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的修持 ( 1 ) ) 尊貴的國師嘉察仁波切開示

開示地點:印度大吉嶺米麗寺

 

(第一天)

   

首先在聽聞佛法之前要發菩提心,也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道,因此而發起菩提心。

 

 

接下來是關於大手印方面的教學。在噶舉派裡的修持方法,最主要的是大手印的禪修。為了要成就大手印禪修,必須先對大手印的分支與一些基礎有所暸解,才能夠真正進入大手印禪修。

  佛法有聲聞乘、大乘與密乘金剛乘等差異,但無論如何,整個佛法當中所有的佛弟子所要探討的主題就是「心」。在世界各地,比如像印度也好、西方也好,或是中東各個國家,我們會發現都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好比精通語言學的專家、精通歷算或繪畫藝術等各種專家,然而卻沒有一位精通於「心」的專家,唯一只有佛陀精通「心靈」。在佛陀的法教中所探討的都與「心」有關。聲聞乘裡,持戒最主要乃在於「心」;若要斷除煩惱,煩惱即是由心所顯現;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位,也是由於「心」各種的障礙消除之後才能夠證得這樣的果位。佛陀最主要所開示的,就是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心之所現,我們說萬法唯心,而這一心念又有非常細微的分別。比如說在《阿毗達婆俱舍論》裡,就談到五遍行等各種「心」的狀況,而這每一個「心」不同的分類與細節,唯一只有佛能夠知道,其他人都無法分辨。

 

 

佛陀不僅具備能夠精通了知心的分別的智慧,並且也了知心的自性之情況為何。雖然我們說心有六種煩惱,或者我們有時候會被自己的業跟煩惱影響,但無論如何我們心性的本質是不苦不樂、不善不惡的,同時此心性並不會造成自己成為自己解脫的障礙,會造成我們獲得解脫的障礙是我們的煩惱,而心性本身並不會。所以,心性是中性的,而這一切也只有佛才清楚地了知。

 

 

我們心的本質可以說是中性、清淨的,不會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最早的五個弟子叫五比丘,事實上五比丘在他們過去很多世當中都投生為鬼道,投生到傷害他人的羅剎道鬼道等等,但是由於過去佛的加持跟願心,他們多生多世跟佛結下了善緣,也因此能夠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變現為五比丘,並且於聽聞佛法修持之後,消除各種的煩惱與障礙而得到了這樣的果位。是故,其心性清淨的本質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同樣的,比如其他許多眾生、各種不同的動物,像是蛇或鬼道的眾生、昆蟲、蚊子等等,我們說,透過了佛身舍利的加持——佛身舍利在過去佛剛圓寂時非常非常多,不過現在沒有那麼多了,但一樣非常有加持力,而同時現在還有非常多如同像佛一般的化身的上師們,像法王噶瑪巴一樣——由於他們的加持力,讓這些所有的眾生有可能聽聞到一點咒語的聲音、修法的聲音,甚至無意之中繞著殊勝的佛塔等等,也因為這一點點因緣,這些眾生將來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所說的,未來會有千佛出世、有可能成為千佛攝受的弟子,就如同方才所說的五比丘的故事。過去這些鬼道的眾生或身為羅剎甚至是蚊子,他們都有可能因為結下法緣而最後證得果位,那麼各位就更不用說了,各位對佛法、對三寶、對上師如此具備信心,就更不用擔心了。相信不久的將來或是未來千佛出世的時候,各位也能夠精進修持佛法,證得阿羅漢果位,甚至更高的果位。

   

 

以上就是佛教整體的一般性的介紹,接下來特別要談到大乘。大乘佛法特別提到,萬法一切的顯像都是由我們的心而展現。在大乘的法教裡談到一切唯心,也就是除了心之外,外在沒有任何的東西存在。舉例來說,就像我們所看到的日月山河大地等等一切,其實都是由我們的心展現出來的,事實上心的本質就是如此。雖然說一切唯心,但是一般人聽到的時候很難馬上就相信。為什麼說我們沒有辦法能夠全然相信呢?這是因為我們邪見的習氣非常重,邪見就是錯誤的認知,這種錯誤認知的習氣非常重。在這裡所謂的邪見或錯誤的認知,最主要是指什麼?就是我們誤以為外在的世界與內在的心兩者是不同的。我們以為外在的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物質都是真實而獨立存在的,我們的心只是一個小小的東西,它不具備什麼力量,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而已,儘管心是如此地重要。

   

這裡談到錯誤的認知或邪見,所謂「錯誤」,它也代表「不確定」的意思,因為它是錯誤、不確定的,所以過去許多人對於「心」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說心是透過我們脈搏的力量而產生的,或者有人說心是由眼睛而產生的,甚至在很久以前有人說心由吃飯而產生,因為當我們有營養的時候心非常的清明,而當我們營養不足時它就會神識不清,有這麼不同的、不確定的說法。像這樣一種錯誤的認知與邪見是怎麼產生的呢?它是從我們的無明而產生的,而無明可以說是我們輪迴的根本,或是造成我們解脫障礙的根本原因。

 

 

過去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所謂的無明就是對一切事物都不明了。過去,有一位弟子問岡波巴大師什麼叫「無明」?岡波巴大師當時更進一步地解釋,就好像一個人糊裡糊塗的被蒙蔽在黑暗當中一樣,不知道過去生的情況,也不知道來生的情況,甚至明天、後天的狀況都搞不清楚。這種糊裡糊塗,像是蒙蔽於黑暗中的狀況就是無明。無明的作用是什麼?它可以說就是蒙蓋住、蒙蔽住我們對過去或對來世的了知與認識。而在現在來說,無明的作用是它總是讓我們看不到事物真實的狀況,甚至讓我們把假的、不真實的當作是真實來看待。

  

我們要如何來對治無明?或者說對治無明的方法是什麼?事實上,整個佛法都是對治無明的方法。不同的教法中談到的所有方法都是為了對治無明,但由於佛陀事業的展現力量的不同,或說眾生的因緣不同,所以對治的方法、力量也會有所不同。而在這個時代,對治無明最殊勝、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大手印」。

 

 

要修持大手印,首先要具備的就是「萬法唯心」,或者說「一切顯像唯心」。在這裡我們談到所謂的顯像,它可以包括一切的顏色、物體,一切的聲、香、味、觸等等,然而在這一切的顯像中,範圍最廣大或最堅固、堅實的是什麼?就是形、色這些物質。為什麼說它非常地堅固廣大?因為像是聲音,它是會變的,但是所謂的形、色、法這些都是非常堅固的。

   

這裡談到一切形、色的相都是由我們的心顯現出來的,或者說由於我們的心所見、所喜怒的。舉例來說,就好像鏡子當中所顯現出來的形象一樣,而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而展現,如果沒有心,這一切都無法顯現出來。然而,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種看見色的心識,好比說一個盲人,由於他沒有辦法感受到各種物體的顏色、大小等等,就像眼前這個麥克風,因此他可能不知道這個東西的顏色,但是他還是具備這個身體能夠觸受到,這種識仍能感受得到。然而一般人還是能夠看到各種色法形相,舉例來說,我們能夠一起看到這是一棟房子,或是這動棟房子的顏色,那是因為我們都共同具備了相同的一種習氣。雖然我們都具備了一種共同的業或習氣,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各自的相是不同的。就像可能有的人身體不舒服,但有的人不會感覺到不舒服的狀況;有的人心情非常愉快,但是有的人可能有點不太開心,每個人心理狀況都有所不同。這一切相的不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業,尤於不同的業而造成不同的習氣,所以這些習氣會展現出不同的相貌來。

   

 

我們再說一切唯心的證明是什麼?比如說大家都共同住在同一個城市裡,但是因為每個人心的不同,所以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比較喜歡這個城市的人會覺得這裡真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但對於一個嚮往山林寂靜的人來說,城市就會讓他受不了,他會覺得這個地方不好;對一個年輕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覺得這是個可以讓他遊玩之處,然而對成年人來說,這裡應該是他要工作賺錢的地方。雖然處在同一個環境,但因為每個人心的不同,於是在同一地方所產生的感受與展現的相態也就不一樣了。就像有些西方人喜歡住在船上,他們覺得住在船上是最好的,但有些人就認為住在屋子裡比較好。無論如何,這全都是我們心的不同展現。

    

在西方人來說,過去會認為城堡是一個很好的居住場所,住屋應該要建蓋成那個樣子,現代則認為高樓大廈這種新式建築可能會更好;過去認為著古服很好,現代則認為流行服飾很好。我們可以這樣想,百年之後一切又會有不同的改變,這都是因為我們心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相貌。

 

 

所以,若一個東西或一個物體本身具有某種本質,那麼它應該就不會被改變,也就是說如果它的本質是會讓人快樂的,那麼它應該永遠就會讓人感到快樂,若一個東西讓我們不開心、不歡喜,或是某件事本身就有這種不好的本質存在的話,那麼它應該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大手印的修持 ( 2 )

2008/08/29 10:15

 

尊貴的國師嘉察仁波切開示

開示地點:印度大吉嶺米麗寺

 

(第二天)

   

首先我們要發起菩提心,要為了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道來聽聞佛法。這一次主要是講解大手印的修持。首先要知道一切顯相唯心,這部份昨天已經做過簡略的開示。在過去印度的大成就者曾經說過,輪迴是因為妄念和貪著而形成,也就是由妄念、分別念造作而成;由於我們的貪著和執著,這一切山河大地就形成。而這種貪著的妄念,或者這種貪著的分別念頭,由於它本身就有各種不同的種類,也因此會產生各種的顯相,產生各種的色法,也可以說輪迴的外相就展現出來。

   

對一位大菩薩來說,在這世間當中,他不需要消除苦痛,就可以直接承受並且面對這些苦痛而不感到害怕。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知道輪迴的苦、輪迴的相,都是由自性所生,所以他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但是對一個凡夫來講,我們不知道這一點,我們以為心是一個東西,而各種痛苦的顯相也是由心所現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會感到害怕,那是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感到害怕。而以上的這些必須通過實際修持大手印的禪修,讓我們的證悟慢慢地增長,如此我們才能知道剛剛說的這些道理。對於一個比較有智慧的人,比較聰明的人來說,他可能會去了解這些道理,而且真正地相信,但是這還沒辦法讓他真正證悟到這一點,他還是必須通過修持。

   

在大乘佛經當中提到 心為工畫師。也就是心如同畫師一樣,一切輪迴是由這個心所繪畫出來的。對於一位菩薩來講,由於他已經證悟了自性,或是說開顯了自性,所以他能夠毫無畏懼的做大布施,像布施自己的身體給母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把自己的血給母虎喝、肉給母虎吃,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不害怕,因為他已經了知到這只母虎是他自性所顯現的,而且被吃的這件事情也是自性所顯現,所以是不用害怕自己的心。例如密勒日巴大師,當他在山洞苦行的時候,由於知道一切唯心所現,所以他能夠面對飢餓,因為飢餓也是由心所現,或者這個堅固的環境 像這個山洞,他也不會感受到苦,因為山洞也是由心所顯現。

   

在大乘裡面有分「深見派」及「廣行派」兩個部分,「深見派」裡施身法的修持,也就是以一切都是空性的,外面裡面都是空性的等等,將身體布施出去而不感到害怕,這是深見派的一種修持。而「廣行派」則像剛才提到的,一切輪迴是由心所顯現出來,這是「廣行派」的看法。當大乘佛法在印度興盛的時候,「深見派」是由龍樹菩薩來弘揚,「廣行派」是無著菩薩,而這兩者在說法上跟修持上都有些許的不同。在做大手印修持的時候,則是將深見派跟廣行派合二為一地來修持。

   

談到這個「心」呢,這裡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迷惑的部份,第二個是不迷惑、實相的部分。在迷惑的這個部份,它可以被稱為暫時的被覆障著,也可以叫做「客塵」。心不迷惑的部分被稱為「如來藏」,在如來藏當中包含了一切佛的功德。在經典提到一句話:“如來藏遍及一切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在這裡所指的一切眾生是指非常多的,例如人道的眾生、昆蟲等等。總之就是我們所能見到、聽聞到、感知到的一切眾生,同時還包括了我們沒有辦法感知到的,像是鬼道、餓鬼道、地獄的眾生,都包括在所謂的一切眾生當中。雖然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是絕大多數、大部份的眾生,他們的如來藏都被客塵所覆蓋,都暫時被覆障所覆蓋住,所以他們沒有機會開展如來藏,這是其中一類的眾生。雖然被覆蓋住,但是它具備隨時可以被開顯出來的力量。

   

「如來藏」要如何才能被開顯、開展出來呢?當外在的這些佛菩薩事業的力量,跟我們內心的如來藏、自性的如來藏,建立起一種關係的時候,如來藏就能逐漸開顯。就像在剛剛提到有一類眾生,他是被這些客塵暫時覆障、染污住,所以這個如來藏沒有開顯。為什麼不能開顯?因為外在的這些力量沒有跟自性結合、或者建立起關聯性;但是不代表它永遠不能開顯,當外在這些力量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是能夠開顯這個如來藏的。

   

而要讓佛的事業跟自性如來藏這兩者建立起關聯性的方法是有非常多的。也因此在這裡眾生的種姓就有各種不同的、非常多的分別。總的來說可分為三種種姓:第一種叫聲聞種姓,第二種是獨覺種姓,第三種是菩薩種姓,當然還可以分得更多。由於眾生這些種姓的不同,也因此他們會有不同的相貌或者意樂;比如說有人特別嚮往意樂大乘法,有的人特別意樂密乘法,有的是小乘法,有不同的意樂。當我們在最開始的意樂或者這種叫追尋、尋求的時候,這時候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自然會厭離輪迴而欲求涅槃。因此對於小乘來講,也就是聲聞跟緣覺乘來講,它們就僅僅專注於厭離輪迴跟欲求涅槃這兩部份,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這也是如來藏一種作用的展現。

   

在大乘來講,它不僅僅只有剛剛談到小乘裡面的厭離輪迴跟欲求涅槃這兩個特點而已,它變成有四個。在這四個當中的第一個,首先是要心嚮往大乘法,「意樂」大乘。接下來透過意樂,同時第二,具備了能夠理解大乘的這種「智慧」。而這裡所謂理解大乘法的這種智慧,它可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知道一切為空性,這種叫「深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一切唯心所顯,遍及一切,這個叫「廣大的智慧」,所以有兩個。接下來是智慧產生出「定」,這個「定」是指大乘的定,例如大乘的定有提到如幻一般的定,或者是金剛定等等。透過剛剛所談到的這三者,接下來第四個就是能夠升起「悲心」。而我們可以說一切大乘的修持方法,都包含在這四個當中了。以上這四個可以說是如來藏的力量或是作用的展現,是從如來藏的力量而產生的。而當我們成就佛果的時候,這四者又與如來藏合一、無二無別。而一切客塵、煩惱跟這些覆障,也都是透過以上這四者才能得到清淨跟消除。

   

但是我們知道在大乘行者當中也有不同的種姓,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種姓,雖然說大乘行者都具備以上這四者,但是互相之間因為不同種姓還是有一些差別。以上是對於所有在修持佛法叫「入道」的眾生的一個情況。但我們說如來藏是遍一切眾生的,同樣沒有進入法道或者說沒有做佛法修持的人來講,如來藏的作用還是一點點會展現出來的。所以對於不在入道、沒有修持能力的眾生來說,他的如來藏的作用還是會有一點點的展現,這個徵兆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都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悲心。就算是瞋心重的這些眾生,它們同類之間還是有悲心,比如羅剎或者是畜牲道的豺狼虎豹等等,它們互相之間還是會有悲心的。

   

這種普通眾生所具備的悲心,它的確是如來藏的一種作用的展現,但是這種悲心不屬於大乘法裡面所談到的悲心。原因是什麼呢?雖然它同樣是如來藏作用的展現,但它還挾雜著各種客塵和煩惱 例如貪心跟無明;普通的悲心不算是大乘法裡面的悲心。所以當我們在觀修、在修持悲心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不能夠只是具備剛剛談到的這種普通的悲心,就是說不能夠有挾雜著貪心與無明的悲心。

   

大乘的佛經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的一個證明或者是一個徵兆是什麼呢?眾生有悲心。在密乘裡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的證明跟徵兆提到得更多。

   

要如何開顯、開展我們的如來藏呢?之前有提到透過佛法事業的力量,但是還有更快開顯我們如來藏的方法,也就是多聽聞大乘的法教。透過了聽聞這些法教而開顯如來藏,接著進入思惟,也就是聞跟思。這裡談到聞思的思,它是指思惟。思惟是指一種透過了觀察、分析而升起信心,所以在大乘的經部的部份主要是談到通過這種分析、比較跟邏輯思惟的方法,而能夠對佛法升起信心。在密乘的方法是什麼呢?是通過了接受灌頂,依靠灌頂的這種力量,來幫助我們能夠現前證悟自性,或者是說通過直接經驗了悟自己。

   

所以剛剛談到開顯如來藏的方法,就有兩個不同,經部顯乘裡面來講是透過聽聞大乘法而開顯如來藏,而在密續裡面來講是指接受了灌頂而能夠開顯如來藏。在古代或者過去來講,這些來接受灌頂的弟子是當他們在灌頂完的當下,他們就已經開顯了如來藏,或者說證悟了自性。但是在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現在可以說是濁時的眾生,就是煩惱非常重的一個時代,我們在灌頂完了之後慢慢來修持,還是能夠開顯如來藏,這也是可以的。了解之前講的“萬法一切都唯心所現”,那麼對於一個教學者來講,他在解說如來藏的時候會更容易。而對一個學生來講,如果他了知一切唯心造這個道理的話,他也更容易接受並且對如來藏的道理更容易升起信心。

   

在這裡特別強調剛剛談到意樂大乘法,這種意樂可以說是一種追尋、一種嚮往,但是意樂又有很多層次不同的分別,譬如說他想要得到、意樂第一地的菩薩地,那麼他證得第一地時,他會意樂第二地菩薩地,所以這個意樂也有許多嚮往,而且分很多種類。所以不僅第一個「意樂」它會這樣不斷越來越進步跟增長,同樣的第二個「智能」,還有第三「禪定」,第四「悲心」,這一世也會越來越增長、開展。

   

這裡談到的第一個意樂,當這種意樂究竟的時候,也就是已經圓滿成就佛果的時候;這種意樂它是包含了廣大的一切佛的這種功德祈願。第二個,當智慧圓滿的時候是指能夠了知一切萬法。平時我們指「不圓滿的禪定」是指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一個不同的定,但是這種「圓滿的禪定」是如同佛一般,它在一剎那間是住於無量的禪定當中的。在過去一些噶舉的成就者當中,當他們在修持,證悟不斷地在增長的時候,他們也曾經能夠在一時當中進入無量的禪定,就好像佛一般。

   

再來講到第四個是悲心,在之前講到挾雜有貪著的悲心,也被稱為一種擔心、焦慮或者是心中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是當一個人在沒有貪著的悲心升起的時候,他同時是愉悅快樂的,所以這兩者是不同的。這種沒有貪著的悲心,它不僅僅具備了喜悅與快樂,而且它還有個特點,就是這種悲心是延續不斷的,這種愉悅也是延續不斷的,就好像密日勒巴在他的道歌裡面所形容到的這種延續不斷的悲心跟愉悅。有貪著的這種悲心,則是斷斷續續有間斷的。而佛陀的悲心是怎樣的呢?它是任何時候隨時都遍滿了一切眾生,都觀視一切眾生的,但是福德不足的眾生是沒有辦法領受得到。

   

 之前提到由於修持大乘法的修行者有多種不同的種姓,因此他們修持的方式,還有他們入道的次第也有不同。談到修持方式的不同,舉例來講,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兩者之間的修持的示現也不同。釋迦牟尼佛是比較苦行的,在他過去生布施他的頭部、手、足等等,主要是做這樣的苦行。但是彌勒菩薩沒有做這樣的苦行。而大手印禪修的方式與一般經典談到大乘法是有一些不同的。它這個法門可以說適合於一切不同類型的眾生,而且它的方法也有不同。對於一個噶舉派的弟子、噶舉的行者來說,他是屬於具有大乘當中能夠修持大手印這種法門的種姓。而噶舉教派也是屬於整體佛教的一部份,但是它是一個特別的分支。整體來講是傳承自釋迦牟尼佛,但噶舉派的教法是特別傳承自於帝洛巴尊者,就是帝洛巴祖師,他直接從金剛總持傳承下來的法門。這裡所談到的金剛總持與釋迦牟尼佛他們的心和法身的這一部分是無二無別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噶舉的教法包含了傳承自金剛持的這個法教,同時也具備了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的佛法,是兩者相融的一個教法。

   

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要回向功德。

 


大手印的修持 ( 3 )

2008/08/29 10:09


 

尊貴的國師嘉察仁波切開示

開示地點:印度大吉嶺米麗寺

 

(第三天)

   

今天在接受這個教法之前,首先我們要為了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而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從前兩天的教授我們得知,一切萬法、一切顯相都是唯心所造。佛法有分大小二乘的教法,聲聞乘不承認一切顯相是「唯心所造」,認為一切萬法的根本為「心」。

   

殊勝圓滿的佛陀首先講授的教法——「離煩惱」,就是在舍離一切煩惱之後,便能夠證得圓滿的菩提。這與他證得圓滿之後在瓦納那西所教授的教法相印。

   

佛陀所示現的涅槃解脫之道,也就是依於大手印的教法,在暫時上能夠讓一切眾生得到短暫的安樂,在究竟上能夠得圓滿正覺的金剛持果位。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有一些可以讓人得到安樂的教法,可使修行人得到一兩個不等的果位。然而依於這種教法所得到的果位未能達到究竟,所以在某些因緣條件下,在緣起示現之前,常常都會喪失這個果位。

   

依於佛陀的教法,可以讓我們斷除三界一切的煩惱,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三界的煩惱在完全斷除之後,便斷除了所有煩惱的根,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捨棄的,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斷除的了,而這個時候我們便得到圓滿的證悟。

   

大乘的教法不僅是斷除我們粗淺的煩惱,還包括要捨棄一切的「戲論」與「造作之相」。戲論與造作之相是什麼呢?也就是「執有」單執於一邊,「執無」執於無二邊的這兩種執著。捨棄這種執著之後,才可稱得上圓滿的證悟。

   

依於大手印的教法,能夠令我們消除一切的煩惱、垢障,還有一切的戲論、造作之相。「大手印」是教我們捨棄這兩者的法教,它是不共而且非常殊勝的教法。

   

如果想要直接證悟究竟的果位,必須要依於「三摩地」的修持才可以獲得。而要獲得三摩地的定,首先我們要能夠清淨及捨棄一切煩惱垢障。要能夠清淨、捨棄煩惱垢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圓滿戒律。戒律的持守跟清淨,就如同房子的基礎一樣,在蓋房子的時候,打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個之前戒律的持守非常要緊。

   

因為持守戒律可以讓我們從現在起到未來不再生犯戒之垢染。然而,過去所造的垢障還有待我們現在來淨除。清除過去垢障的方法,就如同過去那洛巴、密勒日巴等等大師的苦行,那樣可以讓過去的垢障淨除。可是,現在我們要像那洛巴、密勒日巴那樣苦行有一點不太容易。所以,傳承上師允許我們依照大禮拜、金剛薩埵等四加行修持法門來修持,使得過去的業障能夠得以清淨。

   

僅僅只是持守戒律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要心存善念跟定力。依於「善心」跟「定力」能讓我們的菩提心增長,這是更重要的!假設我們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起來做得很好、很漂亮,很令人稱讚,可是在內心上卻無法來跟佛法相應,在這個時候維持「善心」跟「善念」就顯得更重要了。我們將以上所述當作一個基礎,便可以進行修持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教法,而在這所有的教法,「止」跟「觀」這兩個教法裡面就涵蓋了所有的一切。

   

以前釋迦牟尼佛曾經宣說止觀的教法,在大乘經典記載有關止觀的教法蠻多的,可是佛法在印度經過三次興滅之後,這些教法的經典所剩下來已經不多了。雖然有關止觀教法的經典損失了近千部,可是止觀教法的精華與要義仍保存在淨土之中,由金剛手菩薩和彌勒菩薩等大菩薩嚴密保存著,並讓這些教法在印度復興,隨後又傳到西藏。所以,今天想要跟各位做「止」跟「觀」的教授。

   

首先,在學習止觀的時候,必須先要修「止定」,因為平常我們的心已經習慣散漫,常為外境所迷惑、散漫,不能夠專注,因此在這個時候必須先要在「止定」上面來修習。

   

修習「止定」時有六種缺失、過患。首先,我們必須要捨棄這六種過患。第一個過患是「散亂」。這散亂是什麼呢?「散亂」是指我們的心為外界的色跟聲所吸引,而不能夠安住于自心。對治第一個散亂的過失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眼、耳不為外境所動,而讓自己的心安住於所觀的對境。

   

第二個過患是「意識的紛擾」,指的是我們內心的思想、想念跟作用不能夠令心安住,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要去依於外境而讓自己的內心思想紛亂。

   

第三個過患是什麼呢?第三個過患是「貪著止定的覺受」。像我們在修止定的時候感覺好安靜,感覺很好,所以內心就一直貪著於想要得到這一種覺受,這一種很好的感覺。仁波切教授在這時候我們不要跟隨這種貪著的念頭,而必須在止定的要訣上繼續用功。

   

有一些外道、非佛教徒在修持外道的止定時,讓他們覺得很舒服,感覺很好,以為這樣就可以了。事實上,就佛法而言,我們所要的是究竟的解脫,得到「舒服的感覺」跟得到「究竟的解脫」這兩者並不能相通。這時候必須要去了解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應該是去追求那一種感覺或很好的覺受。過去,密勒日巴的弟子惹瓊巴在修持止觀禪定時,他覺得自己有非常好覺受跟經驗,於是向密勒日巴報告,密勒日巴卻要求他必須捨棄這種不正確的覺受,而必須要依照他所教的禪修方法來修持。

   

我們在追求解脫之道的時候必須要捨棄一切的貪念,或許我們會想要蓋一座大廟或造一尊大佛的這種功德,可是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即使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突然起了貪念,像這種貪念都要捨棄。在我們尊貴的波卡仁波切的傳記裡面講到,仁波切本身於內不貪著於自身禪定的覺受,於外也不貪著於寺廟等等他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我們身為他的弟子,應該要學習像他這樣地來修行。

   

接來下講到第四個過患,就是「執為實有」。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感覺是對的、好的,可是當我們生起這種念頭時就會產生執著,所以對這種所謂好的、對的念頭也要捨棄。在修持止定或禪修時,我們也要捨棄執物為實有的觀念。基本上三摩地是不著于相的,我們必須要了知一切如夢如幻,並不是實有的。

   

第五個是「修坐實有」的過患。修坐實有的過患就是在我們禪修時有一種我慢、驕傲之心在作用,認為「我」坐在這個位子上,是「我」在這裡禪修,是「我」有一種覺受,就是有一個很強烈的「我」在作用,這種修為是一種執著,必須要將它捨棄。過去在佛陀時代,有一位仙人在修持三摩地,並住於三摩地之中。可是佛陀說這位仙人在未來世會轉生為貓。為什麼?因為他執著於他的三摩地。

   

第六個是「自利」的過患。自利的過患是指我們在禪修時只想到自己要禪修,可以從禪修之中得到什麼利益,心裡並沒有“我要去幫助其他的眾生,令其他眾生得到解脫”的念頭,只關心自己在禪修上的利益。像過去密勒日巴在修行時,心裡一直憶念著“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生的母親,對我有極大的恩德,所以現在這麼努力地修行就是為了要得到解脫,為的就是要成佛,才能夠報答這些如母眾生的大恩大德”。所以,我們要學習像密勒日巴這種利他的發心。

   

我們剛才講到六個的過患,前三個當中,第一個是「眼耳的善惡」,第二個是屬於「意識上的善惡」,第三個是「貪圖於覺受」。如果在修行時能夠捨棄這三個缺失,不讓它們再發生的話,表示我們已經可以捨棄修行上的缺失,在修止定上已經達到相當好的一個程度。第四個是「執於實相的過患」,當我們可以捨棄它時,它能夠讓我們的修行增長。如果能夠捨棄第五個「執於我的過患」時,我們的禪修就不會落入世間的禪定。再來,如果我們能夠捨棄第六個「自利的過患」,以利他而非自利來禪修的話,這能夠讓我們得到究竟的佛果。

   

在學習修持止定之後,就必須要進一步來修持慧觀。「修止定」是讓我們得到佛果的因,而「修慧觀」是能夠讓我們現證佛果。接下來要講修慧觀的十個要點。慧觀主要是能夠讓我們真正了悟到了義的實相,也就是究竟實相真正的涵義。在大乘甚深的教法裡,我們所講授的是「空性」,再更深入的是講「如來藏」,而在金剛乘的教法裡講授的是「無二的智慧」。

   

在不共的噶舉教法裡我們所講授的是大手印,因此在這裡有修行入慧觀的十個方法。在證悟甚深了義的教法前,首先必須要由上師對有關的經文做闡釋。在接受上師口傳經文上的教法之後,我們要行更甚於文字上,離於經文上面的修持。依於這種文字的傳承能夠讓受法人的證悟高於文字,也就是離於文字。過去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並沒有文字,而是依於一種類似像理性跟邏輯的分析,依於這種教法,就能夠讓聽聞佛法的人的證悟完全解脫於文字上的束縛跟局限。

   

一切的垢染皆源於二種執著——能取跟所取。在究竟的了義實相上,它卻是遠離並已經完全斷除了這兩個執著。我們心的習性跟串習是一直不斷地在累積、堆砌著。這一切垢障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心的串習,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習性。所以第三個方法就是要如何能夠轉化心的串習之力量,成為我們開悟的力量。說到要捨棄一切的貪著,我們就必須要了知一切皆如夢如幻。

   

第四個方法講到雖然在修持三摩地時已經能夠捨棄一切的貪著,可是在未來要求得佛果時,我們也要抱持相同的信念,既便是未來求得的佛果也不可以貪著,因為未來求得的佛果,亦是如夢如幻。如果把這個佛果當作是一個實有、可以求得的東西時,這會有損於我們證悟,因此要將這未來的佛果以如夢如幻地來觀照。

   

第五個講「自明之智」,就是自己內心清明的智慧,自己要去觀照及看護,所有了義的教法都是從心顯現的,並不是在外面有一個東西可以形容,可以去體證或拿得到的,而是要往內觀,去觀照自己的心,自己的智慧。

   

第六點講到就是一切眾生的自性是第五點提到的自明之智,怎麼講呢?在觀照自性時,其實所有一切眾生的自性都是無二無別的,並沒有所謂的你我或者和另外一個眾生有不一樣的自性存在。

   

第七點是講到在自性本質之中並沒有「清淨」跟「不清淨」的分別。可是在分別念上,如果內心有十分顛倒的邪見,這可以說是「不清淨」的;如果內心能夠維持正見跟正念的話,可以說是「清淨」的。所以在我們自性的本質之中,並沒有清淨跟不清淨的分別。

   

在第八點講到「大手印」或者「如來藏」是一個不變的,它是一個很堅固、圓滿的教法,不像天空有時候有雲,有時候有太陽,有的時候會下雨,有種種的變化。所謂「開悟」或「不開悟」的差別是在什麼地方呢?「開悟」指當你了悟自性之後就不會有變化,意思就是不會隨著煩惱而轉。「不開悟」是指眾生誤認為這一切為實有,也就為煩惱所轉,無法認識到自己自性的智慧,這叫做尚未開悟的眾生。

   

第九點講的是「不畏懼」。實際上所謂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是沒有自性的,所以在我們本質之中,其實沒有什麼可以煩惱,也沒有什麼可以迷惑的,如果我們能夠了悟到這一點,我們將不會感到害怕和畏懼。

   

第十點是「不驕傲」。在經過修行證得佛果之後,並不會得到一個新的東西出現在我們手上,因為這個佛果本來就有的。所以當我們了悟到這個佛果本來就有,而不是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驕傲,也找不到一個可以驕傲的理由或東西。

   

仁波切要在這裡介紹彌勒菩薩批注的《辯中邊論》,未來由堪布東由仁波切繼續這個教法。過去,我們都很幸運有這個法緣能和波卡仁波切來學習,然而我們福報不夠,波卡仁波切已經圓寂了,雖然我們不能夠再跟他學習,可是還有堪布東由仁波切,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跟仁波切來學習這教法。

   

在此,我們要將今天在這裡聽聞佛法的功德回向給遍虛空的一切眾生。(完)

  

來源:台灣利生中心期刊     原文出處:金法林

大手印的修持 ( 1 )

 





主持人
台灣利生中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