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0 16:06:51
學習次第 : 進階
平衡五根
■ 精進根及定根的平衡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進根(E)及定根(C)的平衡。
進根 (E) 及定根 (C) 的平衡 (E/C), 指的是當這兩要素同時呈現, 生起某一特定狀態的意識。當它們兩者平衡的良好(+C+E) 或 (─C─E), 心是平穩, 能引導產生正念。如果失調的話,心偏一方, 會產生精力過盛 (+E-C) 或昏睡 (—E+C) 狀況。
這種平衡關係不應與其他心所混淆, 它們也會同時出現。譬如, 一個普通不修禪的人, 心清明時他的定根/進根 (E/C) 是平衡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正念很強。因此有必要包含變數 (P) 來說明狀況。(P)代表心力或驅動力, 它會增加以持續或增強的心理活動。我把它解釋為「欲」(chanda)或 「欲行動」或如《阿毗達摩》所定義的:「現象其希求目標」。
我們在此說明符號及其代表的意義:
P1為現起的驅動力
P2為較強的驅動力
P3為很強烈的驅動力
這三個重要變數的呈現, 可以用圖表來作最好的表達, 跟圖一起的說明部份, 相應於該組合所含概意識的類型。
圖表6. P1 階段
禪修剛開始, 心理動能還沒成就。這種狀況多半發生在禪修剛開始的前幾天。
- S 沒有正念, 因此心不善。
-E-C 定、進皆弱, 但因無正念, 它屬心不善。這個代表意識在弱的狀態,呈現的主要是呆滯。甚至貪心、瞋恨可能出現, 它仍然不顯著。
+E-C 進過於定, 心力雖不強仍傾向躁動、散亂, 心跑到許多不相關事情。
-E+C 定過於進。心呈現昏睡、夢境、不活潑的狀態, 通常出現在你一大早努力地想禪修時。
+E+C 定進皆強。禪修者變得較緊繃, 及內心心神不寧。
+S 正念呈現, 因此心是善的。
-E-C 正念弱, 但是因根力不強, 正念也不強。這種平衡狀態就像一個普通人的健全心智,跟從驚嚇中復原差不多。
+E-C 進過於定:有正念但不能持續在特定目標, 想觀許多目標, 但又不特別嘗試地去做。
-E+C 定過於進:因為禪修, 心平靜下來, 但仍舊容易被擾動。禪修者對目標的性質, 也並不特別敏銳。
+E+C 正念變改善得多了, 定力開始深化。正念多多少少也在持續。
圖表7. P2 階段
第一個禮拜之後, 動能奠定了。心變得有力, 好壞都有可能。當然, 方法用對的話, 它應該是好的。
-S 無正念, 心不善。
-E-C 同 P1 階段的 +E+C。
+E-C 心變得極端的散亂不安, 但是你無法讓它停下來。就好象有人想很多各種不同問題,但又無法解決它們, 緊張增加。
-E+C 心不易移動、很重。目標通常變大, 並過度敏感。禪相或十遍的目標會多起來, 並持續長久。頭會重。
+E+C 心幾近於歇斯底里狀態。想大喊大叫, 或憂鬱。可能會持續上幾個小時(危險點)。
+S 呈現正念, 因此心是善的。
-E-C 同 P1 的 +E+C。
+E─C 心很活潑、警醒, 並有正念, 但不能深入定力。在上方盤旋, 甚至跑到外面的目標。經常發生在一個很徹底的經行後面, 因為經行有很多主動的觀照, 心力充足。
-E+C 定力深化, 某些程度的正念也在, 不緊張, 或許也會有點沉。可能聽不到聲音,睡醒也不能恢復精神。但是他不能觀照到很細, 或起積極敏銳的觀照。
圖表8. P3 階段
密集禪修許多周後, 你或許希望心能完全就緒。那你能走多遠, 這就視你的車(心)的力道(心力 P)而定。
- S 無正念, 因此心不善。
-E-C 如 P2 階段的 (+E+C)。
+E-C 心全然恍惚, 無法控制。
+C-E 念頭偏執在同一件事上打轉。會變自閉, 全然孤立的。心裏可能全部是幻覺。
+C +E 瘋子的心理狀態;會變得很狂暴。
+S 正念呈現, 因此心是善的。
-E-C 如 P2 階段的 (+E+C)。
+E-C 心敏銳有活力。不能入睡。徹夜禪修, 但深厚的定力無法持久。
+C─E 定力很深, 持續很久, 起禪悅入安止定, 但正念及智慧並沒有快速開展。
+C +E 心像個聖人。八風不動, 因為他理解世間的真實法性, 不起執著。
從以上可見, 很明顯的, 當你去密集禪修, 具有正念(S) 是很重要的。這個要素守護心, 不誤入歧途、入邪定。具有某些程度的正念, 能有莫大的助益;甚至在修純寂止禪, 止禪行者通常會忽略正念。
當正念成呈現, 那至少你是安全的。如果你不太確定, 那你最好先弄通, 或者放棄不練。
下個階段是平衡精進根 (E) 及定根 (C)。這個可以用增加 (+) 某項, 或減少 (-) 另一項來調整。在禪修剛開始的時候, 調高較弱的那項會較適當。因為心力 (P) 還很弱, 這麼調並無傷大雅。
譬如案例: Pl (—E+C)++E = Pl (E+C)。
[譯注: 在P1階段, 定多進少, 調高精進根,那就平過來成 Pl (E+C)。]
但是如果某根過強, 就把它調弱, 這是比較安全的調法(譬如放鬆), 特別是當注意力不夠, 時間卻很充足, 可讓你審察, 或者當你缺乏知識及技巧,就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調整。
譬如案例:P2 (—E+C) — — C=P2 (—E—C)
(在禪修約一周後的P2 階段, 定多進少, 就要調弱定力。會呈現定進皆弱。)
儘管如此, 如果你有充足注意力、知識及技巧, 那你可以調高所缺的根力, 這個理論可保證你快速進步。
案例狀況:P2 (—E+C) + + E = P2 (+E+C)
(在P2階段, 定多進少, 調高精進根, 那就平過來成 P2 (+E+C)。)
重要的不只是去調高、調降任何特別的根力。重點是要調哪個?要調多少?這個需要點經驗,但是以一般的標準, 這個平衡點在於正念最穩定之處, 會開展定力的深化。那也就是說, 當正念增加、精進力及定力的深化, 這都是同時進行的。
■ 信根及慧根的平衡
定根及進根的平衡方式, 多少像是拔河, 或一組天平, 平衡信根及慧根, 跟定組不一樣, 信根及慧根關係著修行的開始與結束。當我們所談的智慧是修慧,這種智慧學禪前並沒有, 它從禪修中生起,借著修煉得以增長。所以, 任何拔河或平衡真正出現的, 可能會涉及的智慧, 這個是個思慧, 生起需要思考, 並不假借觀照。不論如何,在清醒的時間內, 它們是不介入純觀察。因此, 在低層次平衡信根及慧根是需要的, 它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礎, 不然懷疑(因為迷惘困惑, 推論的思考)會生起, 癱瘓了整個修行,或者過度的虔誠, 導致愚信, 修行錯誤。這類的平衡, 在適當的小參中勸誘可得, 善巧的禪師會激勵、鼓動行者, 當你的信心退減, 當智慧不足, 需要資訊、經驗。在實修時,請教禪師較佳:
問: 信心以什麼方法來參與增強根力,引導至解脫?
答:信心仿佛一個啟動裝置或是火星塞。它是精神生活的起源。在佛教, 信心是信佛、法、僧三寶。
由此我們做各種功德, 佈施、持戒、禪修, 這些帶給我們幸福快樂。它就像珠寶箱的鑰匙。所以,俗話說:信心是最大的財富。
但是, 如果我們的信心, 只帶領我們達到這種做慈善及持戒的程度, 它只提供了人世間及欲界天的幸福快樂。如果它帶領我們習寂止禪,那它會引導我們達世間禪定, 帶來梵界的快樂幸福。一切無常, 這個畢竟比在苦界受苦好。要是它能夠帶領我們, 出離輪回, 完全離苦, 證得不滅的寂靜-即涅槃, 這會是更好。因此,它不只帶領我們修毗婆舍那, 也應能舍離苦邊。這就好象是渡海, 所以俗話說:人們憑藉著信心渡過海洋。
因此, 信根不只是產生動力來習禪, 禪修者應有足夠信心, 長遠修習, 它也能引發其他諸根,如念根、定根及慧根。
有些人心裏想, 「我們才沒有那麼多時間修行。」那是他們的信心不夠, 若信心堅定, 再忙也找的出時間禪修。
再者, 如果有人說:「現代人不可能踏上聖賢之道。」你或許說他不給自己機會, 同時他也註銷他的苦難親友的機會。我們也無法說他有信心。
如果你想追求某些值的付出努力的, 你的思考應該正面一點。當然, 你也要實際一點。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佛教不建議盲信。所以我們要有教法理論(但要選擇閱讀材料)及老師(我們經常也要從中選擇),不可忘記-這並不是普通的「常識」。以著經驗, 信心將會強化智慧會生起。
如前所述, 由過度思考所得的智慧, 較恰當地描述是誤導或推論性的(即錯誤類型的智慧)。事實上,從觀照而生起的智慧愈增長, 則愈接近我們的修行目標。它提供了這條路較好的願景, 我們的錯誤要如何更正, 我們的優點又要如何增進。最後它讓我們認識諦實真理。
智慧因此是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雖然它本身並不是結果。這個也說明瞭, 內觀智慧是經由培育而產生。因此執著這些將會是個錯誤。
至於根力, 智慧會強化了它們, 就如同水泥, 把其他機能集在一起, 聚成所需要的形狀,它照亮了所有現象的真理。這類的智慧永不嫌多。除非是德行圓滿的人, 一般人通常是很缺乏這種智慧。
■ 平衡進根及定根的方法
關於平衡進根及定根, 對治方法如下:
1. 所運用的正念類型
意識心是與正念相關的, 那裏也有其他的心所,使那類型的正念生起。在此我們所關切的, 只有精進力及一境性, 它們與進根及定根平衡相應。因此, 如果我們非常正確地瞭解,哪一種正念是欠缺的, 就可以朝這方向去努力:
●如果我們昏沉想睡, 我們所需的是較有活力類型的正念。它雖輕卻歡愉的, 很快的就出現,仿佛是那種充滿熱誠的人。你要記得: 不要把心力跟體力混淆了。儘管是激勵起心力, 最好是以放鬆身體的方式來做, 而不要是帶壓力的。那你就知道這種敏銳性,或者是主動性的正念, 它是隨時準備好出擊。
●然而, 當你精力過盛, 有散亂的傾向, 那用一種放鬆、自在型的正念會帶來平衡。把心帶到一種平靜歇息,要記住愛染不生的恩典。心平靜, 正念達一境性。
2. 運用系統式觀照的正念
「系統」在這裏指的是以下兩者中的任一種:
a. 系統式或主導式正念, 指的是主導目標是以一種、或者以有系統的方式來觀照, 開展正念。之前講過有關目標的優先性。譬如, 禪修者首先觀當下明顯的主要目標,再觀次要目標, 諸如此類。
b. 無抉擇性的覺知: 這種正念是, 不管任何目標, 浮現在心眼上就觀照它。不需去選擇要觀照目標。
通常我們以主導式觀照入手學習, 因為它較有活力, 並能以較快的方式增長正念及定力。它與四正勤中,「已生之惡為除斷」、「未生之善為生」這兩者相應。
因此, 它是用來增進根力, 或者強勢制伏煩惱障, 提升內觀智慧。
非主導性正念或無抉擇性的覺知, 用在多多少少有正念持續的狀態。微細的目標, 可以被觀照的像粗的目標一樣清楚。也會有許許多多的目標生起,你甚至無法給它們命名標號。無抉擇性的覺知的正念很穩固。它與在四正勤中, 「未生之惡, 令不生」相應, 避免惡念, 維持心的清淨。在這個系統, 因免除了主動地移轉心力來觀目標,心力也就相對的低。定力也可以提升, 但正念要能持續。因此, 如果心躁動, 無抉擇性的覺知可以使心靜下來並放鬆。
3 嘗試錯誤的調法
在實修中, 並不是那麼容易精確地指出, 五根是怎麼個不平衡法。如果這樣的話, 我們也可以用嘗試錯誤的方式。
譬如, 當禪修者遇到「心卡住(Stuck mind)」的狀況, 心好象是被堵塞住, 無法觀照任何東西。它的起因可能是定力或精進力過強, 或許禪修者心起疑惑。
禪修者可以先以觀觸點的方式, 來提升精進正念。如果不管用的話, 那只要放鬆、休息,用無抉擇性的覺知, 甚至好象也不起作用, 只要持續這樣就好。
如果還是不管用, 禪修者就重新回到第一步。遲早它們中有一個會起作用。
有時候, 我們運用過度, 導致一個毛病, 或者「心卡住」, 或者放太松, 導致另一個問題。經由練習,我們可以降低過與不及, 並把它提煉到一個平衡點。這種正念的平衡狀態, 是以相等的精進力跟定力的增進而來深化的。它是較深層的覺知的開展。也就是說, 當敏銳力提升,我們就更放鬆或平靜。
如果你能做到, 提升在平衡狀態並持續長久, 禪修就會很有進展。「心卡住」指的是心變鈍、昏睡、精力過盛,或注意力不靈活。
4 選擇適當的姿勢或目標, 其會生起或減低該根力
a. 姿勢是生理性, 但它能影響五根的平衡, 借著:
i 運用體力其可影響心;
ii 目標所呈現的性質。
儘管肉體上的精力以及心力是不同的, 它的確在某些程度上, 能影響心力。大體上我們能理解,如果我們從事一些勞力的活動, 心多少也會活躍起來。
依體力與心力運用相關性, 我們可以大約地擬出一張圖表:
圖表 9:體力與心力運用
增進精進力 姿勢 消耗體力程度
+++ 站立 消耗很多體力
++ 經行 消耗適度的體力
+ 坐禪 較不耗體力
0 臥禪 不耗任何體力
(圖表說明: +表多, 0表無)
因此, 如果我們昏沉睡眠, 行立禪或經行會有助益。那如果我們散亂或心力不能集中, 從事坐禪或臥禪較佳。不過, 我們是不推薦臥禪的,因為你會很容易就睡著, 可是當禪修者生病、或者已經要睡覺了, 是可以行臥禪的。
一般通則是坐禪跟經行的時間要一樣多, 各一個小時。坐太多或經行過多(多於一個小時)是沒有利益的。特別是對初學的,因為他們若偏于一方, 經常就無法良好地保持正念。儘管如此, 要記得, 平衡五根是指心力, 不是肉體上的。所以, 如果你進展的很好, 一個小時後正念跟定力都處於很好的狀態,那是沒有理由要換姿勢(起身經行)。
b. 目標與姿勢有關, 也可以影響五根的平衡。
i 觀坐與觸點
「觸」指的是與身體各接觸點的感受, 「坐」指的是那些在非觸點, 身體的覺受。這些組成許多肉體的氣力-拉、伸展、(肌肉的)扭動…等, 維持適當禪坐姿勢。這些主要是由風大要素所組成。除此之外, 熱、硬等也可以被感受到。
在每一個坐、觸的觀照點 (S或T) 上要停留多久?這是依狀況而異。當你昏沉、目標不清楚, 那就不要停太久, 每點約五秒鐘;但是如果你並不困, 你可以觀久一點, 或許每點50-100秒或者更久, 去觀不同的覺受。如果你很有耐心持續地觀,坐、坐、坐、觸、觸、觸…很多精力會生起;在許多案例中, 它可以克服昏沉。那你可以觀多一點的覺受。譬如 S1, S2, S3, S4…等或者是T1, T2, T3, T4…等(見以下圖表)。
圖表 10. 觀照坐及觸點
圖例說明:
S 表「Sittting」, 指通常坐姿整體穩固的感受
T 表 「Touching」觸點, 譬如身體與坐墊/地板接觸的感受
R 表「Rising」, 上升, 呼吸時腹部往上/外的移動
F 表「Falling」, 下降, 呼吸時腹部往下/內的移動
另一種觀法是只觀不同的觸點, T1, T2, T3, T4…等, 如果你昏沉、目標不清楚, 這會比較有精神。它是單點抽出如果你的正念還可以的話, 要觀久一點, 每點50-100秒或者更久,。這個觀法可適用於初學者,他們還不全然理解觀「坐」的意義。當定力生起, 你就可以覺知到全身的覺受, 如果可以的話, 轉到無抉擇性覺知。
通常坐、觸會喚起進根, 那是因需要很多的精力來保持正念, 觀坐 (S) 、觸(T)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開始時, 我們只觀一般的坐、觸,坐、T觸 等。
ii 上、下
「上」、「下」指的是當我們呼吸時, 腹部往外、往內的移動。因為我們所跟的移動, 可能很不規則, 我們往往會忘掉周遭其他事物。它將會愈來愈細。因此,它比坐、觸更能產生定力。它很快的會跟痛起關連。
因為它的不規則及粗糙, 在快速安使心平靜下來這方面, 它是不及觀鼻尖的呼吸。但是,也是同樣這個理由, 它是較容易來作為觀毗婆舍那禪修目標。
iii 痛覺苦受
如果瞋心不同時生起的話, 這種目標生起很多精力。這是因為它刺激又強烈的特性。因此, 我們以強固又穩定的正念, 把心安置在痛點上, 也就是說真正敏銳。可是,它也是很累的。
iv 樂受
喜樂為心力集中的近因, 在這種狀況下, 顯示出定力較容易帶出。因此, 我們必須非常警覺, 否則會掉進昏沉的狀況。
v 聲音/聽到
聲音通常不會拿來做毗婆舍那禪修觀照的主要目標, 因為它不連續、會分散。而且, 它是外在目標。因此, 它並不能引發定力。它對激勵起所需的精進力, 也不太有説明。儘管如此,它有助益於提供一個因緣, 當其他所有的目標都不清楚的時候, 它可以讓禪修者警覺於當下。
vi 經行
因為在過程中主動觀照, 經行較容易激發精進力以及正念。有很多的移動以及動機需要觀照。同樣的理由, 它也經常不易進入深定。因此, 當經行速度很慢,以及停下來較久的時間, 當雙腳都站在地上的時候, 你就要非常的放鬆。
vii 看見/光
如同聲音, 當定力深深下沉時, 看見光應該被擯棄。在經行時, 眼睛通常打開的, 因此看見東西是無法避免的。對初學而言, 這個很會讓人分心, 所以他們經常要觀「看見」,以攝護眼根。儘管如此, 因為它明亮及擴散的特性, 可以產生相當的精力, 並驅散睡意。
有另一種光, 當你閉眼打坐時, 它會出現在你心眼。這些被歸類為心理的影像。修毗婆舍那,應觀照直到它消失。修寂止禪, 光可以被用來開發定力。
如果我們可以選擇目標,那我們也可以選個能平衡根力的目標。譬如, 如果我們有睡意, 就觀痛、坐、觸而不觀上、下以激發精進力。
我們也可以反向運用, 當我們選的這些目標不現起, 那我們可以增加或調減我們所需的根力來做平衡。譬如說, 痛是可以增進精進力, 如果以較放鬆的方式來觀照,它是可以被平過來了。相同的,如果有樂受, 那就需較警覺或有活力、積極的觀照方式。
另外一點要記得, 個人的習性也會影響根力的平衡。活力充沛型的, 就需能靜下來, 懶散型的就需要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