了一些彷若善行的作為,對於幫助自己與其他眾生遠離輪回之助益甚少。
我們必須知道,所有眾生正如自己一般,都受制於痛苦。因此我們要有勇氣去想:“我必須有能力靠自己讓眾生遠離輪回。為此,我先要自我解脫,成就圓滿,並達到證悟。”這必須是修法的根本動機。以此態度,你將逐漸加深修法的證量,達到了悟,並因此能夠真正幫助眾生。
第六,依止上師之必要
父母、朋友與一般的老師都無法幫助我們達到解脫,因為他們自己也未脫離輪回。為達證悟,我們必須接受真正上師。沒有上師,我們哪裡也去不了,就如坐在無人駕駛的飛機中的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的能力。當你尋尋覓覓,找到擁有智慧、慈悲與能力的具德上師之時,就應具足信心地追隨他,領受法教,精進修持。
這六種思量,以及隨後談到的修持,便是一般所稱的“加行”或“前行”(預備法,基礎法)。但我們稱之為“前”或“預備”,並非指它們較不重要。若要建造一幢狀況良好的房子,其要素、就是堅固的基礎。佛法的修行亦然。
儘管我們要做十萬次的大禮拜,以及五種前行各十萬次的持誦,但修持前行並非只是累積數字⒇。這些前行的真正意義,乃在於要珍視這個給予我們難得機會來解脫的人身,了知需要解脫的緊迫性,並生起對輪回諸受不過是苦的堅信,同時領悟痛苦乃來自業報、亦即惡行之結果。如果一個人真正生起這四種瞭解,前行的主要重點就已達成。我們不應只是思量,還應實際體會。正確的前行修持,是要使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
⒇ 一般來說,每一種加行各要完成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簡稱為十萬次),約需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世間。而過去諸多偉大的上師在一生當中,都曾圓滿十二次以上的加行法。
不要以為前行法是某種屬於初學者的簡單修持,或不若大手印或大圓滿等法門深奧。事實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開頭,就是因為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的基礎。如果我們直接就去做所謂的“主要修持”,而沒有前行來做為預備,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們的心尚未準備就緒,仍然難以調伏。這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表面建築一幢漂亮的房屋,根本無法長久。
生起對輪回的強烈出離心或厭惡感,乃是為了引導我們逐漸走向成佛之境。修持佛法在剛開始稍顯困難,但隨著修持進展,將漸趨容易。相反地,世間的事業在一開始非常簡易而享受,但長期卻會帶來愈來愈多的痛苦。
在修持的所有階段,我們都必須清楚記得,我們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來修持。“一切”並非專指一個數字,因為有情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盡的,猶如虛空。如果我們將每一個行為都回向給眾生的福祉,這些行為的利益將能持續且增長,直至我們證悟。實際上,為利眾生而修持的熱望,乃是成就證悟的唯一根基。
前行修持包括一些偈頌的持誦。在此,“共”前行的念誦如下:
喇嘛千諾!
我今具足稀有暇滿身,
因知情器無常願發心。
令己實離三界21痛苦海,
知所取捨修行不退轉。
21 輪回“三界”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常說的六道輪回,指的是在欲界的眾生。
在其他的前行修持中,如《龍欽心髓前行法》22,念誦的法本經文比這個詳盡得多。但無論是哪一種,或長或短,僅僅念誦法本內容而對其意義與目的毫不清楚,將完全無所助益。我們必須改變的是覺觀外在世界的方法。我們必須真的相信輪回的一般狀態不過只是痛苦。我們必須隨時記得無常、時間的無情流逝與死亡的隨時逼近;我們必須謹言慎行,永遠也不應不顧因果業報、以為它不重要;必須認清成就解脫的必要,以及為了解脫而依止上師的必要。如此,這個法教的意義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
22 “龍欽心髓前行法”為寧瑪派大圓滿法門的前行修持之一,由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所開示的藏文英譯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Kunzang lama’i shelung)》一九九四年由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出版發行;民初的中譯版《普賢上師口授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由郭元興譯,已經絕版;近期的中譯版《慧光集之六:普賢上師言教》由中國色達喇榮五明學院譯,為甯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結緣品。另一個著名的前行修持則是“覺尊心髓前行法”,由蔣揚欽哲旺波上師所開示的《大圓滿法覺尊心髓前行課誦儀軌》、以及頂果仁波切於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尼泊爾開示的《覺尊心髓上師相應法》(Explanation of the Lama Practice of the Chetsun Nyingtik)皆尚未出版。
|
主持人 |
尊貴頂果欽哲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