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13 23:17:33
學習次第 : 進階
了義炬·第一章 四共加行 一、前言
塔湯仁波切
第一章 四共加行
在這第一章中,將首先介紹佛教宇宙人生觀的四項基本觀察。它們就是“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上師勸我們要觀想它們——思維它們的意義政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種觀想修行,稱為“四共加行”。一旦我們把這些思維徹底內化之後,我們的興趣就會從短程的世俗事物,轉移到長程的宗教事物,提供給我們在宗教修行上勇猛精進的基礎。這四種思維是:
(一)“人身難得”讓我們珍惜人身的獨特性和價值。人身是獨特的,因為人類特殊的身體、語言和心智稟賦,讓他有選擇和採取建設性行動的能力。人身是可責的,因為人比任何其他眾生更容易體會和悟證佛性——最有價值的覺悟境界。
介紹這些觀念時,將先比較人類和不如人類幸運的眾生(“八逆境”),並比較我們自己的理想處境和那些雖然是人卻受困於某些非人環境(“十六逆緣”)者的虛境。然後,再討論隱舍在人身的殊恩(“十福”)和責任。
(二)“苦空無常”——讓我們體認有生必有死,以及完全沒有理由期望目前所享有的事物不會轉眼成空。上師勸我們要利用對死的恐懼,作為修法的動機。密宗並不把宗教當成是死亡的陪親,而是用來消除死前、死時、死後所常有的那些可怕經驗。
(三)“因果業力”——依據佛教的業報理論,一個人的所做、所說或所思,都是“業”;“因”是激起業的情緒或意圖;“果”是由業和因所產生的經驗。果很少是在下一世之前經驗到的,而且可能要在許多世以後才能經驗到。
業是累積的,每一個人都把他自己累積的業由一世“帶”到另一世。這種累積的業,包含輪回的慣性。我們必須在受盡自身的業果而不再造新業時,才能停止輪回。
業可以依其動機和結果,分為二大類。業在本質上並沒有好壞之分。“輪回的”業,來自無明和從無明所產生的衝突情感(惑)。這些輪繼的業會導致“再生”。我們接受什麼樣的再生,完全決定於我們的業是“善”多還是“惡”多。“無記”(ineffectual)業,其結果是微不足道的。業也可以分為“有功德”或“無功德”,其分別在於它們會導致較高或較低層次的輪回。
另一個主要的類別,是“導致解脫的業”,包含那些由解脫輪回的欲望所激起的善業。雖然,一切善業都將產生幸福,但輪回中的幸福並不很受重視,因為它是那麽脆弱,只有解脫才能提供永久的幸福。
康著對於業報理論的討論,旨在勸我們避開惡業、培植善業。雖然宗教修行終會摧毀輪回的業“根”,但最好先守簡單的身戒。
(四)“六道輪回”——凝結我們日盆增強的信心,確信解脫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六道的價值逐一受到貶斥。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都充滿了苦,沒有持久的樂。就是從前被譽為天賦最厚的人道,也顯示苦海無邊。
一、前 言
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獲得人身。現在我們必須懂得“進入佛法之門”的重要性,把我們的思維轉到佛法。因此,我們必須瞭解三寶的特質,從而建立深厚的信心。除了這種信心以外,我們必須以觀想諸行無常來激發自己。假如我們不思維死和無常,我們的思想就根本不會轉向佛法。在瞭解人身難得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做基本的修法了,亦即所謂的“四共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