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索達吉堪布

什麼是幸福

索達吉堪布

 

 

  古人造字時,“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有一個避風遮雨、安身立命的房子;“幸”字下方是“¥”,是人幣的符號,故無錢乃為不幸。

 

 

  “福”字左邊是“衣”,幸福需要有美衣錦服;右上是“一口”,就是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右下是“田”,是美食之源。如果上述條件一應俱全,就是幸福。

 

 

  幸福真的是建立在物質財富上的嗎?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但他們並不快樂。一次,我值遇一位信仰宗教的企業家,他四十多歲、衣冠楚楚,卻時而流露出憂慮、抑鬱和沉重的表情。

 

 

 

  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純利潤?”

 

 

 

  “一個月一億沒有問題。”

 

 

 

  “你心裡快樂嗎?”

 

 

 

  “還行,”他說:“但我還想做大。”

 

 

 

  不久,在一個小麵館裡,我見到一位五十來歲的老闆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麵館的門,轉身從骯髒油膩的圍裙兜裡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

 

 

 

  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也就一百來塊吧。”她爽快、愉悅地回答我。

 

 

 

  “未來有什麼計畫嗎?”

 

 

 

  “我還想做大。”

 

 

 

  我不禁啞然失笑,他也想做大,你也想做大。

 

 

 

  也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他們認為,如果能找到一個心儀的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此生已足。

 

 

 

  有人認為健康是福。我認識一位元老人,經常供養僧眾、捐贈各項基金,他說:“我沒有其他想法,也不想極樂世界,只要家裡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就行。”

 

 

 

  舞廳裡,服用迷幻藥的年輕人陶醉在幻覺裡;餐桌旁,享用美酒的人們,陷入如夢如幻的境地;還有人通宵達旦沉浸在麻將中。

 

 

 

  恩格斯寫信告訴友人: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我坐在花園裡,透明的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我嘴裡銜著一支長長的煙鬥,手中捧著一本享之不盡的好書。這種無憂無慮的快樂,世界上任何一種快樂都無法比擬。

 

 

 

  喇榮的一位學僧認為,幸福就是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十幾年來,這位出家人身無餘物,在學院潛心苦修。他曾在諸多具豐富教理和禪修體驗的上師座下研讀經論,最近,他向我尋求建議,計畫去藏地其他寺院參學,尋找如同珍寶般稀有的老格西,解開心中的微細之結,對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真理,生起真正的洞見。他認為:

 

 

 

  物質的匱乏、身體的病痛、心的各種憂苦和他人的誹謗,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與真理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還有一些具廣闊胸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心心念念系於正墮入淒苦深淵的可憐生命,如果能對這些生命有些微的幫助,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它是願望滿足的一種心態,在人們心上安立。

 

 

 

  除了世人希求的各種滿足外,真正永恆不變的幸福並非傳說。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一直追循著佛陀和傳承上師的教誨,親身實踐並體證它的存在。但是,“刀鋒犀利,越之不易。自古以來,得度人稀?”。所以,渴望幸福的人們,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在哪裡

 

 

 

  佛陀在經中說,我們最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不墮貪得無厭或極度苦行二邊。有些人誤解佛教徒逃避現實,棄絕舒適愉悅的人生,過自我禁閉的苦行僧生活。雖然佛典記載了一些非常高深的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境界,但從未排斥過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說:

 

 

 

  在不貪婪和不耗費心力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寶、錦衣玉食,聖者和普通出家人均可享用。

 

 

 

  前不久,我打電話給大妹妹。“你生活得還好嗎?”

 

 

 

  她正在放犛牛,她說:“各方面還過得去。”

 

 

 

  “你身邊的人呢?”我問。

 

 

 

  “有一個鄰居,一家人都很善良,但丈夫體弱無力,又沒受過任何教育,誰也不會帶他外出打工。他家離縣城有二十公里,家中連坐車到縣城的錢都沒有!他們準備去山中挖些人參果,曬乾後去縣上賣,買一些生活必需品……”

 

 

 

  人參果是藏區一種野生草本植物,食之延年益壽。我小時候跟媽媽挖過——先挖一個坑,而後,把它們一顆一顆從土裡撿起來,一天挖不了多少。現在我每次吃人參果,都會想,這一顆顆人參果是多麼來之不易啊!

 

 

 

  妹妹說,她身邊有許多人身無分文。如果是我們,陷入到這樣一種淒慘無助的境況中,會怎麼想?所以,一個人生存於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

 

 

 

  幸福向何處尋覓?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流行著一首歌:

 

 

 

  幸福在哪裡?

 

 

 

  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裡,

 

 

 

  幸福在哪裡,朋友哇 告訴你,

 

 

 

  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

 

 

 

  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黑格爾都認為,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而非感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幸福會貶值,因為人的感情、感受只是一時的,轉瞬即逝。

 

 

 

  儒家對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懷有深切的關注。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付出自身的方式融入社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道教看破紅塵,居於寂靜之地,以超越世俗的無為姿態,遵循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大道。

 

 

 

  基督教則主張放棄世間的富足、肉身的樂受,愛整個人類如同鄰人,扶持卑微的人們,死後在天堂獲得永生。

 

 

 

  有人認為,佛教的幸福觀,是滅盡三界的煩惱業因和生死果報,達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認為,是體現在飄然出世的一身青衣上。如果不瞭解佛教的奧義,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

 

 

 

  其實,在顯密教典中,對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定位,以上任一宗派和學者的理論,都可以納入其中,找到自身確切的位置。佛陀的思想極其精深、浩瀚無垠,可以涵蓋以上宗派的所有優點,但又完全超越它們。

 

 

 

  如果輪回中的幸福具有真實、固定不變的本質,我們追求它也未嘗不可。但是,不僅佛教徒不承認,幸福學家也不承許。他們認為幸福有六個特點:

 

 

 

  第一.任何一種幸福都不會永恆。也許有人認為,幸運和福報可以代代相傳,但古人也說“富不過三代”。縱觀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即使春風得意,但過不了多久,就可能失意頹敗。所以,幸福不是永恆的。

 

 

 

  第二.幸福是遞減的。當幸福發生時,你覺得特別快樂,但很快,快樂的感受開始遞減。比如你坐在裝修一新的房子裡,環顧四周,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就會慢慢淡化。一個人新婚時,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可能麻木不仁,或與其伴侶形同陌路。

 

 

 

  第三.幸福是曲折的。如果幸福得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目的地時,他會喜極而泣。

 

 

 

  第四.幸福需要有渴求心。你喜歡某樣東西,得到時就會喜不自禁。如果你沒有渴求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幸福嗎?不愛家庭的人有了家庭,會幸福嗎?不愛修行的人,讓他擁有修行的機緣,他會幸福嗎?

 

 

 

  第五.幸福要有感受。一個人住在僻靜地小茅棚裡,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寂靜地的人,身心洋溢著幸福;住別墅的人,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卻沒有特殊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受,如果沒有這種感受,就沒有幸福。

 

 

 

  第六.幸福要有愉悅心。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沉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

 

 

 

  綜上所述,幸福雖與物質關聯,但歸根結底,最終的幸福,只有向內尋覓。

 

 

 

  北京師範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經歷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之後,寫了《幸福“心”幫助》,書中的諸多觀點與佛教的精神一致:

 

 

 

  “不管環境如何,只要自己改變態度,就會大不一樣。”

 

 

 

  “換一個想法、換一種態度、換一種方式,也許從此,你的生活大不相同……”

 

 

 

  現代人在尋求幸福的途中,已朦朧意識到,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心裡。歌星陳明唱過一首《快樂老家》:

 

 

 

  有一個地方 那是快樂老家

 

 

 

  它近在心靈 卻遠在天涯

 

 

 

  我所有一切 都只為找到它

 

 

 

  我生命的一切 都只為擁有它

 

 

 

  人們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幸福的本源,但既然幸福在自心之中,幸福應該就在眼前,不在遙遠。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外在事物上,即使你跋涉一生,也不一定得到。

 

 

 

  怎樣才能幸福

 

 

 

  佛陀在《因緣品》中說,即使天上降下金銀珍寶之雨,貪婪之人也不會滿足。《方廣大莊嚴經》中說,即使一人獨享世間一切妙欲,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他仍然會不斷地尋覓。

 

 

 

  《佛遺教經》中還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快樂。”可惜的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幸福,卻很少有人得到。

 

 

 

  人的欲望永無止盡。很多企業家和明星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苦心孤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因內心沒有滿足之時,他們時常處於焦慮、空虛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欲望不能完全實現,也能有則安樂,無則無憂。

 

 

 

  詩人徐志摩曾經說,“我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得之,我幸”這句話可以用在世間任一方面:財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經得到,這是你的幸運和前世的福報,你應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運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沉溺於對未來的憂慮中,杞人憂天。

 

 

 

  達摩祖師也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心無增減”是超越了歡樂和痛苦的大樂境界。得失的雲,在我們心的虛空中緣聚緣散,我們的心,不因雲至增加了某種品質,不因雲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終清澈無垠。

 

 

 

  我們對人生的任何一種境遇,應以隨緣之心安然處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緊,它越流失。如果換一種方式,把手掌攤開,細沙會滯留很久。“隨緣”不是什麼都無所謂,不是懶惰、懈怠和放逸。這是一種愚癡的隨緣,並不是佛教所說的“隨緣”的意義。

 

 

 

  所謂的“隨緣”,是指在努力的過程中,對所得到的一切產生一種欣慰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基於一種豁達的認識:

 

 

 

  幸福不是靠殫精竭慮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業的福報、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緣聚合而得。

 

 

 

  想到自己無德無能,獲取少許也會慶倖;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會憤懣難平、憂鬱而終,而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此生成為一個好人。

 

 

 

  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些財富和榮譽,會不會幸福呢?不會的。佛教講苦集滅道四種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輪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沒有通過修道獲至涅槃,終有一天,苦因會現前。

 

 

 

  當日本發生九級地震時,那些躊躇滿志的企業家、學者和藝人,僅僅在一瞬間,就被滔天巨浪卷得無影無蹤。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站在人去樓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運詭異不測,死生變幻迅速。

 

 

 

  如果我們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理,就會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終都不離痛苦。即使是一位才華橫溢、傑出而備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會失去意義。與一個人註定要經歷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這些快樂,都將成為痛苦。每一次輪回留下的,只有創傷。

 

 

 

  世間的快樂是暫時的,而佛教所說的究竟安樂,是獲得佛陀的果位,這是最殊勝、唯一的幸福。如《大莊嚴論經》說: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在千千萬萬錯綜複雜的思想領域中,能值遇揭示終極真理並詳細、清晰、準確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時時有一種非常慶倖、滿足的感覺!我遇到任何一個知識份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時,都忍不住要告訴他們:佛陀是最偉大的!

 

 

 

  我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這麼說,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圓滿得無法形容。雖說反觀自身,自己在見解、修行和行為等各方面都深感慚愧,但佛教完美無缺,是對人類社會最有益的智慧結晶。

 

 

 

  幸福之後做什麼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關愛、扶持其他生命,讓他們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

 

 

 

  有人從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留學歸來,自覺不凡,但他的智慧並沒有真正服務於社會;有人富可敵國,他的財富,在短暫的一生中用之不盡,但他的快樂僅僅遍及身邊的一些人。

 

 

 

  和整個社會健康、有益的發展相比,個人的發展,所占的只是一個極小的比例。如果個人佔用了巨大的資源,悄悄品嘗著自己的幸福,沒有把他的成功回饋社會、滋潤萬物,這樣的心態和行為,已經貶抑了幸福的價值。

 

 

 

  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幸福,要與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分享,這種觀點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我們現在擁有的快樂,也是因往昔幫助、利益他眾而得,而這些快樂,應該繼續奉獻給社會。

 

 

 

  以前,我讀過羅素的《幸福之路》。羅素是偉大的思想家、數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有人說他科學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幸福的。

 

 

 

  羅素5歲時就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後來他潛心研究學問,在數學等領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暴力和非正義的行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經說過,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

 

 

 

  我對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

 

 

 

  我對世間人類苦難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對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

 

 

 

  在羅素的這三個原則中,第一是對真理的渴求。現代人被外在物質所迷,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喪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不僅沒有發展和進步,反而有倒退的趨向。

 

 

 

  佛教同樣認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當真理之光越來越光亮耀眼,對實相的無知和邪知自然會隱沒。我勸大家學習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們能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羅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個源泉,是世間有千千萬萬的苦難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擊外,人們還深受各種內心疾苦的煎熬:

 

 

 

  有貪婪、無有饜足之心引發的痛苦,

 

 

 

  有火山爆發般的憤怒產生的災難,

 

 

 

  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

 

 

 

  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煩惱折磨……

 

 

 

  當他們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能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這不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為,更非一個大乘菩薩的心行。大乘菩薩將自己所有的愛、乃至身體的一切部分,都已無有任何條件地奉獻給眾生。

 

 

 

  羅素的最後的一句話我不太贊同,這句話可能是他對某一段感情比較執著時說的。羅素降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享年98歲。到了晚年的時候,他還有沒有那種“對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

 

 

 

  人們口口聲聲尋找幸福,你幸福了嗎?

 

 

 

  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後,你該做什麼?

 

 

 

  有些學者一生追求名譽,擁有聲名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

 

 

 

  有些豪富一生尋求金錢,為的只是“我”榮耀、“我”幸福。

 

 

 

  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義和價值。

 

 

 

  我們要追尋真正的幸福,並回報、服務社會,以他人的福祉為終極目標。幸福的範圍需要開拓,無限地拓展,遍及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充滿世界乃至整個虛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種物質上、心靈上的痛苦,我們就要不計任何代價和結果,默默不懈地奉獻和努力。

 

 

 

  我們的能力雖然微小,但我們的心願無比強大,生生世世,我們祈願來到世間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個生命因此而改變。

相關文章:
1045~什麼是菩薩道 編輯部 緣氣:(4270)
822~什麼是中陰身? 什麼是中陰身?  緣氣:(5364)
什麼是護法? Hale-Bopp 緣氣:(4188)
什麼是佛法 張澄基教授 緣氣:(8124)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1.1.1 什麼是佛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339)
什麼是加持? 洛桑堪布 緣氣:(3823)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4713)
什麼是 名言 ? 緣氣:(10464)
什麼是出世心呢? 緣氣:(5199)
什麼是七佛藥師? 緣氣:(7258)
什麼是藥師如來? 藥師佛 緣氣:(7421)
什麼是阿彌陀佛? 緣氣:(6556)
什麼是“觀自在”呢? 清涼 緣氣:(8576)
什麼是菩提心? 陀美 緣氣:(6248)
什麼是淨土法門? 印光法師 緣氣:(4026)
什麼是平常心 淨慧法師 緣氣:(8461)
什麼是『仁波切』? 四諦講修佛學會 緣氣:(3695)
什麼是見道? 雪漠 緣氣:(4955)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 緣氣:(7181)
什麼是阿修羅? 宣化上人 緣氣:(5476)
什麼是邪見? 瑪欣德尊者 緣氣:(3997)
什麼是涅盤寂靜?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緣氣:(3981)
什麼是拋棄導師 普巴扎西仁波切 緣氣:(6966)
什麼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笑一塵埃? 生西法師 緣氣:(21612)
什麼是菩薩的十大地法? 淨界法師 緣氣:(4617)
什麼是佛陀的六十梵音相? 生西法師 緣氣:(4929)
什麼是火施以及火施的功德利益 達真堪布 緣氣:(4874)
什麼是加持? 嘎瑪仁波切 緣氣:(4347)
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打坐! 聖空法師 緣氣:(3730)
什麼是三昧耶戒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緣氣:(3824)
什麼是盜法?修行中如何避免盜法? 聖空法師 緣氣:(4988)
什麼是出家人的命根子? 智敏上師 緣氣:(4349)
問:什麼是“本尊”? 怎樣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 祈竹仁波切 緣氣:(6104)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4897)

上一篇(廣欽老和尚指導如何內心用) 回目錄 下一篇(遠見的名言警句)