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學佛的人想要有系統地學習宗喀巴大師次第井然、顯密圓融的殊勝教法,通常這些人必須遠赴印度去學習,面臨語言障礙、文化隔閡、水土不服等的挑戰。開設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是為了提供大家更便利、更理想的學習環境。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包含九門課:菩提道次第、心類學、四部宗義、利器之輪、入菩薩行、心經、現觀莊嚴論第四品、寶性論第一品:如來藏、密宗地道。課程的精神著重在引導學員建立聞思修並重的習慣,鼓勵學員研討、禪修、閉關,以期真正轉化內心,生起菩提道的證量。
◎自西元前一世紀以後,印度佛教界開始陸續傳出大乘經典。經過
了三、四百年,由於大乘經典的大量流傳,以及印度論師們加以融會
貫通和系統化,遂形成印度大乘佛教三大思想體系:即中觀,瑜伽和
真常 ,各成其龐大的理論與實踐體系。中
觀的思想建立在「緣起性空」上,所依的經論包括《大般若經》,龍
樹菩薩造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代表有宗的瑜伽
系強調的是「境空心有」之唯識思想。此系統下的經論有《解深密經
》,《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而高舉「如
來藏自性清淨心」的真常系思想,則宣揚人性中本有佛性的存在。《
如來藏經》,《勝鬘夫人經》,《大般涅槃經》,《楞伽經》等是其
主要的經典依據。
中觀和瑜伽教理之精華,主要表現於其重要的論典中,但真常系
則偏重經典。但這並不表示真常系在印度未出現重要的論典。堅慧 (
Saramati)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
(Ratnagotrav-ibhaga)就是代表如來藏學主流的集大成論書 。
《寶性論》的中文全名是《究竟一乘寶性論》。它有梵文本和藏
文譯本。梵文本全稱為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
sastra,意思是「寶性分別大乘最上秘義論」 。有趣的是中譯
本取其前字(Ratnagotravibhaga) 而名為《寶性論》,而藏文譯本則
取其後字(Mahayanottaratantra) 而稱此論為《大乘最上秘義論》(
簡稱Uttaratantra),由此可略見此二傳統著重點的不同。 依
中國佛教的傳統說法,《寶性論》全論是堅慧(Saramati)所造,但依
藏傳,論本偈是彌勒菩薩 (Maitreya) 造的,而「釋論」則是由無著
(`Asanga`)菩薩所造(註7)。梵文本亦稱「論本偈」是彌勒造的
,但未提及無著釋論。西藏佛教傳統上一直認為彌勒菩薩著有五論:
《大乘莊嚴經論》(Mahayana-Sutralamkara),《中邊分別論》
(Madhyanta-vibhaga),《法法性論》(Dharma-dharmata-vibhaga) ,
《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 和《大乘最上秘義論》。但彌
勒是否為一歷史人物,學者之間的看法不一。宇井伯壽認為彌勒是無
著的師父,為一歷史人物,但Jam-yan-zad-pa的Siddanta(Grub-mthah)
有如下記載:「龍樹因文殊師利菩薩之啟示,依《虛空藏經》(Aksayamati-
nirdesasutra) 而建立中觀學派。同樣地,無著則因彌勒菩薩的啟示
,依《解深密經》(Samdhinirmocana) 而建立瑜伽學派。」 由
此可見,此二學派均將自己的學說直接溯源於天上的菩薩,以顯其神
聖和權威性。Obermiller博士因此認為其實五論(包括《寶性論》)
均為無著造的。然而,《寶性論》的如來藏說,與無著所代表的瑜伽
系大相逕庭,因此Obermiller的看法很難自圓其說。西藏格魯
派 (Gelupa) 大師宗喀巴 ( Tson-kha-pa) 也不認為《寶性論》屬於
瑜伽系,而應是中觀具緣派 (Madhya-mikaprasangika)的作品。
由於從歷史或教義的觀點,均缺乏有力證據証明彌勒造論、無著
釋論,故有些學者還是認為中國所傳堅慧造的傳說較為可靠。
中國史料記載中,最早提到堅慧造《寶性論》的是深信如來藏思想的
華嚴宗三祖法藏法師。他在註疏《大乘法界無差別論》(Mahayanadha-
rmadhatvavisesa-sastra) 時曾言堅慧乃「地上菩薩,於佛滅後七百
年時,出天竺大剎利種。聰叡逸群……以己所遊平等法界,傳示眾生
,方為究竟廣大饒益,是故造究竟一乘寶性論,及法界無差別論等」
(註12) 。法藏是由提雲般若(Devaprajna) 獲知此事。提雲般若出生
于闐(khotan),是《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的譯者。因之,至少在七世
紀前的中亞,堅慧就已經被認為是《寶性論》的作者。不過,有一疑
點,即現藏經所存的《寶性論》只有譯者,而未註明作者何人,而且
古代各經錄中亦未有記載。吾人對堅慧的年代和師承所知很少
。然而,依目前所知的有限資料研判,二種傳說中,堅慧造《寶性論
》還是較為可信。
《寶性論》譯者為元魏勒那摩提 (Ratnamati)。但是《開元釋教
錄》 (730A.D.) 在記載《妙法蓮華經》、《寶性論》和《寶積經論》
的翻譯經過時,說明如下:
「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傳
師習不相訪問。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三處各翻訖乃參校
。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
。見寶唱等錄。所以法華、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
根據《開元釋教錄》的這段記載,最初參與翻譯《寶性論》的有
勒那摩提、菩提流支 (Bodhiruci)和佛陀扇多三人,但因三人意見相
左,宣武帝遂敕令三人各譯後再參校。故當時三部典籍各有二譯本,
後人再合而為一,故未見有二譯本傳世。《開元釋教錄》自稱上述資
料是引自《寶唱錄》(518 A.D.),但是如果參照其他經錄,則頗有疑
問。例如:《歷代三寶記》(597 A.D.)則說:「十地經論十二
卷,寶積經論四卷。已上二論菩提流支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
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大唐
內典錄》亦說勒那摩提譯有「十地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寶積
經論四卷與十地二論菩提流支並譯」。《開元錄》的成立年代
晚於《歷代三寶記》和《內典錄》。它的資料是根據《歷代三寶記》
、《內典錄》,而非直接引自《寶唱錄》。但是為何《歷代三寶記》
和《內典錄》說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合譯的是《寶積經論》和《十地
經論》,而非《開元錄》的《寶性論》,高崎直道認為這可能是《開
元錄》的作者費長房誤續二錄所致。從三經錄的記載研判,高
崎直道的推測很有可能。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因教理之爭而不和的事
相傳已久,不過這是在合譯《十地經論》時發生的,與《寶性論》的
翻譯無關。。因此,吾人可以論定《寶性論》是由勒那摩提單
獨譯出,自古並未有另一譯本存在。
一‧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寶性論》內容分四卷十一品。基本上包括二大部分:「論本偈
」和「釋論」。「論本偈」即是五言四句的偈頌,總共三百偈,乃是
以偈頌方式揭示本論的中心思想,即使沒有「釋論」,亦可構成一部
獨立的偈頌式論典。「釋論」則含有重覆前面的「論本偈」、「註釋
偈」和長行的「釋疏」。「註釋偈」是以偈頌方式解釋「論本偈」的
意義,「釋疏」則是以長行註解「論本偈」或「註釋偈」。
與梵藏相對照,漢譯的「釋論」部分相當於梵文本,與西藏譯本
無著造的「釋論」( Mahayanottaratantra-vyakhya)也一致,但是梵
漢本沒有相當於藏譯彌勒造的「本論」(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它有四百十一偈,包括「論本偈」和「註釋偈」,但是沒有「釋疏
」。總之,中文的「釋論」與梵文本及藏譯Vyakha一致,梵藏本則沒
有相當於漢譯別列的三百論本偈(註20)。
中譯 梵文本 藏譯 ┌論本偈
┌論本偈 ┌論本偈 (1) 本論(Sastra)┤
全 ┤ ┌論本偈 全 ┼註釋偈 └註釋偈
論 └釋論 ┼註釋偈 論 └釋 疏 ┌論本偈
└釋 疏 (2) 釋論(Vyakhya)┼註釋偈
└釋 疏
參照上列的梵藏本內容,吾人也許可以推測當時勒那摩提可能也
有「本論」和「釋論」分開的二個單行本。勒那摩提本人或者是後人
才把它們合成一本,成為三種語言版本中最完整的綜合本。
漢譯的十一品分別為:一、教化品,二、佛寶品,三、法寶品,
四、僧寶品,五、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六、無量煩惱所纏品,七、
為何義說品,八、身轉清淨成菩提品,九、如來功德品,十、自然不
休息佛業品,十一、校量信功德品。梵文和藏譯本只有五品:一、如
來藏品:包括漢譯的第二至第七的六品,二、成菩提品,三、如來功
德品,四、佛業品,五、校量信功德品。漢譯第一品「教化品」的十
八偈,梵藏均缺,可能是後人增加的。「釋論」一開始僅以一句「教
化品如向偈中己說」帶過,這可能是原來「論本偈」就沒有這一品,
所以當然不會有註釋。其他品的偈頌,則三譯大同小異。
《寶性論》的主題在於四法:佛性、佛菩提、佛法、佛業,也就
是諸佛及眾生依本具的佛「性」(dhatu) ,經過實踐的歷程,證得佛
菩提(bodhi) ,具足一切佛法(dharma)功德,並且從事濟度眾生的行
業(karma) 。「釋論」強調三寶性,故將全論分成「七種金剛句」:
佛寶、法寶、僧寶、性、菩提、功德、業。因此整部《寶性論》是建
立於四法,分成十一品,以「七金剛句」(vajrapada) 加以廣解。「
金剛」象徵難可沮壞,比喻所證義亦復如是。證義雖然「以聞思智難
可證得」,但還是得借名字章「句」來詮釋其理,所以「釋論」說金
剛句能做隨順正道、智證的根本。
為了證明七金剛句的符合經說,「釋論」作者引《陀羅尼自在王
經》(Dhara-nisvaraja-sutra) 做為經證。此經的序分中說明七句的
前(佛、法、僧)三句,後四句則在「菩薩如來法門差別分」中廣說
。「釋論」以偈頌說七金剛句的次序:
「從佛次有法,次法復有僧。
僧次無礙性,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為一切眾生,
而作利益業,有如是次第。」
至於七金剛的意義,「釋論」則廣引不同的經典加以解釋:
佛義:「所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
法義:「所言法者,非可說事,以是故非耳識所聞故。」
僧義:「所言僧者,名為無為,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讚歎故
。」
以上三義漢譯未明引自何經。梵文本說是引自《堅固意品》Drdhadhyasayapari-
varta (註24) 。它對三寶的定義側重否定式含
有般若味道的表達。「釋論」所以引用它,可能取其「難證義」。
眾生義:「言眾生者,乃是諸佛如來境界……即是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即是如來藏。如來
藏者即是法身。」
這段經文是引自《不增不減經》 。「釋
論」的開頭偈七金剛句的第四項是(佛)性 (dhatu)。在長行註釋中
,卻說是「眾生」。可見作者將佛性與眾生等同視之。其引用《不增
不減經》正是很恰當的經證。
菩提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名涅槃界。涅槃界者,即
是法身。」
功德義:「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
如來智慧功德。」
此處的功德義在於強調出纏的法身,和在纏的如來藏都本具「不離不
脫」如來智慧功德。至於有那些功德,「釋論」引自《大集經》的《
寶女品》(Ratnadarika-parivarta)說有六十四種功德。
業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
業自然行故。」
「釋論」依《陀羅尼自在王經》說佛業有三十二種(註31)。以上就是
整部《寶性論》的七個主題的組織、內谷和含義。作者先在第一卷以
長行引經據典地給予略解,在其後的各品再予廣說。全論雖然分七金
剛句、十一品、然而幾乎全論的四分之三的篇幅用於註解前四句(佛
、法、僧寶、性),尤其是性(dhatu) 這項。可見《寶性論》的宗旨
著重在闡揚佛性(如來藏)與眾生的關係,重要的是要眾生體悟本具
的清淨三寶因性,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自然無分別」的菩提、功德
、和業用了。
二、《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寶性論》是印度如來藏思想最主要的論典(註32)。它成立之前
已有許多提倡(或蘊涵)真常思想的經典出現。《寶性論》根據這些
經典,以佛「性」(dhatu) 為主軸,串連了生佛不二的因位(眾生在
纏)和果位(眾生出纏)。其所引用的經典有二十餘部之多(註33),
而所引用的經文幾乎佔了「釋論」的三分之一。如此大量的引經據典
,雖然可稱之為言之有據,但也不免有人要認為它只不過是經文的匯
集(註34)。不過,綜觀全論,它還是能做到貫通許多大乘經典,藉以
有系統地闡明它的重點──如來藏說。
《寶性論》的主題所依據的經論如下:
1.《陀羅尼自在王經》:七金剛句。
2.《大集經》的《寶女品》:六十四種佛功德。
3.《如來藏經》(Tathagatagarbha-sutra):如來藏的九喻。
4.《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Sarva-buddha-visayavatara-
jnanalokalamkarasutra):佛業九喻。
5.《大乘莊嚴經論》(Mahayanasutralankara):佛菩提八義。
6.《不增不減經》:如來藏的「無差別」義。
7.《勝鬘夫人經》: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
除了上的經論,《寶性論》的主要依據還包括:《大般涅槃經》
(Mahayara-parinirvana),《華嚴經‧如來出現品》(Tathagatotpat-
tisambhava) ,《大集經》中的《寶髻品》(Ratnacuda-sutra) 、《
海慧菩薩品》(Sagaramatipariprc-cha)、《無盡意菩薩經》 (Aksayamati-
nirdesa) 、《大乘阿毗達磨論》(Maha-yana-abhidharma sutra)等。
《法華經》(Sadharmapundarika) 雖沒有直接的引文出現,可是它的
一乘思想也是《寶性論》的如來藏依據,般若系統的經典中,被引用
的有《金剛經》(Vajracchedika) 和《八千頌般若經》(Astasahasrika)
。另外的經典尚有《六根聚經》(Sada-yatana-sutra) ,《佛華嚴入
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Tathagatagunajnana-cintyavisayavatara
-nir-desa)等等。
《大乘阿毗達磨論》和《大乘莊嚴經論》是《寶性論》引用的二
部論。值得注意是此二論皆是屬於瑜伽學派的論典,《寶性論》中的
三身、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有垢真如、無垢真如等觀念,與瑜
伽學是可以相通。然而《寶性論》並沒有引用它們的主要教義,如「
阿賴耶識」、「三自性」、「八識」、「三無性」、「四智」等。《
寶性論》是高唱「一性皆成」的論典,當然更不會引用瑜伽學系「五
性各別」的種子說了。
上舉的經論是《寶性論》思想的來源,其中最重要、且是引用最
多的有《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和《勝鬘經》。以下略述其中
教義。
------------------------------------------------------------------------------
◎開課通告
課程名稱:《寶性論》如來藏品
課程簡介:《寶性論》所要表達的是成佛之道,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建立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的信心上。這個非常積極和肯定的「起點」(佛性),鼓舞佛弟子趨向佛道,經過修行的歷程,終究可以圓證具有無量功德的法身(菩提),進而教化無盡眾生。
參加此課程的資格:最好修學過《菩提道次第》。
師資:印度色拉杰寺拉然巴格西‧客祝格西
上課時間:自 2008年 4月 26日起至 6月14日;共16堂課32小時
每星期六 9:30~11:30;14:00~16:00
地點:釋迦牟尼佛中心
上課方式
親授學員:親自來釋迦牟尼佛中心上課。
同步視訊學員:台北經續法林、高雄上樂金剛中心,於同時段與台中中心連結,以skype視訊上課。
遠距學員:若學員因路途遙遠等特殊原因,可以採用遠距教學方式。
上課內容均錄製成光碟,並將授課重點整理成文字稿,提供給所有的學員。
結業證書
全修學員通過九門課的所有期末考,且完成三個月菩提道次第閉關者,可取得結業證書。
學期考試
要取得結業證書的所有學員,包括遠距學員、視訊學員,必須通過期末考。不在乎取得結業證書者可以選擇參加或不參加期末考。不過,最好能夠盡量來參加期末考,因為那很有益於複習所學內容的重點。
行為規範
遵守五戒,不殺生、妄語、偷盜、邪淫、飲酒。
遵照授課師長的指示修學,並參加和基礎課程相關的研討、禪修、閉關、期末考試。
因特殊事故無法前來上課,必須事先請假。
如何成為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學員?
有志於依循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修學大乘佛法者,並願意遵守上述行為規範者。
全修學員:修九門課。選修學員:以一學期為單位。
費用:本學期酌收雜費1,000元;僧眾免費,清寒學生可申請減免。
報名:
1.親授學員或遠距學員:請填妥報名表,傳真或郵寄到釋迦牟尼佛中心。
2.參加同步視訊學員:請向台北經續法林(電話:02-2577-0333) 填報名表。
或向高雄上樂金剛中心(電話:07-612-5556) 填報名表。
---------------------------------------------------------------------------------------------------------------------------------------------------------------
彌勒菩薩之《究竟一乘寶性論》──彌勒菩薩所著關於「佛性」的大乘佛法典籍──
宗薩欽哲仁波切 講授
虛空,其本質離於概念,
遍含一切。
同樣地,廣闊無瑕的心之本性,
通透所有眾生。
─ 彌勒/無著
不論困惑、痛苦多麼深沈,我們都擁有絕對的、不變的覺悟本質,或稱「佛性」。由此內在本質來看,尊貴的佛陀和一般眾生並無差異。任何人只要去除了遮蔽其真實本性的障礙,即能成佛。
《究竟一乘寶性論》是彌勒菩薩給予無著論師有關佛性的教授。它是大乘佛法最偉大的典籍之一;尤其特別的是,它被視為大乘與金剛乘之間的橋樑。它描述佛性如何存於我們內在、如何覺察佛性,以及佛性所展現的功德為何。
仁波切的引導方式很不同於其他師長,他甚至敎我們怎麼批判佛教,如果一個教法經不起觀察,是不值得花畢生時間去努力的,還不如花時間去賺錢、看電影,做想做的事情還開心些。雖然我不是很懂,但是透過一點一點地檢查和分析,才有可能逐漸地產生決定的信心,如果沒有透過理性的檢擇,單純靠感性的訴求,是不可能穩固的。這也是藏傳佛教辯經的基本精神。
辯經是透過任何不同的角度,去檢擇佛法的論點是否是完整而顛撲不破的。而且有趣的觀察是,愈是花畢生在批判佛教的這些僧伽們,愈努力者對佛法的信心愈是堅定不移、愈是精進努力... 通常就是我們這種半吊子的、提不起放不下的人,愈是在這裡載浮載沉,任生命一點一點流逝毫不心疼...
眾生都有佛性,唯有靠自己才能證得。除非自己想證得,一切助緣才產生意義。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學講座
彌勒菩薩之《究竟一乘寶性論》
彌勒菩薩所著關於「佛性」的大乘佛法典籍
宗薩欽哲仁波切 講授
虛空,其本質離於概念,遍含一切。同樣地,廣闊無瑕的心之本性,通透所有眾生。 彌勒/無著
不論困惑、痛苦多麼深沈,我們都擁有絕對的、不變的覺悟本質,或稱「佛性」。由此內在本質來看,尊貴的佛陀和一般眾生並無差異。任何人只要去除了遮蔽其真實本性的障礙,即能成佛。
《究竟一乘寶性論》是彌勒菩薩給予無著論師有關佛性的教授。它是大乘佛法最偉大的典籍之一;尤其特別的是,它被視為大乘與金剛乘之間的橋樑。它描述佛性如何存於我們內在、如何覺察佛性,以及佛性所展現的功德為何。
錄音時間:2006年5月12日
地點:台北火車站五樓演藝廳 (MP3總長度7小時33分)
|
主持人 |
釋恒清教授、羅桑才培仁波切講授、宗薩欽哲仁波切、拉然巴格西、客祝格西、陳俊吉老師編整
|
|
寶性論的研究
究竟一乘寶性論
寶性論的研究
《究竟一乘寶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