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9/10 NPO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學派的「空性」與「絕對」

      中觀的「空」非本體論、非「虛無主義」

        中觀的空,是對「存有的否定」(enial of being)目的,並非以「本體論」(ontology)為究竟目標;而是在指向「超越本體論」(Me-ontology)。從《阿含經》、《般若經》乃至《中論》,並不說「性空」本體能生起因果行相。《中論》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並不等於說是從本體「性空」而生起現象;否則即成「先有空體而後才生現象」的謬論。

        龍樹的「空義」是說一切現象的形成,必因它沒有實性(空性);若實「有」自性,即固定於「有」而不動,現象必不可能幻起;也就是因為法法皆無自性(空

 

義),所以,一切法可成。這不但說明「空」不是「虛無主義」;更提出「空」不是「本體論」。[19]

       中觀的「空」與「絕對」

        中觀學派的「空性」是由否定經驗實體而顯現的,可以把它解說為「緣起」、在哲學上的名稱是「絕對」。而對於「空性」修行的達成,是可藉由瑜伽修行的經驗來體證的。[20]

        吾人若依龍樹「中觀」第二十四品第九頌:「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應成學派(即月稱論師此系的中觀思想)則高談為「第一義係世俗之絕對否定」(Absolute negation);而所謂「絕對否定」意指未具反命題(Counter thesis)的否定。總之,中觀辯證法是「思惟分別」的否定,亦是「絕對」的直覺證悟的智慧(空慧);而就勘破煩惱而言,「絕對」它即是涅槃(空)的解脫。[21]

        綜和言之中觀學派認為,唯有超越了世俗世界(透過名言所理解的世界),才有絕對的世界。假如絕對能夠顯現人間,那要在開悟的佛陀才可能。佛陀是得到了與吾人日常的言語活動所不同的智慧而體會了絕對的。然而,為了要成佛,人們是要依照階次來實行瑜伽等宗教實踐,才能達成的。這也是月稱在《入中論》,他描述修行人依修道的階梯,以近於佛陀境界的情形,並強調著宗教實踐的重要性。[22]

           探討中觀學的「神秘經驗」

        本文在第一章「前言」提及孔滋評論穆帝的著作,評為:「他把中觀學派的思想當作是哲學推理的結果來探討,但事實上有些部份是得自禪定經驗的。」而另一學者 J. W. De Jong,亦提及:「Schayer一向強調中觀派神秘直覺的重要性,這是值得讚許的。」由上章節的討論,吾人可以發現,多位學者一致認為「中觀的神秘經驗」是有其重要性的。

        然而,何者為「中觀的神秘經驗」?與「世俗的神秘經驗」有何不同呢?這是筆者思索的問題。察閱孔滋的書,他提及:「心靈世界,佛教對於此的表示,說涅槃是『無可名狀』(sign-less),亦即,它是如如之性。…必須是無我的。…非科學所能解決的。佛教已將神秘的直觀、禪定及超越智慧力,用以解開那心靈的結構」。[23]

        有了前述「空」與「絕對」的定義,當成基礎,龍樹的中觀思想,即含有著強烈神秘的特色。這是為了去克服每一種的二元性、相對論的錯誤見解。因此,帶來了歷史佛教徒的影響,他不僅對輪迴,也是對涅槃的超越,來終結凡夫的世俗邏輯和意識[24]

        中觀學派的「神祕經驗」不同於一般宗教,或通靈者,想像鬼、神,而冥思做為目標、對象的體驗,是有極端的不同。中觀的「神祕經驗」是不平常的,即是,對於前面已提到的「空性、絕對」的特性,絕對沒有「存在」、「不存在」;「有」、「無」等的相對性觀念參雜著。[25]因現實的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別現象界,是主客觀對立的二元世界。有了對立,便有煩惱與迷妄。所以藉瑜伽的實踐,可以轉變成一元的世界時,自己和世界就清淨起來,這就是「心淨則國土淨」的境界。所以,唯有藉著解、行並重的修行,才能達到此無來、無去的「空性」、「涅槃」境地。

        所以,中觀的「絕對」觀念是不能被說成,全有或全無的。…在哲學的領域,他們抑制一切的見解,但依解脫之道的神秘經驗中,卻可以引導他們到達絕對。[26]

 

頁49

          結語

        「空性」、「絕對」表面是以否定的形式,但其實中觀學派以此來把握最高的真實,進而能夠更積極地展現生命的真實意義。中觀的「空」不是對應「有」的「無」,應是對應「分別智」的「無智」才是,這是超越語言和思惟的。

        所以,中觀的「空」、「絕對」,只是否定「分別」、「存有」的現象界;並非一般哲學家用的「本體論」來形容「空性」否則又會造成對立、分別的錯誤思惟。

        中觀學派的思想,除了以最新的文獻學、語言學、邏輯學、哲學等新學術方法來推理、研究外:不可忽略的大問題是:「佛教的教義是人性的、是可以實踐而達成的」,如果忽視了這一層隔閡的重要性,將會導致推論錯誤,而抹殺了佛教真實意趣之所在--最高的真實,是人們在瑜伽與佛陀相應的修行中,所獲得最究竟的境地;這最高的真實;若能運用「中觀」修行於日常生活,作直觀的當體即空的修行,則是聖者的修練層次。中觀學派「空性與絕對」之意義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游芬芳





主持人
游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