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人最容易遇到違緣
慈誠羅珠堪布
“遇違緣修一”,對治自己的邪見、違緣等等,需要修一個發心。
違緣和邪見是各種各樣的,關於菩提心學處的違緣和邪見,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比如說,在沒有修行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比較順利,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一開始修菩提心,就感覺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生病、破財,家庭、工作、學習等等也不順利,還要受到其他人的欺負,或是被非人傷害等等——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有一個比較容易產生的邪見。有些人會認為:這麼多違緣的出現,就是在提醒我不應該修行,本來按理說,在修菩提心、作善事之後,應該更順利、更如意,但我卻出了這些問題,看來菩提心修了不但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有負作用。
產生這些邪見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聞思,沒有深入瞭解因果的前後關係。《俱舍論》第四品是專門講因果的,如果學了其中的因果道理,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
我們不能認為,一學佛以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順利都解決了。即使從小乘的角度來說,阿羅漢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都會有違緣,都要承受因果報應,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出現這樣的邪見時,該怎麼辦呢?此處說,應該用一個修法來對治——除了我以外,世上還有很多人也有同樣的邪見,這是非常不好的念頭,是阻礙修持大乘佛法的嚴重違緣。但願能以我的這個邪見,來代替所有其他人的邪見,所有眾生因此邪見而將承受的惡報,也由我來承擔,但願一切眾生都離開這樣的邪見;另外一個,就是對有此邪見的眾生修慈悲心,然後修自他相換的方法。
其實,小乘《俱舍論》裏面也講過,有三種人最容易遇到違緣:
第一種,是加行道(此處是指小乘的加行道)四位中的第三位——忍位,因為從此以後不會墮三惡趣,故而所有曾經造過的墮惡趣的罪業都會前來作障。
第二種,是修四禪八定即將超越欲界,獲得色界第一禪的時候,所有屬於欲界的煩惱都會齊心合力地百般加以阻撓。因為因果是不虛的,如果不還報就離開欲界,欲界的因果就沒有機會成熟了,就像一個人離開某地之前,必須要還清債務一樣,那個時候,所有沒有清淨的罪業統統會出來阻礙,一定要讓他受到報應。
同樣,在超越色界、無色界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第三種,在即將證悟阿羅漢果位,超越三界六道的時候,以前沒有斷除的細微煩惱也會前來作障。
除了以上三種人以外,修行愈精進的人,就愈有障礙,因為有些魔鬼、非人不希望眾生擺脫魔障而獲得解脫。如果這些眾生本來就很散亂,根本不修行,這樣的結果只會在輪回中受苦,根本不可能成就,所以魔鬼、非人等也不會瞎操心,來製造什麼違緣;但是,對修行非常精進的人,魔鬼就會無事生非、從中作梗;
另外,修持大乘佛法——發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使今生遭遇極小的違緣和痛苦,比如頭痛、被人欺負等等,也會重罪輕報,從而遣除來世墮地獄等很大的痛苦,所以,修行精進的人違緣比較多,但這些違緣都可以轉為道用。
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分別做兩件事。
早晨起來的時候,就立刻發心,今天我一定要發菩提心,絕不離開菩提心,這也是前面講的五力當中的引發力。
當然,在白天作任何事情的時候,也要隨時觀察自己有沒有離開菩提心。
下午或者晚上睡覺之前,要觀察自己一天當中有沒有做過違背菩提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話,就要懺悔並發誓以後絕不再做;如果沒有做過違背菩提心的事情,而且一天當中基本上沒有離開菩提心的話,那就要隨喜自己的功德,併發心以後一定要繼續堅持。
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幸福和困難兩種對境。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健康、長壽、發財、 有名等等,就是所謂的幸福。
如何將幸福轉為道用呢?最關鍵的,是不能有傲慢心,要知道這些都是如幻如夢的,就像做了一場美夢一樣。如果有利他心,就可以在如幻如夢的世界裏,如幻如夢地利益眾生。
比如說,如果有錢的話,可以拿來放生、佈施;如果有權力、有名聲,就利用權力與名聲去利益眾生,解決其他生命的痛苦等等。
一旦遇到一些困難、打擊、失敗等等,也不要傷心絕望乃至精神崩潰。更不能退失菩提心,即使再困難,都要以菩提心為動力和安慰,要勇敢地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
我們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像其他淨土,除了證悟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薩以外,所有凡夫的人生都既有巔峰也有低谷,既有快樂也有痛苦。如果在順境和逆境中,都同樣能得失兩忘、寵辱不驚,我們的修行就永遠不會退失。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卻很難做到。萬事勝意、一帆風順的時候,大家也許會有修一修菩提心的興趣,一旦遇到一些外在或內在的困境,就沒有任何修法的動力了,這樣下去,我們的修行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在動亂年代的艱難困苦中,藏地很多修行人卻獲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很多修行人感慨道:如果沒有當時那種艱苦卓絕的環境,我的修行可能不會有今天的進步。由此看來,苦難的確是一筆財富啊!
當然,在任何境遇前都能做到如如不動的人,必須要有很好的聞思修基礎,否則,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就會時而趾高氣揚,時而垂頭喪氣,一輩子都在患得患失的心態中過活,這樣修行又怎麼會有進步呢?
另外,佛經裏說:對早期修行人來說,財產太多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個違緣。
當然,如果對這些財產沒有任何執著,並能把財產用來利益眾生的話,則沒有問題,但一般修行不到位的凡夫不太可能沒有執著,所以,錢財對修行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還有執著的話,那就是錢財愈多,牽掛愈多,這就更是修行的阻礙了。
另外,說話太多,也是修行的一個違緣。首先,話說得太多,就沒有修行的時間;其次,話說得太多,則說每一句話的時候,都需要思維,思維好以後,才能說出話來,這樣會使心裏的念頭層出不窮,心就不容易靜下來。
然後,與人之間來往太多,人際關係過於複雜,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個違緣。
……
然後,經常要修學三個不退失。
三個不退失是什麼呢?
第一,大乘佛法關於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方面大大小小的所有功德,都來自於善知識。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會連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定義都不懂,就更談不上修持了,所以,我們不能退失對善知識的信心,一旦退失了信心,功德的來源也就間斷了。
第二,菩提心修法是大乘佛法的精華,拋開菩提心,大乘佛法就空空如也了,所以,我們不能退失修菩提心的興趣與精進心。
第三,不能失去護持大、小乘戒律的決心。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的別解脫戒,還是大乘的菩薩戒,以及密宗的密乘戒,都應嚴格護持。
|
主持人 |
慈誠羅珠堪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