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三課 空性修法﹝ 下﹞ 

2011年8月慈誠羅珠堪布北京傳法第三課筆記

(本人根據聽課筆記整理,水準所限,肯定有不準確的地方。
只能作為道友學習視音頻課程的輔助之用!
如有轉載,一定注明出處,謝謝!)

8月25日 第三課  空性的修法(下)慈誠羅珠堪布傳講

先發菩提心。讓我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而聞思修行,成佛以後度化無量的眾生。

無我空性的修法對所有學佛的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調伏自己的內心和意識,即使我們再如何行善,再如何用功,也只能為自己及其他生命帶來短暫的幸福,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人們為了逃避自然災難和種種痛苦,會想很多辦法,做多種努力。但人有本苦,即生、老、病、死種種,即使你再想逃避它們,自古以來從沒有一個人逃脫得了。唯一的出路只有調伏自心!注意,並不是向外調整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改變這些,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解決辦法只能是調伏自心。

1、對物質世界的貪欲心無限膨脹時,我們根本感受不了幸福。此世是上一世福報的結果,我們今生有機會做人,本來可以過得更有意義。但對物質的貪欲超標使我們不自在、不幸福、不開心,生命沒有任何價值,這些都是拜欲望所賜。欲望不但不讓我們獲得解脫,而且這一生也不讓我們過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調伏欲望的方法就是:修四個外前行培養我們的出離心。

2、比貪欲心更嚴重更難於調伏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超標會導致很多痛苦和不幸。而調伏它要通過菩提心的修法。

3、最關鍵、最後要解決的是對外界、對自我,對所有東西的執著,這些執著都要被斷除。佛家裏說的“放下”兩個字描述了對貪欲、對自私自利的行為和對所有執著的放下。對過度貪欲、過度自私、過度執著的放下可以讓我們過上寧靜而更有意義的生活,人生從此更有價值!

修外加行和菩提心的方法我們講了很多,昨天我們講通過證悟空性的方法放下執著,今天接著講。有三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證悟空性:

1、顯宗的《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典講空性理論,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確定一切萬法是空性。我們也可以通過“中觀”的學習,掌握空性,證悟空性,昨天課上講的也是中觀內容的一部分。

2、密宗裏證悟空性有“氣脈明點”的修法,比如“時輪金剛”提供了全新完整的修法,這在顯宗裏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氣脈明點修好也能夠證悟空性。

3、大圓滿的方法。禪宗的修法與大圓滿的修法比較接近,沒有更多的理論和推理,也沒有提供氣脈明點的修法,而是簡單直接的開悟。

所以大圓滿的修法首先不需要更多理論,其次不強調氣脈明點,在顯宗裏固然沒有提過,一般密宗裏也沒有提過,是全新的特殊修法:在根基扎實成熟的基礎上,通過對大圓滿法和金剛上師的虔誠信心,直接證悟空性。

所以空性的修法中,比較簡單的是中觀修法,比較複雜的是氣脈明點的修法,而最簡單直接的修法是大圓滿修法。但大圓滿修法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根基非常好的人才可能證悟。

三種修法的結果是一樣的。適合所有人的修法是中觀的修法,中觀的修法可以使人們達到何種境界呢?它可以推翻我們所有的成見和執著,無論是對物質的執著還是對自我的執著。中觀理論無法直接講空性、佛性、如來藏光明是什麼,佛三轉*輪強調的名詞辭彙在中觀裏無法直接指出。但中觀可以推翻我們建立在盲目無知基礎上的所有執著,從邏輯上推翻了這些執著,然後我們打坐,去體會空性,再去證悟光明。也就是首先通過理論看到執著並推翻執著,然後體會到一切法都是虛幻,都是空的,否定了實有的存在,肯定了空性。

第一步叫做單空。屬於半空性,還不是完整的空性,是空性的一部分。證悟了可以斷除我執和貪嗔癡。阿羅漢果位即證悟了單空!單空比較容易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肯定和否定之間有界限,比較適合我們的思維方式。

第二步,剛才把物質實有存在給否定了,肯定了空性。現在要把空性也否定掉!那麼要肯定什麼呢?什麼都不肯定!為什麼?我們用意識在思維,那麼誰來判斷思維?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再好也是有漏思維,普通人的思維和分別念,就算再好也永遠無法達到佛陀的境界,無法進入真正的空性。第六意識本身是無明的顯像,本身就是分別念,遠沒有達到佛陀或者一地菩薩的境界,並不成熟。它的判斷結論也是暫時的,永遠無法接觸真正的空性,就像肉眼無法看到原子、分子所有這些微粒,也無法看到靜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的感官層次沒有那麼高,禪定中修出的神通在細微上可以看到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分子間隙運動,在宏觀上可以像望遠鏡一樣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遠處!感官可以拉升到這個層次,但在我們的感官升級之前再看也是白看!我們的意識再怎麼思維也永遠思維不出佛的境界,只能推翻自己的錯誤觀念。

什麼都不肯定,所有都是否定,把物質、空性等所有的東西都否定掉,那最後怎樣呢?《金剛經》、《六祖壇經》中說:不可思,不可言。不可思維,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為何不能思不能講?因為它已經超過了思維和語言的範圍,思維範圍可以否定但不能肯定。我們通過五加行積資懺罪的力量,一步一步修上去,最後自己才能體會到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是怎樣的!這時才會有真實感受。這時,用空性斷除煩惱、欲望、我執的作用已經顯露出來。這叫做遠離一切戲論的大中觀,與一地菩薩根本慧定的境界比較相似。

第三步,第三轉*輪佛陀講了佛性和如來藏光明。第三轉*輪是顯宗與密宗的連接,既是密宗觀點也是顯宗觀點,既非密又非顯,半顯半密。釋尊觀察眾生根基後,逐漸引導將眾生引到密宗境界,但此時還沒公開宣講密法。在這裏,“心的本性”,“心的本來面目”,“大圓滿的自然本智”,“光明如來藏”,“佛性”都是一個意思,只是用不同的辭彙來表達而已。

所以心的本性、意識的本質從無始以來都是光明的!只是因為無明、愚昧的遮蔽,使我們無法發現心的本性。所有文明、文化都是往外發現,沒有往裏發現自心的本性,從沒涉及到這種教育。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心的本懷,所以會不斷流轉於輪回苦海,累積大量業障,從沒有累積這方面的智慧,直到遇到佛法,佛告訴我們心的本性原來就是光明的!

佛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化身是釋尊為度化眾生而方便化現的方式,不是真正的佛。報身也不是佛的本體,而法身即自性身才是一味一體的,才是真的佛的本體。它不在外面而是自己心的本性。

大乘密宗說: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在這裏提出的是一種觀念,但沒有提出具體的修持方法,沒有提出普通人應該怎樣去修才能證得心性的本來光明?三轉*輪也沒有講,《解勝義經》、《維摩詰經》、《入楞伽經》也沒有提供具體的修法。

普通密宗提供了修法,從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的一系列修法。大圓滿直接講心的本性光明,直指人心。而普通密宗則沒有這麼直接。

顯宗是間接的講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佛的法身,從沒離開過我們,我們心的本性就是佛。但這個本性今天不起作用,光明被煩惱、執著完全遮蔽,根本看不見!心的本性有沒有光明,在不證悟的情況下都是一樣的。

知道有好東西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就要儘快開發挖掘。佛陀提供了很多種方法:燒香、拜佛、念經都是次要的,這些對開發內心寶藏有點兒幫助但作用不大,最直接的還是打坐修行!從出離心、菩提心,再直接進入空性。我們沒有時間學習太多佛經,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窮極一生也學不完。也沒有時間修太多的法,一定要吸取當中的精華,調伏內心,開發內在寶藏。不要往外去求佛,向外求佛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低層次的境界!顯宗經典隨著高低層次不同,內容也完全不同:低層次顯宗經典中說,我們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斷除煩惱,由眾生而轉化成佛。高層次的顯宗觀點是,不需要由眾生轉化成佛,眾生自身就是佛,只是沒有發現自己是佛,沒有去體會自己的本性。

前行、五加行之後有很多選擇,永遠停留在加行階段很可惜,有機會修出離心和菩提心本就是很大的福報,但如果因為加行不過關,而沒有機會修以後那麼好的法,實在太可惜了!如果加行基礎打好了,就可以修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等殊勝的法,法門不同但結果一樣。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內發展!往外發展導致無始以來不斷從成功走向失敗,循環往復,始終走不出輪回的怪圈。往內發展是佛陀的道路,象釋尊一樣,一次成功永遠不會再有失敗!

先講推理的方法:

1、痛苦、幸福等等一切都是意識在感受,意識感受到了,從此以後這世界就有了這一切。意識感受幸福、痛苦,世界就產生幸福痛苦。意識不去感受接觸,在我的世界就不存在這些東西。外界的東西是外緣,不是最主要的東西,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精神意識。什麼叫痛苦的生活?內心強大而快樂,在監獄裏都幸福得趕也趕不走,那還有什麼地方是痛苦的?內心脆弱而悲觀,住在皇宮裏都痛不欲生,那還有幸福的地方嗎?幸福和痛苦就是第六意識活動的結果,那麼控制第六意識不就解決痛苦和幸福的問題了嗎!痛苦和幸福只是自己的感受,取決於自己的心態。總的來說,痛苦和幸福是意識的活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感受到家庭和工作壓力導致的痛苦,在人生失落的時候,不要以為生活中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這時要往回找,我們不願面對的痛苦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源頭是什麼?這時我們會發現,痛苦不在外界而在意識裏!

意識是什麼?痛苦不是外在的東西進入意識讓我們痛苦(就像病毒進入電腦一樣),是我自己內心的意識去抓住外面的東西不放,如能放棄,鬆手,痛苦立即解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有辦法不執著?用手去抓火試試,痛苦吧?不放棄,斷續抓,就永遠痛苦。放棄了,不去抓了就不會痛苦了。再也不要去執著了,不執著痛苦立即消失!不執著,容易嗎?不容易!但按佛陀的教育方法就沒那麼難。方法和原理清楚後,就去觀察,看是什麼東西抓住執著不放?是我的身體,眼耳鼻舌?不是!是意識!意識是什麼?

下面用中觀的方法來分析意識:意識如果是現實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幸福痛苦的東西,一定是物質。佛陀說的物質和哲學上講的物質不一樣,哲學上講不是精神形態的才是物質。而佛教上講不管精神還是物體只要對其他東西產生影響的就是物質,否則就是非物質。既然對我有影響的一定是存在的東西,一定有因有果,沒有東西無因無緣存在。觀察我的意識是怎樣產生,有沒有生、住、滅,具備不具備物質的特性?像虛空從來沒有誕生、存在和毀滅,所以叫非物質。內心的意識是怎樣誕生的?這裏有許多種觀察方法,其中之一是:觀察怎樣產生?

什麼叫產生?因果是因先存在,果後產生。通過因的力量產生了一個新的東西叫作果。因有這種能量,產生新的物質叫作果。

我們進一步深入觀察:有種子的時候,沒有花。先有種子後有花,因果一定不能在同時出現,同時存在的東西,不會有因果關係。哪怕因和果有一刹那的時間同時存在,它們也絕不可能是因果關係了。果由因而產生,如果果與因同時存在,果已產生,那麼因就沒有意義了,也就不成其為因果關係了,所以果與因不可能同時存在。(有人說父親和兒子不就同時存在嗎?其實這是混淆了因果概念,父親與兒子這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並不是因果的關係)

我們再進一步觀察:為什麼不能同時存在?因存在的目的就是產生果,因存在的價值就是讓果產生,如果不起這個作用就不是因。一粒種子如果不生苗,那它只是種子而不是因。如果果已產生,因沒有價值,也沒有必要了。因給果一個力量,讓它產生。是因的作用,從無到有地產生果。

但我們知道,物質在1秒種的億萬分之一的短時間內不停生滅,因果不能同時存在,肯定一前一後,因前果後,也就是因存在時,果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那麼因怎麼給果力量?給誰力量呢?又如何讓果生起呢?

因果在宏觀世界沒有問題,但物質世界的真相在微觀世界。因存在時,世界上任何一個時空裏,果都不存在。果應該在因的周圍,不可能在很遠的地方,但不管是邏輯推理,還是在顯微鏡下面尋找都不可能找到這樣與因同時存在的果!也就是在因存在的時候,果根本不存在如虛空一般,因無法給另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以力量。第二個瞬間,果產生了。但因已經在宇宙時空中不復存在了,也如虛空一般了。果是自己出來的,因沒有辦法對果起任何作用。眾所周知,同時存在的東西,才能互相起作用。因果像死人和活人一樣無法互動!

那麼沒有因,也能產生果嗎?不種花也能產生花嗎?宏觀上有因就必然有果,這叫做緣起!在中觀裏叫做緣起因(緣起理由),這是所有理由中最有說服力的一個。回去以後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宏觀世界的現象並不說明任何問題!在宏觀世界裏,物質基本都是靜止的,這是幻覺,不是真實的東西,只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樓房,土地都靜止不動,所以叫不動產(眾笑)。不動產其實一直在運動,在我們眼裏是靜止的,在微觀世界裏在調整運動。相對來說,微觀世界的現象比較接近物質的本體。靜止的東西從哪里來?這只是我們的幻覺。

宏觀世界裏的物質看似靜止,其實並不是靜止的。宏觀世界裏有因就必然有果,但在微觀世界裏因果並不存在。

既然沒有任何東西產生,那麼意識如何產生?這叫做因緣。玩魔術時,魔術的因緣撤了,顯現就沒有了。變了一頭牛,沒來處,沒去處,因緣具足,突然產生牛的顯相,是假相,幻覺。

回頭看念頭,有來處嗎?有去處嗎?有住處嗎?

大前提:凡是沒來處、去處、住處的東西都是幻覺。

小前提:我的第六意識和念頭也沒來處、去處、住處。

結論:所以都是幻覺!念頭在第六意識不存在,大前提就不存在。

這就是自己能夠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判斷和下結論的思維方式。

魔術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它無來無去無住。

回去觀察自己的念頭也是這樣,我們只看眼前,往外看,急功近利,除此外不去思考,因為我們是沒有智慧的凡夫,所以一直以來都在輪回的苦海中流轉。現在回過頭來看,根本找不出來處、去處和住處。

噶舉派的大手印修法裏,有個“動”、“靜”、“知”三字修法:不強調邏輯推理,當你靜下來時,產生了一個念頭,不管好壞,此為“動”。有時心裏沒有任何念頭,此為“靜”。無論意識是動是靜,隨時都要知道,此為“知”。三字方法能夠使我們瞭解所有的開心和不開心原來都是自己的念頭,直接感悟體會,不是邏輯推理。

我們今天講的是邏輯的方法。

意識從哪里誕生,很多念頭不斷冒出來,很多念頭又會立即消失。細微念頭不用打擊壓制,自己就會持續不下去,不發現它會持續一段時間,一發現立即就斷了。貪嗔癡欲望的力量比較強,不那麼容易消失。當這些意識消失了,要看它去哪兒了?就像賓館裏人來人往,有進房間的,有住下來的,有出去的一樣,意識有嗎?心從哪里“進”、“住”、“出”呢?

禪宗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這就是心的“本來面目”。

意識如果有“來處”,來處應該是前一個念頭,但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從未見過,前一瞬間產生,後一瞬間還未出生,後一瞬間出生,前一瞬間已經徹底消失了。跟活人和死人一樣,從未見過,從未接觸過,而來處一定要和後面能夠接觸上,所以前一瞬間也就不可能是意識的來處。

來處是心臟或大腦嗎?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如果是因果的關係的話,都是前後的,但同樣不會接觸到,不會接觸就沒有來處,沒有來處,就沒有去處,不是幻覺是什麼?

這樣深深地體會到意識是不存在的一種幻覺。

這時不觀察了,立即停下來,安住在這種覺受中,時間越久越好,30秒、1分鐘,或者兩分鐘。

反復觀察體會,每一個體會都叫做初步證悟空性。一旦有這個證悟空性,我們輪回的因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就不會輪回太久了,很快就能夠成佛了。空性就像是核武器,對輪回的破壞嚴重,證悟空性把輪回的秩序打亂,這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哪怕只有一點兒體會,其他所有的世間成就與此也無法相比。但我們以往只重視金錢成就,所以會在輪回中流轉也不足為奇了。

追求解脫的人利益眾生,想成佛的人才是精華佛弟子。一定下決心達到這個境界,要有這個計畫:三年一定修好菩提心,五年一定修出空性。否則,年復一年,沒有計劃,沒有決心,對佛法的信心就會減退。我們非常不瞭解意識的本質:遇到新東西非常興奮,慢慢就不感興趣了。學佛也如此,一開始興奮新鮮,信心很強烈。逐漸會退失,這種現象,我們必須要改變它,對金錢和世間的名利不需要刻意訓練,對佛法要不斷訓練,通過聞、思、修,法喜充滿,信心也會越來越足。

心理學家不瞭解心的本質,他們解決心靈問題的辦法非常簡單可笑,比如感情出問題了,把執著於感情的人裝在箱子裏鎖起來;如果心裏難受了,就把難受和痛苦象徵性地裝在口袋裏看也不看扔到樓下去或扔到垃圾箱裏等等。這些辦法對緩和暫時的痛苦可能有用,但我們的意識是非常野蠻頑固的,用這麼簡單的辦法是無法瞭解心的本質,並從根本上調伏意識和煩惱的。

第六意識真的跟魔術師變出來的東西一樣,我們根本無從辨別不斷冒出來的念頭誰真誰假。我們的感官相信幻覺,眼睛看到是靜止的東西,但其實都是運動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東西都是幻覺、並不真實。眼睛這樣,耳朵也如此,聲音只有中間一部分頻率才能聽到,過大過小的聲音我們的耳朵都聽不到,我們耳朵也出了問題!一句話經由我們的耳朵聽起來是串聯的、連貫的,但實際上聲音由一刹那一刹那的音波組成,它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關聯!

我們遲鈍的感官,也使我們在虛幻的世界中得到一些虛幻的安全感。否則,感官如果將所有的東西都看到聽到了,其後果可想而知!那對我們來說就太殘忍了!

信基督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是上帝故意給我們創造這樣的器官,讓我們能夠過得更幸福些。它讓我們的眼睛看到靜止的東西,看不到真實的東西,否則我們穿衣服遮蔽身體又有什麼用呢?是上帝讓我們感官遲鈍,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所有的東西,天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佛教並不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一切,佛陀說是欲望創造了這一切。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外在環境條件改變了物種的特點,他認為長頸鹿之所以脖子長是因為樹葉長在高處,只有長脖子才夠得著。那請問:為何只有它的脖子長,別的動物脖子不長呢?難道別的動物不用吃樹葉嗎?

用佛教的觀點可以這樣解釋這個現象:因為有些眾生喜歡脖子長,就像有的非洲部落的女人一樣,以脖子長為美。這種習氣在阿賴耶識上串習,來世投生時脖子就有可能長。非洲的長頸人投生時就有可能成為長頸鹿(眾笑)。

在現實世界生活離不開我們遲鈍的感官,但一定不能太依賴太相信它,無始以來我們無條件地相信它,結果我們成了受害者,變得越來越遲鈍,就是因為沒有學會懷疑自己的感官。

這樣思維,深深體會:原來我的每一個念頭都沒有來處,住處和去處。從空中產生,安住時也是空性的,消失就在空中消失。我的痛苦不是外面東西進入意識而是意識去抓住外面的東西。抓東西的主體、被抓的東西以及抓的本身都是幻覺。

理論上的證悟也叫證悟,但體會的證悟與理論的證悟力量不同。

我們要儘量追求體會的證悟。

有時我們靜下來,不需要邏輯推理,只觀察每一個念頭怎樣產生,怎樣存在,又是怎樣消失。這是噶舉派的修法竅訣。

開心不開心,幸福不幸福來自於內心,與外界無關。為何讓幻覺把自己搞得這樣糟糕?如果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也就罷了,明明不真實為何也要去接受呢?

有的弟子問要不要修加行?那就看我們有沒有標準出離心?有沒有標準的菩提心?如果沒有,就一定要修!誰都沒有資格開許你不修出離心和菩提心,除非你自己不想解脫!

五加行修完,可以修禪定和昨天及今天的課程。不打坐時,貪嗔癡幻覺依然存在,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時就跟過去的東西不一樣了,這時會意識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虛幻的,立即會有深刻的體會。接著再去修大圓滿,就沒道理不開悟了。

也不能太著急,人生無常,要下功夫,但不能跳過環節,要扎實前進,證悟才會有很大把握。即使不能即生成佛或證得一地果位,但也一定會造就我們人生的最大的成就。

大圓滿內容簡單,有的一兩句話,從凡夫的角度看起來是非常模糊的東西。但對有訓練的修行人來看,雖然一個字,但內容無窮!所以,如果你的基礎沒打好,聽了也沒用,而且會失望的!

下面再介紹一個更簡單的修法:

身體作毗盧七法,靜下來觀想:

先觀察身體:把我自己的右眼取下來放在一邊,左眼取下來放在一邊。身體上所有的皮膚、肌肉、骨骼各放一堆。血液內臟也各放一堆……

原來認為這些是“我”,現在看看到底誰是“我”?皮膚是“我”?骨骼是“我”?肌肉是“我”?哪個是“我”?從出生以來到現在,“我”在哪兒?

再看精神:貪嗔癡的念頭是“我”嗎?無明愚昧是“我”嗎?哪個是“我”?

最後發現沒有“我”,找不到“我”!從肉體到精神都找不到“我”。

我們在盲目的沒經觀察的情況下默認有一個“我”存在,按照佛陀的教法觀察以後,發現並沒有這樣一個“我”,“我”並不存在。所謂的“我”,只是“我執”所假立的,都是虛幻的空性。

這樣深深體會後,立即在覺受中停留下來。待雜念上來後,立即剔除雜念,再繼續觀察。

意識到“我”並不存在,也不要害怕,不要逃避現實。無常是客觀的,無我就是無我,要學會理解和接受。

這就是麥彭仁波切關於空性的修法教言。

 

課後問題:

什麼叫緣起性空?

宏觀世界裏有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包括花與種子,都是因果不虛,真實存在,這叫緣起。但從微觀上看,經過深層次思維以後,發現一切皆為虛幻,無因無果,一切皆為空性,花與種子也沒有因果關係,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幻覺,這就叫性空。

 

 





主持人
慈誠羅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