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7 09:33:15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悲心的重要
見悲青增
我們常會提到大乘種種功德,而大悲心就如同大乘的醬油,所謂的大乘功德一定要沾上大悲心的味道,才會變成大乘的功德。
月稱菩薩的說法就是初如種子,有了悲心,利根者就會開始研究有沒有度眾的可能性,有的話他就會發心,這樣說來悲心像種子一樣。鈍根的話,有了悲心,就馬上覺得一定要成佛,之後就去研究方法,這也是在說明為何悲心如種子。
我們通常也會聽到:如果你想修菩提心的話,修大悲心就好,因為如果修大悲心,即使不想要菩提心,菩提心也會纏著不放,如果不修大悲心,再怎麼修菩提心,菩提心都不會生起。類似的說法有很多,總之就是要在大悲心是種子這方面多加思考。
如水的意思是雖然長出了芽,但若沒有水份滋潤,它會完全乾枯。月稱菩薩說,如果中間沒有悲心的水份滋潤,就不能集資淨障,也會掉到聲聞、獨覺的涅槃中。
我們會說菩薩行六度萬行,萬行之中的難行,就有像地藏王菩薩般發心一樣,地藏王菩薩不是特例,可以說菩薩都發過類似的願,為什麼為了別人可以發這樣廣大的願?正是因為悲心的緣故,沒有悲心的話,誰都不願意去做種種難行之事。
不墮涅槃的說法應該已經包含了全部的內容,但是若要進一步去想,可以舉地藏王菩薩的例子,或觀世音菩薩的例子,為什麼他們三大阿僧衹劫都不放棄眾生,就是因為悲心,沒有其他,可以說逼迫菩薩唯一的因素就是悲心,所以說“中如水”。
果是譬喻佛果,佛果可以利益有情。成佛後,如果離開了大悲心,聲聞、獨覺弟子就沒辦法享受他這個果。
“聲聞中佛能王生”,為何聲聞、獨覺可以從能王生?能王為何要利益他們?亦如前說,佛其實也是被悲心所逼。很多經典會說,佛因為大悲心,做了種種事,常常會提到大悲心,這說明佛度眾最大的動力就是大悲心。佛度眾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就只有悲心能使這些方法動起來。這點和皈依中所提及應皈依之因相——佛陀很像,談應皈依之因相時說可皈依的四個條件:
1、自己解脫一切怖畏;
2、善巧度脫他人之方便;
3、普於一切,無論親疏,大悲遍轉;
4、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其中的重點就是悲心,有了悲心就會不顧名利等,所以後二項可以歸到悲心中。由悲心推動,他自己已度脫,且有幫助別人的方法,也就是有了方法及推動方法的力量,所以眾生自然就度脫了。從這個角度看,佛果位時最重要的也是悲心。
成佛之後,如果離開了大悲心,眾生將無法享用佛果,因此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即成佛之後一直利生,直至虛空的邊際,就是因為悲心才得以如此。因為住持到虛空的邊際,自然弘法、利生也是到虛空的邊際,眾生也可以享用到邊際,弟子與聖者就可以不斷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