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6 08:14:23
學習次第 : 進階

慧燈之光七 菩薩戒淺釋(七)

菩薩戒淺釋(七)

三、犯戒的界限

(一)煩惱的輕重

所有菩薩戒與密乘戒的毀犯,都要看煩惱嚴重不嚴重。如果不是很嚴重,還不算是真正的犯根本戒,而只是犯了一個支分戒。在煩惱十分粗大的時候做出違背戒條的事情,就會犯戒。

說具體一點兒,犯戒的心態,有大、中、小三種煩惱,以大煩惱心而做犯戒的事情,就會破戒;中煩惱和小煩惱不夠破戒的心態,故而不會破戒。

什麼是大煩惱呢?

第一,不間斷。

以讚揚自己為例。所謂不間斷,不是指在一兩個小時或兩三天當中不斷地讚揚自己,而是從讚揚自己開始,直至最終犯戒為止,始終沒有悔改心與慚愧心,還準備在需要的時候繼續這樣,就叫做不間斷

在讚揚自己的話說完以後,具不具備嚴重煩惱都無關緊要,與是否犯戒已經沒有關係了;如果在讚揚自己的時候,從頭至尾都具備了四個條件,哪怕事情剛剛結束,就生起慚愧心和後悔心,也已經犯了根本戒;如果在讚揚自己的過程中,說著說著忽然想到,這樣會犯菩薩戒,然後立即停下來,決心再不這樣,則即使其他條件都具備,也不會破根本戒。若沒有這樣的決心,則即使以後沒有繼續讚揚自己,但實際上也屬於不間斷。其他戒條的毀犯界限也依此類推。

第二,無慚無愧。

在佛教裏面,慚愧二字是要分開理解的。以自己的某種承諾或戒律為因而感到羞恥,就叫做。比如說,大乘行人在做利己之事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是受了菩薩戒的人,這樣做非常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承諾,很不應該,就是

若是擔心他人的譏笑或嘲諷而感到羞愧,就叫做

沒有慚愧是所有罪惡的來源。無慚無愧的人不但會犯戒,甚至會做出五無間罪等罪業。所以,無論持戒還是懺悔,最關鍵的都是慚愧。在金剛薩垛修法的四對治力當中,最重要的也是慚愧心。

從世間道德的角度來說,慚愧心也很重要。有慚愧心的人,不需要法律的約束,自然會很自覺,絕不會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即使因一念之差而做了,也會中途停下來。

第三,犯戒過程中,不但沒有慚愧心,而且洋洋得意、自以為是,就會犯戒。

第四,把犯戒行為當作功德、優點,看做應當應分、理所當然的事情。第三個條件不僅認為是應該的,而且有心滿意足的感覺,所以更為可怕。

所有的顯密乘根本戒,都要具備這四個條件,才會真正破戒。

所以,雖然大乘戒律的戒條比較多,但都需要具備共同的對境等四個條件,和上述不共的四個條件,才會犯根本戒,只要稍微注意一點,守持起來也不難。大煩惱的四個條件中部分不具足,就稱為中等或下等的煩惱。

(二)懺悔的早晚

晝夜分六時,晝三時和夜三時。晝三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過去的一時,等於現代的四個小時,六時即二十四小時。犯戒後不超過一時(即四小時)之內生起後悔心並勵力懺悔,就不會破戒,更不用重新受戒。如果超過四小時,戒體就被毀掉了,想恢復戒體,就要先懺悔再重新受戒。

四、懺悔的方式

密宗最殊勝的懺悔方式,是金剛薩垛修法,通過金剛薩垛修法來懺悔,就一定能懺悔清淨。

顯宗的懺罪方式,是具備四個對治力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按照菩薩戒的要求,是每天晝夜六時分六次念誦。不過,若將晚上分成三等分,則半夜三更就要從床上爬起來念經,這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不現實的,但最低的要求,也要每天觀察幾次,看自己有沒有犯戒。如果犯了戒,就要及時懺悔。

據藏文版《三十五佛懺悔文》的一些注解中說,三十五佛是懺悔方面最有威力與加持的主尊。三十五佛中的每一尊佛,經書裏面都有記載。念誦其中一尊佛的名號,可以清淨百萬劫、幾千萬劫甚至幾億個大劫所造的一切罪業,這是佛說的,是有根有據的,所以我們不要畏首畏尾、顧慮重重,認為戒律不好守,就自暴自棄,乾脆不受了。

如果什麼戒都不守,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作為大乘菩薩,就應該受菩薩戒。受戒以後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只要謹慎一點,就不一定會犯戒;即使犯了戒,也不是全都完蛋了,還是有辦法懺悔彌補的。

釋迦牟尼佛最讚歎兩種人:一種是受戒以後隨時隨地都小心翼翼地護持戒律,使其清淨無染的人;再一種是犯戒以後懂得即時懺悔的人。釋迦牟尼佛知道,凡夫很難做到根本不犯戒,但犯戒以後能有慚有愧、勵力懺悔、改邪歸正,佛陀也稱其為清淨戒律者。

大乘佛法無論在見解、修法、行為、戒律方面,都有很多寬容的餘地,如果戒律真的森嚴恐怖到無法糾正懺悔的地步,釋迦牟尼佛也不會推薦給我們。

五、重新受戒

從小乘的角度來說,如果出家人犯了出家戒,就不能恢復,不像居士戒還可以重受。如果出家人徹底犯了根本戒,此生不可能得阿羅漢果,因為小乘行人的目的,是為了個人解脫,是為了自己獲得阿羅漢的果位。

但大乘佛法就不一樣,因為它的目的不是阿羅漢的果位,而是度化一切眾生。度化眾生也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是生生世世一個長遠的計畫。所以大乘佛法中如果不小心犯了這些菩薩的所有的戒,懺悔了以後允許再受,大乘別解脫戒也不例外。

我們不能走兩個極端:一個是認為,即使沒有菩提心和出離心,只要發心守持居士戒或菩薩戒的戒條,就是在受持居士戒或菩薩戒;另一個是覺得,既然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受戒也不會得戒,我就乾脆不受戒,因為受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即使沒有得戒,守持這些戒條,也是有善根的,所以還是應該盡力守持。

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的層次不同,越是上層的戒,持守的功德也越是有所增加,違犯的罪業也會越嚴重。菩薩戒比別解脫戒高一層,功德也就高一籌,相應的犯戒罪過也更嚴重,所以一定要小心。

守持密乘戒的難度就更大了,因為密宗有很多特殊的觀點,比如萬法是佛的壇城輪回是涅槃煩惱即菩提等等,除了上等根基或是具有超凡智慧的人以外,很多初學者不易理解,所以很容易犯戒!破壞大乘戒律的頭號大敵,是自私心;破壞密乘戒的罪魁禍首,是缺乏清淨見。

六、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很多人念過受菩薩戒的儀軌,但真正得到菩薩戒的人不一定很多。

密乘戒也是這樣。密乘戒的受戒方式是灌頂,很多人也灌過頂,但我想真正得到灌頂、得到密乘戒的人也不多。以前西藏佛法興盛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重視、珍惜密乘的灌頂和修法。那時傳密法很嚴謹,傳法者和聽法者都有嚴格的要求。一旦灌頂受戒,絕大多數人會真正得戒。現在雙方都很隨便,某些人連灌頂的儀式和過程都一問三不知,還要給別人灌頂;而接受灌頂者也是糊裏糊塗,這樣灌頂就不可能得到灌頂和密乘戒。

比如說,如果我把居士五戒的要求給讀者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讀者受五戒,恐怕除了一些老年人,大多數人不敢答應;但如果誰要灌頂,恐怕沒有幾個人會考慮自己該不該灌這個頂,自己能不能守住密乘戒。越是上層的灌頂,就越隨意,像居士戒之類的基礎戒律,我們反倒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些都是顛倒的做法。

七、銜接今生來世菩提心的橋樑

(一)今生來世

以前很多神經科學家認為,在大腦的某些部位出問題以後,精神就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所以就將大腦與精神劃等號,認為精神是大腦的產物。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事到如今,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經科學家都不承認這種說法,而持有與佛教一致的觀點:人的精神不是從肉體產生的,所以也不是大腦的產物,但肉體與精神還是有著一定的關係。

密宗特別強調這一點。密宗認為,人有四個脈輪,分別位於肚臍、胸口、喉嚨和頭頂。頭頂的脈輪又有五百個細微脈輪的分支,甚至還可以繼續細分。每一個脈輪都有不同的作用,它們是思維的工具。如果把精神比喻成一個人,大腦和大腦裏的脈就像是電腦或其他工具。人依靠工具完成工作,精神通過大腦完成工作。

在眾生死亡並轉世投胎到另一個身體之後,整個身體包括大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精神與大腦有一定的關係,肉體反反復複地更換,有可能會讓精神上的一些東西逐漸消失,菩提心也不例外——即使今生有了初步的菩提心,但換一個身體後,就可能會消失。

(二)延續菩提心的竅訣

我們不但要考慮今生怎樣培養菩提心,還要考慮來世怎樣保留和繼續培養菩提心。具體的方法,是取捨黑白八法。黑白八法即《寶積經》裏說的四黑法和四白法,一共八種念頭。若行持四白法,捨棄四黑法,我們的菩提心不但今生不會中斷,甚至來世也可以繼續。

第一,四黑法的第一個,是欺騙應供。

應該供養和尊敬的,叫做應供。這裏指自己的根本上師,傳戒的戒和尚,以及其他的大乘善知識等。故意欺騙他們,是讓我們失去菩提心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小心。

第二,令別人對不應該後悔的事生後悔心。

當然,如果是令造罪的人對罪過產生追悔之心,讓對方改過遷善,則不屬於黑法。此處所指的,是讓別人對自己的善行或修行產生後悔心。比如,為了坑害對方,而對他說:你受戒的方法沒有對,或給你傳戒的上師不對等等,從而讓對方悔恨不已:我以為得了戒,結果卻沒有,我不應該受戒等等,就是四黑法之一。

但平時聊天的時候,無意中使對方對自己以前的修法、受戒等產生後悔,還不在此之列,因為是無意而不是故意的。即使是故意,也要看發心。假如對方依止了一個所謂的上師,但這個人並不是具相善知識,如果他繼續跟著這個人,可能不但不能解脫,還會造很多惡業,甚至有墮地獄的危險。在那種情況下,給對方講講他上師的過失,讓他產生一些後悔心,也沒有問題,因為動機是純善的。

第三,譭謗聖者。

這裏的聖者,指準確進入大乘道,並具有菩薩戒的人。

如果在譭謗時,具備中等根基的第一條戒(貶低他人)中所講的所有條件,則不但屬於四黑法,而且會犯根本戒;倘若不具備那些條件,則譭謗聖者就是四黑法之一。

第四,以狡詐手段欺騙眾生。

佛經中講到,無論採用任何手段,包括做生意短斤少兩、欺買欺賣等等,只要因為自私的原因而欺騙眾生,都屬於黑法。

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理應誠心誠意、公正無私地對待任何生命,這是菩薩的原則。為了自己而欺騙眾生,就違背了大乘修行人的原則。即使沒有破根本戒,也在阿賴耶識裏播下了不好的種子,若沒有懺悔清淨,以後就會逐漸成熟,同時,在自私大行其道的內心,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也就沒有空間了。

四白法的第一個,是不故意說任何妄語。

這裏不是指居士戒裏的妄語,而是指大大小小的所有妄語。但如果說妄語是為了利益眾生,則不會犯戒。

現在有些人已經撒謊成性了,根本沒有必要的時候,也會撒謊。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撒謊不當一回事,即使在無意當中說了妄語,也要懺悔清淨。

第二,對所有菩薩都要有等同佛陀一樣的導師的概念,並讚揚其功德。

引導我們的上師叫做導師,所有菩薩都是度化眾生的導師,我們應該對所有標準的菩薩心存導師之想。

作為凡夫,就很難單憑外表來衡量、判斷誰是不是菩薩——外表做得非常好,內心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非常糟糕,也有可能是成就者,是菩薩。所以,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譭謗任何人,而應儘量以清淨心看待所有人。我們不能僅憑表面的行為,就隨意蔑視、詆毀對方,這樣有可能會犯詆毀菩薩的惡業。

第三,不以狡詐之心欺騙眾生,對任何一個生命都以誠相待。

第四,說服自己的所化眾生、信徒或學生修學大乘佛法。

佛教不會採取強制性的手段來傳播弘揚,但每個佛教徒理應各司其職,根據自己的力量影響周圍人。這並不是說要擴展佛教的勢力,讓佛教高高在上地統治別人,而是以服務的心態去幫助、感化對方,儘量使更多的人能沐浴到佛法的解脫甘霖。佛教的宗旨,就是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服務於所有生命。

比如說,在不一定暴露自己的佛教徒身份,單位同事也不敏感、不反感、不排斥的情況下,適當地講一些大乘佛法的道理,從而使對方對大乘佛法產生興趣,繼而進入大乘佛法。

現在漢地非常普遍的現象是,家裏六、七十歲以上的父母,都在五、六十年代被洗過腦,不但沒有什麼信仰,還固步自封地抱著狹隘的觀念死死不放,認為那才是唯一的真理。如果有人給他們說自己修行方面的特別感受和體驗,他們就會很嚴肅地反駁道:你的精神肯定出問題了!

其實,連很多科學家也認為,尋找宇宙的真理,不能僅憑片面的資料,生活中所有可以作為證據的活生生的例子,都應該作為證據,這樣才能知道真正的真理。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像他們的長輩那樣因循守舊、僵硬死板,網路發達以後,各方面的資訊都能接觸到,不像以前那麼閉塞。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在世界觀與價值觀方面也有了選擇的自由度,隨著陳舊思維模式的瓦解,人們接受佛法的程度就遠遠高於自己的父母。很多年輕人就是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但我們不要忘了,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訴我們說,兒女對父母最殊勝、最理想的報恩,就是讓他們學佛,因此,竭盡全力讓自己的父母親人進入大乘佛門,是每個佛教徒的責任和使命。

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度眾生。所謂度眾生,不是僅僅讓他們吃飽穿暖就解決了,而是要讓每個生命明白生死輪回的痛苦以及解脫的道理。

如果平時說得天花亂墜,要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打坐的時候,也發心要度化一切眾生,但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卻沒有任何動靜,這樣學大乘佛法就很懸了。

八、生命的終極意義

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金錢、名聲、地位可以沒有,但菩提心、菩薩戒不能沒有。因為菩薩戒、菩提心不僅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保險,而且也是其他所有眾生永不過期的保險。平時生活中,我們會買很多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飛行保險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是臨時的保險,而並非長遠的保險。如何面對岌岌可危的境況——下一世,再下一世自己將奔赴何方?這就要依靠菩提心、菩薩戒了。

如果沒有菩提心,這一輩子算是白活了,即使銀行裏有再多的存款,開再高級的車,住再豪華的房子都沒有用,因為這些都不是恒常永久的,都是隨時會溜走的身外之物。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

不知大家有沒有在未來一年或兩年當中一定要把菩提心修出來的決心?如果現在還沒有什麼打算或計畫,臨終時一定依然如此,不會有什麼收穫,那就很遺憾了。有這麼好的機會不珍惜,不修菩提心,就浪費了大好的人生。因此,今生我們一定要當個稱職的修行人,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必須修菩提心和出離心。

當一個人再也不能生活——不能看到往昔熟悉的面孔,不能住在自己苦心經營的家裏,不能開著車四處遊逛,也不能去銀行提取存款的時候,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還有用嗎?西方哲學裏面除了隸屬於宗教的部分之外,其他思想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而東方的哲學,比如儒家做人的倫理道德,在死到臨頭的時候也是沒有太大的用處。在即將一命歸西的時候,就能看出佛法的真正價值,此時能起作用,能決定自己去向的路標,就是佛法。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面臨死亡,只是時間的早晚。與其那時候可憐巴巴地去央求其他人來做臨終關懷,不如自己提早關懷自己的臨終——現在就要有準備,無論年輕還是年老。黃泉路上無老少,即使是年輕人,也不能保證自己今天肯定不死!所以修行才是頭等大事啊!(全文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