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雖已說明二種決定要義,教我們要從六根解結,及用不生不滅心來修道。我看世間解結的人,如果他不知道所結的根元,我相信這個人雖然想要解結,但終不能解開的。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阿難說:世尊,我和大會中所有的初學聲聞,亦是這樣,不知道六根之中,什麼是結,和怎樣去解?所以從無始到現在,和無明結合在一起,俱生俱滅。(世上沒有比無明更親近,如影隨形,一刻不離你的身邊,所以要趕快明白,不要再為無明所轉。)我現在雖然已是出家身份,亦得到多聞的善根,但還是一天明白,一天不明白,好像隔日的瘧疾一樣,今天好,明天又發。
這就比如無明,今天頭腦清淨,明白無明又生起。相信你們亦一樣,今天發心參禪修道,明天又放不下,捨不掉,認為身材多好,相貌多美。但怎樣美貌,到死時依然是臭屍,有何可戀?所以要看破,不要像隔日瘧一樣。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唯願世尊發大慈悲心,哀憫我等淪溺於生死苦海中,指示我們今日的身心究竟結在哪里?怎樣去解?亦使未來的苦難眾生,知道解結的方法,才不會落到三界裏,再受六道輪迴的苦報。
三有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阿難說是語後,就和在會大眾,五體投地,悲切落淚,有如雨下。這是他第六次落淚。大家很誠心地來等待佛無上的開示。
阿難為何要哭?因他覺得已證初果,但還不明白佛法,慚愧交加,故要痛哭。你們為何不哭?就因不把佛法放在心上,如果把佛法放在心上,求法心切,亦會痛哭流涕的。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
這時世尊,憐憫阿難及會中的初學聲聞,亦為未來一切眾生,指出一條修證脫離凡世的因地心,來作將來修行大乘之眼目。這個眼是見道之眼,即入華屋之眼,不致錯入歧路。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佛就把他的好像閻浮檀色的紫金光手,摩阿難的頭頂,即時感動到十方所有的佛世界,都發生六種震動。
在佛教裏,摩頂是表示慈悲愛護之意,六種震動:即動、湧、起、震、吼、擊。動即來回搖動。湧是往上升起,好像海浪沖湧一樣。起是慢慢升上。這三種屬形,可以看見。震是地震,吼是吼叫,擊是地裂,互相衝擊。這三種屬聲,可以聽見。為何佛摩阿難頂而有六種震動?因佛要說重要法,亦是表示六根要解開。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無量無數的如來,住在他們每個佛國裏,每個佛都從他們的頭頂上,放出百千種顏色的寶光。為何諸佛都放光,這亦表示佛要說的法,是最高無上的微妙法。
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所有寶光,都從諸佛的世界,同時照射到祇陀林,來灌釋迦佛的頂上。這表示佛佛道同,光光相照。你說這個法,我亦說這個法。法法相通,心心相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使得會中的群眾,個個都歡喜雀躍,歎未曾有。
我們人亦會心心相通,好像你對一個人不好,對方亦會感覺到的。人和人的心都有一種電波,得到天眼通的人,就會看到,普通肉眼是看不見的。得慧眼的人,對方心裏一動,他便會知道。對人有好感,對方亦能感覺。所以要教化人,一定要大公無私,循循善誘,人家才易接受。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這時阿難以及大眾,莫不聽到無量無數的如來,異口同聲地對阿難說:『善哉阿難,你想要知道俱生無明即生相無明。這無明使你流轉輪迴,頭出頭沒。因無明而起惑造業,生死的根源就不能得解脫,這都是你的六根,並沒有其他的東西。』
眼見色就被色轉,耳聞聲就跟聲塵跑,天天跟六根六塵跑,怎能了生死?得解脫呢!如不隨生滅心跑,不隨分別識心跑,那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要不然,不回頭,那就越跑越遠,越迷越深了。我們現在已明白,就不應該再認賊作子,不要再在六根門頭,轉來轉去了。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還要知道,幫助你登無上覺位,使你速證常樂我淨,無餘涅槃果位,亦是你之六根,並沒有其他的東西啊!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十方微塵數諸佛,異口同音告訴他,『令你流轉生死,是你六根。令你速證菩提,亦是你六根。』聽後還不明白,所以就稽首向佛說:『為什麼使我生死輪迴,以及得到常樂我淨,都是由於六根。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東西?』
這就好像你今天身上有錢,遇見貧苦的人,覺得可憐,就把錢布施給他。等到身上沒有分文,又想拿槍去劫人家的錢。這就是做好人是你,做壞人亦是你。所以我常說:『做佛是這個,做鬼亦是這個。』你們美國人不信有鬼,尤其是日本寺宇,更不提鬼字,不敢說鬼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怕鬼,可是我則專門講鬼,因我不怕鬼。其實你們信佛就不應該不信有鬼,因為鬼亦可成佛。如果沒有鬼,就沒有人,也就沒有佛了。所以說單信有佛不信有鬼,這真是愚蠢!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佛告阿難,六根和六塵是同出於一源。在外表上看來,似乎有內外之分。根是內之根身,屬有情。塵是外之塵境,屬無情。但在明理上來說,則只是見相之別而已。因根是八識之見分,屬心法。塵是八識之相分,屬色法。見相二分,猶如蝸牛頭上的兩支角,伸出來就是根和塵;縮回去,不過是一個第八識。既然是同源,那麼向外跑便是根塵,向內伏便是解脫,所以結縛和解脫亦是無二的。至於能分別之識性,只是前塵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無實體,沒有形相,就好像病眼看見空華一樣,全是虛幻的。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阿難,因為有六塵,就引發六根之知見,根是根賴塵才生。因為有六根,就顯出六塵之相分,塵是要托根才有。見分和相分,都沒有它們獨立的自性,就好像兩根蘆荻一樣,要交並而生,一根倒了,其他一根同時也就倒下的。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所以你現在是在知見上再立一個知見,本來知見已是錯了,現在再立一個知見,豈不是錯上加錯,妄上加妄?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如果你能修到,知而無知,見而無見,這個無知之知,無見之見,一念不生,不塵不染,才是不生不滅,究竟涅槃,無漏無妄之真淨境界。怎可以在其中,猜說還有別的東西呢?這是證明十方諸佛,異口同聲宣說縛結和解結,都是由你的六根,更無他物之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時,釋迦牟尼佛恐怕阿難仍不太明白,故再用偈語來重復解釋這個義理。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真性就是沒有一切虛妄,叫作真性。虛妄的有為法是依真空而生,所以有為法也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依因緣而生,還從緣滅,當體即空,故也是幻化不實在。有為法是空,那麼無為法呢?是不是也屬空呢?無為法也是同樣不實在的。因為是無起無滅的緣故,猶如空中華一樣,無起無滅不實豐的。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真既不成立,這是離言說相。妄本來是空的,這是離心緣相。有和無兩法都遣除,那麼不空之念,也都空了。就是說這個道理。
佛要破阿難識心,這裏的有為無為是指意識,因識性是虛妄,猶如空華一樣。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為什麼要說妄呢?因為無妄不能顯真,故此要把妄說出來烘托起真。但有真,哪里還有妄呢?一真法界,一法不立,是什麼都沒有的。況且真和妄是對待法,不是究竟法。而佛法是沒有對待的,所以一說出妄來,真也變成妄了。一有言說都非實義,即落第二義諦。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既然真和不真,究竟都是不對的。那麼能見之六根見分,和所見之六根相分還算作什麼呢?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見分之六根和相分之六塵,中間都沒有實性,只不過是狼狽相依而已。就像二根交蘆一樣,互相依賴,不能獨立,如果一根倒了,其他的一根也同樣倒下來。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既然結縛和解結都因於六根,六根結縛,便是凡夫,六根解脫便是聖人,所以聖人和凡夫,並不是兩條不同的路。只是聖人有大智慧,明白天地間萬事萬物,故能背塵合覺而得解脫。凡夫不明白背覺合塵,故有結縛不得解脫。一旦覺悟得解脫,亦是聖人。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你詳細觀察交蘆中的性,是有呢?還是空呢?說它空,但確實有交蘆,說它有,但交蘆中間實在沒有實體,所以說空和有,二者都是不對的。就和有為法無為法一樣,都是不實在;亦如見分和相分一樣,都無自性,都是虛妄。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時便依真空生出晦暗,有晦暗就生出無明。這就是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就有結縛,就是凡夫。如果能發揮本有覺性,明白非有非空,即知見無見,便是聖人,便能解脫。
在這裏我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一老修行,已經修了數十年功夫,仍未開悟。有一天他聽說某山上,有一位開悟的老和尚,他便很專誠地前往參拜,又很慎重其事地穿袍搭衣,長跪合掌,退求老和尚開示,怎樣才能得『解脫』?老和尚只簡單地說:『誰縛著你?』老修行言下便得開悟。是否一句話就可以令他開悟呢?這要看因緣。可能老和尚知道老修行因緣已成熟,便點醒他。亦可能老修行平時也很用功修行,雖然未明白,但遇老和尚一指點,便頓然貫通。所以中國古語說:『悶坐十年山,不如明師一指點。』自己妄修瞎煉,總不如明師指點,才易明白,明師即明眼善知識。什麼是明眼?即開佛眼,怎樣才能開佛眼?是要痛下功夫,專誠地修大悲法四十二手眼,一定會開佛眼。好像現在我有一位弟子,他已生生世世修了四十二手眼,所以現在能開佛眼。你們想開佛眼,那要特別專心致意地修四十二手眼,一天都不能間斷,終會開智慧眼的。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解結要由次第來解開。但最初怎會結縛在一起呢?是因依真起妄。妄有六結,六結即五陰,由不生不滅之如來藏,因一念無明,晦昧為空,便和有生滅之妄相互相結合,而成阿賴耶識,即第八識。第八識本來叫含藏識,即如來藏,因受無明薰染,變成阿賴耶識。故由識陰先起而有行陰,即第七識,末那識又叫傳達識,專傳達六識之意思到八識處。然後有想陰,即第六識,再有受陰,即前五識;再有色陰,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陰比較微細,每陰有一結,色陰比較粗,故有二結。解結要從內向外,亦即從粗至細,次第解開;六結解盡,五陰消滅,五濁亦就澄清。因推究根本,是由六根和五陰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濁,便有種種煩惱障礙。現在要解結,便不要向外馳求,跟著識陰到處亂跑。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識陰。由識陰和五陰結成生死縛,便不得解脫。現在先由識陰解除,一根解脫,其他五根也就清除。
修道入手法門,也要從六根門頭來修;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把六根門頭境界,旋轉過來,收拾身心,反求諸己。再選擇最圓滿之根來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圓滿,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圓滿。佛暗示耳根最圓滿,但沒有言明,要阿自己選擇,若證得一根圓通,餘五根之結亦解,便能入聖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阿賴耶識即阿陀那識,譯作『執持』,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所以此識亦即如來藏,因受無明薰染,就成為藏識。這阿陀那識是最微細難知,因受無明薰染,無明即習氣,是故妄上加妄,引生諸趣,成為生死暴流,什麼都擋不住。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這阿陀那識是真妄和合在一起。其體本來是全真,因參雜無明習氣,故變成有妄。如果我說是真,恐怕人就迷妄為真,變成迷中更迷。如果說是妄,又恐怕人迷真為妄,反致向外馳求。所以對於小乘權教,我都不敢輕易開演這種真正大乘法。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一切眾生,不明白見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現,故執著在見相二分上,以能見之見分,來妄取所見之相分,取字即執著,結縛之意。
【非幻成幻法】:不能迴光返照,只知向外馳求,遂將本來不是幻法的,都妄成虛幻法了。
【不取無非幻】:如果明白見相二分,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不會去取著。那就非特沒有虛幻法,就連非幻的真法也沒有了。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非幻之真法尚且不生,那麼妄之幻法更沒有立足之餘地了。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能不取見相二分,而能返本還原,轉識成智,那就是妙蓮花。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又是花果同時,金剛表示我們之真正智慧堅固,有如金剛劍能破一切無明習氣,表示自在;寶覺,表示我們的真心。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三摩提,即等持之意,平等受持慧力定力。有慧力便能解結,有定力便不會結縛。有了定慧便能滅盡諸幻法,返本還源,證入圓通,得住首楞嚴三昧大定,那就在一彈指的時間便能超過無學,證四果阿羅漢。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阿毗達磨,譯作無比法。是一種從根解結,最高沒可能比得上的法門,是十方薄伽梵,十方三世諸佛,一同依照這條妙修行路,而得到證入無餘大涅槃。
薄伽梵是佛別稱,多用於咒語上,具有六義:(一)自在,喻佛性是自在;(二)熾盛——佛光是周遍熾盛;(三)端嚴——時常端正莊嚴;(四)吉祥——吉利慈祥;(五)名稱——人人恭敬稱讚;(六)尊貴——位尊而高貴。因具六義,故多含不翻。
你們聽經,第一要具深信心,第二要有端嚴崇敬心,必須端正而坐,畢恭畢敬,就像對佛一樣,像佛來親口對你們說法。信佛就應該敬佛敬法。看經讀經時,絕不可躺著的姿勢來看,這含有輕慢懈怠之意,不但不開智慧,來生還要墮落為蛇身。看經讀經都會開智慧,但必須十分恭敬,才能感應道交,才能開智慧。就好像我那個小徒弟,他從來沒有見過我,但天天都對著那本有照片的書,念南無度輪法師。終於七十七天後,書本上居然走出一個人,來替他摩頂,從此他的病就好了。然後他才來皈依我。這就是真誠恭敬心,才能感應道交。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澈。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這時,阿難和大會諸群眾,聽見佛說這無上的慈悲教誨(『祇夜』譯作重頌,『伽陀』譯作孤起頌又作讚頌)和這首重頌與讚頌參合而成的偈語,都認為文句精彩而瑩明,義理清楚而透徹。故大家都能得到心眼洞開,比以前更明白如來藏修證之法門。大家都感歎得聞此未曾有之法音。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阿難合掌向佛頂禮說:我現在聽見佛所說這種沒有一點遮蓋,沒有保留的法,和盤托出,從大悲心所發之根性清淨而微妙真常的理論,句句是真語實語。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可是我心裏還未十分明白:六結若得解脫,一亡之明亦不存在,和解結的次第,還望世尊,垂下大慈大悲的心,再憐憫會中大眾,及後世的眾生,布施甘露的法音,來洗滌我們多劫以來在根中所積之深沉細垢。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歛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即時如來在法座上,整理涅槃僧(即內衣),斂收僧伽黎(即大衣),憑著七寶幾(幾是用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硨磲和瑪瑙七寶所嵌成),伸手到幾上拈起劫波羅天(即夜摩天)所奉獻的華巾,是寶疊華所織成的名貴絲巾。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佛在大眾前,用華巾打成一個結,問阿難說:『這叫什麼?』阿難和大眾,異口同聲說『這個叫結』。佛又再打一結問阿難:『這個又叫什麼?』阿難及大眾答『這亦是結』。如是一樣輪下去,共打成六個結。每打一結,就問阿難『這是什麼?』阿難和大眾,都次第答復佛所問:『都叫做結。』
這裏佛以華巾表示如來藏性。打成六結,表示六根。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祗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對阿難說:『我打第一個結時,你說是結,但這華巾只是一條。當打第二和第三結時,為何你們又說是結?』阿難說:『世尊,這條華巾,當編織成巾的時候,雖然本是一體,但如來打一結,就有一結之名,若是批一百個結,就叫做百結。何況這條巾,現在只有六結,不是七結,亦不停在五結,為何如來隻許可第一個是結,而不許可第二和第三,也叫做結呢?』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佛對阿難說:『這寶華巾,你已知道原本只是一條。我打六個結時,就有六結之名。你再詳細觀察,巾體是同相,打了六結,就變成異相了。』
這裏喻如來藏性,本來是清淨湛明,有了六根便成六結。如果將六結都解了,就連一結也沒有。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你的意思怎麼樣呢?我初打頭一個結時,就叫做第一結。像這樣打至第六結時,就叫第六結。但我現在想首尾相換,把第六個結,淨它叫做第一個結,可以嗎?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不可以的,世尊!因為第六結打成,就叫做第六結,怎可以叫做第一呢?縱使我經歷生生世世,盡我的聰明辯才,也不能把六結的名次,顛倒改換。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佛說:對的。六個結確實不同,但是你要回想,六結的本因,都是由一條巾所造成的。若把它的名目雜亂倒置,當然是不可以的。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那麼你的六根根性,也是一樣的道理,本來是相同的,可以互用,但因有了六結,變成六用,不能互用而成異用了。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一定不喜歡這六個結,希望它成為一巾,但怎樣才能恢復一的本體呢?』阿難說:『是的,我是願意解除這六個結。因六結如果存在的話,則是非蜂起,互相起了鬥爭。為什麼會鬥爭呢?就是因為有了彼此,有了一和六。這結不是那結,那結不是這結,遂生種種的分別執著。世尊!今日如果能把六結總的解除,就沒有彼此,沒有一和六。連一結都沒有,六結又怎能存在呢?』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佛說:你說得不錯,因有六,才有一,如果沒有六,根本一也不存在。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心是清淨本心,性是妙真如性。狂是生相無明,亂是三細。從無始劫以來,在你清淨本心,妙真如性理,忽然生出生相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即:(一)業相;(二)能見相;(三)境界相。有了這三種極微細的相分,就擾亂你的清淨真心使它不得安寧。
【知見妄發】:這就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有了三細之境界相為緣,就生出六粗相:(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相;(四)計名字相;(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
智相:用智慧而有相;就成為世俗之智慧,即世智辯聰。以為自己聰明,什麼都知道,就發生種種妄知妄見,這是第一個結。
【發妄不息】:既有妄見,就生妄執,妄執身外實有,妄上加妄,念念相續不停,這是相續相,即第二個結。
【勞見發塵】:勞慮轉深,就生執取相,和計名字相,這是第三結和第四結。
妄見我及我所,就發現有世間相、眾生相。由顛倒妄想,起惑造業,隨有起業相,這是第五結。造業受苦,這是業繫苦相,即第六結。這六個結就把你的妙明真心,結得實實地,不得擺脫。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猶如把眼睛直視虛空,直視太久就發生疲勞,看見虛空中有狂華亂飛。在你湛澄精明的如來藏性裏,因一念無明妄動,就無端端而亂生出種種妄見。三細六粗,能見所見等等,有如狂華亂舞一樣。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其實一切世間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甚至連生死涅槃,都像用眼直視虛空,直視太久,發生勞相,狂妄亂成之顛倒華相一樣。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阿難言:這個瞪發勞相和六結,怎樣才能解除呢?怎樣才能恢復本來面目呢?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如來用手將所結華巾,牽到左邊,問阿難:『這樣可以解嗎?』阿難答:『不可以。』佛又用手將華巾拉向右邊,問阿難:『這樣可以解嗎?』阿難答:『不可以的,世尊。』
這裏左右二邊是喻空和有,凡夫著有,故長淪生死,當然不能解結。二乘滯空,永晦涅槃,又安能得證圓通?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佛對阿難說:『我現在向左右邊拉,都不能解結。你可試想辦法,怎樣才能解開?』阿難對佛說:『當從結心先解,結便可以分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佛告阿難:『你很明白,你說得對,如果要解結,一定要從結心先下手。』
這裏結心,便是中道了義,偏左偏右即執有執空都不對。要中道了義才能修證,才能解結。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我所說的佛法,從因緣生,但不是取世間的和合粗相因緣,而是說微細的因緣,不從外境,是要迴光返照,反求諸己。是要以自性的圓湛不生滅為修因,以次第解結為助緣。我都記得很明白,凡是世間六凡的染法,和出世的四聖淨法,實在是離不開因緣的。世間法以業識含藏著有漏的種子為因,以宿世所造之善惡業為緣。出世法以自性本具無漏種子為因,今生所修善法為緣。都清楚其本有之因,各隨所造之善惡業為緣,而現出染淨十法界諸法。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佛的智慧是無所不知,不但知十法界的總相,就是遠至恒河沙世界外,所有虛空中落下一滴滴的雨點,也能知道它有多少滴,近在眼前的動植物,松樹為什麼是直的,荊棘為什麼會曲的,鵠為何一生出就是白的,烏鴉為何是黑的。都可以一一知道它們的根由。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所以阿難,你要隨自己心意,在這六根中,選擇一根最圓通的,最契合的來修。如果一根之結解除的話,那麼六粗三細的塵相,一切妄想生滅心,分別識心都會自然消滅。攀緣心去盡,妄盡真存,妙真如性就現前。那就是清淨本然妙真如性的本體,亦是如來藏性本來面目。亦是一真一切真,無妄可對,不純真是什麼?
大家都要注意!選擇一根來用功修行,六根門頭,頭頭是道,門門可修。只要選擇一根最相契的來修,一門深入,便能圓證菩提。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阿難!,我再問你,這條華巾已打了六個結,是否可以同時解開呢?』阿難答:『不可以的,因這些結本來是次第打成,現在還要按照次第來解開。雖然六結是同體,但打的時候不是同時,所以解的時候,也是不能同時解開的。』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佛說:解開六根之結亦是一樣,不能同時,要逐一來解。先解第一結,分別我執,離開塵相,再解二結和三結,俱生我執,除盡根結,既能塵消根盡,就得人空之理,便能超出分段生死。既得人空,還要得法空,才能得空性圓明。故須解去分別法執,再解除俱生法執。分別和俱生法執都解除,才能得空性圓明,亦就是得到法解脫。既解法執,不為法縛,還要再迴光返照,俱空之境都不生,即解除最後一結,就能得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就是自性真定,亦是得證楞嚴大定。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這就是菩薩,從三摩地正定中,得入無生法忍的境界。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減。根結盡解,妙心已悟,佛眼已開,故能見諸法無生無滅,忍可於心。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
阿難和在會大眾,得到佛的明白開示,大家都得到智慧圓滿,大開圓通,對於從根解結的道理,也都完全明白,沒有疑惑了。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於是,同時合掌,頂禮佛之雙足,對佛說:『我們今日,身和心都得到舒暢,快樂而無掛礙。』
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雖然明白六解一亡的道理,但還未了達圓通的本根,故不知怎樣選擇。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世尊!我輩有學聲聞,在生死苦海中,飄流無定,脫不出輪迴;所以很多劫來都如孤兒一樣,無人照顧,露宿路邊,今日夢想不到能得和如來參預天倫之分,就如失乳的孤兒,忽然遇到慈母,再得沾法乳,使慧命可以延存。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如果能藉著幸遇如來的機會,已得飽餐法乳,再能依教奉行,道業自然可以成就。如果只是聽佛的不常開演的微妙密法,而不去躬行實踐,反認為自己本來可以開悟,那就不但徒聞無功,亦和未聞之前,沒有什麼差別了。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希望再發慈悲,賜給我秘嚴佛法,完成如來給我們最後的開示。』說完後再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然後退回自己的座位,心裏祈求佛能於冥冥中授以心傳心的密法。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知道阿難要求冥授,但暫不答復,先問二十五聖,從哪一門得到開悟證果。
這時佛對會中諸大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說:『你們各位菩薩及大阿羅漢,生我法中,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即在我佛法中,已經證得無學之位。我現在問你們最初發心,依因地心修而悟十八界。究竟以哪一個法門,最為圓通?從哪一法門下手最為方便,最易證入正定?』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憍陳那,譯作『最初解』。他是最初開悟的人。『雞園』:據說因野火燒林,當時有很多雉雞,以羽翅漬水而撲滅野火故得名,該地方又有靈氣,故修道者多喜居之。
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位起立,頂禮佛足對佛說:『我等在鹿苑和雞園修道時,觀見如來最初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就到鹿苑來教化我們五位比丘。我們是聽佛的音聲,對我們說:三轉四諦法門,而明白開悟的。』
三轉四諦:『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是第一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集即煩惱);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這是第二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是第三轉。
聲音很重要,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說話不要拖泥帶水,這樣是沒有人喜歡聽的。佛的聲音最響亮,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當時佛問我們比丘瞭解沒有?我們都答:已完全瞭解。所以佛就印證我們,叫做阿若多即最初解。音聲之相雖妄,但其性則真。音聲之體雖無形無相,但其音則微妙而周遍法界,所以我以聲音為本修因,得證阿羅漢果。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佛問哪個法門最為圓通?照我們所證的,以聲塵為最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位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也是看見佛最初成道,但我的煩惱障很重,貪欲心尤強,所以佛教我修不淨觀,觀身不淨,教我觀死後九想觀:(一)腫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想;(五)膿爛想;(六)蟲噉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燒想。我觀這個色身,從種子父精母血已經是不清淨,死後更加可怕。故此,我就生起厭離之心。覺悟到一切色性,生時雖是美麗可愛,但死後非常可怕。如果再將白骨燒了,化為微塵,還歸於空,豈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是無二無別,因此,得到無學阿羅漢的果位。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佛印證我名尼沙陀,譯作『色性空』。我的虛妄色塵既然消盡,自性的妙色便現前。自性的妙色雖是微密難知,但它是圓融而周遍法界的。我是從觀想色相,而證得阿羅漢果。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佛問哪一根最圓通,如我所證,則以色因為最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
香光莊嚴童子(香嚴童子),他是童貞入道,童貞出家,雖已證道,但依然叫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自從如來教我審諦觀察一切有為相之法。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那時,我就辭別如來,住在一間清淨靜室裏韜光養晦來自修。後來看見眾比丘,燃燒沉水香。香氣本來是寂然不動的,但居然來到我鼻裏,我就靜靜地觀察它的來源。當然不是從木來。如果從木,應該不必燃燒才有香。也不是從空來,空是永恆的,但香氣不常有。也不是從煙來,因我的鼻並沒有蒙煙。更不是從火來,因世間的火哪里有香氣。既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著,當體即空!因此我的身和意都消亡,根和塵亦消滅,就成就無漏果位。(註:沉水香,即斫香樹,倒地日久,樹皮朽蝕,但樹心堅實,置水不沉,若燃燒少話,香氣四溢,遍數百里。)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如來印證我,得香光莊嚴名號。我的虛妄香塵既然即刻消滅,自性的妙香便現前。它雖是微密難知,但是圓融而周遍法界。所以我是從觀想香氣,而證得阿羅漢果。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佛問圓通,照我所證,是以香嚴為最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能紹隆佛種,堪承法王家業,故稱法王子。過去久遠劫前,當琉璃光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名字是星宿光,他的弟弟叫電光明。兩兄弟一同在佛前發願,要世世為良醫,能醫治眾生身心兩病。他倆和同來的眷屬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們從無數劫以來,常在世界上,做良好的醫生。口中時常遍嘗這娑婆世界種種藥性,它們的種類雖然多達十萬八千種,但都不出草、木、金、石這四類。所以都知道它們的藥性,哪一種是苦的、酸的、咸的、甘的。哪些可以和合在一起,配為藥丸,配為藥方來治病。哪些是俱生的,如甘草生來是甘的,黃連生來是苦的。哪里是變異的,要經過煎或煮,或泡,或灸,才有功效。哪些是冷性,可以治熱病;哪些是熟性,可以治寒病;哪些有毒,哪些無毒,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自從跟隨如來學佛法之後,更知道藥性之味。『非空非有』:即需用舌嘗,才知道有味,所以不是空。非有,味性實在無體性,所以不是有。『非即身心』:身指舌根,心指舌識。沒有藥的時候,舌和識是沒有味的,所以不是身心。『非離身心』:離開舌和識,又不知藥味,所以又不是離開身心。再詳細觀察,味塵之因,既無一定的體性,又無所從來,都是虛妄名相。不過,它的相雖然虛妄,但它的性又是真,因此就明白味塵,本來亦是屬於如來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承蒙如來印證我們兄弟二人,為藥王藥上二菩薩名。現在這個大會中為法王子。(菩薩為法王子,權乘為庶子,二乘為外子。)因觀味塵而悟本覺妙明之真性,故登上菩薩果位。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佛問哪一根最圓通,照我所證,味因為最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羅(譯作賢首)和他的同伴十六開士(開士即菩薩別名)從座起立,頂禮佛足,向佛說。
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跋陀婆羅生性最貢高傲慢,和他同時有位常不輕菩薩,則專修敬人法門,遇人使叩頭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堪作佛』。跋陀婆羅罵他下流坯,為何這樣賤要向人叩頭。但常不輕菩薩不管,依然逢人便叩頭。跋陀便會合一班人來踢他打他,跋陀終於墮地獄,經過很長時間才恢復人身。當時常不輕菩薩,後來即是釋迦佛。會和一班人來罵常不輕菩薩者,即跋陀和他的同伴。
我等最先是跟從威音王佛(威音王是最初成佛)出家學佛法。當時律儀是僧人每半月沐浴一次,我也隨例入浴室沐浴。正在用水洗身時,忽然覺有冷暖濕滑之觸。因此,就推究此水,是因洗塵有觸?還是因洗體有觸?如果是因洗塵,但塵是無知,怎會有觸?如果因洗體,體是四大假合,亦屬無情,哪會有觸?忽然覺悟水因,既不是洗塵也不是洗體,根和塵都消滅,能觸與所觸都忘掉,中間能分別之識心,亦就安然沒有存在的地方。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這是我過去世的宿習種子,藏在八識田中,歷劫以來並沒有忘記。故雖然中間因罵常不輕菩薩而致千劫墮無間地獄,但還能不忘宿習,守護善根,直到現在才能跟佛再出家,修成無學的果位。佛為我取名字叫做跋陀婆羅,即堅守的意思。妄觸既然消除,妙觸就現前,既然不是有又不是空,只是如來藏性,隨心現量,循業發現而已,因此得成佛子位,即菩薩位。是佛真子,堪紹佛位。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佛現在問哪一法門最圓通,照我所證的認為觸塵最上。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摩訶是大,迦葉是姓,譯作大龜氏。因彼先祖見烏龜背圖,故以為姓。又譯「大飲光」,因尊者身光熾盛,能映蔽其他的光故。本名華缽羅,是樹名,父母無子,後禱此樹而生,故以為名。紫金光比丘尼是他的妻子,為佛裝金而得紫金光。兩人一同從座位起立,頂禮佛足向佛說。
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摩訶迦葉尊者說:我於過去劫中,在這娑婆世界,當時有佛,名日月燈明佛。日能照晝,月能照夜,燈能盡夜俱照,不著空有。我就天天親近他,跟隨他學佛法。佛滅度後,感佛深恩,我又供養他的舍利(即靈骨),並點燈使它日夜繼續光明;又用紫金光來塗佛形象。當時又有毗婆尸佛,日久失修,金箔金壞,有一貧女見狀感傷,就發願重修佛像。可惜身無分文,便到處乞錢,湊足金費,即請金匠來為佛鋪金。我那時是個金匠,感她誠懇,故和她合作,把佛身鋪好金箔,並重修廟供養。因大家志同道合,故發誓生生世世結為夫婦。又因修佛像功德,故生生世世,相貌非常圓滿,身體常有紫金光聚集一樣。當時發心和我一同學佛修道之貧女,現成為紫金光比丘尼,是我多生積來的眷屬。
這裏大家要注意:他們雖是生生世世為夫婦,但不是談情說愛,而是同心同志,在一起學佛修道的。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我觀察世間的六塵。這裏是說觀法塵,因法塵無形相,無本體,只是前五塵的落謝影子,留在意識中,要藉意識才現。我看法塵是念念變遷,時時壞滅,沒有本性,只是空寂。因此就修滅盡定,不起分別心,而能空法塵;連那半分染法的末那識,亦能滅盡,只存下半分淨法的末那識,來維持這個定。因入了這個滅盡定,故身心都覺得很自在,又能度過百千劫,好像一彈指間一樣快。
迦葉尊者。現仍在中國雲南雞足山中。修這個定。以待彌勒菩薩降世。轉授袈裟。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我用空觀的方法,滅盡法塵,得證阿羅漢果。世尊說我是頭陀第一。頭陀意抖擻,能抖擻法塵至乾乾淨淨。妄法既消除,微妙法性就現前,故能明瞭本有如來藏心,而滅盡虛妄諸漏。現在佛問哪一種法門最圓通,如我所親證,則認為用法塵為本修因,最為圓通第一。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因過去劫曾供養辟支佛,故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他是佛的堂弟,即從座位起立,頂禮佛足向佛說:當我初出家時,每次聽佛說法,就打起瞌睡來,很喜歡睡眠。佛就訶責我說:『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我聽後便痛哭自責,怪自己業障深重,不長進,有負佛恩。因此便發奮,七日七夜不敢睡眠,終至雙目失明。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世尊就可憐我,遂教我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法,這法是不要看外塵,外塵是出流,出流便會循流輪轉;不如扭轉眼根來看本有的心光,觀照能見之自性。如是觀之又觀,照之又照,便發現自己的自性,是不動不壞,突然間就開了金剛正眼,由是就證得天眼,不必依靠眼根,只靠自性的見精,就能看見十方世界,猶如看掌上之菴摩羅果,一樣清楚。還得到佛的印證,說我得成阿羅漢果位。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如我所證,我覺得扭轉外流之見精,使它遠離塵累,這就是背塵。然後循元明之真見,脫離色塵之黏縛,而向內觀照,這是合覺。亦是旋見亡塵,亦是循元脫根,最為第一。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譯作道生。槃特迦,譯作繼道。西域風俗,女人要生產,當回母家。其母第一次要生產時,爭速回家,但行至半路,就在道旁生子,故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本應早歸,但又倉促不及,又在道旁生子,他是跟著哥哥,在道旁生,故名繼道。尊者就從座起,頂禮佛足,向佛說。
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我的記憶力不好,故沒有博學多聞。當我最初遇佛,聽佛說法,就跟佛出家。佛制出家,一定要先學四句伽陀(即偈語):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請,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意思是:出家就要修持三業清淨,莫煩惱眾生,及看破五欲,勿學外道專修無益的苦行。我(槃特迦)誦如來所教之一句偈語,在一百天內記得前三字,又遺忘後四字。記得前四字,而忘記後三字。再由五百羅漢輪流教我,亦不能成誦。我哥道生看見我這樣愚蠢,說我出家亦無用,要我還俗。我想還俗亦無意思,不如死了更好,就拿繩子到後園樹下尋短見。這時佛化樹神問我:『做什麼?』我說:『太愚蠢,不想活,只想死。』神說:『你之愚蠢是有因緣的,你不懺悔,反想死,死後不但更蠢,還要墮落受痛苦的。』我問:『是什麼因緣呢?』神答:『過去世在迦葉佛的時候,你曾為三藏法師,有五百弟子跪在你面前求法,你都不肯說,因吝法故得愚蠢之報,今生什麼都忘記了。現在要痛責自己,悔改前非,怎可自殘?』說後又現佛身,指著園子一掃帚問我:『這是什麼?』答:『掃帚。』佛就說:『這二字你不會忘記吧!』我答:『不會的。』佛說:『那就日夜念掃帚吧!』我就一心依教奉行。過了數月,佛又教我改念除垢,我心裏想:『我日夜不停地用一把無相掃帚,掃來掃去,原來就是掃盡我吝法的塵垢!』我心裏有點明白了。
你們現在學佛法,學會楞嚴經,以後就要盡自己所明白的來向人解說,這樣下生才不會愚蠢。我現在每天對你們說法,全不求代價,這就是法施,也因為我不想下生愚蠢。講到這裏我又想起一公案:以前有一長官,對法華經特別感興趣,但只懂得上半卷,對下半卷不但生疏,還看不懂。乃往問一位開了五眼的老和尚,究竟這是什麼緣故?老和尚說:『你前生是牛身,因幫寺勤力耕田有功,故今生為省長。當夏天寺裏曬經時,你常站在法華經上半部旁邊徘徊嗅聞,所以今生對該經上半部特別熟識。該經下半部因放得太遠,你沒有嗅過,所以不熟識,生疏難記。』牛只是嗅經,今生便能熟識。那麼你們要用心聽經,誠心讀經,來生一定會聰明,過目不忘,很快就明白經典的。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
佛憐憫我的愚蠢,便教我再修簡單的數息來調攝身心。一呼一吸叫一息。數息從一至十,再十至一。我就慢慢地觀察出入息,到最微細的時候,還有生、住、異、滅不同之相。氣初起叫生,氣不斷叫住,氣漸微叫異,氣已斷叫滅。這四種相,在一剎那間,還是遷流不住。剎那是形容最短促之時間,一念中就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當我觀出入息到極微細的時候,忽然覺得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呼不知呼,吸不知吸,心和念打成一片,沒有分別心和攀緣心,就豁然開悟。
這是講經法會,每個人都要存恭恭敬敬的心,為什麼呢?因諸佛菩薩,都會降臨道場,觀察哪個人最誠心,最真心,便會冥冥中來加被你,增加你的智慧。但一定要守規矩,不可盡存人我之見,老以為我是第一。每個人都要存謙虛和藹的態度,切不可有貢高我慢之心。要視法會的人,好像我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學佛法是要一視平等,不可輕視他人。同時聽經要端然正坐,不可歪斜,不可睡覺。聽經時睡覺,就會同阿那律陀一樣,要墮畜生道的。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我既然能窮盡鼻息,覺得諸行都在剎那間,而剎那又無實體,只在一念,念性又是空的,就豁然開悟,貫通諸法,得成大無礙及漏盡通,而成阿羅漢。我常在佛座下聽法,佛亦印證我已得無學位。佛現在問圓通,如我所證,調出入息,鼻根不攀外塵,只是循氣息的生滅空理,就能背塵合覺,以鼻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
槃特迦尊者這樣愚鈍,還能開悟就證四果,我們比他聰明,但連一果都未證,豈不慚愧。
我來美國很多年,總不敢講規矩,因這國家太講自由,父母都不管小孩,讓他們自由發展,所以我收徒弟亦不管。可是現在看見法會中有人實在不像樣,太隨便,太自由了。要知道:不依規矩,便不能成方圓。圓為規,方為矩;不守規矩,則方變成長,圓變成角,成何體統?所以我今天一定要講規矩,以後你們不可太放逸,一定要循規蹈矩,不可懶惰傲慢。尤其是在聽經時,一定要虔誠專心,就好像佛在對你們說法一樣才有感應。如果你們有真正求法之心,就能領會,尤其現在講到二十五聖證果之因。如果你們能明白,依他的方法去修,一定很快便得開悟。因二十五聖曾發願,如有人肯依教奉行,他們會幫助此修行人早日開悟。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司病。
憍梵缽提,意為牛司。牛食後,時常虛嚼,口則磨來磨去,這叫牛司。就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於過去劫,常犯口業,時常嘲笑出家人。有一次我為沙彌時,看見一位老比丘,牙齒已脫掉,吃東西很慢。我就笑他好像牛吃草一樣。老比丘說:『我已證果,這樣說即是譭謗聖人,是犯口業的,趕快懺悔吧!』我雖即刻懺悔,但生生世世,還要受牛司之果報。佛叫我住在天上,免得久人看見,又生譭謗之心,惹起譏笑,害他們將來也要受報。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佛就教我修一味清淨法門,即沒有分別甜苦之味,亦即是修無分別定。本元心地,一味清淨,滅除攀緣識心而入正定。我又觀察嘗味之知性,不生於舌根自體,因為若是無外物,舌不成味;又不生於甜淡等物,因若無舌去嘗試,又怎會知味?因此在一念之間就能脫根離塵,超出世間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等。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內則好像脫離身心,外則好像遺忘世界,遠離三界之纏縛,猶如小鳥出籠一樣,自由自在,掃除一切粗細塵垢,即想相識情塵垢,遂得清淨法眼,成就阿羅漢果。如來親自印證我,登大乘無學之道,現在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照我所證,返轉舌之知性,不被味塵所膠著,迴光返照自性,不起分別識心,最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畢陵伽婆蹉,意為除習,於過去五百世常為婆羅門種,性情驕慢。每逢過河,必叫『河神小婢,快快斷流,讓我過河。』因他已證阿羅漢果,故河神不得不聽命。便太多次了,河神亦不高興,便將經過向佛訴說。佛就叫他向河神道歉,他合掌對河神說:『小婢勿怪。』在會大眾,都笑起來。佛便解說:『這是他的餘習。因過去劫前,河神曾為他的婢女,叫慣了故今尚存這種習氣。』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向佛說。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剌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當我初次發心,跟隨佛出家修道,我常聽如來說:世間諸事,都是苦、空、無常,沒有真樂的。有一天,入城乞食的時候,心中正在思想苦諦的法門,不知不覺中,一腳便踩中一根毒刺,當下就腫痛起來,牽連到全身都覺得疼痛。我想:這個痛亦是苦諦,但我身中能知道痛的又是誰呢?能覺知痛的可能是妄知妄覺吧!因我本來清淨寂然的覺性,實在沒有覺到痛,亦不會有痛覺的。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我又再繼續思惟,一人一身,只有一覺,為何現在我身有知痛之覺,及清淨覺心之覺,難道我一身有二個知覺?因此我就收攝我的知痛妄念,而隨順無痛之真覺。不多久,感到身心忽空,就明白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覺痛的身識。疑團打破,妄除真存。故在二十一天中,滅盡諸漏,永離虛妄,成阿羅漢果。得到如來親自印證我,已明白無學之道。現在佛問圓通,照我所證,忘掉識身妄心,純一觀注本覺真心,最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須菩提(譯作空生),他出世時,家裏庫藏財寶,同時變空了,所以叫空生。但過七天後,財寶復現,故又叫善現)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向佛說:我從久遠劫以來,意根清淨,心身亦很自在,無障無礙。又有宿命通,沒有隔胎之迷,所以從無量生以來,初在母胎,就已經知道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出胎以後,因為既知人空,亦就悟入法空,十方世界,森羅萬象,無不是空寂。出家以後,又為一切眾生,宣說人法二空的真理,亦使眾生證得空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須菩提雖悟人法二空,但還未了達,還有空性存在。蒙如來啟發後,才悟空性即如來藏性,覺性才是真空,真空妙性是圓融靈明的,因此就證阿羅漢果,得入真空性海,證得和佛一樣的知見。佛之知見是無知而無不知,無見而無不見。佛就印證我已成無學道。我雖然證得空性,但不住於空,不為空所縛,所以得到徹底的解脫,佛稱讚我為解空第一。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佛現在問哪法門最圓通?照我所親證的人相法相,盡入於空。能空之智及所空之境,盡行空掉,即人法雙空,能所俱泯。旋轉虛妄生滅諸法,復歸本元覺性,故以空卻意根的法門,最為第一。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舍利弗,意鶖子,有大智慧,住胎時已能代母和舅舅辯論,每論必勝,舅知其非常人。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從久遠劫以來,心見已得清淨,心見即眼識,不染色塵叫清淨。心見既已清淨,所以經過多生以來的事情,無論世間或出世間,凡聖權實,大小善惡,種種變化,種種事相,一經看見,即能通達了悟,沒有障礙不明白處。
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最初我是跟沙然梵志學外道,後來沙然死了,我就無師可事。有一日在路途中,遇見迦葉波兄弟及馬勝比丘,大家在談因緣法。我見馬勝比丘,威儀端嚴,令人敬仰,就問:『你師是誰,授你何法?』他答:『我師是佛陀。』『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當作如是說。』又聽迦葉波兄弟說因緣深義:『一切諸法本,因緣無生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我聽後頓然開悟,明白因緣道理,如來藏心,是周遍法界,沒有邊際的。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舍利弗在途中聞佛弟子說因緣法後,頓然開悟,回去便將經過告訴目犍連。目連亦讚為勝法,便一起率領二百徒眾來皈依佛陀。自從我跟佛出家後,又得佛的慈悲教誨,使我的心見更加圓明,得到大無畏,成就阿羅漢,為佛的首座弟子。我的成就,是聽佛親口說出來的道理,和從佛法中滋養而長成。就好像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一樣。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現在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照我所證,用心見來諦觀一切,心見就發出無礙智光,智光到極點處,就和佛的知見一樣,最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普賢菩薩,行願最大,故曰大行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已經跟從無量無數如來,弘揚佛法,為法王子,十方如來都教導有大乘根器的弟子們,來修我所立之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並觀想十方如來遍滿十方世界,我身亦遍滿十方世界,於一切如來前,親自承事供養。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聞就能分別每個眾生,所有的知見,不只這個世界,就是遠在他方恒河沙界之外,如有一個眾生,心中發起修普賢行者,我就即刻乘六牙白象(『白』表示清淨梵行,『六牙』代表六度)到他面前來保護他。假使有百千億眾生,同時發心修普賢行,我亦化百千億身,騎百千億六牙白象,到他們的地方。縱使他們業障深重,看不見我,我亦會暗中為他們摩頂,擁護和安慰,令他們早日得到成就。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佛現在問哪法門最圓通,照我的本因地,是以心聞來分別一切,發出自性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到大自在,最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
孫陀羅是妻名,譯作豔;難陀,譯作喜。因佛門下,難陀太多,故加妻名以別於他人。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初入道,從佛出家,雖能嚴守戒律,但對於禪定,全無把握,因心常散亂,不得定力。無定就不能發慧,無慧不能斷惑。惑不斷就不能得無漏果位。佛乃教我及拘絺羅(舍利弗母舅,專修鼻端白)兩目注視鼻端有白相,來收攝散亂心。
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我觀想了二十一天,感覺到鼻中出入氣息,好像煙一樣,從此就得到定力,身心都能圓明洞徹,遍觀一切世界,清淨無染,全無障礙。好像看琉璃一樣,內外透明。煙相漸漸消滅,出入鼻息,竟變成白色。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這時我的真心開朗,諸漏盡除,所有出入氣息,都化作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成阿羅漢道。佛為我授記,說我很快就得到菩提佛道。現在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我認為觀想氣息,至息清成白,發出智慧光明,遍照十方,滅盡諸漏,故觀息攝心,為第一法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滿慈子,從座起立,頂禮佛足,向佛說:我從久遠劫以來,就具有無礙辯才。辯才有四種:(一)法無礙辯,能說諸法,圓融無礙;(二)義無礙辯,能說義理,通達無礙;(三)辭無礙辯,能用一句話,暢演無量妙義,又能將無量妙義,歸納在數句話中;(四)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喜樂,善巧方便,為他們說法而無疲厭。因我有這些辯才,故常為眾生宣說無常、苦、空、不淨之道理,及令他們明白真如實相的妙義。實相即無相,而無所不相,甚至對於恒河沙數如來,所有秘密法門,深奧義理,我亦於大眾前,用巧妙的言詞來開示給他們聽,所以我得到一切無所畏的力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知道我有大辯才,可以用聲音來轉法輪,就教我要觀機來發揚我的辯才,對機說法。我現在就時常隨佛左右,助佛弘揚佛法,轉大法輪。因我說法無畏,有如師子吼,就得成阿羅漢果。佛已印證我,說法第一。
說法亦可證果,所以只要一門深入,什麼法都可以成就。但不可朝秦暮楚,不要亂修;要專一,不專一則修什麼法都不能成就的。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佛現在問哪一法門最圓通,我是以說法的無畏聲音,來降伏三界諸魔,及五陰怨賊,消滅諸漏。故用舌根來說法,最為第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優婆離,譯作上首,原名車匿。當初佛為太子時,是佛侍從,曾從佛出遊東門,見婦人生產痛苦。游南門時,見老人目昏耳聾,行步艱難之苦。游西門見病人呻吟之苦。遊北門,見死人臨死掙扎之痛苦。太子就無心出遊,終日悶悶不樂。一日坐北花園樹下,忽有一比丘手持錫杖,從容走過,太子就問:『你是誰。』答:『是比丘。』問:『為何做比丘?』答:『出家修道做比丘,可以斷除生老病死之苦。』太子正要問如何修法,比丘已將錫杖向地一觸,便騰空飛去;原來是淨居天人化身,來點醒太子。太子遂發願出家,即回家向父王請願。王不許,當時有許多相師都說:如太子七天內不出家,便可為轉輪聖王,掌握天下大權。王遂下令將東宮重圍,不准太子外出。又派宮娥,日夜輪流服侍太子。太子無動於衷,只想沖出重圍而愁無計可施。一夜忽聞天人說:『你貪五欲,而妄宿願。』太子說:『我沒有忘,只是被困宮中,不能逃出。』天人說:『你真有志,我可以助你出東宮。』太子即叫車匿,牽白馬健陟來。太子一騎馬上,四大天王各捧馬足,連車匿一齊騰空,逾城而出。飛行約三由旬,降落於閒靜林中,太子就用寶劍,剃除鬚髮和寶冠寶衣等,交車匿持回,稟告父王,不必憂念。淨飯王即派五臣同車匿來勸太子回國。太子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五臣見太子意決,就伴太子一起修行。時山中無糧,天人來獻麻米。太子是食一粒,其中三臣,受不了苦,便先離去,往鹿園修道。經六年苦修,太子已是骨瘦如柴,牧羊女就來獻乳粥。太子接受其供養,其他二臣,又恐太子不能修苦行,不得成就,亦先後離去,只有車匿始終跟隨著。所以他說:『親見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佛在雪山修苦行,本可成道,但恐世人誤會,以為成佛一定要受苦,怕受不了苦的人會退心,所以就走到菩提樹下安坐,並發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經四十八天,這時六欲天波旬魔王就夢見三十二變,覺得奇怪,馬上觀察是什麼緣故?原來娑婆世界有位太子坐於樹下,將成佛道!成佛則魔的子孫將會被消滅,這怎麼可以呢?於是即刻派四魔女,現三十二媚相來引誘太子,欲令他生凡心生貪愛心,失去定力。人非草木,熟能無情!但太子既無愛又無欲,已是對境無心,不起貪愛,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魔女向他獻媚,太子乃作不淨觀說:『你們現在雖是美麗,但終是九孔常流不淨,身體遍滿菌蟲。』這時魔女忽見自身九孔五臟,千萬菌蟲,污穢不堪,嘔吐而去。魔王大怒,即率魔軍,親來加害。但太子已入無諍三昧,不恐懼,不動搖。魔王無計可施,只是抱怨而去。這是車匿親自看見太子降伏魔軍的情形。眾生貪情欲,便流落三界,頭出頭沒,無有了期。所以說:眾生是業重情迷,佛是業盡情空。要了生死,脫輪迴,便要遠離貪欲,才能解脫。
【制諸外道】:佛未出世時,印度只有外道婆羅門教,佛成道後,大家都來皈依佛教,外道就生嫉妒怨恨,用許多方法來加害佛。如申日用毒飯來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自不受害,果然食後安然無事。又遣五醉象來害佛,佛伸五指現五獅子,醉象即伏地不敢動彈,這亦是車匿親見。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這是車匿再證明,佛已降伏魔王,制諸外道,深知貪欲為諸漏之因,故已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佛教我專修戒律。比丘守二百五十戒外,再加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行如風——行的時候好像輕風徐來,要慢慢行,不要東張西望,也不要像颳(刮)颶風。立如松——站立的時候要正直,不要東歪西斜。坐如鐘——坐的時候要腰直,安穩如大鐘一樣。臥如弓——臥時要吉祥臥,右手托腮。四大威儀各俱二百五十,總共一千。再加身口意三聚淨戒,就成三千威儀。以三千配合身口七支,三七是二萬一千,再合貪、瞋、癡、慢,以四乘之,就成八萬四千細行。所以我對於殺盜淫妄,四種性業,和酒葷墾土,三種遮業,都能受持,清淨無犯,身和心都入於寂滅境界。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光現前,故得成阿羅漢道。
什麼是性業?性業是體性已惡,不得制止,一犯就成業,如犯殺盜淫妄等根本戒。
遮業是:體性非惡,而能引導作惡,故要遮止,不可令犯。如飲酒、食葷、開墾等。
從前有一居士,已受五戒,但對飲酒,還未放得下。他認為飲酒是遮業,不很重要,有一天就買了一瓶酒來獨酌,但有酒無肴,未免掃興。剛巧這時鄰居有一支小雞,走進他屋裏,四顧無人,他便殺了小雞,作為下酒肴。於是連犯了盜戒和殺戒。正在暢飲飽食,大快朵頤之際,鄰居少婦來尋雞,問他是否有看見?他一口說沒有,又犯了妄語戒。飽暖思淫,既然前後無人,又把少婦強姦。終於由飲酒而把五戒都犯了,所以佛教裏戒是很重要,一定要嚴守戒律,絲毫有犯。
你們現在學佛法,對於戒條,一定要清楚明析。戒有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受的。出家便要受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再受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絕對不能說不受戒,便可成為僧伽。單單這個『戒』字是什麼意思?戒,梵語是波羅提木叉,譯為保解脫、別解脫,意謂受了戒便保證得到解脫。又名尸羅,譯云清涼,因離犯戒之熱惱故。總而言之,戒就是『止惡防非』,亦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古來有這件公案:白居易某次往問烏窠禪師:『怎樣修行?』老和尚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侍郎說:『這還要你說,三歲的小孩都知道啊!』老和尚說:『三歲小兒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如果哪位自稱新佛教領袖,要別開生面,別立門戶,另創新教,那就不能叫做佛教。既然要創新佛教,怎可以不受戒而成為僧伽?這將成何體統!真是胡鬧不要臉!連戒都不懂,究竟憑什麼本事,什麼資格來解救佛教,來開闢新佛教。真是以盲引盲,誤人誤己,希望你們年輕佛教徒,要糾正這個錯誤觀念,要不然佛教就會一蹶不振。
佛亦知道,佛滅度後,魔子魔孫會來破壞佛教。當佛將成道時,魔王親來害佛,但無法可施,便恨恨地說:『現在我沒有辦法,但等你滅度後,我會叫魔子魔孫,到你宗教裏,穿你衣,食你飯,但屙屎尿於你缽中,來破壞你的宗教。』所以凡是不守戒律的人,都不是佛教徒,都是妖魔外道,這點你們切切要注意!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我既然專修戒律,所以如來要我成為大眾之綱紀,專管僧眾中持戒或犯戒,予以獎勵或處罰,整綱肅紀,統領僧眾,維持戒律。蒙如來親印我身心清淨,持戒第一,現在佛問得證圓通的原因,我認為先執持小乘身戒,使身識不起,身得自在;再執持大乘心戒,能所皆忘,不持自持。心身就得圓通暢利,得入圓通,故以身識為修因,最為第一。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從前雖得舍利弗告訴我,因緣勝法,便和他同皈依佛陀。有一天,我在路旁乞食,又遇著優樓頻螺(譯作木瓜林),伽耶、那提(意象頭山),和迦葉波兄弟三人,再對我說佛陀所教之因緣深義。我聽了後即發心跟佛出家,同時並明白意識心即如來藏性,因此得到大通達。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
我到如來處求出家時,蒙如來慈悲對我說:『善來比丘,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不必披剃,就成比丘相。我有神通,可以遊行十方世界,來往自由,無掛無礙。由神通而發明意識即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自在圓融。故佛稱我,於眾阿羅漢中,神通第一。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不單獨如來讚我,連十方世界的佛都歎我神力最為第一(神力具有四種意義:(一)遍游十方,做諸佛事,故曰圓明;(二)一真不動,絲塵不染,故曰清淨;(三)任運示現,無礙解脫,故曰自在;(四)無魔不降,有怨皆伏,故曰無畏。)
現在佛問圓通,我認為旋轉虛妄分別之意識,還歸於湛然不動之心性,心性發出智慧之光明,好像將濁水澄清,澄之既久,就成為瑩淨皎潔之如來藏性。故以意識法門,最為第一。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
烏芻瑟摩,譯為火頭,即火頭金剛。他是護法神,佛說法時,護法神只能立,不能坐,所以他沒有從座而起。他於佛前,拿掌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久遠劫以前,性多貪欲,當時有空王佛出世,他告訴我:『多淫之人,生時為欲火所燒,死後再被業火所焚,故成為大猛火聚,不但燒去善根,並且燒滅智種。』又教我要遍觀全身骨節及兩手兩足,在欲心未動前,是清涼的。欲念一動,就渾身發熱。這證明欲念確實有如大猛火聚。我心生恐怖,就精進修觀。
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我就依教專心修觀,覺得全身暖氣熾盛,更增加我厭畏之心。厭畏心生,淫心頓滅,就成為正定。這一段神光,在內凝聚,把多淫之欲火,化成智慧之光,就得火光三昧。從此之後,十方諸佛,都叫我做火頭金剛。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我用火光三昧之力來消滅諸漏,斷除結縛,得入圓通而成大阿羅漢。我遂發大願,所有諸佛成道,我做大力士,擁護佛法,親自為諸佛制伏魔怨。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我以觀察身心的暖觸,成為智慧光,燒盡惑業,故得無礙。再以神光智火,流貫十方,融通如來藏性,成就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能消滅諸漏,而得大寶炎的智光,即火光三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位。故認為專心一意來觀察火大,最為第一。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過去劫,當普光佛住世時,我發心跟他出家,勤修苦行。常於一切往來必經之要路,和水陸交通之津口,田地險窄的地方,凡有不合理想,或妨礙損壞車馬之處,我都把它填平。或者築一條橋樑,或者背負沙土,來修補要道,讓來往的人都得到方便。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我這樣勤苦工作,經過無量佛出現於世,都不生退心。有時遇著老弱眾生,在熱鬧市場中(闤即市垣,闠即市門),正需要人來代搬東西,我會自動替他搬運,送至其家,放下東西便離開,而不要他的分文。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毗舍浮佛,譯作『遍一切自在佛』,是莊嚴劫之末,最後一位佛。彼佛住世的時候,世多饑荒,饑民要移地逃荒。我為他們,背負人或背負物,無論遠近,我只取一錢,人秋代價。有時看見牛車,陷入泥濘中,不能移動。我有神力,乃為他們推動車輪,拔去他們的苦惱。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有一次,因王設齋請佛,我就站在路旁平坦之處,等候佛來。毗舍佛見到我,便為我摩頂,對我說:『當平心地。心地平,則世界一切地皆平啊!』心地即性地。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我聽後即心眼開明,看見自身的大微塵和能造世界所有的微塵,並沒有差別。微塵是內外地大的色法和自性——即如來藏性的心法、色法和心所法,只是一體,成為性色真空。內外不相抵觸,不相摩擦;如空合空,似水投水,兩不相礙。乃至外地大之刀槍,和內地大之肉身,亦不會抵觸損害。這境界就如六祖大師伸頭,刺客三揮利刃,亦不能斬害。亦正是:『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的無礙自在解脫。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我因明白內外二塵,都同一自性,並沒有能生和所生,因此就悟入無生法忍,成就阿羅漢果位。現在再回小乘心,入大乘菩薩位了。假如我知道有佛,要宣講妙蓮花,即楞嚴經,為一切眾生,開示佛之知見地,即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為諸佛之因地心,依此進修,可得果地覺。我就會先為證明,和大眾來修,作為他們的首座。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佛問修證圓通原因,我是以觀察內身和外界二塵,平等沒有差別,都是屬於如來藏性,全相即性。萬法唯心,只因有妄相,才發為微塵。現既悟相妄性真,則塵相消除,真性顯現,智光亦能圓明,而成無上覺道。故認為專心觀察地大,最為第一。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月光童子,童貞入道,故叫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記得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叫水天佛。他教諸位菩薩,修習水觀定,觀想水大而入正定。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首先觀想我身中的水性,並無相克相沖之處。再觀想鼻涕、口水,乃至咽下的津,喉外的液,骨髓裏的精,筋肉裏的血,一直到大便小便的水分,在身中旋轉往復,不管它是清是濁,但水的濕性是一樣的。同時身中的水和世界外的水,甚至浮幢王剎所有的香水海,亦是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浮幢王剎,在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有一大蓮花,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中有十佛剎及無量數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剎種,每一剎種,皆有二十重佛剎,壘壘高如法幢一樣。這就是佛剎之王,故名浮幢王剎。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闚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
我在那時,修習水觀,已有點相應,明白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故入觀之時,不見有人,只見有水,以水為身。但還未能得到無相,未能得到無身。當時我已出家,故常在靜室裏坐禪,修習水觀。某次,我有一小徒弟,見我很久沒出去來,便走去看看。從窗外瞻望,只見滿室都是清水,沒有其他的東西。
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童子無知識,又找不到師父,懷疑室中的水,是不是真的。就拿一小塊瓦礫,投入水中,激水有聲,知道是真水,便前後觀望,然後走回去。我出定後,忽然覺得心痛,猶如舍利弗遭遇違害鬼傷害一樣。
舍利弗在闍崛山入定的時候,有違害和復害二鬼從虛空走過。一鬼要用拳打舍利弗,一鬼勸他不要打。但第一個鬼不聽,便一拳打著舍利弗之頭。舍利弗出定後,頓覺頭痛,便往問世尊:『從來沒有病痛,為何今天會頭痛?』佛說:『有個伽羅鬼,打你的頭。那個鬼,氣力無比,若打須彌山,亦會打成二分,幸虧你有定力,要不然便會粉身碎骨。現在那個伽羅鬼,惡有惡報,已墮入阿鼻地獄了。』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我心裏想,我已得到阿羅漢果,亦很久離開病痛了,為什麼今天會生心痛呢?難道我已退了道心,失去果位?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這時童子,很快又走到我面前,把剛才他所見所做的事告訴我。我就對童子說:『你再看見水時,可開門把那塊瓦礫撿出。』童子依教,等到我再次入定時,亦是滿室清水,他便開門拿出瓦礫。我出定後,身體復元,不再覺心痛。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我繼續修水觀,經過無量劫,亦親近無量數佛,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時,我方能證到亡身,能和十方世界所有的香水海,合而為一。真心和水性相合;真心就是水性,水性就是真心,無二無別。現在佛的座下,得到童貞之名,參預菩薩之位。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不論內水外水,都是一味流通,並沒有差別。我亦明白水性空寂,本自無生,亦無有滅,就得無生法忍,證入圓滿無上菩提。故水觀的法門,最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琉璃光,梵語『吠琉璃』,意是青色寶。法王子即菩薩,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憶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無量聲。他對大機菩薩開示大乘之理說:『本覺妙明,即是天然本具靈覺之性,是寂然不動,有感遂通;妙是體而不變,明是用而隨緣。故它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而風性亦是不變,只有隨緣而吹動。所以要觀想,這個世界以及一切萬法萬物,皆是由無明妄緣,風力所轉動而有的。本覺即真如,本是不立一塵,哪有眾生和世界?只因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風大就是一念心中的動相。世間一切諸風,亦是從這動相而來。』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既然風大是由一念無明妄動,要隨無明風力所轉,故有世界眾生。但能明白風性本空,動相非有,就可返回本覺妙明真心。
這時候我就依教奉行,觀察十方世界之安立,實在是由風力所執持。觀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遷流,亦是由風力所密移。就是身體之行、住、坐、臥,亦是風力所役使。甚至心之動念,生、住、異、滅,亦是風力所推引。再仔細觀察下去,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動相雖有多種,但其體是無二的。因風性只有一個。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我即時明白,這一切動相都是由風性所轉,但風性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體全空,沒有實體。那麼十方微塵世界,以及一切顛倒眾生,都是虛妄,都被妄緣風力所轉了。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像這樣推廣至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所有的眾生,猶如在一個瓶裏裝著百千支蚊子,啾啾亂叫,於一分一寸的空間,鼓著翅膀,狂叫亂鬧!(我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這樣,終日爭人競我,求名謀利,沒有停息,有何意思?)我得到無量聲佛的教示,勤修不久,就得開悟,得到無生法忍,而獲圓通。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我的心眼開明,就看見東方不動如來,本覺不動的真體。在他的座下,做法王子。從此之後,遍事十方如來,更明白妄身妄心,皆被妄緣風力所轉。親見自己本具之法身真心,內外洞徹,如淨琉璃,自在無礙。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因觀察風力無依無體,當體即空。風大既空,則由妄緣風力所轉之身心世界,豈不亦空!因此悟入菩提真心,得到正定,契合十方諸佛所傳心印法門,故認為觀察妄緣風力,而證妙明真體,最為第一。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和佛在過去無量劫前,是同事然燈佛,我那時就已經得到無邊身,猶如虛空一樣,沒有邊際,又能含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珍寶,所以又叫無盡藏。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
我手持四大智慧寶珠,照明十方世界,微塵數佛剎,使所有外四大都化為虛空。這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空諸妄相。妄盡真存,故能證得真空法身。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又從自心中,現出大圓鏡智——這智是轉八識所成。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界,無一不在寶光所照之中。這是色空無礙,理事圓融。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所有浮幢王剎,亦攝入大圓鏡裏,涉入我身。身如虛空一樣,不相妨礙,這是身和虛空,事事無礙,廣狹自在。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我以正報之身,善能遍入依報的微塵國土,廣做佛事。這是巧把塵勞為佛事,得到最大恒順眾生的力量。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這種大威神力,是由我觀察四大是無依無體,只是唯心所現,隨著妄想,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所以虛空和四大,在相上雖是二,在性上則無二,而諸佛國土,亦是由四大所成,故和虛空一樣。因此明白如來藏性,性空即是真覺,性覺即是真空,清淨本然,而能周遍法界,空性圓明,生即無生。四大亦一樣,看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故即悟入無生法忍。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際,而得入正定,得到色空無礙,依正互融之妙力。空性圓明,獲大自在。故以觀空,最為第一。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彌勒菩薩,『彌勒』是姓,譯『慈』。名叫『阿逸多』,譯『無能勝』。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想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跟他出家。但我的名利心太重,喜歡攀緣,喜歡和富貴人家交遊。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因我重名利,心常馳散,故佛教我專修唯心識定。觀想三界唯心所生,萬法唯識所變。我就專心修這個定,覺得攀緣心不生,亦不再向外馳求,就得正定。從此之後,經歷無數劫,都是以唯識三昧,來奉事恒河沙諸佛。對於世間名利心,已完全停歇消滅。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直至然燈佛出世,我才得成就無上妙圓的唯心識定。乃至盡虛空諸佛國土,如有淨有穢的凡聖同居土,無淨無穢的常寂光土,有淨無穢的實報莊嚴土,都是由我識心變化出來的。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我既然明白一切都是唯心識所現,亦知道從識性流出無量諸佛。我雖未成佛,但已能現土現佛,廣做佛事。佛亦知道我已證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故我已蒙佛授記,候補佛位,將來釋迦佛退教主位後,我就補上,作賢劫中第五尊佛,來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眾生。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皆是識心所變現。識心既具足一切法,故能圓明而入圓成實性。遠離妄緣所生之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便得無生法忍,故以觀察唯識法門,最為第一。
什麼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智是真體,能為諸法所依,比如麻。依圓成實智所起虛妄之相,比如繩,因依他起性,而有繩,有麻,加以分別妄執,周遍計度,故成蛇。這是說夜間見繩,妄認為蛇。麻上生繩已是妄,何況繩上更生蛇,豈不妄上加妄。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法王子,和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說他證圓通之法門。
當初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觀音菩薩是他的長子,大勢至菩薩為他的次子。此兩大菩薩,現在極樂世界,居彌陀佛左右,輔助彌陀佛,候補佛位。等彌陀佛涅槃後,正法住世,亦復無量劫。等到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時,觀音菩薩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來。佛壽與正法,亦皆無量劫。等至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至將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大勢至菩薩是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念佛至成道有五十二個階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故同來之五十二位菩薩,亦是代表五十二階段。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想無量數劫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又有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在一劫內,總共有十二位佛,相繼出世。最後這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門,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比方有二個人,一人專憶念,一人專忘記。這二個人是會若逢等於不逢,相見成為不見。
這裏一人專念指佛,一人專妄指眾生。佛時刻念眾生,眾生則時時把佛忘記。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但妙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又不肯靜心來學。佛為什麼要念眾生?因佛知道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和諸佛元是一體。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堪作佛。』這是佛教之偉大處,亦是教義最高處。佛教提倡五戒,戒殺、盜、淫、妄、酒。亦是為愛護眾生,教化眾生,要眾生反迷歸覺,早日回家。可是我們眾生,跑到這個世界來,便捨本逐末,背覺合塵,認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諸佛菩薩都忘了。
關於念佛法門亦有多種:
(一)持名念佛:聞說佛名,一心稱念。
(二)觀像念佛:觀佛像莊嚴,一心念佛。
(三)觀想念佛:觀想佛之偉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參禪不打妄想,只參念佛是誰?亦是實相念佛。
不過,人若沒有德行,沒有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時亦會著魔。好像在香港大嶼山,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閱,來慈興寺,要修般舟三昧,即常行三昧。關在房裏九十天,不坐不臥,只是常行常立,一心念佛。有一天我聽他越念越大聲,越跑越快,覺得有點奇怪,便走進房中看。原來這比丘前生是牛,為寺耕種有功,就投生人身,出家修道。可是牛性不改,脾氣很大,倔強難伏。他以為修般舟三昧,可以除惡習,可是道德不足,定力不堅,反著了魔。他看見阿彌陀佛在他面前跑,他就跟佛跑。其實佛怎會在他面前跑?只是一支水牛精,變作阿彌陀佛來引誘他。後來我為他揭破了,才恢復平靜。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如果二人互相憶念,大家憶念深切,不相捨離,就會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不會乖違離異。眾生如能不妄念佛,則不但今生,可以見佛,乃至往生之後,亦得常隨佛學,不再相離。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憫護念眾生,有如母親憶念兒子一樣。如果子女不聽教,逃走不回,做母親的雖日夜憶念,亦是無用的。如果子女能憶念母親,好像母親憶念子女一樣懇切,那麼大家就會生生世世,不相違背遠離。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果眾生的心,能夠時時念佛,時時憶佛,縱然現在不能見到佛,將來必定會見到佛,因為離開佛已經不太遠了。這個念佛法門,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或者什麼秘訣,只要一心專念,就會得到心佛相應,心眼開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如薰染香氣的人,身上就有香氣,念佛的人就會染著佛之香氣。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來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這叫香光莊嚴。
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繼,沒有間斷,而得入無生法忍。現在我還在這個世界,專門攝受念佛之人,往生極樂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現在佛問圓通法門,我不必諸多選擇其他之根,只攝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緣塵向外馳。一精既攝,則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淨念即沒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沒有他念。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不離淨念,心心與佛相應,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認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以上是由二十四位聖人,各述圓通法門。第廿五位,即最後一位——觀世音菩薩——述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