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08:01:04
學習次第 : 初階

密義顯說 西藏佛教常用辭彙

西藏佛教常用辭彙:

 

勝 義 上 師 —— 又名為究竟上師,即諸佛之大樂一切智心,亦是法身。

    —— 又名為「無分別」、「空性」、「究竟法」、「究竟本性」、[真諦」、「根本本性」、是一切我、法的真實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性空」。           

    —— 對「勝義諦」之見地。

      —— 參見「死歿次第」。

      —— 四續部的第一部,其以本尊相視所生之樂為道而達至成佛。

       —— 又名為「風」或「命力」,是在身中諸脈流動的微細能量,令身體產生活動能力並不同層次的心識相互聯繫。

     —— 第五世紀的印度大班智達,他獲世尊彌勒親自傳予釋迦佛之「廣行傳承」教法(又名為「方便行傳承」,其著作是佛教唯識派的所依根本。

    —— 西元982-1054年人,是著名的印度佛教大師,他遠赴西藏把其生命中最後的十七年時間來扶助西藏佛教的復興,他撰寫了第一本「道次第」的論典——《菩提道燈論》並建立了以修持「出離心」及「菩提心」的行者著名之「迦當派」。

        ­—— 意即「境地」或「階位」,菩薩達成佛果的歷程必須經過十地,首先要藉無分別之不二證悟而達初地。

菩 提 迦 耶 —— 位於北印比哈爾邦邦境內的一小鎮中,是世尊釋迦牟尼成佛之地。

     —— 菩薩心中無造作及無間現行「為利益一切有情而求成佛果」的利他大願。在密續中「菩提心」亦指「明點」。

菩 提 薩 垛 ——(簡稱菩薩)具有菩提心的眾生,當初次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時便成為菩薩。

受 菩 薩 戒 —— 即是接受菩薩戒的儀式,菩薩戒是一系列要行者獻身于利益一切有情而求成佛果的大乘戒律。

         —— 即已覺悟的有情(覺有情)。

      —— 參見「法」一條。

      —— 西元1312-1364年人,是薩迦派的歷史學者及大瑜伽師,亦是那洛巴六瑜伽的傳承祖師之一。

      —— 微細身中數千身脈之最重要者,在拙火修法中,中脈是觀成藍色,並由眉間輪開始沿脊椎骨前方延伸至臍下四指位為終點。

         —— 即是「脈輪」,其沿中脈各處之脈瓣分枝而成。最主要的脈輪是:眉間輪、頂吉輪、喉輪、心輪、臍輪、密杵輪。在拙火修法中是主要專注於臍輪之上。

      —— 西元六世紀的印度大班智達,是龍樹的弟子。他闡釋龍樹的中觀見解而傳出不共之應成中觀派,月稱的論著是藏傳佛教各派研習中觀之基礎。

         —— 即人身中之七萬二千脈,脈、氣及明點共同組成微細身,並用於拙火等修持之中。

如 意 度 母 —— 是「無上瑜伽續」中之一位度母女尊。

      —— 意即「萬法」唯心,大乘佛教二大宗之一,許「能取心」與「所取法」悉無異別為「微細無我」。

      —— 為瑜伽行者自成本尊眷屬中圍之清明觀想,其法在生起次第中是與「佛慢」共同出生。

      ——(又名為「淨光」即「最細心」或「四空」,亦指「能知空性之光明心」,是那洛巴六瑜伽之一。「最細心」在死亡時會自然顯現,又如在修持拙火得成就時,「最細心」亦會顯現,瑜伽行者乃以此來現證「無分別」。當行者藉禪修而證得此位後,「根本光明」即圓滿轉成「真實光明」(勝義光明),其與「清淨幻身」雙運便達證圓滿覺悟,參見「四空」。

圓 滿 次 第 —— 是「無上瑜伽續」二次第中之較高級者,當瑜伽士開始依修持方便成辦令氣入、住、融于中脈時,便即趣入此次第。

      —— 為瑜伽士或瑜伽女用作增長俱生大樂證境的真實或觀想助伴。

    —— 又名為「世俗有」、「觀待真理」、「緣起」、「緣生」。意即人及一切諸法皆是互相觀待,因緣和合,緣起之世俗存在。

      —— 又名為「勇父」,相等於男性的空行眾。

    ——又名為「勇母」,意即「於空中行走者」,是具有密續證德之女性眾生,她能在瑜伽師的身中策發大樂。

死 歿 次 第 ——是有情的色、心二法在死時自然出現之收攝次第,或名「消融次第」,此收攝過程亦會在瑜伽士攝氣入、住、融於中脈的禪定中顯現。死歿次第的八個過程均各有一種「內徵兆」或是「內相」伴隨。陽焰、煙霧、螢火、搖晃的燈燭(有說燈燭相並不是搖晃而是穩定不動譯按)等。前四種內徵兆是伴隨著四大種及五根識之收攝而顯現,後四種內徵兆乃是感受白光、紅光、黑暗及光明等境相。

      —— 即是如嘿嚕嘎、金剛瑜伽母等聖者或佛陀。

      —— 即觀待眾緣和合,人與一切法為世俗有,皆是依「因、緣」、「支分,極微」及「依心施設安立」和合而成。

         —— 即佛法,廣義即宗教修持,狹義是指能達至除苦解脫及圓滿成佛的佛教教理。

      —— 參見「三身」。

      —— 又名為「本尊天慢」,瑜伽士在修持時強烈勝解自身即是真實之本尊。此法與「顯明」均共同在生起次第中成辦。

    —— 幻身瑜伽的支分,在此修法中瑜伽士把其夢身轉化為本尊身並作種種心靈修持。

    —— 即鈴論師,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他也是嘿嚕嘎勝樂輪三大傳承中之「鈴派勝樂傳承」的創立者。

    —— 西元1005-1064年人,西藏的大譯師;阿底峽尊者的心子,他廣大弘揚迦當派傳承。

      —— 參見「滾打力」。

      —— 參見「自性有」。

八 十 性 妄 ——「八十種分別心」,又名「八十導思」,是在死歿時第五位–[白顯現」前消融的多種不同之分別心,(其名稱可見於雍增噶威洛著所造之《根位三身建立論·極明燈》法護漢譯譯按)。

八 十 四 位 —— 如龍樹、諦洛巴、那洛巴、支布巴。

大 成 就 者 —— 魯依巴等古印度的大瑜伽師,他們憑藉密續的修持而即身成佛,並令續乘得以成立。

      —— 參見「無分別」。

      —— 即佛果、一切智、圓滿覺悟、開悟、金剛持位、嘿嚕嘎位或雙運位。「正覺」是大乘佛法修持的究竟果位,一切眾生皆能證得,其以無盡之智、悲、力為性。在密續中,正覺是「勝義光明」及「清淨幻身」的究竟雙運。

生 起 次 第 —— 無上瑜伽續二次第中的第一種。此中,瑜伽士是修習將庸常生、中、死三有之俗相轉化為法、報、化三身之淨相,複藉自成化身本尊的觀想,而長養自身即是真實本尊之「顯明」、「佛慢」。

      —— 對上師本尊呈獻觀想或實物的供品。

      —— 即《密集》等主說「幻身」修法的續典。

    —— 即是:不動、毗盧、寶生、無量光、不空成就等五方佛傳承、彼等表徵「五蘊」、「五煩惱」(嗔、癡、慢、貪、妒)之清淨及「五智」的成就。

    —— 即地、水、火、風,彼等與脈及明點共為人身之殊勝六物;是構成一切色法元素。

      —— 是指「白顯現心」、「紅增上心」、「黑近得心」及「光明心」等四種微細心境。彼等在死時會自己顯現,或由成辦拙火定令氣趣入中脈時亦會顯現,瑜伽師運用此等微細心來現證無二空性。

    ——「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名詞灌頂」,修持無上瑜伽續之生、圓次第是必先要接受四灌,又後三種灌頂乃是無上瑜伽續所獨有。

      —— 即是四種大喜,瑜伽師在氣入中脈後,成辦拙火修持而生起暖熱,令頭頂之明點融化經由中脈流降至喉輪、心輪、臍輪、密杵輪所生起之大樂心識,達到最後的第四喜乃名為「俱生大樂」(或名為「俱生喜」--譯按)。當明點向上反提經各輪達至頂輪時,行者則會覺受「逆行四喜」。

    —— 苦、集、滅、道四諦,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初次所說的教法。

    —— 西元1079-1153年人,密勒日巴的其中一位大弟子,亦是那洛巴六瑜伽的傳承祖師,造有著名的道次第《解脫莊嚴寶論》。

    —— 位於拉薩附近的格魯派三大僧院之一,是法王宗喀巴大師于西元一四O九年興建,一九六O年被毀,現已于南印度再度重建。

    —— 西藏佛教四大傳承之一,於十五世紀初葉為宗喀巴大師所創立,後由曆世DL喇嘛及班禪喇嘛等大德高僧所承繼弘揚。

    —— 即是格魯派的信徒。

      —— 由血、骨及諸根門等構成的凡夫色身。

      ——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識。

      —— 是屬於無上瑜伽父續中的一位男本尊,《密集續》重說「幻身」,又因其教授廣大而被稱為密續之王。密集是宗喀巴大師所修的主要本尊。

      —— 梵文guru,藏文lama,意即「尊重」,其被尊重者乃在於具有佛法知識。上師是行者的精神導師或師尊。

上 師 嘿 嚕 嘎 —— 密乘行者把其上師視為與嘿嚕嘎一如無別。

上 師 金 剛 持 —— 視密宗上師與金剛持無異無別。

上 師 瑜 伽 —— 密宗瑜伽士將上師及本尊觀成一體無別,複把「上師天」(即上師及本尊的合體)與自心結合之密續修法。在許多儀軌之中皆含有這種觀修。

哈 達 瑜 伽 —— 那洛巴六瑜伽中所開示的體功拳法,其名為「六幻輪」,此法有助於行者清除阻礙氣息於身脈中流動之垢障。令拙火修持得以成辦。「六幻輪」是:1寶瓶氣。 2旋轉如輪。 3屈身如鉤。 4結「金剛抱持印」於空中上舉下降。 5身直如箭,狀如母狗欠伸。 6抖身引體,令脈中之血運往全身。

    —— 梵文Heruka,即是嘿嚕嘎勝樂輪,屬於無上瑜伽續之母續中的一位男本尊,此續特重「光明」。

嘿 嚕 嘎 身 壇 城 —— 觀上師嘿嚕嘎之身體為曼陀羅支分的修法。

    —— 無上瑜伽母續的一位男本尊。

無 上 瑜 伽 續 —— 第四級最殊勝的密續,由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組成,其乃欲成正覺必須成辦之法。

      —— 意即「低微之乘」,是阿羅漢所修之道,其目標乃是解脫輪回之自利涅槃。

      —— 由微細氣構成之白色本尊身相,是那洛巴六瑜伽之一。瑜伽士在初次覺受光明後,隨即生起「不淨幻身」,而當其證得「勝義光明」後即生起「清淨幻身」。

不 壞 明 點 —— 即安住於中脈心輪中,量如芥子許之紅、白明點,此二明點之內包含「最細心、氣」(有名為最細心、風)。

      —— 由密續上師傳授弟子個別本尊的修法傳承,灌頂乃是允許弟子趣修此法。

      —— 意即「忿怒母」,那洛巴六瑜伽之一,是令氣入中脈而現起光明心的續部圓滿次第修持法門。

      —— 把供物觀想加持為智慧甘露以供上師天。

    —— 西藏佛教四大傳承之一,其源于瑪爾巴、密勒日巴及剛波巴等著名大德上師。

      —— 無上瑜伽續的一位男本尊,《時輪續》內含醫學、天文學等教授。

      —— 即由善良的身、語、意三行招感快樂,而身、語、意三惡行則招感痛苦之因果法則。

    —— 西元1385-1438年人,他是宗喀巴大師的心子及其密續教法的主要弘揚者,克主桀是隨宗喀巴大師之後的那洛巴六瑜伽傳承祖師,他也是第三任甘丹墀巴(甘丹寺法座的持有者)。

    —— 又名滾打利尼,即大樂明點,亦稱為菩提心,是遍滿于身中諸脈之紅、白微細體液;紅大主要位於臍輪,而白大則主要住於頂輪。

      —— 意即「救護之主」,是對上師的尊稱。

      —— 即是「上師」guru

上 師 供 養 法 —— 一種包含向上師作祈請、供贊的廣大上師瑜伽修法。

法 王 宗 喀 巴 大 師 —— 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承的創始人,是一位大成就者,大學者及導師;大師著作等身,此那洛巴六瑜伽的釋論《三信念》便是其中之一。

宗 喀 巴 大 士 上 師 瑜 伽 —— 即指宗喀巴大師的上師瑜伽修法,是格魯派寺院每天必修之法。

    —— 意指「修道階梯」,于十一世紀時由阿底峽大師在《菩提道燈論》中把此法宏傳于藏土。道次第是說佛陀的教法皆是循序漸至覺悟之修持教授,道次第包含了小乘、波羅密多乘及續乘。

      —— 位於中脈左邊之脈,在拙火修持中,左脈被觀為白色,其由左鼻孔起向下彎至中脈臍下四指位。

      ——即是「涅槃」,意指遠離苦惱之境,離苦之解脫是藉舍離一切煩惱而得。

傳 承 祖 師 —— 由佛陀開始把法統代代相傳至今的上師。

鈴 金 剛 持 —— 即第十四世DL法王的已故正經師鈴仁波切(1903-1983),他亦是第九十七任甘丹墀巴。

    —— 即釋迦牟尼佛。

      —— 即指榖道、尿道及密處之出口。

    —— 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亦是「嘿嚕嘎勝樂輪」三大傳承的創立者之一。

         —— 又名為「風」,此處乃指身中之氣,氣若有不調及阻塞便會導致不同的病患。

    —— 意即「大印契」,在經部中,大手印是指心之空性;在續部中,大手印是指「俱生智慧」與「空性」雙運。大手印亦可說為引生此等證悟之修持法門。

大 成 就 者 —— 已得成就的密續瑜伽聖者。

      —— 意即「偉大之乘」,大乘是菩提薩垛之道軌,其究竟目標乃是佛果;大乘包括「波羅密多乘」及「續乘」。

    —— 西元十一世紀的印度大成就者,是瑪爾巴的根本上師之一,以精通大手印法而著稱。

    —— 又名「中圍」或「壇城」,以繪畫圖像表示之密續本尊淨土。

    —— 續部加行之一,行者觀想將整體世間供養上師天。

文 殊 師 利 —— 表徵無二智慧之男本尊,法王宗喀巴大師曾得文殊師利親授教法。

    —— 即「續乘」。

      —— 有譯為「密咒」,意即「護心」,藉真言之救護令心遠離見自身與外法為俗相之「庸常顯、執」。在修持本尊之同時念誦梵文字母即顯現此本尊的功德。

    —— 西元1012-1099年人,西藏的大譯師及瑜伽師,他是那洛巴的弟子,亦是密勒日巴的根本上師。他創立了迦舉傳承,掌持眾多密續傳承,更把那洛巴六瑜伽的傳承帶入藏土。

密 勒 日 巴 —— 西元1040-1123年人,西藏的苦行瑜伽士及詩人,是瑪爾巴的上首弟子,他以精進的行持,對上師的奉獻,證道歌及即身成佛而名揚於世。他是那洛巴六瑜伽法統中一位重要的傳承祖師。

      —— 即如《嘿嚕嘎》及《喜金剛》等主說「光明」修法的密續。

      —— 又名為「印契」,在不同的密續儀軌中所使用的象徵手勢,手印亦可指為明妃。

      —— 梵文nada,在修持拙火時,於各脈輪之種子字頂上所觀的具有三彎劃之細線。

      —— 有譯為龍猛,是印度的論師及密續大師,約在佛陀般涅槃後四百年間出生。他提倡「中觀」來闡明佛法的空義。

    —— 於西元五世紀在北印所興建的佛教大學,其址位於菩提迦耶不遠之處,此寺院是佛法傳入西藏之主要源頭。那洛巴尊者便曾于此學院任住持一職八年。

    —— 有譯為那洛巴及那洛達巴,西元1016-1100年人,傳揚「嘿嚕嘎」及「金剛瑜伽母」等眾多密續傳承之印士大成就者,他是諦洛巴尊者的門徒,也是瑪爾巴及彌哲巴的上師。

    —— 即是除了破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及「密戒」等三聚戒律之外的惡行。

    —— 在「醒、睡、死三位」中成辦持「死、中、生三有」為「法、報、化、三身」道之主要方便,是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法門。

      —— 參見「三身」一條。

    —— 即「空性」、「本來實相」、「共相」。「無分別」是一切我、法的勝義本性。究竟而言,一切法於其自身一方皆非二邊有、非本有及非實有。

無 分 別 智 —— 又名為「無二慧」,即無分別之證悟。

    —— 見「無分別」。

    —— 西藏佛教四大傳承中最古老的一派,其教法可追溯至八世紀的印度大成就瑜伽士蓮花生大師。

    —— 即追隨寧瑪傳承的行者。

帕 繃 喀 仁 波 切 ——西元1871-1941年人,有稱為法王帕繃喀

或帕繃喀大樂藏,仁波切是勝樂金剛的化身,是一位極有影響力的

格魯派喇嘛,他亦是第十四世DL喇嘛的正、副兩位經師之根本

上師。

帕 摩 竹 巴 —— 西元1110-1170年人,是剛波巴大師的上首弟子

及那洛巴六瑜伽的傳承祖師之一。

    —— 即大論師及大學者。

波 羅 密 多 乘 —— 意即「到彼岸乘」或「圓滿乘」,亦即是「菩薩乘」,為兩種大乘之一。波羅密多乘是大乘顯經之教法,而另一者乃為密續乘。

    —— 達至佛果「五道」的第一道,其餘四道是: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當大乘經部及續部的行者在初次發起菩提心時,便進入資糧道。

     —— 達至佛果「五道」的第二道,大乘經部行者在初次現證以「無分別」為所緣境之「寂止」、「勝觀」雙運(即止、觀雙運)時,便進入加行道;續部的行者當開始證得「氣、入、住、融於中脈」時即進入加行道。

      —— 達至佛果「五道」的第三道,大乘經部行者初次現證「無分別」時即入此位;續部行者則于初證「勝義光明」時達至見道位。

      —— 達至佛果「五道」的第四道,當大乘經部行者開始增上長養其空性的現觀時即入修道位;續部行者的修道位是于達到「清淨幻身」及「勝義光明」的「有學雙運」時開始。

    —— 達至佛果「五道」的第五者,也就是真實證得佛位;此位在密續中名為「清淨幻身」及「勝義光明」之「無學雙運」。

      —— 四續部的第二部,其以本尊相笑所生之樂為道而達至成佛。

應 成 中 觀 —— 即「隨破中道」,是佛教二大中觀派的較高級者,其許自、他、勝義、世俗等一切諸法悉非實有,此為西藏佛教各派所持之微細無我見。

    —— 續部加行之一,行者以身、語、意三門向上師天作祈請。

      —— 守護佛教及佛法修行者的世間有情或聖者。

      —— 超出輪回生死的安樂刹土,各淨土別有其所屬之佛,行者憑藉修習力及發願力即能往生,並可於此土中繼續趣修佛道。

      —— 即清淨、去除心中的惡業習氣。

      —— 至心依止佛、法、僧三寶作為成佛道上的引領。

      —— 即「緣起」、「因緣和合」,意即自、他一切法皆為「世俗有」,蓋彼等均依「因、緣」,「支分、極微」及「依心施設安立」和合而成。

    —— 從佛像、佛塔、聖者靈骨或大瑜伽師荼毗之身體自然生出的如珍珠般之細小丸狀物。

    —— 由明瞭世間一切圓滿無有實義,而無間生起解脫輪回諸苦之願欲

      —— 位於中脈右邊之脈,在拙火修持中,右脈被觀為紅色,其由右鼻孔起向下彎至中脈臍下四指位,

      —— 對「勝義諦」之見地。

    —— 意即「尊貴者」,是對被認證之轉世喇嘛的尊稱;亦是行者用於稱呼根師及其他上師的敬語。

       —— 意即「成就法」,是觀修本尊及祈願的一套步驟。

    —— 西藏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由卓彌釋迦耶舍(933-1047)在西元十一世創立。

    —— 薩迦派的追隨者。

薩 迦 班 智 達 —— 西元1182-1251年人,此乃是對薩迦傳承大師貢噶堅贊的尊稱,他將西藏佛法傳入蒙古。

    —— 即是「定」,是獲得「心一境性」的瑜伽士,能如欲任運安住於所緣境之甚深禪定境界。

    —— 又名為「誓句」,瑜伽師為守持其戒律所發之誓。

       —— 見「三身」。

       —— 即「流轉」,輪回分六道,下三道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上三道為:人道、阿修羅道及天道。輪回也可說為由業、惑所牽引,不斷於六道生死流轉之行相,亦指有情眾生的色、心等。

     —— 是佛教兩大小乘宗派之一,此宗持「人空法有」之微細無我見。

       —— 即是向上師天供養明妃。

     —— 即在拙火等修持中,於各脈輪所觀想的「嗡」om、或「哼」ham等梵文字母。

     —— 二邊、本有、實有,即是妄執似有的一切人、法為實有之狀態。然而,實一切有法即使如微塵許之自性亦無。

有 情 眾 生 —— 即所有六道中的有情;依大乘而言,現在還沒有達至正覺者便是有情眾生。

     —— 位於拉薩附近的格魯派三大僧院之一。于西元十五世紀初葉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大慈法王所興建,現亦于南印度再度重建。

釋 迦 牟 尼 佛 —— 生於西元前563-483年間,是在於此劫中出世之一千位佛陀的第四位,佛世尊出生於北印度,是釋迦族的王子,長大後捨棄其王國,於廿九歲時證悟成佛,並傳授解脫及成佛之道,直至八十歲時入滅。

     —— 是在臍輪所觀想的種子字,它是觀修拙火時的主要所緣。「短啊」一詞是用於鑒別梵文長「啊」字母音。

俱 生 大 樂 —— 又名為「俱生樂」或「第四喜」。俱生大樂是瑜伽士由成辦拙火定故,令一切氣息入、住、融於中脈,融化頂輪之明點,再經由中脈向下流降至密輪頂端而證得的殊勝樂境。又當明點經中脈反提至頂輪時,亦同樣覺受此大樂。

俱 生 大 樂 智 —— 又名「俱生智」或「俱生大樂慧」;即與「俱生大樂」雙運而通達「無分別」(空性)之智慧。

心 一 境 性 —— 參見「三摩地」。

六 波 羅 密 多 —— 又名為「六度」,即: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是菩薩十地所要圓滿的修持。

      —— 見「幻輪瑜伽」。

六 根 本 煩 惱 —— 貪、嗔、癡、慢、疑及邪見。

那 洛 巴 六 瑜 伽 —— 一整套圓滿次第之密續修法,宗喀巴大師在《三信念》一論中把六瑜伽列為:拙火瑜伽、幻身瑜伽、光明瑜伽、遷識瑜伽、換體瑜伽(又名「奪舍法」,亦即是「射識瑜伽」)及中有瑜伽。

       —— 又名為金剛身、微細身,即是人體中的脈、氣、及滾打力明點之系統。

       —— 即貪、嗔等微細分別心所。

     —— 以空觀供養上師天。

          —— 有譯為「修多羅」或「契經」,是佛說具足教、證二法之小乘及波羅密多乘的經典。

       —— 即在於小乘及大乘經典所開示的那些非續乘之佛法。

自 續 中 觀 —— 意即自立論中道,大乘佛教兩大中觀派別之一。此宗雖許一切我、法皆無實性,然許彼等自體為世俗有。

          —— 有譯為「怛特羅」或「密續」,即佛世尊所說具足教、證二法之密教經典。

       —— 又名為「金剛乘」、「真言乘」、「密咒乘」或「速道」,是佛世尊以金剛總持之相傳授的秘密教授。續乘是高上之大乘成佛之道,如法圓滿修持可于一生達至正覺佛果。

續 部 加 行 —— 藉懺罪積福成熟自心以成辦密續修持的法門,能令瑜伽師具足堪修密法之量。

       —— 以彩繪或堆繡而成的本尊畫像,一般多裝裱於彩色錦鍛所制之布框中。

滅 罪 三 十 五 佛 —— 在念誦《三蘊經》及作禮拜懺悔時所觀想的三十五位佛陀。

        —— 佛陀的三種身相:「法身」(真實身)是佛的大樂、一切智心慧;「報身」(受用身)是佛為諸大菩薩所示現的微細本尊虹光身;「化身」(應化身)乃佛陀向凡夫有情所顯現的身相。

       —— 即貪、嗔、癡,是「六根本煩惱」中最重要的三種。

三 主 要 道 ——「菩提道次第」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

       —— 有稱為「三徵兆」,即是「四空」的前三者;白、紅、黑之相。

     ——西元年988-1069人,十世紀的印度其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上師,他是許多密法傳承的元祖。

       —— 有譯為「食子」,是一種儀軌所用之糕餅(傳統上是用妙麥粉、酥油及糖所造成),多瑪是進行宗教儀式時獻給諸佛聖眾的供品。

      —— 又名為「奪舍法」,是那洛巴六瑜伽之一,瑜伽士藉此方便把自心識遷入一剛死亡者之身中令其復活。

      —— 瑜伽士于死時以此法把其心識遷往淨土。

赤 江 仁 波 切 —— 西元1901-1981年人,是第十四世DL法王的已故副經師,亦是吐登耶舍喇嘛的根本上師,他被視為勝樂金剛的化身。赤江仁波切的轉世靈童於一九八三年在印度出生。

兜 率 淨 土 —— 「現喜淨土」是此劫千佛之淨土。亦為未來佛彌勒菩薩現居之處。

二 十 隨 煩 惱 ——「五十一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又名「心數」或「心所」中之一聚心所,此二十種心所是系屬於六根本煩惱之下。

       —— 即「勝義光明」及「清淨幻身」的究竟雙運也就是正覺佛果。

說 一 切 有 部 —— 又名為「有部」、「分別?部」,意即廣大解說的宗派,小乘佛教兩大宗派之一。見「經量部」一條。

       —— 進行密宗儀軌時所用的法器,右手持金剛杵表大樂,左手持金剛鈴表無分別空性;兩共表樂、空雙運。

     —— 即「細身」。

金 剛 總 持 —— 又名「金剛持」,是世尊釋迦牟尼佛之密續身相。

金 剛 薩 垛 —— 是一位特別用於淨治法門的男本尊,金剛薩垛百字明修法是續部加行之一。

金 剛 亥 母 —— 嘿嚕嘎勝樂輪之明妃。

     —— 參見「續乘」。

金 剛 瑜 伽 母 —— 屬於嘿嚕嘎勝樂輪中圍之一位無上瑜伽密續女本尊。

       —— 西元五世紀的印度佛教大論師;是無著論師之弟。

      —— 住於心輪不壞明點中之「最細氣」,其與「最細心」互不分離。

     —— 即「光明心」,其住於心輪不壞明點中,是最微細層次的心識,藉拙火等修持此最細心便即現行。

       —— 續部加行之一,行者以供杯盛水,並觀為種種供品獻予上師天之根門。

世 間 成 就 —— 即由禪定所引發之「天眼通」或「神足通」等神通力量。

布 畏 金 剛 —— 又名為「炎摩德迦」或「大威德金剛」,是文殊師利在無上瑜伽續所現的忿怒男本尊相。

       —— 意即「約束」或「結合」,為成辦正覺而自我克服的心靈修行。

     —— 續部的第三部,其以本尊執手抱持所生之樂為道而達至成佛。

     —— 得成就的密續禪修師,男性名為「瑜伽士」,而女性則名為「瑜伽母」。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